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教师的体态语言》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

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

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嘴里面能吐出一点幽默生动,智慧联翩,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曾记得有一位有名的教师也曾说过,吾三日不读书,则觉面目狰狞,食亦无味,语也可憎。

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语言积累的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教育报》评选出的十大读书人物,皆对读书积累谈了自已的看法:身为特级教师兼教育局长的李希贵发出“朝阳读书,播洒感动的种子”的感慨。

他说:“也许,一本书只能给学生以‘三分钟热度’。

但是,正是这些‘三分钟热度’的积累,才会锻打出生动的人生,才有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感动。

”让读书丰厚自己的语言积累。

陶继新强调读书后重在做人。

他提出“善待他人,发展自我”,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观点。

郑杰则提出“爱书、读书、写书、劝读书”的一条龙体系。

我也想告诉大家,读书要善于思考,读书要有选择,不盲从,不轻信,不以书唯上。

读书后勤于做笔记,要勤于做反思。

现在好多优秀的老师都建立自己的博客,写网络日记,写班上孩子的成长故事。

其实就是反思的一种。

可见,写笔记,写成长日记,写教育反思是教师成功成长的阳光大道。

郑杰老师说:“你年轻时谈恋爱,会说没有时间和女朋友谈恋爱吧

想来不会。

那从哪里获得额外的读书时间呢

我的经验是给自己做减法,减去一些意义不如读书那么重大的活动,对这些活动要敢于说不。

客观地说,在我们周围诱惑实在不少,各种各样诱人的愉悦感官的活动都拼命从读书人队伍中拉人,拉走那些对书并不虔诚的人,拉走那此定力不足、耐不住寂寞的人……车上、飞机上、床头上、只要想读书,总会有时间。

”现在看来,读书和思考写作的时间只要我们去挤,还是能够挤出一点儿的。

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这个读书的心态和愿望。

书读得多了,自已心中也有了东西,也就有厚积薄发的资本。

再表达出来,则是很容易的事了。

第三,要不断锤炼。

这就要不断练习。

要多说,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练。

话音不标准的,要听着广播,听着录音练,一字一字的去练。

练完后,再录成录音,放出来,反复比较,时间长了,就会有收获的。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古希腊德摩西尼生来就口齿说话不清,为了练习演说,他以跑步和爬山时作长篇演讲的方式增加练习量,用口中衔着小石子的办法校正发音。

由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他克服了先天口齿不清的毛病,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快,成为当时有名的演说家。

大家都熟悉的演说家闻一多先生,也是勤学苦练的高手。

他曾回忆说,为了一次演说,第一次练说了8遍,晚上又出去练习十二遍。

到了第二天,果然演说有进步,他认为还当益求精至。

第三天又练习三遍。

这样反复练习,才有了临场妙语连珠的效果。

可见,流利的语言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而磨就出来的。

第四,教师讲课时要尽量脱离讲稿其实,备课只是一个熟悉教材的过程。

到了整整进入课堂。

教师应尽量少看教案为佳。

捷克教育家卡尔瓦绍娃经过研究表明,不看讲稿的讲述方式要比看稿的方式表达词语的数量增加50%。

而且减少了概念性的名词,增加了描述性的动词,因而更适合听众的感受。

我曾听过魏书生老师的精采报告。

几千人的讲厅,三个小时的讲座。

魏先生成站立状。

语言滔滔不绝。

其间没有看过一次讲稿,也没有准备讲稿。

而且讲解体态、手势得体运用,口中妙语连竹。

我也听过共青团中央知心姐姐心理健康宣讲团邢安平老师的讲座。

亦无讲稿,但都能深深的打动观众。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除了讲课者精采的讲演内容之外,还可能包含了讲课者与听众的眼神等方面的交流。

这些都是用语言无法替代的。

第五,要有一个好的态度做任何事情,态度很重要。

有了好的态度,事情便成功了一大半。

教师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

如果一味的用成人的语言向他们讲课,孩子们是不喜欢的,不乐意的。

因此教师一走进课堂,如要能马上就想到自己是儿童中的一员,是孩子们的伙伴。

这样的自己,老师的架子没有了,孩子们已从感情上接近了好多。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饱含儿童情味的语言,使孩子们没有感到距离感,而增加了亲切感。

这样的态度儿童喜欢,可老师们做起来也并不容易。

有些老师看到没有擦去的黑板,作业本挤占满了的讲桌,还有哪份心思来欢笑

其实,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从混乱中寻找教育智慧,处乱不惊,化乱为奇。

用不经意的一句幽默,化解了师生的尴尬。

从而进入到一个最好的状态。

凡事往好里想,人生就应这样。

知心姐姐卢勤“太好了”的心态调整秘诀值得让大家借鉴。

遇到任何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糟糕的,总是对自己说“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总而言之: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我想,只要大家肯做有心人,肯做教书育人这份事业的有心人,肯做默默的研究者,肯做孩子的合作者。

这点事儿还是难不倒我们的。

教师有声语言的运用包括哪些方面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它是一种专门的行业交际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内在的知识和意向外化为语言、动作、表情等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显著的相关。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学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因此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十分必要。

本文仅从各学科共性角度出发,探讨各科教学语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口头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学口语是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运用有限时间,面对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完成教学这一特定任务所采用的口语体式。

(一)寓意深刻 准确明晰1、深刻的教育性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育人”的因素,使学生不但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受到启发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十分诚恳的要求教师“要使青少年心目中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凡是真理都是革命的。

”同时,“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课的讲堂上讲授教材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的说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着科学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

”①其目的显然是强调教书与育人要同步进行,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出教育性,具体地讲,我认为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思想性社会主义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反映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要以积极的、健康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

(2)道德性课堂教学用语要文明礼貌,尊重学生人格,要坚持以理服人、民主治学,要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绝对不能讲粗话、脏话,不能用讽刺的语言或者是奚落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能讲庸俗的笑话以及用不雅的口头语。

(3)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激励性语言的使用绝不能吝啬,要不时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你真棒

”“你真聪明

”“真了不起

”“你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老师真为你骄傲

”“全班同学都愿意为你鼓掌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4)暗示性这种语言把深刻的教育性蕴含在科学、幽默之中,令其深思、领悟。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赋敛之毒,有甚是毒者”时,告诉学生:永州的老百姓不怕毒蛇,甘冒生命的危险,在所不辞,为的是逃避赋敛之毒。

这样的表达就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学生听了深受教育。

②又如教学生“骂”字,就要讲“不骂人的骂”,不要讲“骂人的骂”。

虽然仅一字之差,却关系到对学生是否坚持正面教育的问题。

2、准确的科学性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必须借助于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上,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所用的语言形式来学习领会知识和思想的,是沿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进行思维和想象的。

教师的有声语言作为物质形式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接受才构成真正的教学活动,才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的知识性、严格的规范性、思维的逻辑性、有序的系统性。

(1)知识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是第一要求,而且知识的传播要准确,否则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教学语言要有准确的知识性,教师应当对知识掌握准确、精炼,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概念、难点、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解释,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

要反复掂量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真正准确精当。

(2)规范性教师职业口语的规范性,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摹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

教学口语的示范楷模作用,决定了教学口语必须力求规范。

① 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首先要求教师要使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② 简洁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救能牢牢的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简洁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哼”、“啊”、“那么”、“这么”地频繁使用口头语,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③ 准确明晰。

要求选字用词科学确切,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

教学语言只有做到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及相互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正确认识,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思之有味,使学生理解、信服、受启发。

反之,语言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不感兴趣,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把错误视为真理,视真理为谬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理解。

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简直是精疲力竭了。

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

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③可见,语言含糊不清,很容易引起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疲劳过度,降低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做到科学准确、清除明晰。

(3)逻辑性科学知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它本身有严密的逻辑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

”这就要求,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句句扣题,简洁明快,不东拉西扯,也不猛然跳跃,使学生听起来脉络清楚,泾渭分明,能启发思维活动,此外要求教师要遵循逻辑要求,不能违背逻辑上的种种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论证要周密,不要偷换概念,不要以偏概全,要立论有据而无懈可击,严密的逻辑性会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

(4)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课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把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取舍有制,富有系统性。

(二)生动含蓄 活泼形象1、方式的启发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的过程,而不是“给”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要含蓄隽永、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同时还要掌握好启发的时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教师要达到“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语言方式的启发性要通过:巧提问,巧点拔,巧停顿,巧暗示,巧举例来实现。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传统课文《孔乙己》时,开头生动活泼,别具一格,连设三问:“……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

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地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

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

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

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品味,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

”这种生动的讲法,令人耳目一新,启动了学生思维的机器,创造了学生“愤”、“悱”的情境。

2、直观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形象活泼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起到直观的作用。

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和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语言的形象感愈强,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同时,通过学生的重新组织、加工,还能在大脑里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1)通俗性就是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和专门化的学科内容。

不通俗,学生就不懂,不懂学生就不能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对知识的渴求。

(2)形象性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比如学“极光”时,一位地理教师向学生这样描述:极光像是一条横卧高空的变色龙,最初像是彩虹,一会儿变成紫红色,一会儿又变成淡蓝色,变成浅绿色。

极光的形态很诱人,有的似帷幕下垂,有的像火焰跳动,有的似彩练腾空,有的如轻纱淡抹……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学生在这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中,似乎能“看到”或“感觉到”极光的美妙与神秘,从而得到丰富的想象与美感,并真正理解极光。

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趣味性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机敏、情趣幽默的语言,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① 风趣。

风趣是教学语言的调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说些意味深长的话,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材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② 幽默。

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和箴言等,使讲授富于趣味性。

特别是在讲一些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内容时,可以运用打比方或讲故事的方式。

鲁迅在女师大讲到《红楼梦》中人物时竟问同学:“喜欢不喜欢林妹妹

”在充满师生和谐情谊的课间,学生反问:“周先生喜欢黛玉否

”鲁迅说:“我不喜欢黛玉,因为她总是哭哭啼啼过日子。

”此话充满趣味,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醒。

但是,风趣、幽默绝不是信口开河,甚至低级趣味。

风趣、幽默的语言应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

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减少疲劳,从而正确的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

(4)情感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起到“扇子”作用。

例如一位历史教师讲圆明园被焚毁时,采用了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

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

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

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

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

”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

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5)节奏性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节奏感,做到快慢得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教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就在于它的节奏不同,一般来说,教学语言比生活语言要慢,要有层次、有停顿,发音要洪亮,咬字要准确,发音要规范,说话速度快慢适宜,语调要自然有序。

这样,才使学生听起来从容不迫,能思,能记,有板有眼,点点入地。

因此,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掌握好节奏,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

(三)因人制宜 灵活运用1、针对性所谓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使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

(1)注意学科语言层次。

根据不同学科所在层次,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出本学科的风格和特点。

如文科教师的语言强调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理科教师的语言则应言简意赅、富有逻辑。

(2)注意学生年龄层次。

对于小学生,教师要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情景语言进行教学,而中学生和大学生,教师则应用生动活泼的说理性与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教学。

(3)注意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教师的语言要严肃、庄重;而对于学困生,教师的语言要平和、体贴,多表扬而少批评。

(4)注意学生性别差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男生宜采用较直率的语言交谈,而对女生宜采用比较委婉的语言交谈。

2、灵活性教学语言既不能像闲聊天那样“散”,也不能像作报告那样“板”,更不能像说书或相声那样“虚”或“俗”,而应该像和煦的春风,淅沥的春雨,滚烫的火焰,能吹开学生求知的门槛,能融进学生的心田,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火把。

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语言,不能千篇一律,千课同调,把课讲活,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坐春风”。

二、体态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体态语言,又称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

它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体态语言恰当配合,要与体态语言灵活运用,构成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姿态仪表语作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

表现在姿态仪表上,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穿衣打扮,衣着要干净利索、美观大方,具有教师的职业特点。

1、掌握距离 注意时机人体语言学研究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码,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所保持的距离有着某种联系。

因此,教师要经常接近学生,尤其是在课间和课余,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这样,师生之间就会钢刀亲密无间,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

2、姿势优雅 风度得体教师讲课的姿势和风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姿势、得体的风度,能给学生以美感,集中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身体的造型、头部的运用、眼睛、手势的运用都文雅、得体、贴切,做到自然大方,带出感情,协调一致,如教师站立的姿势应给人以挺拔、稳健、激越、活跃之感,手的运用应灵活、自然。

(二)面部表情语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做实验,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该公式是否准确还有待证实,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面部表情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提倡教师:1、心神合一 情绪饱满要想使自己的体态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到心到神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气势雄厚,态度端庄且和蔼,感情充沛又热忱。

如提出问题后,轻轻皱眉,以示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当回答令人满意时,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将手轻轻下压以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重和爱护。

恰当的体态语必须建立在心神合一、情绪饱满的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必须有乐观振奋的精神,饱满高涨的情绪,健康良好的思想,才能使体态语充满感情,富于变化,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脸部表情 和蔼亲切人们常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

”教师的面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绪变化的表征。

教师要善于用脸孔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和,切忌板起面孔、拉长脸。

这样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觉。

从而造成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以利于知识的掌握。

3、运眼传神 富于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主要工具。

心理学认为,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感染力。

眼睛在教学中的神奇功能表现在: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是课堂上建立和维持师生关系的纽带,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反馈调节的主要工具。

眼神在教学中可以用来表扬、赞同、默许,也可以用来批评、限制、否定,还可以用来启迪、提示。

师生之间各种思想与感情,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神来传递。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眼传神,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要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和爱憎亲疏的不同感情色彩融进眼睛之中,以眼神表现出来。

(三)手势动作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

1、点头用手 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头的摆动表达意图,能给人一种亲切、含蓄、深沉、暗示之感。

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轻轻地点点头,否则摇摇头。

点头可起强调作用、暗示作用和鼓励作用。

即使不说话,学生也会领悟到其中的信息。

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和使用头部动作,尽力使头部的动作轻松沉着,头部动作的轻松沉着标志着一个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即使遇到什么意外或不幸之事,也要尽量克制,不要出现头部痉挛运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像。

要节制手势活动的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不停的比划,频繁的画圈,或插入衣袋,或拢于袖内。

手势的范围,上限一般不超过头,下限不低于胸,范围太大容易流于滑稽。

一般来说,“手势在上区(肩部以上)活动,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张扬的感情,在中区(肩部至腹部)活动,多表示记叙事物、说明道理;在下区(腹部以下)活动,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

”④教师要充分理解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以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

2、掌握技巧 综合运用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独特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但上述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应该遵循或作参考的。

例如,对学生表扬时,头会轻轻地点,脸会绽出笑,手会形象地比划,目光会明亮而柔和,距离会尽量靠得近。

除了重视体态语言的整体功能外,还要把课堂上的体态语言同口头语言看作一个整体,它的作用只有同口头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板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板书作为一种文字语言,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有所谓“微型教案”之称。

但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

做到恰当的选择和运用板书,应该按照下述三项要求去做。

(一)条理美1、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认真设计板书,作到周密计划,巧妙安排。

2、区分主副 合理布局板书一般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两个部分。

主板书一般设置在黑板的左侧或中间偏左。

以讲授的内容要点、论点论据、逻辑层次、分析要点、概括结论为内容。

要求书写清楚,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以供学生抄录记忆。

而副板书主要是配合主板书书写一时难以理解的字、词、术语、符号,它可根据需要随擦随写。

合理布局是指计划使用黑板,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黑板的大小,适当地划分部位,精心设计。

3、提纲挈领 重点突出提纲挈领,要求板书能概括讲课的主要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见解的提要和纲领;要规范化、条理化、系统化,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一、二、三、”“1、2、3”务要排列有序;要字斟字酌,前后一致,使用陈述句和疑问句务要统一,此外要让副板书突出重点,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体突出来,有时可用彩色粉笔以示区别,或划上注意线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4、准确科学 系统完整板书一定要讲求科学性和准确性,从字的笔顺、词的搭配、线段的勾画、图示的精当、板画的形象到内容的提炼、浓缩,结语的归纳总结,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无误。

如《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的板书设计:救东郭先生 教育 老农 打死 狼吃(二)简洁美1、简明扼要 画龙点睛板书应以言简意明、准确精炼为原则。

内容不能过多、过杂、过繁,而在于“少而精”、“精而活”,追求以少胜多,简处求丰。

画龙点睛,主要是通过“精语妙字”,点出重点。

点破难点,点到实质,点通关键,富于启发,促进思考。

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板书贪 贪 贪 贪 贪 (一无所得)2、书之适时 擦之有序板书出来的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板书应做到书之适时,擦之有序,根据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的客观需要来决定。

例如,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可写在推导过程之前;具有结论性的板书,应待瓜熟蒂落,写在推导过程之后,主板书应通堂保留,副板书可根据需要随写随擦;对低年级可先写后讲,对高年级可边讲边写。

3、有的放矢 生动活泼板书一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能盲目挥洒,信手板书。

应力求做到:当书则书,当略则略,精当取舍,有的放矢,还要杜绝机械、呆板,力求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富有生气,生动活泼。

(三)规范美1、书写美观 字迹工整板书本身具有示范作用,工楷整齐、端庄秀丽的字,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板书的书写必须注意美观、大方、工整、秀丽。

应力求做到板书的字要有正确的笔顺,整齐的间架结构,匀称的字据行距。

字要写得清晰,大小适中。

2、设计精当 讲求美学板书还要追求整体设计的美。

因此,教师在板书时必须做到:文字美、结构美、线条美、色彩美、图示美。

3、形式多样 因人制宜板书设计总是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的能力和爱好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它的设计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因人制宜,灵活掌握。

上述关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设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机融合,灵活掌握。

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做教学语言优化的有心人,就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借助语言的魅力最有效地向学生传达知识、思想、感情等信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教师个人的语言技能紧密相关。

因为语言是传达思想和知识的工具,它的地位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教师若想提高他的语言技能力应从语音准确、语义精当、合乎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即练好普通话,做好备课工作,使语言生动丰富。

关键词:教师语言;普通话;语义;备课;新颖生动;兴趣;风趣幽默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教师个人的语言技能紧密相关。

因为语言是传达思想和知识的工具,它的地位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活动的效率”。

教师若想提高他的语言技能,应从语音准确、语义精当、合乎语境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需要练好普通话发音在时下的中国,普通话日益推广的今天,使用准确地普通话教学,已成为每一个老师需要具备的基本修养。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在2017年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各地要严把教师关,新任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

如何倡导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下面,我略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

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二、品读词句,感悟课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关于文明礼仪的知识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

2、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因此,要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诗歌朗诵都有哪些表演形式?

诗朗诵的表演形丰富,一般有:  1、直接朗  2、轮诵。

  3、配乐朗诵加段背景音乐。

  4、配乐配景朗诵,一般是配乐的基础上加幻灯。

  5、舞台朗诵,类似歌舞剧,不过朗诵者是主角,舞蹈起配景作用。

  6、视频朗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为视频配朗诵。

  7、多人朗诵,分阶段朗诵,独诵结合合诵等。

  8、情景式朗诵,如着装式的,古装、时装、牢狱装(红诗)、工装;如报告剧式的:入戏、出戏、再入戏、旁白等。

  9、朗诵之外,混合有影像背景声光配合、后景人物剪影构图、小品表演舞蹈演出穿插其中,都是目前朗诵表扬的形式,特别是合诵人员的队伍造型更是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境界。

  一、诗歌朗诵简介: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

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朗诵基本技巧: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

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

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信。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结合英美文化知识总结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本民族的文化。

所以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样要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

然而,外语教学界只是到了 20 世纪中叶才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到了 70 年代,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 跨文化交际 ” ( cross-cultural )在美国、 “ 语言国情学 ” 在前苏联形成,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直接的信息来源。

1983 年斯特恩( Stern, 1983 )提出了一个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四个成分的教学模式。

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重要的地位。

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人们逐步意识到: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 Goodenoungh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 “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 。

所以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这样的,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如果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比如,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个喷嚏。

对方对你说 “Bless you!” 你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你坐在国外唐人街的中餐馆中,仿佛周遭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而侍者拿来 Fortune cookie 的时候,你可能会想也不想地作为一种食物放入口中,而不知道这是美国中餐馆文化的代表物之一 —— 签语饼。

以上两个例子并非笔者杜撰,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事件的主人公英语技巧不能说不好,但是,缺少的正是对对方语言背后文化的解读。

而我们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启蒙教师,更应该鼓励孩子们钻到文化的深处来看英语

二、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分类 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

学者们提出的有关文化的定义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

其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原在 1871 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仍然是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

他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名定义是: “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仍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 “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    文化的分类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知识文化。

我们刚刚探讨了文化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还是趋于笼统。

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之为知识文化。

其次是交际文化。

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之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

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及至体态语言等。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 一 ) 是现代外语教育家的共识 很多现代外语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过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查斯顿( Chastain, 1976 )认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技能,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赖的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语学习者对讲所学语言的人有极大的兴趣。

布兰贝克( Brembeck, 1977 )说得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习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方法。

( 二 ) 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 “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而 “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的形成是建立在 “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 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

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是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数年前,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份不太成熟的文化测试题。

(详见相关资源 “有关文化知识的测试题目” )这十道题目,与我以往所设计的语言测试题非常不同。

看似没有什么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却包含了一些语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内涵。

可能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并不广泛,但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的内容。

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十道题目都回答上来,其中包括了许多 PETS 一级、二级都已经考过的学生。

我把这份题目给一些英语教师做,答对的情况也很少。

而且,有的教师还向我提出了疑问,知道这些对英语教学有什么作用啊

或者对于学生的升学考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

的确,“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脱离 ” 仍然是存在于我们小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们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而对这些语言的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却很少关注。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 (一) 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各异,加之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并没有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文化渗透的最佳途径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讲解,又要在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文化信息呢 ? 笔者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有效地利用课堂用语和身势语等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1. 利用游戏活动渗透文化意识喜爱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 “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那么,如何把游戏作为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呢

如何确定文化教学目标( target culture )呢

目前,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花一番心思。

如笔者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 Where is …? 这一课的时候,在操练环节就设计安排了西方节日 “Easter day” 的传统活动 “Easter egg hunt”. 班里的一个同学扮成复活节的 Easter bunny ,把事先准备好的彩蛋藏在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然后问其他的同学, “Where is my Easter egg?” 让其他的同学来猜。

同学们会问: Is it in your desk? Is it on the floor? Is it under your chair? Is it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猜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这枚彩蛋。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在 ” 找彩蛋 ” 这个特定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掌握了 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等几个方位介词。

在完成了这个 “Easter egg hunt” 的游戏之后,教师再通过课件介绍一下西方的 Easter day ,如复活节的由来,复活节兔子的英文名称,西方传统的复活节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复活节彩蛋等等,学生对复活节的初步认识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应景游戏。

如我就曾经在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 Halloween 里,在课堂上模仿了 “Trick or Treat” 和 “Bobbing for the apples”. 在学习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名叫 “Secret Santa” 的活动。

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份圣诞小礼物,然后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继而把所有写有学生名字的纸条混在一起,让学生依次抽取。

如果纸条上的名字是谁,谁就要扮演 Santa, 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对方。

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要对对方说: Merry Christmas! This is a present from me, Secret Santa. 收到礼物的学生也要回应: Thank you! Merry Christmas, Santa! 并打开礼物。

我们在课堂上还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会。

一起来玩他们的传统游戏 “Pin-the-tail-on-the-donkey”. 这个游戏有点类似我们的 “ 帖鼻子 ” 。

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在别人提示下把驴的尾巴贴上。

我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尝试用英语来做提示, “Go straight! Turn left! Raise your tail! Stick it on…” 每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 .利用课堂评价活动渗透文化意识英语教育评价( Assessment for English education )一直是这些年英语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不同的研究者对 “ 评价”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Ralph W. Tyler 认为, “ 评价是一个过程 ” , “ 基本上在于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达成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 ” 。

也就是说,我们要检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既定目标的程度,评价是要对这种程度就行判断。

而作为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评价的定义如何,我们都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具体的评价工具。

像这些年被广泛使用的 “ 学习成长记录袋 ” 就是一种很好的同步评价和后续评价的结合。

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中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手段。

如语言的鼓励,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小贴画、盖小印章等等。

除了一般的课堂评价用语,在生活中我还注意收集外教们的评价用语,了解他们真实的课堂模式,尝试用一些趣味性更强的、原汁原味的英美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的语言。

如 Give me a high\\\/low five. Please give yourself a pat on your back! Give yourself a big hand

Please give him\\\/her a thumb! 等等。

特别是在中低年级, High Five 这样的伴有身体接触的评价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每节课中老师发的小贴画( sticker )非常感兴趣,总是希望能够多得几个。

但是得到之后呢

有的被随便贴在铅笔盒中,有的被夹在书里,还有的被 任课 老师贴在学生的脑门上,然后可能就不知去向了。

其实,学生每节课获得的贴画数,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该节课的学习状态。

但是,学生没有特定的地方收藏这些 sticker, 他也就无从知道这节课收获几个,这周收获几个,这个月收获几个。

换言之,这些贴画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的。

如果就让它随便的丢失,小贴画就仅成为某一节课的评价手段,而无从看出学生连续一段时间乃至一年的学习状况。

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就设计了下面的两个 “Reward Paper” ,分别适用于两个不同的学期(详见附录 2 , 3 )。

每张都按照本学期的月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

例如十月份这个月得到的所有贴画,都贴在 “October” 这一栏中。

每月都要根据学生的贴画数量评出五名当月的明星,如十月的就叫 “October Star”, 而每到学期末,就会把每个月的小贴画累计加在一起,评出十名本学期的 Super Star. 另外,我在每个月份旁边都会有当月西方重要节日的图片注解,例如五月份旁边就会有 Mother's day 的图片,六月份旁边就会有 Father's day 的图片。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使用这样的 “Reward paper” 把它贴在英语书后。

这样不出两三个学期,学生们会对西方的主要的节日 “ 眼 ” 熟能详,而且还经常在图片旁别添上一些图画,来补充自己知道的其它节日。

另外,我还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设计了一种名叫 “Ginger dollar” 的小卡片,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同学。

会在卡片上印上一些中西方有名的建筑物,中西方有名的节日食品,或者干脆效仿 “Fortune cookie”, 在卡片上写上一些充满美好祝愿或者哲理的句子,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3 .利用身势语来渗透文化意识笔者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搭车的经历,当时和一起的同学冥思苦想,好像就是不记得要求搭车的手势到底是什么

情况颇为尴尬。

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当地人举行的 Christmas Opening House, 和其中的一位加拿大人就数字的手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谈。

他教我加拿大人数数的 gesture, 而我教他北京人数数的 gesture. 加拿大人数数的手势我一遍就学会了,因为非常简单。

而我教他数遍,他才学会,因为较之他们的手势,我们的要复杂得多。

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的确,我们在教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

“Body language” 和 “gesture” 是用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

因为它可以使对方很容易地明白你自己的意思。

所以说,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课堂上,我就力求用一些英美国家常用的身势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图,没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身势语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六年级的同学在课下还通过网络等媒介,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身势语的资料。

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介绍英语知识的时间,连续介绍了英美国家的 Body language 以及其他东西方国家的身势语。

我想,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逐步明白一点: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这个国家的身势语是很重要的。

尊重他们的习俗会助你与人交流,也会使你和当地人愉快相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相关的文化信息的渗透,对他们今后的英习,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渗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课外的自主学习。

相反,教师如果在课堂中 “ 吊足学生的胃口 ” ,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不只保有短暂的表面化的兴趣,而是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差异保有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自己的课外时间加以探究,这样的英语学习才算成功。

笔者尝试用 “ 读书推荐卡” When East Meets West 等主题课外活动使学生对 “ 文化 ” 领域的探究更为深入。

1 .利用 “ 读书推荐卡 ” 来渗透文化意识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来实施。

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 “ 挑战美国阅读 ” 、 “ 卓越阅读方案 ” 等举措。

在日本,政府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

另外,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儿童阅读日。

可见,各国政府均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

文字是书面化的语言,是记载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

但是,在小学阶段,就母语经典读物阅读而言,尚且受到了漫画、游戏等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

何况英语阅读呢

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尝试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了一次 “ 英语读书推荐卡 ” 的展览活动。

每个学生利用暑假读一本适合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经典读物(如牛津书虫,外研社分级读物等等),然后按照书目名称、作者姓名、主人公肖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图书类型、我的读后感、快乐指数、购买地点等信息制成 “ *** 的读书推荐卡 ” (详见附录 4 )在学校开办展览,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图书。

这项活动开展之初,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保留活动。

我想:读书推荐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是希望借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来渗透文化意识重视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要重视跨文化之间的差异。

换言之,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较为准确与深刻的认识。

我们的学生在和英语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无论英语的语言功底如何,总是爱犯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语言的问题。

例如,我们的学生很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和一些生活的隐私。

在受到对方的夸奖时,显得很拘束、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比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找出其相同之处与异同之处,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

笔者在学校中曾经开展了 “When East Meets West” 的主题壁报活动。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对比中西方国家在称谓语、饮食、服饰、谚语、重要节日、国家重要的标志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配以文字及图片说明。

例如有的学生在搜集谚语的过程中就发现西方和中国的表达内容相似的谚语。

如,西方关于一日三餐有 “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s a pauper.” 的说法。

和我们中国的有关养生的谚语 “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的学生在研究有关 “ 颜色和节日 ” 这个话题后,发现了其中非常有趣的关系。

制作出了 “Holidays Colours Cards”.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考虑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

那么,在文化教学这个研究领域,我们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