浅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高中新课改:(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1 化学教师树立新课改意识和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领会改革意图,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和旧教材比较,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
其次对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以基础的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以后其它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
必修课程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知识,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
教师还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现今高中化学课程是用学分来管理的,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以不一样。
2 化学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并要实施新教学方法(1)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以往的化学课中,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学术的权威,按部就班的把知识传授给学术。
现今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学习的收获。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建立平等、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始终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主题。
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上“不要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的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潜力,为同学们安排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的机会。
对于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关注其身心发展,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
内容有些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也不知道的。
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
同时,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学科间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当多听听别的学科的教学,了解别的学科的教学模式。
抓紧课堂40分钟,课余让给学生。
教师需要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教师课堂上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
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我们的老师上课要改变老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二段模式:①问题与情境: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
例如联系现在汽车尾气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
②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尤其要重视课本上的活动探究。
总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认同不认同,高中的新课改时代已然来到,我们便无法选择回头,只有在不断的学习、模仿、总结、探索中前行了。
毕竟,新课改是一个持久的、需要作出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的不光是校长、老师、学生,还有我们每一个家长。
如何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2
一、走进新课程,必须以情育生\ 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和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学习兴趣和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学习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帮助他们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好知识的信心。
\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 二、走进新课程,教师应提前备好课\ 其次,教师应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 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
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
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 再次,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它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
\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 ,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
“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
\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 三、走进新课程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
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 总之,把握新课程理念,要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解决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时,既要把握新课程要求,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化学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把化学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使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如何对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1 要注重实验课的导入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课的导入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好老师,所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变得积极主动,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开始时就给学生适当的导入。
比如,再讲离子反应时,就可以给同学们讲诉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蜀国的士兵一不小心就喝了哑泉水,导致士兵们个个不能开口说话,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遇见了一个老人,老人便要诸葛亮去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
使得蜀国士兵转危为安,度过了这一个难关。
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哑泉水能让人致哑呢
而万安溪安乐泉水却又可以使人恢复呢
就这样课堂的开始就给同学们抛下疑问,然后再做实验演示并告诉同学们这个故事的化学原理。
其实即使万安溪安乐泉水呈碱性,而哑泉水却又富含硫酸铜,蜀国士兵就是摄入了太多的铜离子而导致的中毒,万安溪安乐泉水和哑泉水相遇时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就会发生离子反应产生沉淀进而解了毒。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就能激起同学们好奇心从而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再进行实验的演示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还有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就可以用脱脂棉把过氧化钠包在其中,然后让学生往上面滴一滴水,脱脂棉就突然燃烧起来,就能让同学们非常惊讶。
也就是多给同学们做一些化学实验,让同学们领略到化学的魅力。
2 做好演示实验就是化学学习的关键每堂课上尽力的去多做实验,在做演示实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的目的。
要告诉同学们如何去观察,怎么样去观察观察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去观察。
因为实验现象有的稍纵即逝的,一不留心就什么都没看到,所以应该提醒同学们对待实验一定的得认真。
还要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就比如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就先让同学们观察打磨后镁的颜色性质,然后观察镁燃烧过程中的现象,最后总结出这个实验的目的与作用。
再比如在讲金属活动性时先给学生提出疑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金属是否就一定能把后面金属置换出
”同学基本都不知道,那老师可以来用实验证明,就可以用钠与氯化铜的实验来证明,并在实验前咨询学生的觉得的实验现象。
大多数学生就会说:“钠的表面覆盖一层铜”,接着老师就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了,在试验中大家会发现溶液开始发生变化,钠浮在氯化铜溶液的表面一直快速的旋转变成一个小球后然后消失,溶液里也产生了蓝色的沉淀。
这么精彩的一瞬间,让学生惊讶不已,此时就可以给同学们进行讲解这个反应的原理。
这样一个个的演示实验就能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能力,在经过老师的讲解和点拨就能使得同学对知识就能基本掌握。
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就是为了增强同学们的求知欲。
3 学生进行实验得有着充分的准备还要完成实验报告除了老师进行演示实验,还有同学们自己动手来进行实验。
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好自己的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使学生对化学原理充分掌握,以及使自己的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
但学生在进行实验室一定要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不是单指一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准备,主要是自己对准备进行的实验的掌握还有对该实验发生意外事故如何处理的了解,当然还有对化学仪器的操作的按照实验操作规范标准来。
我记得我读高中时,一次做实验因为用到硫酸,因为一个同学的操作不当,硫酸飞溅到我手上,然后我赶紧用大量清水处理,才没有产生较大的伤痕。
所以操作是一定得认真规范。
所以在上课时要仔细讲解,注意事项要多次提醒,去实验室要提醒学生带上该用的物品不要落下。
这样同学们到了实验室才能够保证实验的完成。
当试验完成后,学生要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并把实验报告写好,老师再进行点评和指导。
实验报告主要是让学生对实验的总结,并把实验出现的问题写出来以及试验中意外的现象也要表述清楚。
每个人的实验报告都根据自己实际的实验情况来写,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又能能避免同学们的相互抄袭。
这样同学们就会积极的去进行实验,让同学们更加喜欢上化学实验课。
因此,实验结束后的一份认真具有自己见解和看法的实验报告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语在新课改下高中的化学实验课被注入了活力,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高中的化学的教学也得转变的以实验为主,实验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际动手操作得到煅炼提高。
在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课的开展对综合实验能力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体育新课改心得体会 化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无法上传,请登陆下载。
对高一化学老师的上课感受和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高一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师生的互动方式更和谐,我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问题导学,异质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一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感受到了新课改下高一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经过长期思考,笔者对课改新时期如何开展高一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实验教学 新课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更注重于学生是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解释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用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
让学生由看实验到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会更清晰,印象会更深刻,其参与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大大增强。
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例如,在进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改学生分组实验实验。
Na■CO■与NaHCO■分别与盐酸的反应,能够清楚地看到两支试管中立即都有气泡产生,且NaHCO■产生气体的速率比Na■CO■快。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补充实验:往Na■CO■与NaHCO■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入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又发现与前一个实验现象不同,即开始往Na■CO■溶液中滴入盐酸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后来才产生气泡。
这是为什么
这一不同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又紧接着提出问题:不用其他试剂,如何鉴别Na■CO■溶液与盐酸
一些学生很快就能够提出互滴的实验方案。
学生完成实验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化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2.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将学习高一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后,布置学生自制水果电池。
制备了多种水果电池,如:有学生用土豆、铜片和锌片,制成土豆电池。
将10个土豆电池串联相连接,并接上1.5V的小灯泡和开关,形成回路,接通开关,灯泡便会发亮。
再如:“褪色灵”、“冰袋”、“白纸显字”、“碘的特性”等家庭小实验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诱发了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开放化学实验室 除了完成新课程中要求实验以外,还应满足不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化学实验的舞台。
例如:制作叶脉签、制备酸碱指示剂、制作豆腐,等等。
二、改变课堂模式 “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所谓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分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
我校在“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问题导学,异质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让高一学生感受到新课改下高一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导学案是关键 通过导学案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及认知水平,将这堂课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知识化。
通过指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解决而设计的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2.“问题导学,异质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形成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通过对标题、框题、结论、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的反复思考,并生成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异质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使得合作学习更必要,也更有效。
合作探究的形式丰富多样,如生生合作(包括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师生合作,课下合作、课上合作,等等。
教师参与到各小组探究中,给孩子和教师一个最好的舞台。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互相检查、质疑、解疑、共享,在合作中互相启发,思维碰撞,不但能解决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打破教材的局限,探索更高、更深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3)展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通过在小组或全班的展示交流,把感性的、粗浅的想法理性化,不但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更充分享受到成就感,而这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获得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不同的展示环节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深入小组,观察发现问题,确定在全班展示的内容和展示者。
班级展示过程中,每个小组可以面对全班重点展示一个问题,展示的顺序根据教学的进程进行。
(4)总结梳理,巩固升华。
在这一环节,学生主要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小结,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高中三年的化学教学总格局是:高一把好基础关,高二把好素质关,高三把好提高关。
高一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一阶段的化学课堂要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学习很快乐。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教学氛围的提供又是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与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提问技巧,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还有诸如HCl、HBr、HI、S02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
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l的比例混合,则同样能作做出喷泉实验。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只要瓶内气体和瓶外液体接触能使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即可。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继续提问: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液体充满整个烧瓶
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二、辨析相比,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难题时,层次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依照逻辑规律。
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研究论证难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
教学时,笔者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以此为教育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教育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比如相比原电池的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的重点,咱们往往借助于铜锌原电池来研究得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一样的电极,一份电解质溶液;2.电极一定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3.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假设咱们要借助于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讲授完毕,给学生一个可以用来建立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建立出一个原电池。
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但可以查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并且还能够教育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它表现为善于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机智的解决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思维的感受力要强(敏感),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
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维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有利于克服学生孤立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四、变换思维方式,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利用其它领域里的概念、知识、方法和现象去寻找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创新思维。
例如试确定:苯环上五溴取代物同分异物体的种类。
根据数学排列组合思维,苯环上共有七个碳原子,五个碳原子取代的数目为C75=C72=21种。
侧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把注意力引向外部求解,而不拘泥于在被限定条件的圈子里进行思维,寻求意想不到的新思路。
它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能将局外“信息”与局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五、突破陈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有充足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也可改变实验的形式,对原有的实验进一步完善或重新设计,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教授新教材氨的氧化物性质课程中,尽管教材在制取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作了一些改进,但其中的实验存在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①产生的气体会导致环境污染;②无法收集到纯净的气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此实验中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设想,打破思维定式,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来改进实验,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行探索,让他们来验证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六、立足于思维的整体性,统筹全局。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常是指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有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以便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
策略的功能就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答成功的概率。
有关混合物的计算的题目,是中学化学的热点之一,其中有一类是根据混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其他元素的质量分数。
常规解法是:先列方程式求混合物组成成分的比例关系或含量,再根据题意列式求解,这种方法既复杂繁琐,又耗时伤神,有人曾提出一种运用“集团思路”化繁为简的解题构想,它立足于思维的整体性,统筹全局,注意挖掘题干本身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混合物的组成特点和化学式的意义,在保持问题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并运用局部集团的量的固定关系,对题给信息进行合理的巧妙的折合替换,这样就能使隐蔽条件明朗化,抽象条件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如何让高中化学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伴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惑,走入了一些误区。
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结合教学实际,想办法走出误区,尽量不“穿新鞋,走老路”,逐渐适应新的化学课堂教学形式。
本文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误区来探讨。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惑(一)教材中的困惑。
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
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课本习题少而窄。
(二)教学目标中的困惑。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三)教学深广度把握中的困惑。
教学深广度难以把握主要体现在必修1和必修2中,如必修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按教材讲授还是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关系、配平及有关计算要不要一步到位;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是简单呈现还是要深挖、进行大量的练习;必修2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只作基本知识介绍还是将选修内容一次讲清等等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
(四)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困惑。
初中新课改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而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和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
初中教材内容少,课堂容量小,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可反复强调。
高中教材内容多,灵活性大,课堂容量大,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时间反复强调,学生积压的知识盲点越来越多,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一两个月后,觉得化学实在学不好,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另外,初中老师讲得细,归纳全,学生跟着老师走,熟记熟练,不需要较多的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也能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
高中老师因内容多,时间紧,只能讲典型、规律、培养能力,因此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按照初中的学法学习,就会出现完成作业困难,无法做到预习、复习和总结,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
二、如何使化学教学走出困境(一)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教材处理上,我们基本上是按上级所发教材顺序讲授的,也就是先必修1、必修2,接下来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6《实验化学》进行授课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
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
我们要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
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
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
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上一篇:初中英语作业分层设计心得体会
下一篇:瑞幸员工手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