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弘一法师》的写作思维
1。
赞叹弘一法师的德行修持2。
举一两个法师的感人故事,以及你对这些故事有哪些感悟,对你有何影响2。
法师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信仰修行特别有影响3。
对佛法僧三宝感恩发愿
弘一法师留下了多少舍利
多少舍利子
末学觉得读哪个音都可以,关键是信心和恭敬心佛法本也是有为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但是还是转帖回答您的问题南无阿(e)弥陀佛的读音1、印光大师生前创建的灵岩山寺以及师承自印祖的李炳南老居士创建之台中莲社一直念e音。
2、《印光大师文抄---复马宗道居士书一》......佛号,弥陀经,均无甚别音字。
饭食读反寺,仍是世音,四书五经皆是如此。
以人多忽略,认为特别音。
汝试查查字典。
然饭食读本音,亦可。
读本音,饭即是饭,食即是吃。
读别音,饭(反)即是吃,食(寺)即是饭,固两皆可通也。
唯佛号上之南无二字,必须要作纳莫之音读。
其义,白话注后详说之,不可读本音。
......(即读e音)3、台湾佛教界也是近代才念「ㄚ」(即罗马拼音之a, )者多。
1949年左右从大陆去台湾的高僧大德们都是念e的。
4、弘一大师,倓虚法师,慈舟法师,倓虚法师也发e音。
民国从大陆去台湾的道源长老发e音。
妙详法师,愚亲听其发音阿罗汉为e音... 在寺庙里面,上了60多岁以上的老和尚,一般都是念“e”宣化上人,广钦老和尚,梦参老和尚,悟道大和尚等都念“e”音5、在大正新修大藏经 密教部 863卷 《大毘卢遮那经阿闍梨真实智品中阿闍梨住阿字观门 》 中明确说明“阿”的念法 “即是阿字。
夫言阿字者。
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是一切真言生处。
最为上妙。
佛心之字。
若言阿字内音。
即是喉中之音。
当知此阿字遍布一切支分。
即是本不生义。
” 如果发成“a”,即是开口音。
所以各位师兄,以佛经为师。
应读“e”音6、在许慎《说文解字注》 中阿念“e”音7、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所编印之辞典,注明“阿弥陀佛” 念“e”音8、中国地域广大但是绝大数念“e”音 和 “o”音偏多9、在寺庙里面,上了60多岁以上的老和尚,一般都是念“e”音,何也,代代相传也。
10、在元朝之前,都把梵语的“阿”译成“e”音,一直到蒙古人统治了中国,建立的元朝,梵语的“阿”的译音就被改成了“a”音。
现在喇嘛教的咒语中的“阿”音,也是因为在元朝时期被蒙古人的发音所同化的结果。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 弘一法师长,古,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上一篇:红尘菩提800字读后感
下一篇:何其芳雨前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