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西方姓名文化差异

中国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姓名习俗不尽相现谨将汉族姓名文化与国家的姓名文化比较如下。

一、姓氏的来源1、汉族的姓氏来源中国的姓氏究竟有多少,迄今尚无完全准确的统计数字。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收入常见姓484个。

《新编千家姓》收姓3107个。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收姓5730个。

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收姓6363个。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姓氏数量相当大,但现在常用的也就100个左右。

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祖先的图腾为姓,即以所崇拜的动、植物名称为姓。

如,牛、马、龙、熊、杨、李、林等。

以封地为姓,即以朝代名或国名为姓。

如,赵、宋、秦、韩、齐、陈、管、曹、蔡、魏等。

以居住地为姓,即以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为姓。

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分别居住在都城的四隅,即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由此便产生了东郭、南郭诸姓。

郑大夫住在西门,因而便以西门为姓。

传说中的伏羲居住在东方,他的后代便以东方为姓。

以官职为姓,即以祖先曾经担任的职衔为姓。

如,“司徒”是古代掌管教育和文化的官职,“司马”是掌管军事的官职,他们的后代就分别以这些职衔为姓。

以职业为姓,即以祖先从事的职业为姓。

如,石匠姓石、陶匠姓陶、巫者姓巫、屠夫姓屠、乐手姓乐等。

以颜色名称为姓,即以自然界的各种颜色为姓。

如,白、黄、蓝、青等。

现代中国女性,无论婚前婚后后都保留着自己独立的家姓,即男女各姓。

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妇女婚后一般都要改随夫姓。

如,MarieWhite小姐与JohnBrown先生结婚,婚后女方的姓名就变成了MarieBrown。

香港地区的妇女结婚后往往将丈夫的姓加在自己的姓名前面。

如,徐小丽嫁给了张小刚,婚后女方的名字就成了张徐小丽。

许多去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华人,为便于与洋人交往,往往也给自己起个“洋名”,但姓通常是不改的,还留着一个中华文化的“尾巴”。

而许多来华学习或工作的外国人,为便于与中国人交往,也常常给自己起一个汉语名字,不仅名是汉语的名,而且姓也是汉语的姓,可谓脱胎换骨,更名改姓。

2、英语国家的姓氏来源英语国家的姓氏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英语姓氏主要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随着18世纪英帝国殖民开拓的兴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汉英姓氏来源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英语国家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以职业名称为姓。

英语中以职业名称为姓氏的情况同汉语情况相似,但职业范围要广得多,以职业名称为姓的人所占比例也比中国大得多。

Smith是英语国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姓,因为在早期英国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如金匠Goldsmith、铜匠Coppersmith、铁匠Blacksmith等。

类似的行业还有面包师Baker、理发师Barber、渔民Fisher、裁缝Tailor、猎人Hunter、屠夫Butcher、海员Sailor、木匠Carpenter等。

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为姓。

如,Field田野、Hill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海岸、Lake湖泊、Bush丛林等。

以自然现象为姓。

如,雪Snow、雨Rain、雷Thunder、霜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天Winter、五月May等。

而汉语中则很少有此类姓氏。

以动物名称为姓。

汉语中也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但由于审美情趣不同,因此所选的动物也不同。

相比之下,英语国家以动物名称为姓的更为普遍,而且不乏滑稽。

如,有姓鸟的—Bird、姓鱼的—Fish、姓狗的—Dog、姓马的—Horse、姓羊的—Lamb、姓公牛的—Bull、有姓鹅的—Goose、姓夜莺的—Nightingale、姓狮子的—Lion、姓狐狸的—Fox等等。

真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以表示人的外貌和体形的词为姓。

如,Longman“大高个儿”、Small“小个子”、Bunch“驼背”、Fat“胖子、Strong“身强体壮”、Armstrong“粗胳膊”等。

而汉语中则没有此类姓氏。

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凡事都标新立异的价值观非常突出,这也表现在他们的名字上。

例如,有姓苹果Apple、桔子Orange的、有姓水稻Rice、小麦Wheat、玉米Corn的,还有姓熏肉Bacon、火腿Ham的、更有姓咳嗽Cough、毒药Poison、骨灰Ash的,真正是稀奇古怪,匪夷所思。

当然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大都采用音译,即读什么音,译什么字。

如,Mrs.Bird(鸟)译成伯德夫人、MissFish(鱼)译成费斯小姐、Mr.Fox(狐狸)译成福克斯先生、Mr.Strong(强壮)译成斯特朗先生等。

二、中西方取名方式比较1、中国人的取名方式中国人的名字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伦理有关。

姓有单姓、复姓,名有单名、双名。

传统上中国人的名字大都由两个字组成,但现在一个字的越来越多。

人们取名时,在意义上和形式上都有讲究,而且男女有别。

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透着阳刚之气;而女子的名字则多含秀美、贤淑、可爱之词。

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历朝历代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

如,建国、治国、安国、定国、建华、永清、永康、永发、长生、超尘、招弟、志坚、志强、志高等。

以出生时的季节或天气为名。

如,春生、秋生、冬生、雨生、雪生等。

以出生地点为名。

如,衡(阳)生、京(北京)生、沪(上海)生、黄河、长江等。

以植物、花卉为名。

常用于女子名。

如,梅、桃、菊、荷、莉、兰、花等。

以生辰八字为名。

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对应排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

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带“氵”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字或带“木”旁的字,依此类推。

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

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

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以历史事件为名。

这主要盛行于当代,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东、跃进、振华等。

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或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

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

一个人生下来先取名,等到成年之后再命字。

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命字时用了“仲”字,“尼”则代表他家乡的“尼山”,与名中的“丘”字相呼应。

至于一般平民百姓,则往往有名无字。

社交活动中,为了尊敬别人要称字不称名;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则称名不称字。

一些文人学者除了名、字之外,往往还给自己取个“号”。

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名亮,表字孔明,道号卧龙。

2、西方人的取名方式英语国家的名字一般也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但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次序恰好与中国相反,即“重名轻姓”。

有的人只有一个名,有的人有两个或三个名。

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

如,LindaJameSmith,为了方便,常写成LindaJ.Smith或L.J.Smith。

西方人取名的方式与中国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

如,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为CharlesRobertDarwin,他的父亲叫RobertDarwin,他大爷叫CharlesDarwin,在父亲的名字前面加上大爷的名字,就成了他的名字。

又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都为儿子取了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

为了便于区别,就在儿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Junior(小),通常缩写成Jr.如,FranklinRooseveltJr.\\\/JohnD.RockefellerJr.。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袛为名。

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Lincoln(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Apollo(太阳神)、Diana(月亮女神)以及Mary,David,Joseph,Peter,John等直接选取自《圣经》的名字。

英语国家的教名有昵称或爱称。

如William的昵称是Bill,Richard的昵称是Dick,Elizabeth的昵称是Bess等。

在英语国家,取名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点在一些传统名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词汇。

这与中国女子取名有相似之处。

如,Allen意为阳光、Alice意为美丽、Anne意为高雅、Catherine意为纯洁、Emily意为勤劳、Jenny意为文静、Lily意为百合花等等。

男子取名时常用名字来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的品格。

如,Andrew意为刚强、Frank意为自由、Henry意为统治者、William意为意志、Robert意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为大丈夫等等。

三、中西方姓名的翻译国务院在1978年曾颁布了关于我国人名地名一律以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决定,当然也有例外,如西藏就仍译为Tibet。

目前我国对人名地名的翻译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

1、中国人名的英译中国人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文化意义,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翻译人名时应采取以我为主的原则。

按照中国人名的顺序翻译。

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不妨适当照顾译语文化。

姓全部用大写拼音字母。

如,王小丽,可译为:WANGXiaoli。

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外国人会逐渐了解和接受中国人姓名的排列顺序的。

对已有定译的名字,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

如,宋庆龄(SoongChingLing)、陈嘉庚(TanKakKee)、孙逸仙(SunYatSen)等。

2、英美人名的汉译对英美人名的翻译同样要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要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

音译是翻译外国人名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

但为了使音译名词不致于过长,某些不明显的音可略去不'译。

如Engels恩格斯(不必译成“恩格尔斯”)、Elizabeth伊丽莎白(不必译成“伊丽莎白丝”)。

外国人的姓不必译成汉人的姓,以免引起误解。

如:Tolstoy托尔斯泰旧译“陶师道”就过于中国化,Gogol果戈里旧译“郭哥儿”也似不妥。

妇女的译名可以女性化些,如:Anne安娜、Mary玛丽等。

按照外国人名的顺序翻译,即先名后姓。

名与姓之间用圆点间隔符号“?”隔开。

如:CarlSmith卡尔?史密斯、CharlesRobertDarwin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对已有定译的外国名字,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

过去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不是很规范,有按先姓后名的,也有按姓的第一个音节的发音选用中国人的姓氏翻译的。

如:BernardShaw萧伯纳、LeigtonStuart司徒雷登、JosephNeedham李约瑟、VincentRurhnasearmy陆文星等。

这些译名虽然常常引起不了解情况人士的误解,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需再加更正。

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的社会功能是藉以相互区别。

人们在选择姓名时有着种种原因和道理,所以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

由于各自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姓名体系。

姓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对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外来文化也有所认识。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双赢。

我爱你汉字作文评语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  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了西方汉学界,《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这本书里,李约瑟博士引用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证明了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

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读后感《《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大哉言数,数理精微;以农为本,国脉水系;岐黄医术,造福百世;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的自豪感。

这些历史都表明我们并不比他国差,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弱弱的问一下,从奴隶社会到清朝,古代人说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

那时读诗词歌赋与现在是不是韵味不一样呀

古代方言各不相同。

官话即当时的普通话,古代官话是雅言,孔孟时就有了。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韩国,世宗国王与“训民正音” 日本 方言岛现象 广泛流传的谬误 雅言恢复 结语 参考展开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

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

简单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

雅言,就是夏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关西秦声,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 中原雅言的历史达一千五百多年。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

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编辑本段历代汉朝代音韵有典籍如下:  编辑本段隋代  《切韵》系韵书 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

原书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见《切韵》音)。

  编辑本段唐代  《唐韵》 这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

唐代孙勉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

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

  编辑本段宋代  《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

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不和阴声韵相配。

这样,原则上每一个阳声韵部都有平上去入四声相配。

每一个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三声相配。

音系是比较清楚的。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

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唐代初年, 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

宋景佑初年,贾昌朝也奏请“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玉海》) 《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和《集韵》都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

《集韵》成书稍晚两年,《礼部韵略》在景佑四年当年就完成了。

这部书是宋真宗景德《韵略》的修订本。

由于它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注意举子们应试常用的,较《广韵》、《集韵》都简略,所以称为《韵略》。

  编辑本段元代  汉儿语音  随着蒙古人的入主中原,汉人的语言变成汉蒙混合语。

称为“汉儿语音”。

蒙元政权因是人口少数的部族政权,为了更稳固地统治中国,就必须要分化其统治下的人们,为此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待遇制度以离间汉人。

具体做法是,把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外国人,即“色目人”定为准统治阶层的二等人,把本属同一民族的汉人分成两个不同的被统治等级,即把旧金国内的汉人定为第三等人,把旧南宋内的汉人定为最底层的第四等人。

两者不但等级不同,名称也不同,前者称之为“汉人”,后者称之为“南人”。

在蒙古统治者胡萝卜加大棒的统治下,一部分汉人、特别是大多数读书人的出身阶层,即地主阶级,成了蒙古统治者的奴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

因为蒙元统治者只对如何榨取中国感兴趣,对公共事业既不热心。

几十年统治下来,作为中国经济支撑的水利设施、道路、运河变得支离破碎,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瘟疫频发,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状态。

人民流离失所,饥馑、灾荒、瘟疫夺去了大批百姓的性命。

蒙古人极端歧视汉人,所以不少汉人不但剃发留蒙古式辫子,连服饰都主动改成了蒙古式的左衽袍衫,对汉人精神的摧残相当严重。

汉语在蒙古统治下受到的摧残。

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长期歧视性的高压统治和强行推行蒙语直译文体的政策,汉人的口语也发生了变化,其口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带有明显的汉蒙混合语色彩:口语词汇,常常采用俗词意译外族语的词来代替汉语中的固有词,如“肚皮”表示“贿赂”,“先生”代替“道士”,“根脚”表示“官员出身”等等。

口语语法,也因混有蒙古语语法而变得乱七八糟,似胡而非胡、似汉又非汉。

例如直接套用蒙古语语法,句末常用“有”来表示动词现在时的时态,或用作系词“是”,如“这店里卖毛施布的高丽客人李舍有么

”;“黄杏未有里,大水杏半黄半生的有”。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明初朱元璋就下令禁辫发,禁胡姓,胡服和胡语,可还是不能彻底清除蒙古人的影响,之后不得不反复颁布该指令,才总算基本清除了蒙古人留下的恶劣影响。

《老乞大》 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里边的明以前“胡同”的写法,是汉语“胡洞”。

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换用了的汉语,这种阿尔泰化的“北语”历史上称之为“汉儿言语”。

明清“官话”是专指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语,并不用来称呼北方“汉儿言语”。

《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元代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真实记载了蒙元式汉语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没有了入声。

《中原音韵》是元代泰定元年(1324)周德清作,用来指导作曲用韵,调平仄声律,由元代许多著名戏曲中押韵的字编成。

  编辑本段明代  《洪武正韵》 为了恢复汉族语音的正统性,祛除蒙元时期对汉族正统语音的影响,明朝颁布《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的归并旧韵,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要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

这种方法与编《中原音韵》一样;但何字归何韵,却与《中原音韵》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洪武正韵》既以中原雅音为根据,对旧韵的反切亦不能不加以改变。

《中原音韵》是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洪武正韵》是反映官话即读书音的,所以二者有同有异。

《洪武正韵》恢复了入声,不采取周德清入派三声的作法。

在明代屡次翻刻,影响很大。

元朝的“汉儿言语”,是到了明朝中期,才完全绝迹的。

  编辑本段清代  4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末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

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

  满式汉语  北京城里的很多东西,小到一种普通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

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象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

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

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统治满足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

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

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

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普通话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满清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相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

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

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他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圣谕广训》 雍正年间,颁布“圣谕”,成立“正音书院”,把《圣谕广训》作为教材,教授官话,凡是走读书、考试、当官之路的读书人都要懂得官话。

俞正燮《癸巳存稿》之“官话”条载:“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

”两省的乡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官话,有时学政还要亲自面试学生官话,甚至一度规定,不会讲说官话的童生,不得考取秀才。

然而实际收效甚微,据清末探花商衍鎏说:“初时甚为认真,无如地方官悉视为不急之务,日久皆就颓废,至嘉庆、道光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科制,广东则更无闻矣。

”(见同治继修《南海县志》)甚至到辛亥革命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前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还闹出这样的笑话:“外省教习以不谙方言,教授不便解职去,自是本校各科教习,悉乡先生矣。

”于是福建、广东两地语言得以保留。

《康熙字典》 满清统治者对文化思想控制异常严厉,康熙、乾隆之时代,我汉人犹有仇视满洲人之心思,彼乃集天下名人,名为此三书(《佩文韵府》也,《渊鉴类函》也,《康熙字典》也),以借此销磨我汉人革命复仇之锐志焉。

一般学者多被迫从事与现实无关的古书整理和考证工作,所以,汉语语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些学者也大都比较保守,所以在编辑用于正音的汉语字典和汉语韵书时尽量保留古汉语成分。

《康熙字典》就保留了入声系统和分尖团音。

  编辑本段汉语(雅言)的特点  雅者,得体、得度、得当是也。

雅言听感,跟乡音相似,细听起来文绉绉的。

王安忆曾经到陕西一带听取乡音,言到,“这话好听,是北音,可却柔极了,字与字之间,有舒缓的拖腔,用字有那么斯文。

” 古人对语音相当考究,汉语的特点有八音,尖团音,做诗词有平仄,并最早使用切韵的方法记录语音。

  八音  八音是汉语的主要特征,汉语的声调是全世界各种语言所比较特殊的. 虽然, 韩国, 日本的语言也都有汉语的词汇.。

但是这些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都没有声调。

八音取法于《周易》八卦。

八音分阴阳,而阴阳再分“平上去入”四声。

就是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八音听感大致如下:“平声平道莫低昂”即声音响亮而舒长;“上声高呼猛烈强”指上扬而重浊;“去声分明哀远道”是指声音轻尖而尾长;“入声短促急收藏”指声音极轻,并迅速收起。

  尖音与团音  尖音与团音在于发音是在舌尖,还是在舌面。

汉字和汉语,尤其是汉语的语音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分尖团更是汉语语音的瑰宝,是古往今来汉语语音发展的最高阶段。

自从有汉字,就分“尖团音”,“尖音字”和“团音字”在1932年以前的有史以来的中国字典上一直是泾渭分明、严格区分、丝毫不混,直音字典是这样,切音字典也是这样。

自东汉用反切注音以来,尖音属于精系(声母为zi ci si),团音属于见系(声母为ji qi xi),历经一千八百年,历朝历代的法定字书都是这样。

从尖音翻案诗序,可以明确分辨尖音和团音的区别: “酒本不读九,箭也不读剑,酒箭属尖音①,九剑属于团②。

尖团音有别,声母是关键;舌尖z c s ,齐摄拼为尖,舌面j q x ,音节皆为团。

” 反切注音方法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平仄  所谓平仄,是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它把汉字的四和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阴平和阳平(即一、二声)合为一类,叫作平声;上声和去声分为一类(即三、四声)合为一类,叫作仄声。

平仄的规律分为相对和交替,具体的例子有: 海酿千钟酒(仄仄平平仄) 山栽万仞葱(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例:江山无限秀 仄仄仄平平 祖国万年春(国依古声为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