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写一篇读后感800字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读后感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没有上过多少学,却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一步步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沈从文“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读着课本知识,学着大自然与人间生活。
他迷恋一切,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
太多的为什么使他自己充满乐趣地去寻找答案。
充满奇幻的世界又使得他不断地逃学。
沈从文对万物的好奇是他人生成功的一个灵感来源。
他能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兴趣做了他最好的老师。
沈从文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充满好奇心的。
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对于年幼的沈从文来说,仿佛是一个奇幻美妙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他学会了爬树、钓鱼、翻跟头,有时也会调皮地把别人的船开走。
而我们正处于学知识的阶段,虽不能像沈从文那样随意地去进行课外活动,但适当地也该接触一下大自然。
有时课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比课内知识更有用。
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一直都向往的。
长大后的沈从文喜欢做一个护兵,这也算他的一个小梦想吧
但意外地做了一个书记。
因为工作出色,他很快便升了职。
一个健康的生态使他从容面对这一切。
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转机,在他的生活中,转机让他懂得知识的可贵,懂得爱心的重要。
对生命意义的真正了解使他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珍惜生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无限的人生价值。
沈从文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转机,抓好每一次机会去实现它,一切都将会是崭新的、真实的。
求沈从文的<老实人>和<好管闲事的人>的读后感和内容简介
沈从文 1. 《鸭子》(小说部分) 2.《蜜柑》 3.《老实人》 4. 《入伍后》 5.《雨后及其他》 6.《山鬼》 7. 《十四夜间》 8.《篁君日记》 9.《好管闲事的人》 10.《龙朱》 11.《石子船》 12.《沈从文甲集》 13.《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14.《沈从文子集》 15.《虎雏》 16.《都市一妇人》 17.《凤子》 18.《一个母亲》 19.《月下小景》 20.《阿黑小集》 21.《如蕤集》 22.《游目集》 23.《边城》 24.《八骏图》 25.《新与旧》 26.《主妇集》 27.《长河》 28.《小砦及其它》 29.《新摘星录》 30.《芸庐纪事》 31.《雪晴》 32.《福生》 33.《在别一个国度里》 34.《采蕨》 35.《神巫之爱》 36.《旅店及其他》 37.《夫妇》 38.《鸭子》(散文部分) 39.《记胡也频》 40.《从文自传》 41.《湘行散记》 42.《湘西》 43.《法步集》 44.《非梦集
沈从文的人物传记800字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分类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古城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
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
”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墓地沈从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凤凰县人,生于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病故于北京,终年八十六岁。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转》是他的代表著。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先生从凤凰走向世界文坛,为家乡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先生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
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杜田村“听涛”山距离县城中心一公里半,远则积山万丈,争气负高,含霞饮景,参差岱雄;近则圭壁联植,环美幽丽,沱水通脉,清滢秀澈,岩泽气通,如珠走镜,似仙境也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
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
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沈从文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
”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姻缘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
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
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
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
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
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
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
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
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
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
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
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
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
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
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兆和的电报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
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
很简单。
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
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
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
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沈从文自传中经典语录
【1】:我行过许多地桥,看过许多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湘行散记》 【2】: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沈从文 《雨后》 【3】: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
太冷了。
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沈从文 【4】: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沈从文 《边城》 【5】: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沈从文家书》 【6】: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沈从文 【7】: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沈从文 【8】: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
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
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沈从文 《边城》 【9】: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沈从文 《边城》 【10】: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沈从文 《边城》 【11】: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沈从文 【12】: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沈从文 《沈从文家书》 【13】: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沈从文 《边城》 【14】: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沈从文 《湘行散记》 【15】: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
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
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沈从文 《边城》 【16】: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沈从文 《边城》 【17】: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沈从文 《边城》 【18】: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沈从文 【19】: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沈从文 《边城》 【20】: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 明天 回来 --沈从文 《边城》 【21】: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沈从文 【22】: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热情既使人疯狂糊涂,也使人明澈深思。
--沈从文 【23】:为什么要挣扎
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
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上。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便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 《水云》 【24】: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沈从文 《边城》 【25】: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沈从文 《边城》 【26】: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沈从文 《湘行散记》 【27】: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沈从文 《边城》 【28】: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 【29】: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沈从文 《边城》 【30】: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沈从文 《月下》 【31】: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
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沈从文 《湘行散记》 【32】: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沈从文 【33】: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沈从文 【34】: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沈从文 【35】: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
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沈从文 《边城》 【36】: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
”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 《边城》 【37】: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沈从文 《边城》 【38】:为什么要挣扎
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
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沈从文 【39】: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
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沈从文 《八骏图》 【40】:这并不是人的罪过。
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
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
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
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
--沈从文 《边城》 【41】: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沈从文 《湘行散记》 【42】: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正义。
--沈从文 《边城》 【43】: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沈从文 【44】: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
--沈从文 【45】: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沈从文 【46】:永远只想用无私和有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
--沈从文 【47】: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 《边城》 【48】: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
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
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沈从文 《湘行散记》 【49】: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象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 --沈从文 《边城》 【50】:要自己作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沈从文 《边城》 【51】: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沈从文 《边城》 【52】: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沈从文 《湘行散记》 【53】: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黒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切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沈从文 《边城》 【54】: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
这真是诗。
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
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
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
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沈从文 《湘行散记》 【55】:聪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
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
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习惯,保护习惯。
(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 --沈从文 【56】: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沈从文 《边城》 【57】: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 《边城》 【58】:小楼上阳光甚美,心中茫然, 如一战败武士,受伤后独卧荒草间,武器与武力已全失。
午后秋阳照铜甲上炙热。
手边有小小甲虫,耳畔闻远处尚有落荒战马狂奔,不觉眼湿。
心中实充满作战雄心,又似觉一切已成过去, 生命中仅存残余一种幻念,一种陈迹的温习。
--沈从文 《浅渊》 【59】:我要傍近你 方不至于难过 --沈从文 【60】: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沈从文 【61】: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
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
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
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
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
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
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沈从文 《湘行散记》 【62】: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
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沈从文 《边城》 【63】:“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
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
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 --沈从文 《边城》 【64】: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阳的一面去午睡,高处既极凉快,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竹雀和其它鸟类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也便常是顶荒唐的梦。
--沈从文 《边城》 【65】:我要在你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
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沈从文 《月下》 【66】: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
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沈从文 《致张兆和的情书》 【67】: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 --沈从文 【68】:你的聪明像一只鹿, 你的别的许多德性又像一匹羊, 我愿意来同羊温存, 又耽心鹿因此受了虚惊, 故在你面前只得学成如此沉默; (几乎近于抑郁了的沉默
) 你怎么能知
我贫乏到一切: 我不有美丽的毛羽, 并那用言语来装饰他热情的本能亦无
脸上不会像别人能挂上点殷勤, 嘴角也不会怎样来常深着微笑, 眼睛又是那样笨-- 追不上你意思所在。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战, 身就沁汗
并不当到别人, 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 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底名字。
--沈从文 《我喜欢你》 【69】:我可以写出精美的文字,但伟大的文字我也许永远也写不出了。
--沈从文 【70】: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沈从文 《边城》 【71】: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
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沈从文 【72】: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
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 --沈从文 《湘行散记》 【73】: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沈从文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74】: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沈从文 《边城》 【75】: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要回到故乡。
--沈从文 【76】: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
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
这时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沈从文 《湘行散记》 【77】: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沈从文 《边城》 【78】:生着气样匆匆的走了, 这是我的过错罢。
旗杆上的旗帜,为风激动, 飏于天空,那是风的过错。
只请你原谅这风并不是有意
--沈从文 《悔》 【79】: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沈从文 《街》 【80】:我一生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沈从文 【81】:“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 --沈从文 《从文自传》 【82】: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 --沈从文 《沈从文精选集》 【83】: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
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
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
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
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沈从文 《湘行散记》 【84】: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
--沈从文 《边城》 【85】: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
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沈从文 《湘行散记》 【86】:落月黄昏时节,占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沈从文 《沈从文家书》 【87】:雨休息了,谢谢它: 今夜不再搅碎我的幽梦。
我需要一个像昨夜那么闪着青光的萤虫进来, 好让它满房乱飞, 把柔软的青色光炬, 照到顶棚,照到墙上。
在寂寞里,它能给人带进来的安慰, 比它翅子还大,比它尾部光炬还多。
它自己想是不知道什么寂寞的吧, 静夜里,幽灵似的, 每每还独自在我们的廊檐下徘徊
--沈从文 《萤火》 【88】: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很多地方的云 喝过很多地方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89】: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沈从文 《边城》 【90】: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沈从文 《边城》 【91】:我怎么会这样。
极离奇。
那么爱这个国家,爱熟与不熟的人,爱事业,爱知识,爱一切抽象原则,爱真理,爱年轻一代,毫不自私的工作了那么久,怎么会在这个时代过程中,竟把脑子毁去。
把和社会应有关系与自己应有地位毁去。
肉体精神两受损害到什么情形,谁也不明白 --沈从文 《从文自传》 【92】:“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我皆能抓定她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连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 --沈从文 《从文自传》 【93】:“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有一闪光焰。
--沈从文 《从文自传》 【94】: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沈从文 【95】:“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
” --沈从文 《从文自传》 【96】:今年还是血,还是泪,文章没有了。
力的衰颓,生命的迸散,我看到我自己的腐烂与灭亡,喑哑不敢作声。
--沈从文 《从文自传》 【97】:大老何尝不想在车路上失败时走马路;但他一听到二老的坦白陈述后,他就知道马路只二老有分,自己的事不能提了。
--沈从文 《边城》 【98】: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
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沈从文 《湘行散记》 【99】:说是总有那么一天, 你的身体成了我极熟的地方, 那转湾抹角,那小阜平冈; 一草一木我全知道清清楚楚, 虽在黑暗里我也不至于迷途。
如今这一天居然来了。
我嗅惯着了你身上的香味, 如同吃惯了樱桃的竹雀; 辨得出樱桃香味。
樱桃与桑葚以及地莓味道的不同, 虽然这竹雀并不曾吃过桑葚与地莓也明白的。
你是一枝柳, 有风时是动, 无风时是动: 但在大风摇你撼你一阵过后, 你再也不能动了。
我思量永远是风, 是你的风。
--沈从文 《颂》 【100】:妹子,你的一双眼睛能使人快乐, 我的心依恋在你身边,比羊在看羊的 女人身边还要老实。
白白的脸上流着汗水,我是走路倦了的人, 你是那有绿的枝叶的路槐,可以让我歇憩。
我如一张离了枝头日晒风吹的叶子,半死, 但是你嘴唇可以使她润泽,还有你颈脖同额。
--沈从文 《无题》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高一水平,字数在750字以内)
你选一篇吧 边城读后感(1)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读后感二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
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
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
一九六四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款进行了整修。
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边城读后感三 我不知道那是几年前,父亲推荐我看沈从文的《边城》。
他告诉我,《边城》写得很美,是一个发生在湘西的故事。
一直都不曾看,却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
我明白我与《边城》是宿世缘深。
不必强求,命中注定属于你的终会在某个合适的时候出现,终会为你所拥有。
而万千错落的情缘便只是匆匆交叉而过,它们不是一季的候鸟,逝去了就不再回来。
想起老船夫的一句话:“怕什么
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在这样的坚强与勇气背后,不是隐藏着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吗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
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落满面。
湘西拥有那样美丽的风光: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说里始终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调。
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我的心憧憬着一片远方的土地。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胧勾勒出的天堂。
人说,人情如水;人说,世态炎凉。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多这样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伪善的面具,或违心或有意地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人性该是世间最最甘美的东西。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石头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
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
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
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
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
或许很多人已经开始遗忘。
遗忘不是罪过,但若任由它们成为回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人类的悲剧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
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
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
爷爷意识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总操心着她的婚事。
十五六岁的少女不免带着青春年少的羞涩。
爷爷不便明说,只是远远地观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
他是真心地为翠翠好,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有的时候,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父母永远是天底下最爱子女的,含辛茹苦,穷尽一生,只为孩子能避开一切灾祸,拥有灿烂的笑靥。
他们的付出无私无怨,然而内心总还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长伴身侧。
看到子女点滴的成长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
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完。
我不相信,那个陪伴你终生的人会真的存在过。
于是,当父母的爱逐渐成为子女闯荡世界的牵绊,当至亲之情终于缠绕住我们远行的脚步,我们变得如此懦弱与无助。
长期处于父母荫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该怎样独自去搏击风雨
而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
真的,我们背负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说,三年的时光被浓缩进了三个美丽的端午节。
三年前的那个夜晚,翠翠与二老傩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
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却怎知终于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作永无尽期的等待
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
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又一次重演。
我们的碌碌,我们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劳
低头看掌心交错的细碎纹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们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谁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
幸而沈从文的结尾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
“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
”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
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
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
天保先走了车路,便说什么也要让傩送走马路。
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已极。
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
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
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
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颗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颗在那头。
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
他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
在某个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
这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面对自己的情敌会采取何种样的措施。
是嫉恨
是诽谤
甚或杀人。
我们凭什么去剥夺另一个人生存的权利
难道就因为他(她)在爱情上作出了与我相同的选择
爱情应当是纯洁的。
为了获取爱情而不惜使自己的双手沾染鲜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爱情,因为他将爱情玷辱了。
与天保和傩送相比,这一类人该怎样的自惭形秽
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
爷爷的死使翠翠成为完全的孤独,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著地守望…… 故事写得这样淡远,骨子里却尽是悲凉。
原来离散可以这样迫近,原来一切曾经的拥有可以瞬间成空。
时间的触角是那么的细而绵长,都以为我们是被时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远方的,却是不能回头的沧桑
然而,只要有希望,就总会有明天的曙光。
任岁月流逝,细数度过的那些在回忆的凝眸里变得淡远而美丽的日子,生活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
大仲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结:“请记住:等待和希望
”
沈从文的人物传记800字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分类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古城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
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
”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墓地沈从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凤凰县人,生于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病故于北京,终年八十六岁。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转》是他的代表著。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先生从凤凰走向世界文坛,为家乡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先生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
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杜田村“听涛”山距离县城中心一公里半,远则积山万丈,争气负高,含霞饮景,参差岱雄;近则圭壁联植,环美幽丽,沱水通脉,清滢秀澈,岩泽气通,如珠走镜,似仙境也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
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
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沈从文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
”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姻缘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
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
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
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
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
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
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
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
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
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
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
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
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
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
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兆和的电报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
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
很简单。
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
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
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
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读了沈从文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王朔说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沈从文便是那个年代文化流氓的代表。
他每天不学习,上私塾逃学,掷骰子赌钱,读书都很少,小时候在外面野,大点了进了军队,成天跟着队伍跑。
我们可能首先被沈从文的阅历“故事”所吸引: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人物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
让我们了解沈从文从小如何“读社会这本大书”,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欢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
这是一种收获。
但更加重要的是,把沈从文的传记看作是一本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这部传记可能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迪是: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
另外,,《沈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读来有很强的“陌生感”。
抓住这个感觉,我们可以注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悲剧,阅读时不停留于猎奇,最好能发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识。
比如,沈从文对于城市文明过于物质化显然持批评与焦虑态度,他力图从民间质朴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类文明的“活力”。
这种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传。
《沈从文自传》做到了既有线索展开,又有某些生活细部的回忆,两者结合,也就是“点”与“线”的结合。
概括的叙述犹如人的骨架,把握着叙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琐的叙述,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介绍,大多属于概括叙述。
生活细部的描写则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丰满起来,显得真实生动。
最后,他也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的质朴,他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沈从文小的时候特别顽劣。
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光景。
铁匠铺打铁的,杀牛的,织竹篮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过牢狱处,从杀人的地方走过去,要是看到没有收的尸体,他都要捡起石头来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几下。
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捞东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会儿,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
很羡慕他每天不学习,逮到机会就去野外玩。
他跟伙伴们出去,有时能逛一大天,身无分文,却饿不着。
看看他们是如何过的吧:“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去割一块狗肉,蘸些盐水,平均分来吃。
或者无意中谁一个在人丛中碰着了一位亲长,被问到:‘吃过点心吗?’大家正饿着,互相望了一会儿,羞羞怯怯的一笑。
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说:‘这成吗?不喝一杯还算赶场吗?’到后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摊边去,切一斤两斤肥狗肉,分割成几大块,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
机会不好不曾碰到这么一个慷慨的亲戚,我们也依然不会瘪了肚皮回家。
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分负担,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他,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除此以外路边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
口渴时无处不可以随意低下头去喝水。
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莓,则长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
即或任何东西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
就为的是乡场中那一派空气,一阵声音,一分颜色,以及在每一处每一项生意人身上发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够使我们觉得满意!我们用各样器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即使不再用口来吃喝,也很够了。
”沈从文小的时候还学会了掷骰子赌钱,他经常用母亲让他买菜的钱在大街上跟乞丐们赌,赌赢了,把钱买了吃的分给伙伴们,输了,没钱买菜,或者少买了菜,回家便免不了一顿臭揍。
家中人觉得他给家人丢了颜面,因此在亲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
可他全然不顾,而且从那里学了许多下流野话,和赌博术语,他从没后悔难过,他自己说,“只是当十五年后,我能够用我各方面的经验写点故事时,这些粗话野话,却给了我许多帮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
”看看也确实如此,如果非他亲身经历过,见过,听过,不会把文章内容、人物风景写得那么贴切自然,栩栩如生。
上一篇:陈果好的爱情读后感800
下一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