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幼儿教育科研文章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教育科研的读后感 急急急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 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一篇感人的文章的读后感

苦难与孤独造就了  ————祭奠逝世20周年  今天,是个平凡的不能再。

然而,对于路迷和平迷却有特殊的意义。

20年前的今天,一位伟大而沉默的作家悄然离开了。

  什么,什么都是狗屁。

之前,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读过他的书

但,不必多说,很多人都已熟识。

  初读路遥是在初二暑假,每天看到夜深人静,却舍不得释卷,第二日醒来,习惯性地从枕头边捧起来继续。

也是那种状态—。

同大家一样,最先是,后来便是关于他的一切。

自那时起,他走进我的世界,一直未曾离开。

感谢路遥,这些年,给我巨大的精神支柱,真的谢谢。

路遥的文字,让我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震撼

  敬爱他,不仅是他的文字,也为他严谨务实的写作态度。

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耿耿于名利,真正静下心来写作的人屈指可数。

而路遥,实在是难能可贵。

谁可以想象,放着舒服日子不过,一个人背着行囊穿梭于荒凉的陕北,没日没夜,饥寒交迫,只为静心写作。

在县城,他可以像其他作家一样,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看报,写作,但他没有,他宁愿一个人孤独的旅行,下煤矿,啃窝窝头。

在这个喧嚣而悬浮的世界,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人。

要做到这些,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

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花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请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

无病的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

是的,艺术劳动,这项从事虚构的工作,其实最容不得虚情假义。

我们赞美,我们诅咒,全然应出自我们内心的真诚。

真诚

这就是说,我们永远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这样我们所说出的一切,才能引起无数心灵的共鸣。

  天才都是孤独的。

何况路遥还不是天才,或者说他只是位准天才。

但他却要从事天才才能够从事的神圣事业——文学,这便注定了他更其孤独。

正像他自己告诉给文学青年的一句话,要从事文学创作,必须对自己凶狠一点。

他所说的凶狠,便是要放弃诸多诱惑。

休息、打牌、搓麻、交友、交际、甚至饮食男女食色性等等。

目不旁顾,一门心思看字儿,写字儿,想国事,想人生,回忆过去,憧憬未来。

上一辈作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如今有文化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不少,但这些人却写不出来,为什么,不能放弃。

我以为,不能放弃,便是不能抵抗各种诱惑。

路遥短暂的一生都是实施一种目标——成就文学,于是他也践诺自己的话,对他自己也更其凶狠。

这样,他便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孤独中。

  创作者的路遥是孤独的。

上帝选择了一批最聪明的人,让他们从事叫做文学的神圣事业,而吝惜的却只给了他们最原始、最笨拙、最需要付出心智和精力的生产方式,而且用十分挑剔的眼光去评判他们的创造性劳作,于是文学创作最终成了愚人的事业。

这段话最后的结论是做的,是过来人,有资格发表结论性概括,路遥既崇拜俄罗斯及大家的作品,也崇拜身边的上辈作家等一批作家,也继承了他们的衣钵,从事起了只有愚人才肯从事的工作。

他有句名言:文学创作者对自己更应该凶狠一些。

这便是路遥版的愚人事业,注定了创作中的他是孤独的。

孤独是一种文学从业者的人生状态,特别是敢于向自己做凶狠挑战的人.  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空白,它依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悲痛往往都在孤单中昌盛,孤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伤痛的诗情,孤单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脘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做更透彻认识和检讨。

  当然,孤独常常叫人感到的忧伤。

而这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我喜欢孤独。

但我也惧怕孤独,路遥对孤独的理解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清贫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他的写作与他的一生紧紧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种精神与文字交织的交响曲,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我喜欢路遥先生,不只是他的文学造诣,更是他魅力的精神与人格。

他一生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的精神比他的文字更感人,更让人奋进。

而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悲与苦中。

  路遥先生走了,在他还没有想离开世界的时候,路遥先生走了,在他用尽生命拼搏过的时候,路遥先生走了,在他最辉煌的时候。

多少的欣慰带着遗憾,多少的希望带着无奈,多少的期盼带着辛酸,他走了,走得那样不舍与悄然,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与哀伤。

假如他的生活能好点,假如他的生命能长点,假如… …没有假如,他走了,就如一盏灯,一颗星,一幕月,永远的升上了天空。

突然想起柳青先生有个中篇小说《咬透铁》,铁谁能咬透

路遥先生就是这种要咬透铁的人。

(幼儿园教师常见问题及对策)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要诀读完一部作品篇文章后,自受到感动,产生许多,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观后感

张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亲和、幽默,极具学者风范。

整个演讲精彩纷呈,让我至今还回味无穷。

感受一:导入新颖 张教授在开场白里先做自我介绍,介绍完毕,观众鼓掌,但掌声七零八落,张教授调侃说掌声不够热烈。

讲自己在德国参加教师培训的故事,说人家德国人的掌声热烈,而且有节奏。

“掌”字,上面是一个“尚”,下面是一个“手”,意思是大家要举起高尚的手。

他提议,让台下的人为他再来一次鼓掌,要求掌声再热烈些,时间再长些。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演讲开始,张教授先出示了两个字:忙(盲,茫)与觉悟。

忙,从字面上看是心亡的意思,他说:“如果别人问我忙吗

为了忌讳死亡,我都说,还可以。

”忙的时候要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这么忙

我能不能不这样忙

我该如何忙

”要学会梳理自己的工作,合理地安排事务、统筹地安排时间,要学会智慧地“忙”。

觉,学字头,底下见,悟,我心。

张教授说:“如果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忙,那么就要停下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想一想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而人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修为过程,终其一生,了解世界,了解别人,但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是觉悟。

”忙的时候要扪心自问:“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我能做点什么

” 感受二:平易近人 张教授的演讲至始至终都是站着讲的,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大师惯有的架子,特平易近人。

演讲中肢体语言运用的也非常好,不时与台下的观众互动。

演讲的思路很清晰,内容充实。

一谈教师要不要做教科研

张教授举了一个案例:在一所当地很有名气的学校里,一位参加工作才四年的教师有事请假,学校临时请回一位有四十年教龄职称是中学高级的退休教师来代课。

谁知老教师上课不到四天,听其课的学生及其家长就有意见了,学生说听不懂老教师的课,还希望让原来的老师来上课。

家长要求学校立即换老师。

这件事在当地的网络上引发关于教师工作是否专业化的热议。

张教授说:教师的专业化不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自动产生,如果老教师不注重教科研,跟新教师比,他教育教学水平不会比新教师的强到哪里去。

只是几年的经验被重复若干次而已。

敬业但不专业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二谈教师如何做教科研

张教授通过一个图像来说明教学时间、教科研时间与教师工作年限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新教师工作的头五年特别重要。

头五年工作环境好,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少走弯路。

张教授推荐“三轮备课”方法很适用,尤其适合刚毕业的师范生。

所谓三轮备课,大意是:在第一个三年内,教师要严格按照备课的要求扎实备课,并且要写教学反思,记下学生做作业时犯的错误,学生在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记在备课笔记中。

此谓第一轮备课。

在第二个三年中,教师只需在第一轮备课的旁边修修改改二度备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无需重新抄写,但是要将当年中考出现的与本课时相关的题目写在原教案的旁边。

此谓第二轮备课。

在第三个三年中,教师要反思前两轮备课,做一些理论性的思考和研究,从第五年或第六年开始,就可以动笔写论文了。

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我们写出的论文和研究的课题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此谓第三轮备课。

论文怎么写

张教授讲了很多。

一是写论文要基于应试。

作为应试教育的最前沿,教师写论文不能回避应试。

二是写论文要基于学生,要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

三是写论文要基于教材。

四是写论文要基于阅读。

“若要教的好,只有读的好。

”“无读不丈夫。

”建议教师今后要多订专业类杂志。

重视平时资料收集,尝试建立档案袋。

讲演过程中,张教授总是把教师搞教科研比喻成武侠小说的武林高手修炼武林神功。

“真正高水准的老师就是一支粉笔、一支香烟。

” “做老师不是靠苦劲,而是由许多智慧的东西。

”…… 晚上回家,打开电脑,整理学习笔记,白天的场景再次在脑海中呈现。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张教授妙语连珠,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科研的向阳窗,也更加坚定我今后继续走教科研之路的信心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在一这个暑假,我在家是在闷得慌,无意中发现一本好著作,就在隔壁家的书店里,它就是这本名叫《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起初我只知道陈鹤琴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所以才找出了有关他的这本书,谁知道它是那么得吸引着我的心,《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

他怀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

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

”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深受启发。

一、“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陈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强调儿童的“做”,所谓“做”也就是活动。

在园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儿童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好动”是儿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儿童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儿童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儿童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儿童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

“做”,也是儿童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

”的确,不让儿童“做”,儿童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

儿童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

另外,丰富儿童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儿童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儿童智力的。

二、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儿童在陆地上学游泳,在教室里学煮饭,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师应当给儿童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

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

”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

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要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原则之一。

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

儿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

所以,教师要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

大自然、大社会为儿童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

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

从尊重儿童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

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

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鼓励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儿童喜欢受称赞,容易受暗示,所以对儿童消极的制裁不仅不能收到实效,而且会伤害到儿童的心灵。

所以积极的鼓励、暗示是软性的教育,虽然比较难做,但收效很大。

消极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彻底的、暂时的。

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求知欲。

积极鼓励对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们教师并要注意不要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任意申斥、挖苦、单纯的禁止,甚至体罚。

可见,“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的原则,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

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

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

任何教师,任何儿童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

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8月公费留学美国,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习政治、市政、经济、地质、生物等,获文学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教于克伯屈、孟禄、桑戴克等,获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等课程。

1920年,喜得长子一鸣,于是,便以一鸣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

在该书中,陈鹤琴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父母怎样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学的说明与指导,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教育中国化进行长期深入地实验。

通过实验,他总结出幼稚园的课程、读法、故事、图画、设备等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办好幼稚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并写出了《我的主张》一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儿童心理的十五条教育原理,对建立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1928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兼任第二院院长。

又与陶行知等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

1940年,他筹创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始了中国幼稚教育制度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陈鹤琴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教育派别。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历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币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鹤琴于1982年逝世后,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为《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余万字。

并于1983年至1985年先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他的代表作,收辑在该文集的下卷中,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

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

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

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

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

“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读后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

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

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

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

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

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

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

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

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

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

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

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

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

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

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

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

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

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

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

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

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

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

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

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

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

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

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

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

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

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

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

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

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

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

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

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块。

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种算术教具。

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

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

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

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

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

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

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

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

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

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

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

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

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

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

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

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

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的第一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做人”是教育最起码的任务,要研究人是什么

人的活动是什么

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十七条原则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了。

如比较教学法一条,陈鹤琴也对做人进行了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做一个立身社会的人打下初步基础。

又如在“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酌效率”一条原则中,陈鹤琴指出,“在团体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在团体中养成的”。

这说明人不是一般动物,他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再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就指明了人的活动是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发现,去探讨,去追求知识。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要求学生从研究时事中得到宝贵的教训,从探讨抗日与欧战有关的史地中得到宝贵的活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就是中国人,而不是崇洋媚外的人。

此外,十七条教学原则或者是以培养儿童道德,或者是以传递现代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如此造就出来的人便是具有民主思想、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了。

这种人显然不是古代的中国人,而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二大目标。

它继承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发展到求进步。

这在十七条教学原则中也有体现。

比如为首一条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就是让儿童自己在做中学。

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一旦获取了新的知识,人就进步了。

照陈鹤琴看来,“做”有纽带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

他的这种理论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提出“做中学”的命题就在杜威的“做中学”完全重合了。

对于杜威的“做中学”虽然不能全盘否定,但这样的命题只强调了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人类的间接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去甚远。

不过陈鹤琴在强调“做中学”的同时,首先强调“做中教”,即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又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从而纠正了杜威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三大目标。

陈鹤琴把它直接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第六条。

其他各条原则,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等都含有同样的意思。

不难看出,陈鹤琴非常重视向大自然、大社会的探求,而反对旧教育的死肯书本。

不过,陈鹤琴并不反对学习书本知识,而只是反对教师的教学死死地把眼光钉在书本上。

他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标本。

“这个小菜场,是你的标本,是你的仪器,是你的宝库,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就是活教材,这就是活教育。

而不是抛开书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从头探索。

他在谈到教授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时指出,我们要从研究抗战、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去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也就是从“现在”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历史、地理上去。

在这里陈鹤琴强调直接经验,但并没有否认间接知识,是较为合情合理的。

另外,活教育十七条原则还反应了活教育体系中的四个步骤和五指活动的思想,这是陈鹤琴在论述过程中亲口说明了的。

譬如在“教师教教师”一条原则中,陈鹤琴就说:“在行政组织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聘用专门人才,依据活教育所定五指活动,分组担任辅导,这种辅导工作,对于一般教师颇有帮助”。

这说明了教师的巡回辅导是以五指活动为依据的。

至于活教育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究),在十七条原则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比如原则十二,原则十七就明显地与之基本一致。

这说明四个步骤和十七条原则中的某些原则是互相融会贯通的。

陈鹤琴的十七条活教育教学原则是在长期进行幼儿园实验和幼稚师范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不仅在二、三十年代有适用价值,就是在目前的八、九十年代,甚至在更远的将来也还有适用价值。

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第三章,普通教导法的原则二、原则一、原则十一大体相同。

说明这三条既是幼儿园、幼师的教学原则,又是家庭婴幼儿教育的教育原则,具有普遍的教育教学作用。

这三条原则均建立在儿童心理的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永恒性。

原则一、原则二,是要小孩子自己动手和动脑,做教师和做父母的不要包办代替,以便使小孩子获得直接经验。

关于这一点,在今天的家庭和幼儿教养机关里是仍然适用的。

我们今天的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父母,如果不让小孩子动手动脑,事事越俎代庖,就不能培养应有的劳动习惯,只能培养出奇生虫,还有什么获取直接经验可言

原则四是鼓励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探讨;原则六是要求幼儿园的教学要联系和取材于大自然和大社会;原则十一,亦是说在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中,可以找到许多活教材、活教具。

这三条原则都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活动室、教室,更不能把幼稚生关在屋子里,而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游玩,去接触活的动物、植物、人群。

关于这一点我国现在的幼儿园正是这样做的。

也只有这样做,而且尽可能多的这样做,才能从小培养儿童活泼、愉快、健康的心身,养成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十,替代教学法等,都是很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东、西、南、北、中均可应用;过去、现在、将来,都很相宜。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显然不适用于幼儿园的教学,而是针对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需要提出来的。

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只进行班级教学还很不够,因为班级教学形式上是一个班,但实际学习的时候仍是一个一个的学习,不能互相讨论、互相研究、互相补充。

分组学习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学习,增加刺激数目,增加思想路子,提高学习效率。

这曾经是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陈鹤琴把它用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说明它是一种活的方法,凡是在较高层次的教学中都有适用价值。

另外,还有“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等都是很有适用价值的方法,此处不必——赘述了。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则》,觉得里面闪光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观,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

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总之,活教育的每一条教学原则都具有现实意义,是陈鹤琴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和应用。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文章读后感有么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的目标,大学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的,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

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的。

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

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的某种小的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

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

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的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的,没有主动能力的一样。

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的趋动力。

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这种目的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

是的,儿童时期的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的,这是儿童“工作”的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

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

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

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

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

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

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的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的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

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

社会的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追寻教育理想的人——《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追寻教育理想的人——《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中的这段话,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充满梦想,富有理想,并能为之不懈追寻的人。

对朱永新的名字早就耳闻,偶尔在中央教育台的《教育人生》栏目中看到了对他的采访,让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于是我浏览了他创办的新教育网站,并且认真拜读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作为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正在影响着一大批从事教育的人,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着他走上了追逐教育理想的道路。

当我读完这本《我的教育理想》,我被他的文字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一个把教育当作伟大的使命,并对教育充满思想的人,我的脑子里充满了三个词“激情、自信、追求”,无论是作者的本身,还是文字中所传递给我们的理想校长和理想的教师形象都可以用这三个词来囊括。

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天起,我也一直在追寻着,以前是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现在是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园长,如何创办一个理想的幼儿园。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我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心里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幼儿园。

在这样的一个幼儿园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每一个成人的脸上始终荡漾着浅浅的笑意,唇齿间流露出的都是柔声细语,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洒满了阳光和花香,眼神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而我则穿梭于孩子之间,被他们的歌声、笑声所包围。

我的梦想很温馨,但其实看起来很简单的画面却是要付诸于很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朱教授对我心中理想的学校的阐述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有特色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

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的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的接受,人格在萎缩。

”他在书中提到了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学校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最后评出十所最好的学校,其中一所意大利迪亚纳学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学前教育效果特别显著,看上去与其说是幼儿园,不如说是一所欢腾喧闹的温室,墙上贴的、窗上挂的、天棚上挂的都是孩子的手工艺品,教学的内容是围绕着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艺并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来组织的,他们把0—3岁孩子进的学校称为“窝”,3--6岁孩子进入的是母亲学校,其实从这个名称就可以感受到学校的定位,它让孩子感受就是安全的、温馨的。

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他的内心才会是自由的,开放的,阳光的。

理想的学校不在于有多少良好的设施,也不在于门口挂着多少的铜牌,而在于拥有真正能够被社会所公认的特色与内涵,拥有能够被家长所信任的理想的教师,和健康发展的孩子,读后感《追寻教育理想的人——《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就这点而言,我们的幼儿园离理想学校的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自我挑战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回想自己从教师成为园长一路走来的路程,从小自己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我憧憬着自己有一天能够站在讲台上成为一个能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谈话一起玩乐的中学教师,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不过很快我也在幼儿教师的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我爱孩子们,他们的调皮在我的眼里是可爱的,他们的笨拙在我的眼里依旧是可爱的,因为他们就是3--6岁的孩子,他们不是有着明确是非观念,有自制力的成人,所以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被接受,被原谅的,我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期待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让孩子们轻松自由的成长;每天下课后我会用教养笔记的形式把教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因为我相信在这种记录中,我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发展,也慢慢地会找到教育的规律,其实当时自己的思想很简单,并没有想过是为了某种荣誉或者说是为了评什么职称,只是一心想着我要对得起要跟随我三年的孩子们,我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题,如果我给我的孩子们每天多一点点地经验,那么三年下来,我们班上的孩子一定会比其他的孩子发展的更快一些,我不断探寻着最好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尝试,歌唱教学中的轻声唱法,日常教学中的分组教学,美术教学中的组合画法,在我的脑子里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看着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验证,听着孩子如百灵鸟般的歌声,看着孩子们充满想像的丰富的画面,回答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个难题,感受着孩子一天天的进步我的心是充实的,我的心是愉悦的;我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和家长们交流着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和那些比我大了十几岁的家长们成了好朋友,他们并不因为我是一个小老师而看轻我,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我的用心。

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不需要太远大的目标,更不需要太功利的目标,只要你的心中装着孩子,如果能够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对孩子充满成功的期待,你一定会去努力做些什么

你会充满激情的对待每一天,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用专注的心去进行每一次的教学,你会为自己的成功而喜悦,你也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思考,你会不断地去充实自己,不断地去追求卓越,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校长应该是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应该是珍惜学校名誉的人;应该是具有宽广胸怀、感召力和凝聚力,追求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的办学风格的人;应该是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力量促发展的人;应该是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使学校有优美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的人。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理想的校长比做一个理想的教师要难多了,因为理想的教师只要做好自己,但是理想的校长光做好自己远远不够,我有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够办一所高品质的幼儿园,我把幼儿园的名誉视作为自己的声誉,因为一个学校的声誉往往取决于一个校长的声誉,每次当家长们认同我的办园理念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对我们幼儿园的认同,很多家长就是冲着我们的办学理念选择了我们的幼儿园,但是要成为一个理想的园长,并不是一人独行,是要有能力带领整个团队都能接受并能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并不容易,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接受并落实于行为之中的,所以我想要成为一个理想的园长更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召教师,凝聚教师,和教师共同成为先进理念的学习者,科学教育的实践者,幼儿发展的推动者。

《我的教育理想》让我对理想的教育充满了憧憬,也对我们的教育充满了信心,也有了更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会用朱教授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不断勉励自己,“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

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我们就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也会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而继续不断追寻

  〔追寻教育理想的人——《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

[《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后感]《给教师的建议》一书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

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先看到了《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佳”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佳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

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

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她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

就这样,费佳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

太神奇了,费佳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他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读后感《《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

阅读能教给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他这样的教育为费佳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呢

特别是弱势群体。

每个学生都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我想,我们虽然不做不到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特别看重能力的培养,如《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怎样培养记忆力》《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怎样训练儿童流利的书写》《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等,比如上文所说的:“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

阅读能教给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他还说:“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

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人的人一样。

”“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

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个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

”回想我的教学工作,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在引导分析一段时间后,有时就会犯一个毛病,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把理解性的知识变成记忆性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于是学生就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遇到一样类型的题目还能回答,稍微变通一下,学生就不明所以了。

这些种种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变成我今后一种始终坚持的自觉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所以今后,我要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中提到,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师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这里每一条建议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

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幼儿园保育员寒假作业读后感?

保育员工作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育员是幼儿园重要工种之一,是保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作为幼儿教师的助手,辅助教师负责幼儿的保健、养育、并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

虽然每个幼儿园的工种职责有所差异,但是其基本职责与要求都是一样的,其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起码要做到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

认真执行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搞好室内外卫生,保持用具清洁整齐,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无积灰尘。

配合教师管理幼儿生活,负责做好本班的卫生消毒工作。

协助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做好必要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妥善保管好本班级的幼儿物品,发现设备用具有所损坏,要及时报告修理。

一、树立科学的保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 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保育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在这种新的保育观的基础上,保育不仅要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更要反映下一世纪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搞好传统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视“保”与“育”的相互作用过程,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真履行保育职责,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一)卫生、保健工作 首先,整理好本班教室的卫生,减少幼儿与细菌接触的机会。

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一遍,特别是幼儿的饮水柜,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每天下午收缸子后及早上摆缸子前都要用消毒毛巾擦拭;对于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定期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教室、洗刷间的地板随脏随擦,避免地面有水使幼儿滑到。

给幼儿创造一个清洁、讲卫生的环境,同时培养幼儿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卫生的好习惯。

其次,正确为幼儿服药是保证幼儿生命安全的必要行为之一,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是保证幼儿健康的重要工作。

早上拿药时,保育员应将药品名称、幼儿姓名、服药时间一一跟家长登记的的核对清楚,如有家长表述不清楚或有异议,及时与家长联系,待确实以后再给孩子服药。

并对幼儿服药后的症状进行记录,特别是服药后加重或服药几日后仍没有好转的,提醒家长是否更换药物。

在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提前对教室进行熏醋处理,增加空气湿度,杀死部分病菌,尽量避免病菌对幼儿的感染;同时加大幼儿的饮水量,增加抵抗力。

第三,定期通知家长晾晒、清洗被褥。

为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的幼儿晾晒、拆洗被褥,减轻带养人的负担,让孩子体会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保证幼儿的良好睡眠。

(二)配班工作 配班工作是保育员老师协助主班教师、配合引导幼儿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在组织活动前主动问主班教师是否需要帮助制作玩教具、布置环境、特殊摆放桌椅等,并积极配合教师示范设计的游戏。

关注个别需要照顾如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并作观察记录,及时向授课老师反映、讨论孩子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并制定合时的教育措施,如有的孩子在做练习时,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就哭,经过观察、讨论及与孩子的交流,发现这个孩子自尊心比较强,但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于是我们就商量在不同的情景中当其遇到挫折而发生情绪上的波动时及时引导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用眼泪来寻找结局问题的方法。

三、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改变家长心中传统的保育观念,保育员就是打扫卫生、看孩子吃饭睡觉 的,忽视了保育员老师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及性格的培养,而这又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面。

由于我园实施每班配备两教一保,教师实行轮班制,如值班老师组织活动,配班教师带孩子吃饭、午休,下午是由主班教师组织晚接待,所以有些幼儿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吃饭、进餐、午休,主班教师并不是很了解,只有保育员老师最了解,但是保育员老师提前下班,并不进行晚接待工作。

所以晚接待的教师被问起孩子的这些情况,总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因此保育员老师要以多种形式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可以制定每日向家长反馈的表格,如实填写,即搜集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争取家长的意见,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分为进餐、午休、服药、大小便等项目,并给与了较科学的参考值,将这几项中有特殊情况的如进餐量较少、餐后有呕吐现象的、午休服药后咳嗽很厉害的、大便有异样或次数较多的,填写在表格中,较严重的等家长来接时告知家长,引起家长注意并就诊,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特殊儿童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并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如曾经带过的哲哲小朋友午睡较困难,开学第一天,孩子们对自己的新环境感觉很新鲜,很兴奋,午休时有几个孩子睡得比较晚,而他是最难入睡的一个,给他讲道理,他会大声的问你问题,而且说他在家就不睡觉,他睡不着,教给他睡觉的方法,刚闭一会儿眼睛他又睁开了,反复几次到时间了,也没睡着。

第二天,他的妈妈在早接待时告诉了值班老师,说昨天孩子没有睡觉。

下午,我就等他妈妈来接时,把情况告诉了她,并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他妈妈还告诉我,他睡觉就是很困难,在家中午从来不睡觉,她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我就将家长在家需要配合的工作介绍了一下,并经常电话联系。

在园时,我就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平时多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兴趣与喜好,和他建立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成为好朋友,午休时利用讲道理与讲故事的方法,刚开始是起作用的,可是经历一短时间后,因为身体的缘故,经常请假,习惯又被打乱了,我就把这个情况跟他的家长说了一下,生病时,在家也要午休,好好休息身体才能好的快,而不是他不想睡就因为生病就依着他。

后来我又改变数数得方式,他喜欢帮老师干活,我就告诉他午休睡着了,下午早起帮老师拿点心,他欣然就接受了,现在他每天中午能保证近两个小时的睡眠了,而且每次睡醒后特别高兴的告诉我:老师,我睡了一大觉。

家长也很高兴得告诉我,他回家告诉我们,中午他睡了一大觉,老师还给他数数呢。

看到家长满意的笑容和孩子脸上那成功的表情,我的心也踏实了许多。

还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身体不好,就过分溺爱孩子,以至于造成孩子内羞,不知道如何与幼儿交往,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只要参加集体活动,就不好意思做动作,其实通过我的观察,她是一个能力较强,思维也很活跃的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我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家长,并让她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大胆的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老师也会多提供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在元旦节目排练时与班里老师商量后,决定选她当主角,她不仅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家长的好评,通过这次活动,孩子活泼了许多,爱跟我们开玩笑了,也喜欢上幼儿园了,家长也不断的表示感谢。

四、坚持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保育员老师应坚持不断学习的原则。

认真贯彻《纲要》和《规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熟练掌握《保育员应知应会》的内容,并能运用到实践中,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交流、探讨,创新思维,提高业务水平。

我在参加本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及对幼儿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特制定《3-4岁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培养目标细分表》、《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月重点培养计划》,并与本班教师一起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保教合一。

总之,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教育根本目的,幼儿的发展是依靠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来实现的,作为保育员在履行保育员工作职责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保育观,成为孩子的好老师,教师的好帮手,家长教养的指导者,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