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电影疗伤心理学—(韩)金俊基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
[听电影疗伤心理学—(韩)金俊基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两年前的周日下午,我到万邦书城读书,无意间读到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被深深吸引,随后开始关注和喜欢身心灵,喜欢上心理学,在品读书香文字时,开始兼顾视觉大餐,慢慢观看欧美心理学的电影,《盗梦空间》带我们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美丽心灵》让我明白爱对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尼采哭泣》让我了解谈话治疗;从电影中学习,从故事中领悟,这就是看到《电影疗伤心理学》一书时,自己毫不犹豫,收入囊中的原因,听电影疗伤心理学—(韩)金俊基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
《阿甘正传》缺陷者自强不息的人生,《蝴蝶效应》坦然面对童年闯下的大祸,《玫瑰人生》爱人的离开比死亡更痛苦,《心灵捕手》受伤心灵的自我揭露与重建等等,21部跟心理创伤有关的经典电影为案例构成这本《电影疗伤心理学》,从什么是心理创伤起笔,到心理创伤的原因、再到心理创伤的症状、最后落笔于心理创伤治疗,四个部分,环环相扣,演绎自我疗愈。
书中涉及的电影我看过《阿甘正传》和《蝴蝶效应》。
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被称为励志片、爱情片,阿甘智力低下,腿脚也不利索,从小受到同学的孤立和侮辱,读后感《听电影疗伤心理学—(韩)金俊基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
男孩们喜欢追打阿甘,阿甘为了躲避只能拼命奔跑,母亲在身边总给他爱和信任,正是这种无声的母爱,让他明白“与其努力完善不足的方面,不如将精力放在开发潜力的优势”上,所以,面对各种困难的环境,他从不自卑,从不畏缩,总能乐观的面对,积极前行,结果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仔细想想,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
失恋、离婚、亲人亡故、地震、交通事故、失业、股价暴跌……生活中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些“坏事件”,谁都不能幸免,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
是沉浸其中,一再抱怨命运不公,是将其遗忘于记忆库,等到以后再唤起,还是坦然面对接受,阿甘给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回答,用积极地心态,面对任何困难。
这本书浅显易懂,我个人感觉,作者对每个故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较少,对于形成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讲解较少,略显遗憾。
〔听电影疗伤心理学—(韩)金俊基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拜伦诗集赏析
我看过你哭 拜伦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啊,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秘密》 我灵魂的深处埋着一个秘密, 寂寞的 冷落的 更不露痕迹, 只有时我的心又无端的抨击, 回忆着旧情在惆怅中涕泣. 《失眠人的太阳》 呵,失眠人的太阳
忧郁的星
有如泪珠,你射来抖颤的光明 只不过显现你逐不开的幽暗, 你多么象欢乐追忆在心坎
“过去”,那往日的明辉也在闪烁, 但它微弱的光却没有一丝热; “忧伤”尽在了望黑夜的一线光明, 它清晰,却遥远;灿烂,但多么寒冷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 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 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 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 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 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耶弗他之女 拜伦 父亲呵,祖国和上帝 既然要女儿去死, 许愿能换来胜利-- 那就刺穿这袒露的胸膛,让我就义。
我的悲哀已平息, 山恋无法将我觅, 是你亲手送我去, 这是毫无痛苦的分离。
父亲啊,请相信我, 孩儿周身的血液纯净无比, 有如我所祈求的福祉, 就像我临终前沉寂的思绪。
撒冷的少女们莫哭泣, 我为你们取得胜利; 士卒和英雄们莫哀求啊, 父亲和祖国已获自由
你所赋予的碧血已洒尽, 你崇爱的歌喉喑哑无音 但愿我能成为你的骄傲, 切莫忘掉我临终的微笑。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今天,在网上为正念高一的Mygirl查找一点生物资料;这是一门非常有趣,富有探索意味的学科,我的高中年代就很喜欢,特别是它的实验课,新奇,激动,会有一点探秘心理的满足感,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
沉浸在知识的回顾中,无意点开了混在其中的一篇文章,它的题目就是我为何逃出大学,好奇心驱使我一字一字地看下去。
文章的全文如下:我为何逃出大学吴宓雯那天,一位朋友从香港来京,晚上约了几位新知旧友在城东的一家酒楼小聚。
席间,朋友的一位旧友谈起了她的儿子,说:苦熬了十几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可是没读到一半他就跑出来了,连文凭也不要了。
他的一个同学,以高分考进上海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只读了一年也跑出来了。
还有我老同学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也在闹着要退学。
你说,这些年轻人是怎么了?就是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得先拿到文凭啊…正说着,一位高个儿,梳着马尾辫,穿着大红T恤,背着黑色摄影包的年轻人推门进来。
这是我儿子小路。
她马上打住话头,给大家介绍说。
分手时,小路母亲悄悄跟我说:他也许愿意跟你谈谈,你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这之后,我曾多次给小路打电话,都是他母亲接的。
他不是在忙着拍电影就是去法语班听课或是去酒吧看电影会朋友。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我终于在电话那头逮着了小路。
他很痛快地答应和我聊聊。
18岁以前,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人生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上大学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好学生,虽然初中毕业以几分之差没考上重点高中,但是高中3年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些年,我满脑子就想着一件事:一定要考上大学。
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他们不像我有些同学的父母那样将考大学挂在嘴边,但是他们每一点细致人微的关怀,每一句殷殷叮嘱的话语,都能使我感觉到那份沉甸甸的期望。
我还有一位姐姐,她在国内读了大学后,又留学日本,每逢谈起她,爸爸妈妈总流露出掩饰不住的骄傲。
后来我才明白,不管我和我的同龄人愿不愿意,上大学,这似乎是一条规定好了的路。
在我们前面,已有无数师哥师姐从这条路上走过,在我们后面,还将有无数的师弟师妹从这条路上走过。
为了考上大学,虽然我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学习也算是刻苦的。
我不喜欢英语课,可是为了高考不拉分,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背单词,记句型,那些日子我背得昏天黑地。
虽然下了这样的苦功夫,后来进了大学,我对英语也没热爱起来。
上课时,我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因为老师告诉我们,只有跟着他走,才能考上大学。
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中心思想。
我向来就对这种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作业很反感。
一篇好文章,一千个人阅读,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怎么可能只有一种答案。
况且,划分段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可能只有一种划分。
我想,如果请文章的作者来做这样的题,说不定也会做错,因为,他绝对不会是想好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才动笔写的。
可是老师告诉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保留,但是考试时,必须按标准答案答题。
一次,化学老师给我们布置课堂练习,我做错了一道题。
老师罚我回家后做100道化学题。
其实这种惩罚在不少校园一直盛行,罚读一百遍书的,抄写一百遍课文的,罚去学校操场跑10圈的。
老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可是,这种惩罚在学生心灵留下的阴影和伤痛也许会伴随一生。
上小学3年级时,我爱上了摄影。
开始,也就是拍拍风景照。
后来,我进行了一种尝试,就是将正活动着的人或动物拍成一组,我将这种反映连续动作的照片给同学看,同学说你这拍的有点像电影。
我一下子很振奋,觉得拍电影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虽然当时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后来我知道了,我的兴趣和爱好其实早在小学时就开始潜伏在身上,只是为了考大学我闭目不见而已。
因为上大学与玩摄影比起来,前者似乎实惠得多。
一直到上高二,寒暑假时,我还偷空骑自行车出去拍照。
那时候,我甚至有一个很宏伟的拍摄计划,我想将北京城里的胡同都给拍下来,为正在不断消失的胡同留下一份史照。
我陆陆续续已经拍了不少胡同。
可是到了高三,一日重似一日的学习压力终于使我不得不中断拍摄计划。
为了考上大学,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那是我对自己内心欲望的一次妥协。
这种随波逐流,在我填报大学志愿时可略见一斑。
1997年,我参加了高考,总分超过了重点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
填报学校和专业时,虽然我很想上电影学院,可是听说电影学院不是重点大学便犹豫了。
父母建议我报考上海一所重点大学,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于是,学校很快就敲定了。
父母问我想学什么专业,我将那所大学所有的专业都看了一遍,似乎没什么感兴趣的,后来觉得自己化学还可以,就胡乱填报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当时我的感觉,就好像一场马拉松比赛终于跑到了终点,我只知道自己是胜利者,其他我都不关心了。
进了大学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刚进大学时有一阵子兴奋和新鲜。
可不到一个月,这种感觉就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沮丧、失望、苦闷和仿惶。
因为我发现,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
我为自己错误的选择而懊悔。
最初,我也曾试图说服自己干一行爱一行,也曾尝试着进人学习状态,但是,我最终不能说服自己,如果干了一辈子也不爱这一行怎么办?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不寒而栗。
不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一个学期我算是硬着头皮撑过来了,各门功课勉强及格。
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我再也打不起精神去听课了,同学会上课,我就躲在宿舍读自己喜欢的书。
那个阶段我读了很多书,尼采的、弗洛伊德的、泰戈尔的、惠特曼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托尔斯泰的、钱钟书的…有许多书都是原来我一直想读而没时间读的。
我还开始写诗,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想当诗人,而是宣泄内心的苦闷。
在当时,读书和写诗成了我缓解内心苦闷的一种手段。
那段时间我很彷徨,我不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如果就此放弃,寒窗十几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如果不放弃,学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一种痛苦,也许会是终生痛苦。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计算机系一年级的S君(请原谅我不说出他的名字)。
S君来自青岛,虽然他学的专业令许多人羡慕,可他自己并不喜欢,他喜欢的是音乐,他收藏了1000多张CD,书桌抽屉里、衣服箱子里装的全是CD。
自从进了大学,S君就很少去听课,不是躺在床上听CD,就是趴在桌子上作词作曲。
大一上学期,他每门功课都亮了红灯。
我没有问过S君,他为什么要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许是父母武断的决定,也许是阴差阳错的无奈,也许是像我这样糊里糊涂进错了门。
因为在我的同学中,不少人就是这样进来的。
认识S君后,我们常在一起唱歌、弹吉他、聊天,也倾诉各自心里的苦闷,我们觉得,仅仅为了一张文凭在学校混下去,是浪费生命,不如离开学校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喜欢做的事。
到那个时候我已经明白了,我之所以对所学的专业提不起兴趣,是因为那个在儿时就潜伏着的梦苏醒了,摄影才是我最喜欢最热爱的。
1998年5月,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态度坚决地提出要退学,并谈了退学的种种理由,我说,我不愿将生命耗费在我不感兴趣的学习上。
我不知道我的信给父母带来怎样的震惊和不安。
几天后,母亲从北京赶到上海。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严厉地训斥我,没想到,她见到我后平静地说,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我跟你爸都能理解,但是,不能不上大学。
那天晚上,我和母亲在林阴道上一边散步一边交谈,母亲讲了许多鼓励我继续上大学的话,她答应让我转校。
从不求人的父母,几乎动用了他们所有的关系,上海另一所重点大学终于同意让我转到该校广告专业。
虽然这并不是我喜欢的专业,但我不忍心伤害四处为我奔走的父亲和母亲,读后感《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
1998年9月,我作为该校98级新生人校学习。
既然结论有了还是谁一的,还用得着学吗刚进校我就打定了主意,好歹将4年学完,拿到本科文凭后再去干自己喜欢干的。
没想到,不到一年我就坚持不下去了。
我的失望是从哲学课开始的。
我对哲学一直怀有好感,如果没有哲学家,人类也许还在黑暗中摸索。
可是学校开的哲学课却让人失望。
单一、陈旧的教材,死板、僵化、照本宜科的教学,使这门课变得索然无味。
哲学本是引发人思考的学问,本是思想火花的撞击,可是我们的哲学教材却已经将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告诉你了,不管你同不同意,你只能接受这样一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
既然别人已经代替我思考了,我还需要有思想吗?这样的哲学课培养的只会是思想的懒汉。
大一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时,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论文,我写的题目是《哲学的末路》,探讨的是哲学的危机和困境。
几天后,老师找我谈话,说: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最后评价你的还是考试,如果考试时你这样答题肯定不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是答题时,你必须按标准答案做。
当时我心里就很悲哀,不知是为老师,还是为自己。
既然结论和观点都是现成的,而且还被规定为是谁一的,还用得着我去学吗?还用得着我去思考吗?从这以后,哲学课我基本上不去听了。
这一切都让我失望,这就是我十几年寒四苦读梦寐以求的大学冯大一下学期开了现代诗歌课。
这本是我很喜欢的一门课,可是听了几课后,我再也不想去听了。
诗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与思想的握手,诗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以忽不定的感觉和瞬间的顿悟。
可是老师却将诗进行硬性切割,一首完整的诗被肢解得七零八碎,而且不管什么类型的诗都要归纳出个一二三,都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种教学常让我有一种强奸诗意的感觉。
它使本来很丰满很动人的诗,变成了丢肉失血的骨架。
苍白的骨架,又谈何美感。
这一切都让我失望,这就是我十几年寒窗苦读梦寐以求的大学吗?我来这里求知,可是我又学到了什么呢?有的老师十几年讲一本教材,有的专业甚至还在使用六七十年代出版的课本。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升级更新,已经在以月和日计,可是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教材还是90年代初的版本。
失望还来自周围的环境。
我有一位同学,每天都过着机械、刻板的生活,专业课不怎么上心,却拼命在学外语。
我问他学了外语以后干什么,他回答说:出国。
我又问:你出国以后干什么?他一脸茫然。
在大学里,像这样的同学为数不少。
还有一些同学终日无所事事,经常逃课到校外泡网吧,在网上聊天玩游戏,因为他们太空虚太无聊。
为了使自己不至沉沦迷失,我开始自学有关摄影的理论书籍,我参加校学生剧社,演话剧、舞台剧和小品,我还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盲童录音制作历史故事和中外名著。
到了大二上学期,爱好音乐的S君已义无反顾地退学回了青岛,快乐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那些日子,我一次次问自己,仅仅为了一张文凭付出4年时光值得吗?虽然一百次一千次地认为不值得,但是我怕又一次伤了父母的心,所以一直迟迟不能下决心。
也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老师将经常旷课的学生名单交到了学校,那上面就有我。
有关领导找我们谈话,让写个检查保证以后不旷课。
其他同学都写了,只有我没有写。
我想,我该下决心了,如果再拖下去,也许我会失去今天的激情。
去年2月,我去学校办了退学手续。
离开大学后我活对充实和快乐,父亲说他最欣赏的是这一年里的我感谢父母,他们平静地接受了我退学的事实,使我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他们每个月给我200元零花钱,他们说,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希望你走好。
我将父母每个月给我的200元零花钱几乎都花在买影碟上,那些日子,我看了四五百部中外影片,一些优秀的大片和艺术片我反复看,分析和研究各种镜头的使用。
除了看电影,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放在阅读有关电影摄像、电影导演的书籍上。
去年4月,一位朋友告诉我,北京电影学院后面有一家黄亭子酒吧,每周六、周日放电影,在那里看电影的大都是一些电影爱好者。
从这以后,黄亭子酒吧几乎成了我每个星期必去的地方。
在那里,不但能看到在电影院难以看到的欧洲艺术片、亚洲的新电影,还能看到很多独立电影、纪录片。
留学生短片、实践社社员的DV作品。
实践社是一个由喜欢看电影和拍电影的年轻人组成的民间组织,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像我一样做着电影梦的年轻人。
去年4月,我随父母去日本探亲时带回了一台小型数码摄像机。
拿着这台摄像机,我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尝试,急不可耐地要将自己的电影理念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
我的处女作是一部实验片,讲的是两个年轻人甲和乙的故事。
甲在一家机关上班,每天都过着机械、呆板却很平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似乎将甲变成了一个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人。
乙是做音乐的,喝酒、打架,有点玩世不恭。
可是这两个有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内心却有着几乎相同的苦闷和压抑。
我将两个人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屏幕一分为二,这一半讲这个人的故事,那一半讲那个人的故事。
拍完素材给圈内人看,有人说看了很新奇很震撼。
去年8月的一天,我正在黄亭子酒吧看电影,有人将电话打到酒吧找我,是一位电影发烧友,说他写了一个剧本,想请我做摄影。
这是一部19分钟的故事片。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在公司上班的男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为了排遣苦闷,每天下班了便去泡酒吧。
一天,当他百无聊赖地随手翻阅酒吧的留言簿时,发现了一位女大学生的日记,那是对远在国外留学的男友的刻骨铭心的思恋。
从此后,男人每天都能在留言簿上读和女孩留下的日记,日历一页一页地回过去。
一天,男人又来到酒吧,可是这天留言簿上没有女孩的日记,有人看见她坐在街边哭泣。
拍完后,我们拿到黄亭子酒吧放映。
去年国庆节,我一天都没休息,日夜赶拍一部新影片。
剧本写的是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故事,通过一对青年在恋爱中相互躲藏又相互寻找,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不可把握的困惑。
影片中,我采用双镜头相叠的手法,强烈地营造出一个亦虚亦实的意境。
白天,我背着摄像机乘公共汽车从一个外景点起到另一个外景点,晚上进行剪辑,常常忙到天亮才回家。
片子拍完后,我们拿到北大、清华和三味书屋放映,受到欢迎,网上还出现了评论文章。
前不久,我与一位朋友合拍的一个短片,获得了数码专题片优秀奖。
这个短片还被推荐参加纽约短片节,最近,我们已得到了人围通知。
这一年,我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可是却过得充实和快乐,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神秘的游历,充满了探索、困惑和喜悦。
那天,父亲笑着说,他最欣赏的是这一年里的我。
其实,在这23年的人生中,我最欣赏的也是这一年里的自己。
学习的自由是一种基本权利。
成功的标准应是人生的幸福圆满在北京理工大学,我向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杨东平研究员讲起了小路和他同学的故事。
杨东平告诉我,近年来,大中学生退学的案例时有所闻,似有增多之势。
据了解,相当多的在校大学生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在有些学科更是高达三至四成。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大学资源短缺,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是考上一个大学,而个人兴趣则被降到了最低点。
这种无奈的现实,使许多人不得不学习和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这种对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压抑,其实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杨东平说,学习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人有权去学习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过去在计划体制下,人的这种权利被剥夺了,个人选择的自由被取消了。
大学之大,原本意味着广博、综合、自由开放,应在大学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不应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名言之一,是告诫新生不要说自己是某某学院的学生,每一个进人哈佛的学生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
小路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逃出了大学,可是不少大学生虽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却只能硬着头皮坚持着。
杨东平说,虽然我们都明白学力不一定等于学历,能力不一定等于文凭,但在当前这种重学历、重资格的社会环境中,在现行体制之外一的处我发展,无疑极其艰巨、充满风险,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实力、具有创造性潜质、个性比较发展的人才敢于尝试。
他们在对愈演愈烈的惟学历、惟文凭的世俗风气发起挑战,他们同时也在挑战世俗的成功\\\\\\\\观念--成功并非等同于成名成家(否则就意味着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注定是失败者).更不意味着获得许多高级标签的包装。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人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虽然小路没有大学文凭,可是如果他在获得自由、获得快乐的同时,不断进取并最终自我实现,以自己的创造和所热爱的职业服务于社会,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呢?近日,我接到小路母亲的电子邮件:说实话,这一年里他很努力、很辛苦。
我与他父亲有同感,很欣赏这一年里的他。
现在经常有电话或电子邮件请他拍东西,但是为了学外语,争取出去学习自己爱好的电影,他毅然恶痛割爱。
从前他不喜欢外语,现在自觉学习;他以前痛苦地抑制自己的爱好,现在自觉抑制。
从中我们真正感到电影对他的重要,理解他说过的电影将成为他的生命的含义。
同时也看到他的成熟。
现在才意识到退学对他来说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开始。
现在我们后悔自己没能早一点从世俗中走出来,没能早一点给他以更多的支持。
我们也已经不会在乎人家如何看我们,不会在乎脸面问题。
有朋友对我说:他敢于放弃重点大学的辉煌,一定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我想辉煌不在于名利,而在于人要有目标,在于对目标做最大限度的努力和追求。
对父母而言,又有什么能比孩子有所追求,生活得充实、愉快而更感欣慰和幸福的呢?(段礼样摘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13日,)本文摘自《读者》2001年第17期2002-11-18全文读完,看到落款的内容,才知是10年前的文章。
文章的所讲述的内容及所涉及的几人的心灵剖析,时值现在仍很有意味。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迈入大学之门,此时孩子大多年满18岁,已经成年,有很多的人生方向需要他们去自主选择,父母的要责便是及时撤手,像小鸟的妈妈一样,果断地对羽翼已满的孩子痛下逐客令。
在这点上,人类真的应该向自然界好好学习。
很多时候,父母的内心一直将子女视作长不大的孩子,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及社会普遍的认知去指挥他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譬如,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找个体面的好工作。
此时,孩子的兴趣爱好被无情地搁置在一旁,不被理会;孩子的种种思考与梦想被视作不务正业。
他们成了父母未实现的理想的后继者。
同样家有高中生,我的个人感触是,文章最终是在提醒各位父母,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修正自己的观念,从世俗中走出来,对自己的孩子爱而不溺,懂得爱他先要放手的道理。
子女们首先是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影子。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简洁但要能概括的全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胆战心惊并非来源与什么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绝望孤立是来源于自身的纤弱的神经。
我们知道几米正是以一种灰暗的画风配上纤弱的文字表达那样一种绝望无奈。
我想勉强可以把对象叫做世界意志。
最早希腊的哲学家形容人是关在山洞中犯罪受惩罚的无知的群体。
除了像尼采那种意志主义者称自己为太阳,像叔本华等等大多数的哲学家在自己书中多渗透了这样一种绝望。
我像卡夫卡的小说表达的无非也就是一种人的绝望无奈的情结和纤弱的生命力。
他在《梦》中写主人公在梦中看到墓碑上刻的正是自己的名字欣喜若狂暗喻可他这样一种心情吧。
\ 卡夫卡有一篇小文《梦》大意说,黄昏时候,一人独自在林中路上散步,入夜,忽见路边有人挖坟,那人很是诧异,正在惶惑之时,挖坟者召唤散步者,他就走去,挖坟者对散步者说:“这是为您挖的坟,请您进去罢
”散步者惊慌中不肯顺从,但还是被人推进坟坑,埋掉死了。
散步者死后一阵挣扎,从死中醒来,随成一梦。
从这则故事中看,有人做散步者,喜欢自由的空气;有人做挖坟者,力图埋掉自由的空气,可是,空气埋不掉,只好去埋掉那呼吸空气的人。
于是,空气是自由的,而人却始终不是。
从前人们喜欢讲讲自由,而今人们喜欢讲讲现代。
\ 我个人觉得《梦》这个短篇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跳跃式的写法,或者说只有这卡夫卡式的语言才能表达梦境特有的荒谬感。
同时,只能在清醒时阅读这个短篇的人所获得的身临其境的恍惚感,以及个人经验上对梦中元素的自我改造现象的猜疑与小说描写的印象的重合,这些都让我们对“《梦》”产生一种罕见的亲切感。
\ 对于梦这个日渐流行却仍然神秘的主题,弗洛伊德在那本再版了无数次的《梦的解析》中曾经引用兰克就“弗朗茨所指出的匈牙利报纸《纸媒》上刊登的关于梦境的一篇漫画与梦的理论关联”发表的论文,很有意思地阐明了梦境按照梦者的主观意愿去暧昧地伪装\\\/劝阻,梦思中从抽象无形到具体物形象的转变,间接表达梦者的欲望和观念这一事实。
\ 毕竟是小说,我猜《梦》中的内容多是卡夫卡的创造,梦者不可避免的做梦经验将会是希望被忽视的。
况且主题还是叫“梦”;但这绝不是说你可以随意狂想;并且你要学会谨慎地应用那些断断续续地跟着分号的句子。
\ 看过卡夫卡的小说的人会觉得几乎所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都像是一个在梦魇中睁不开眼,或是梦游在夜幕下某个偏僻农庄里的醒来的主人公的各种经历;一个过度敏感的作家能忍着,或者说,他有不把他所经历的一切残忍地剖析干净然后极其“细腻”,“写实”(包括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主题)地表达出来的写作特点,应该是很少有的。
\ 作家似乎都很喜欢于用死亡来说明问题。
你可以从对这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时刻感受到作者那颗冒着冷汗的心:人物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场,彼此一定不能有语言交流,K(或者卡夫卡)对自己的死好奇期待却又不敢正视,宣布K的死所的画家邋遢的衣着,手中的铅笔,还有故作迟疑又局促不安的表现。
最后K同情了他甚至掩面哭泣,实是为自己而哭。
\ 当Joseph(约瑟夫) 第一个字母J被写下时,画家恼怒了,恨自己告诉了K这墓是为他而掘,也恨不能挽回K的死吧
画家应该是代表K心目中的支持者,但她不可能和他一起死,她得离开他
K会当着她的面安心地死去
心醉神迷……\ 捉摸不定的神秘性或许又是梦美的另一个原因吧
卡夫卡用它同样神秘的笔调描写过他神秘的梦。
奇怪的场景,奇怪的对白,奇怪的人物,这是初读《梦》的人们的印象。
但是,这看似荒谬与不合实际的“梦”却蕴含着深深的哲思,只有梦才能为卡夫卡提供发泄的空间,他将头脑中不安跳动的思想深深嵌入梦中。
所以说,梦是美的。
在线等,关于人生哲理的书籍,就像《纸牌的秘密》和《老人与海》一样的`
《善恶的彼岸》《尼采的生存哲学》很不错的!!
普通话测试的话题 我的学习生活 要积极向上的题材
不要写什么颓废的
谢谢了
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 = 我喜爱的书刊 = 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我先给大家念一首小诗《致友人》: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和更何况,我们要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这首诗简短而寓意明晰,十分适宜抄录与赠与,即使就阅读来说,也最适宜大家毫不费力的在闲暇时间得到心情舒畅的快感。
这是我很早时候接触到的一首现代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我喜欢上了——这一本书刊《汪国真诗集》。
\\\/诗歌这种文学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汪国真的诗歌。
\\\/汪国真这个活跃于90年代的著名诗人。
汪国真,祖籍厦门,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美国)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
汪国真的诗歌,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渗透着极其强烈的哲理性,所以我说他的诗歌也可以说多是哲理诗。
但是,他诗歌中的哲理,不是佛洛伊德、尼采等西方哲学;而是极强色彩的中国传统哲理。
所以它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之根和群众基础。
这是他的第一个特点吧。
第二个特点是:汪国真的诗歌象征、意象色彩不浓。
所以他的诗比较适合多数中国人的口味,青年学生、成年、老年人都可读,受众人群特别大;是多数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诗歌类型。
第三个特点是: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
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
《汪国真诗集》中的诗歌,体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汪国真高尚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
所以,(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诗歌)\\\/ (我喜爱的书刊是《汪国真诗集》)\\\/(我喜欢的作家是汪国真)现在,我也是一位校刊的编辑。
我更加的明白,要有一个高尚人格的人才能写出高尚的作品。
难忘的旅行=我向往的地方 = 我的业余生活 = 我的假日生活 在我业余的时间里,或者假日里,我喜欢到处去旅行。
漳州的云洞岩离学校比较近,是我最经常去的地方。
不论是小桥流水,还是花红柳绿都有一份简单的美丽。
另一个景点就是厦门的鼓浪屿,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风土人情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然而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是)\\\/(然而我最向往的地方是)——厦门的万石植物园。
万石山,是厦门市城区的一座风光秀美的山,在万石山中,有着著名的厦门万石植物园,始建于1960年。
植物园的一个特点是:它40多年来有规模地引种非洲、美洲、澳洲和东南亚诸国的热带、亚热带植物5000多种,建成20多个专类园区,享有“植物王国”或“植物博物馆”的美誉。
另一个特点是:植物园也是厦门城区的一片肺叶,不懈地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绿化服务。
植物的观赏和实用价值深深的吸引着我。
我最喜欢的是植物园中的万石湖,围绕万石湖有松杉园、棕榈岛、百花厅、和南洋杉广场等众多游览点,汇聚着许多热带、亚热带的珍稀植物品种。
诸如市树凤凰木、市花三角梅,唐僧西天取经路上曾喝过蕉叶水的旅人蕉。
更有数不尽的竹子、苏铁和名称奇特的异国花木,把万石山装点得苍翠欲滴,满坡皆绿,潜行其间,宛如进入原始森林
这里尤为珍贵的是1984年同志视察厦门时亲手种下的千年香樟,现正郁盛繁茂,已长成参天大树了
植物园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就是多肉植物园圃。
它为巨型透明螺壳,有盆栽仙人掌、仙人柱、仙人球、仙人鞭等。
其中仙人柱高达 3米,算是全国罕见的一种。
据说,厦门仙人掌科植物有500多种,名列全国第一。
万石植物园是厦门旅游观光、认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最为集中的地方。
(因此,这一次旅行使我受益匪浅,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壮观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园林知识。
)(这些都是我所了解到的万石植物园的情况,希望在将来我有机会踏上那块神奇的土地。
)利用业余和假日的时间四处旅行是我执著的追求。
谈谈卫生与健康 =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而家庭卫生更是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大扫除,来清洁家庭生活环境。
不过,当你把地板拖得发亮,把皮沙发抹了一遍又一遍,把窗子擦的像没有玻璃一样……之后,你却并不知道,家里原来还有那么多卫生死角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健康隐患。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牙刷:牙刷用上个把月,就会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其上。
这些细菌通过口腔直接侵入人体消化道和呼吸道,引起肠炎和肺部感染等症,同时还可通过口腔粘膜破损处而进入人体血液,引起败血症及组织脓肿等。
因此应将牙刷放在阳光下曝晒,最好每月更换一把牙刷。
然后就是——毛巾:一般家庭使用的毛巾都是放在室内甚至卫生间里,由于空气不够流通,毛巾每天要用几次,难有干的时候,极容易滋生繁殖病菌,久之对人体健康不利,可导致皮肤病等。
毛巾要经常洗干净后拿出室外进行“日光浴”消毒、高温消毒。
第三我们说下——拖鞋:尤其是供客人使用的拖鞋,极易由有脚病的客人留下病菌,家人或其他客人再使用后就会被传染上脚病,于己于人均极为不利。
因此拖鞋应常清洗,还要让“日光浴”给消毒,或用消毒液消毒。
刚才呢,我说了一些我了解到的家庭卫生健康方面的常识。
总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卫生与健康是衡量我们对家庭环保工作的标准。
做为我们在校的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到社会环保事业的第一线去做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在改善,净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上下功夫。
树立起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 我和体育一年有四个季节,因为有了季节的轮回,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化。
然而,我更相信,只有运动着的,有生命力的季节才是最让人喜欢的。
春天,是个适合郊游的季节。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和三三两两的好朋友,一起去踏青,放风筝。
秋天,树木萧瑟,但我们却收获了一年的累累果实。
有时我们会想起思念的人,然后很寂寞。
冬天,很冷,我们什么地方也不想去,懒懒的跺在被卧里,直到太阳晒进了我们的房间。
即使是这样,我最喜欢的季节还是夏天,因为这时我可以自由的参与体育运动。
以前我是个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人。
然而,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假期里学会了游泳,从此就喜欢上了游泳。
当我自由的遨游在水里时,一切的喧闹,繁杂都离我远去。
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学会了冷静的思考,沉稳的行动。
学习游泳的过程是辛苦,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换气,蹬腿。
到后来,我就可以小心翼翼的游上几米了。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我,我学习的更努力了。
现在天气转热,我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到游泳池去游泳。
游泳,让我改变了对体育观念的误解。
原来,体育运动也是可以很自由,很简单的。
因为游泳,我在享受夏日春光的同时,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有毅力也得到了锻炼。
我喜欢上了体育运动,也喜欢上了和夏天一样阳光,坚韧的运动健儿。
中国女牌的姑娘们一直是我尊重的人。
他们的努力,让我激动了无数个夜晚,也时刻激励着我。
我欣赏她们的比赛,更是欣赏她们的精神。
另一个我尊重的人,就是刘翔,他用就的努力创造了中国人的一个个奇迹。
如今,我以他们为榜样,在夏天这个季节里,坚持着体育运动。
学习普通话的体会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交流、沟通的工具。
它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一种语言。
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的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无穷的享受。
作为师范学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因为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甚至可以说是主战场,而老师则是这个阵地或战场的指挥官,所以作为老师,学习好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我多少存在着方言口音,尽管学习好普通话的难度还比较大。
但是,我们要从战略上藐视这个“敌人”,而在战术上即学习方法方面又要十分重视。
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思想保证。
在随后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我注意安排一个学习计划,每天抽出1小时,专门学习普通话。
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时间保证。
除此之外,我还勤向普通话培训班老师学习。
因为那些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音学基础知识,经过专业训练,而且老师离自己最近,请教也最方便。
因此,在我遇到不懂的和难以纠正的问题时,就及时向老师请教好的学习方法。
在平时,我还跟普通话好的同学一起学习。
和他们交往,或在一起活动,能够在最平实的交流中提高普通话水平。
而且我还发现,经常性收听收看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节目对学习好普通话有很大帮助。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我很高兴的看到自己的进步。
也让我知道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我期望自己能够在这次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因为,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以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不论这次的结果怎样,我都会在今后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再接再厉。
我的愿望(我的理想)= 我喜爱的职业 和很多女孩子一样,我也是个爱做梦的人,所以从小到大,我拥有很多的愿望。
小学时候,我希望成为一名空姐。
她们温柔的举止,亲切的笑容都深深的打动着我。
能够在蓝天上飞行,为五湖四海的来客服务,我会感到很幸运。
中学时候,我希望成为一名律师。
因此我积极的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口才。
现在,当我考上了师范类的学校,我的梦想又改变了。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责任。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刻得到老师的帮助,他们教会我们读书识字,教会我们做人做事,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于是我期望成为一名教师。
记得今年的暑假,我到了一所初中实习。
一周的时间里,我积极的备课,听讲,改作业,慢慢的适应着从一个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有机会登上了讲台上。
那次课,我讲的是《杨修之死》。
我先播发了《三国演义》片头曲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是导入课文,接下来是讲解分析,最后留下作业。
课堂上,我尽其所能的扮演好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课后,我像朋友一样关心着我的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
45分钟,我很不容易的坚持了下来,声音哑了,腿酸了,然而却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这一次特殊的经历,并没有使我在困难面前止步。
它让我读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刻意义。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通往这个职业道路是曲折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既要积累丰富的学问才识,又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的教授 孟二冬老师在今年因病倒在了讲台上,他为学,为师,为人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时感动着我们教育与被教育的人。
在孟老师精神的激励下,我们要更珍惜时间为自己的愿望而努力。
这一次,我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我的学习生活 = 我的朋友 = 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每当做自我介绍时,我就会告诉朋友:我是来自中文系05非师一班。
是的,我就是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集体里。
一年多了,我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的朋友是热情友善的。
大一的生活很简单。
刚开始熟悉生活的我们,总是按宿舍,六人一起按时上课,下课,做作业,考试。
然后,在课余时间里,我们会一起钻进图书馆,阅读喜欢的书籍,拓展视野。
自主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天性得到释放,生活自由而且充实。
直到现在,我也很感激上天让我认识了这样一群可爱的舍友,让我在寂寞时有朋友可以依靠,在快乐时有朋友可以与我分享。
虽然也会有分歧,也会有隔阂,但是我们都能心平气和的将矛盾解决。
他们的善解人意常常让我感动。
大二的生活很忙碌。
普通话考试,英语四级考试,教育学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一系列的考证让我身心疲惫。
然而,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一个知心的朋友。
她告诉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松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自己增加价值。
于是,在她的鼓励下,我们一起指定了计划,开始夜以继日的学习。
慢慢的,我感觉到我们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同时,我们的友谊也在一天天的加深。
“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温暖的班级里,和一群好朋友,一起学习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在班委的组织下,我们还常常举行班级活动。
如烧烤,晚会,讲座等等。
05非师一班带给我太多的惊喜与希望。
我的学习生活虽然劳累,但是朋友总是能够给我希望。
61个人,来自五湖四海,却能够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进。
虽然我们班级离一个优秀班级的要求还有距离。
但是,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乐观的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的友谊。
一切都有希望。
我尊敬的人 = 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 谈谈个人修养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孟二冬老师的事迹了吧。
2004年3月,孟二冬老师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
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
在医生做出“禁声”的医嘱后,在经历了三次手术后,他仍然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
2004年4月26日,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他倒在了讲台上。
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2006年4月23日,孟二冬老师逝世,年仅49岁。
他为学,为师,为人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时感动着我们教育与被教育的人,他是我最尊敬的人。
这就使我想到,怎样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呢
他必须有深厚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其中拥有深厚的个人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更为重要的。
记得在网络上,看到孟二冬老师的语录时,其亮点不过是的平凡的坚守精神。
他治学,勤勉而且踏实,他甘坐板凳七年,辛勤写出了100多万字,补正了一本注定不会引起轰动效应,也不会发财的书:《登科记考》。
在教书育人方面,他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使在支教期间病情发作,却坚持上完最后一堂课。
特别另我感动的是,他临终前的唯一请求是与他的每个学生进行30分钟的谈话。
他为人师表,一直恪守“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准则,主动前往新疆支教并带病坚持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孟菲的回信中高度评价了孟二冬老师,称他“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平凡的坚守精神,是深厚个人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体现。
他是我尊敬的人,他的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学习。
我们在毕业后,也将走上教师的岗位,这个职业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孟二冬老师的精神。
(因此,我必须端正我的学习态度,更加认真的对待我的专业课学习,沉下去,钻进去,不断的完善我的个人修养)(因此,我必须树立好端正的职业观,把教书育人做为我神圣的使命)争取做个优秀的教师。
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 童年的记忆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脑海里总是有很多抹不去的记忆。
这些记忆,有的是快乐的,有的是伤心的。
对我而言,我的童年记忆里,有课本,有游戏。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和我一起长大的小狗,恰恰。
恰恰是一只很讨人喜欢的小狗。
记得它刚来我家时,只有巴掌那么大,浑身是雪白的绒毛,而左眼上却是一块黑色的绒毛,像是挨了一拳似的。
当我抱起它,他瑟瑟发抖,用怯生生的眼睛看着我。
妈妈告诉我,“你们以后就是好朋友了”并叮嘱我要好的照顾它。
当我要去上课时,它就会咬着我的裤脚不让我走,因为,它知道我走了,就没有人陪它玩了。
记得有次,我突发奇想,偷偷抱走它,想让它和我一起上学去。
可是,就在半路时,妈妈追来了。
结果小狗没有被我抱走,我还被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虽然遭到了妈妈的阻止,可是,我和恰恰的感情更好了。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每天都有很多作业要做,因此就不能有很多时间陪它玩了。
可是它走是很懂事的趴在我的脚边,安静的睡着。
有次,我在写作业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他被我吓醒了。
它小心翼翼的看着我,水汪汪的眼睛好象会说话,似乎在问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轻轻的摸摸它的头告诉它,我没有生病,很健康。
于是,他又很爱心的低下头睡着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相互的关心下一起成长。
我给它喂食,给它洗澡,陪它玩耍。
童年的生活很快乐。
可是,好景不常,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它要被送给别人了。
我没有哭泣,而是和它拍了很多照片。
我要把它的一点一滴都留在我的记忆里。
虽然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恰恰了,但是恰恰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动物。
只是不知道它现在生活的好吗
因此,现在街头巷尾遇到小狗,我也会很兴奋的迎上去,陪它玩耍。
希望别人也可以像我一样爱惜它。
与恰恰的相处增加了我的爱心,让我保存了一份快乐的童年记忆。
谈谈服饰 自从亚当和夏娃知道用树叶遮羞开始,服饰就产生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服饰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了。
但是有一种服饰却永远不会被淘汰,它存在的含义已经远远高于它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这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旗袍。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由于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
记得那部由王家卫导演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身着的各种各样款式的旗袍。
这些服饰很好的展现了女主角的魅力,也透露了她的心理活动。
破旧的巷角,摇曳的灯光,吞吐的烟雾,这样的场景里走出了一位妖冶的女子。
这时候她的身上也许只有穿着旗袍才是最有合适的,动人的。
就在那样一部作品里,旗袍的含义得到了更多样的诠释。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
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服饰应该值得保存,但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朝着多样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我的成长之路 =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我们经常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生活中的诸多变化,的确,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发展,从阅读习惯的变化方面来看对我的成长就是很大的。
在古代形容一个人有学问时,往往会用学富五车这个词,我就常常在想有什么样的人学问可以用车来作为计量单位,真是很羡慕。
但是后来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其实这只是我们观念上的误差,古代很早的时候书,还是用竹简刻成的,那么五车的书其实只相当于现在的几本书而已,我们每个人到中学的时候都已经可以说是学富五车了。
当纸张代替竹简的时候,读书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就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于是,我购买了很的书籍,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书本伴随我走过了一段刻苦,勤勉的读书路。
可是,纸张上的信息量毕竟有限,有时候为了查找一个内容,我就要到图书馆借来好几本书慢慢查阅,效率十分的低下。
直到上了高中,我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
我才知道,读书不仅仅只有纸张这种介质,我们还可以借助于网络。
在互联网上面,我可以任意搜索感兴趣的话题,天文地理、科幻武侠,中文的、外文的,世界很大却又很小。
有了这种阅读方式,我可以无限的放大自己的兴趣,并与网络上面的朋友一起讨论,取百家之常。
我的生活因为有了科技的影响而大大精彩起来,我的成长之路也因为有了科技的帮助而顺畅起来。
我的成长之路,是与读书分不开的。
一点一滴的积累,一点一滴的变化。
阅读习惯的变化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我也真心的期望,我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我知道的风俗 = 我喜欢的节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他们自己的风俗。
在中国,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不胜枚举。
我们做为中国人,有义务为保留这些传统文化而努力。
同时,我们也要广开眼界,关注一下国外的节日以及风俗。
啤酒节源于德国,作为巴伐利亚的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而保留下来。
每年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人们倾巢而出,亲朋好友相伴,恋人相依,欢聚在一起,喝着自制的鲜酿啤酒,吃着德国独有的各式各样的香肠和面包,其间,乐队身着民族服装穿梭于人群之中,娴熟地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
在日本年节后,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节日是成人节。
成人节是日本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一月十五日,政府机关会发给年满二十岁的男女一张证书,表示他们从今天开始已成为成年人,以后必须独立生活、担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
日本相当重视成人节,因此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祝贺仪式。
在这一天,这些年满二十岁的人的父母、同事及朋友,都要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赠送礼品,而当事人也要表达感谢之意及发表对未来的计划及理想。
复活节,是西方除圣诞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
在复活节当天,西方人所赠礼品主要是鸡蛋。
教堂、学校或大户人家在这天一清早就把煮熟的鸡蛋藏在树穴、草丛或石头后面,邀请前来聚会的孩子们四处寻找,这成为一天的主要活动。
一年一度的美国白宫滚彩蛋活动经常被电视台实况转播。
人们还把鸡蛋染成五颜六色的,以增加喜庆气氛。
后来又发展到把巧克力、糖果等做成鸡蛋模样,包上各色彩纸,互相赠送。
因为鸡蛋在西方象征着死后又要复苏的生命。
正是因为国外文化的多样性,所以深深的吸引着我。
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 谈谈美食(我的家乡在福州,是福建省会。
因州北有福山,故名。
又因九百多年前福州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
福州旅游资源丰富。
有鼓山,平潭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湖公园,青芝山等30多处名胜古迹。
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祠堂、昭忠祠等闻名海内外的一批文物古迹。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近现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林祥谦、陈景润、谢冰心等等。
除了这些,福州的美食也是非常有名的。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
尤其在中国,吃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如:宫廷盛宴满汉全席,川菜粤菜等八大菜系都是非常有名的。
在我看来,一道美食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达到了色香味的标准,是否具有民族特色,是否可以给品尝的人带来快乐。
下面我就说一说我家乡福州的美食吧。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
记得,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
”首先,我介绍下“太平燕”,“太平燕”是福州婚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等要新郎新娘或长辈致谢后,方可食用。
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他们每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赠送给亲友。
我再说说鱼丸。
鱼丸是福州人最常吃的小吃。
以包心有馅为特色。
在制作时,把鲨鱼或鳗鱼的鲜肉,剁成鱼丸酱;然后,用盐水调和,加入干淀粉拌成鱼羹糊状。
同时,选取猪肉剁成酱,虾干切碎,调味作馅。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要包了。
包鱼丸时,应用特造的鱼丸勺,取馅包在鱼羹糊里,用手捏成球状,放在清水盆中,然后用微火把鱼丸煮熟。
最后呢,就是把鱼丸捞起晾在竹筛里待食。
此外,鱼丸汤也十分讲究,调味后,有葱白、麻油、虾油等配料。
鱼丸浮在高汤上,一清二白,星星点点,被称作“七星鱼丸”。
说了这些,大家一定都很心动了吧。
我的家乡福州,不仅是个文化名城,也是一个美食之都。
我真心的邀请大家来我的家乡做客。
购物(消费)的感受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也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但在生活里都常常都遇到一系列的消费问题。
还是以我最近一次经历来说吧。
记得一次,参加系里的演讲比赛,为了使自己的着装看上去更加的大方得体,我决定临时去买一条裙子。
因为时间匆忙,我就没有来的及四处逛,直接就去了我平时比较喜欢的一家专卖店。
在店里面,一条粉红色的短裙吸引了我。
这时店员过来告诉我,这条是新款上市,只卖原价61。
我犹豫了很久,但还是决心买下它。
演讲比赛时,我穿上了新买的裙子,之后,就把它塞进了衣橱的最底层。
两个月后,我又逛了那家专卖店。
里面赫然印着那条裙子的价格是19。
我当时就傻住了,店员告诉我,现在是换季,所以特价。
我十分的愤怒而且不解。
但事后,我才深深的认识到,并不是商家的经营方式有问题,而是我的消费观念有问题。
上一篇:稻草人读后感书笔记
下一篇:呆呆鸟历险记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