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读后感
孩子的天性好奇、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较感兴趣,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所以我们要多创设情境,把孩子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帮助幼儿理解,加深印象,激发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他们的好奇心会很好的表现出来。
他们首先是借助自己的经验或体验理解知识,而不是借助承认的教导理解。
如果只给予孩子语言讲解,而不让其实际动手操作,那么孩子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的教学概念及知识。
因此,要教给孩子有关科学的知识,就要让孩子通过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发现和理解。
好奇心是孩子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孩子去摆弄、探索、发现、了解周围事物,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孩子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孩子这一特点,作为家长要从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让孩子接触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读后感
要多以身作则的呀
教育孩子类的书该怎么写读后感
具体一点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
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
《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
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
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
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
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读后感《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
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
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
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
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
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
《五猖会》读书笔记
五猖会读后感(二):读到《五猖会》一篇时,好奇心喷涌而出。
五猖会,一个活动,总该着重写写五猖会的情景吧,但是,作者却把超多的笔墨放在了描述父亲让“我”背《鉴略》以及记忆中五猖会的情景上。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这是鲁迅的抗议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明白,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习俗的不满。
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
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应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
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爱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
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
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
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抗议,但心中必须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
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
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构成鲜明的比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五猖会,并没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却让我印象深刻。
此乃吾读《五猖会》之感。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读书笔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临清市尚店镇东白堌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沈文佳暑假里我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做的一个荒诞离奇的梦。
从书中故事我发现爱丽丝是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她还有一颗同情心,懂得明辨是非。
在爱丽丝身上,看到我的影子,所以我喜欢她,我对这本书也爱不释手。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节,每个章节都充满各种各样奇特的幻想:能够变大变小的身子,能够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够穿入的镜子世界,使人忘记名字的小树林等等。
这一切就像是我们小孩子的多姿多彩的梦,深深吸引着我,也让我读书的同时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游于奇境中,尽享童话世界美好奇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三章,第一章写爱丽丝因为好奇心太强,毫不犹豫地跟着穿马甲又带着怀表的更会说话的小兔子跳进了一个很深很深的洞里,在洞里经历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有好奇心是我们小孩子的天性,有了好奇心我们才去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我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身边的问题感兴趣,所以我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我是不是和爱丽丝一样有好奇心,是个可爱的孩子
第二章是写爱丽丝爱丽丝掉进她哭出来的“眼泪池塘”里,遇见了一只小老鼠,并和小老鼠进行了有趣的谈话。
第三章写渡渡鸟想出了用赛跑的办法让大家在运动中不知不觉把身体弄干了。
在这一章里,我懂的一个道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只要我们
幼儿如何早教
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有些人马上会想到智力、IQ、才干一类的东西,因为揭示自然奥秘,攻克科学堡垒,近乎于下海捉鳖、上天揽月……,必须神通广大、本领非凡,如果没有聪明绝顶的头脑,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想象力、过事不忘的记忆力,以及没有出色的想象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是万万不行的.要意识到,这种观点、这种议论虽然主要来自非科学工作者,但是在社会上却很有市场.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听听科学家自己的声音吧.比利时细胞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德迪韦(C.deDuve)说:“通常将科学家描绘为知识渊博之人,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胜任科学研究,你至少得接受某一门科学的专项训练……还需要学习学科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锻炼…….但是,‘无所不知’并非成为科学家的充分条件——正如名画收藏家并不必然是艺术家一样.衡量科学家的真正标准,是看其能否产生新的知识,或者更准确地说,看其是否具有从事科学所需的理解力.”请注意:这里“能否”、“是否”是要害所在,因为他接着还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洞悉宇宙奥秘的超凡才智,而只是做些既有科学大厦添砖加瓦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从事科学或成为科学家主要是好奇心的驱使.当你面对陌生的事实、现象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去探其究竟.”言下之意,德迪韦在暗示大家,好奇心或许正是解决“能否”、“是否”的钥匙,因为没有好奇心,科学所需的超凡才智和理解力可能会落空.巴丁是两次获得诺贝奖的著名物理学家,人们称他为旷世奇才.他给周围人们的印象是,对物理学问题就像小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那样具有一种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让他充满激情.巴丁非常喜欢物理和数学,并很早就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难题上,而刻苦的钻研往往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回报.所以,好奇心带来的激情是导致他创造奇迹的根源.正鉴于此,高普尼克(AlisonGopnik)等人把科学家比喻为成长大了的孩子,加德纳(HowardGardner)把创造性工作所必需的执著同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联系在一起.而且,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在爱因斯坦的自传中也可看到.应当承认,智能、IQ等智力因素对科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强调过了头,好像也不符合事实,因为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不仅小时候读书成绩并不出众,而且在从事科研时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足.在《达尔文回忆录》一书,我们读到他本人的如下回忆:“在清楚而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方面,我仍像往常一样,很感困难;这种困难耗去我极多时间;可在这方面也会有一种补偿的好处,就是:我不得不对每一句子作长久且专心的思考,因而我就能在推断方面,以及在自己和别人的观察结果方面,找出错误和失察之处.”“我既没有极其敏锐的理解力,也并非十分机智:有几位聪慧人士,例如赫胥黎,就具有这些优良品质.因此,我只是个笨拙的评论家:我在初次阅读任何一篇论文或一本图书时,通常总是对它发出赞美……我遵循一条冗长的抽象思维路线——这种本领,对我是有限度的;因此,我在形而上学和数学方面未获得过什么成就.我的记忆力,范围广博,但是模糊不清……我的记忆力在某些方面极差:任何一个日期,或一行造句,过不了几天,就会被我忘记干净.”问题似乎较为清楚,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创造奇迹、受人尊敬,其实不一定非得在智力方面如何出类拔萃——只要对探索抱有坚定的信念,只要对自己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及时弥补,照样能攀登科学的顶峰.鉴于此,有些人马上想到科学家的另一些优秀品质,比如,树立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毅力,探险的勇气,执着的追求,以及以苦为乐的精神等等.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两篇博文《人之思考六、七》“需要、目标和内在动机”和“需要与内在动机”中作过论述.要知道,一个人做某事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联系到科学研究,因为特别需要主观能动性,如果光靠目标、物质精神的刺激,光靠毅力、勇气和追求而远离内在动机,则往往难以保持长久,遭遇巨大坎坷之后攻克科学难关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根据相关心理学的研究,科学家的最重要素质必须与内在动机挂钩,准确的讲就是源自人的心理需要和好奇、兴趣等人的天性,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与之相比.此外,必须指出的是,智力、IQ和毅力、勇气等优秀品质,它们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其他领域的精英同样具备这些素质.科学家,由于其特殊的神圣使命——以发现自然和社会奥秘为己任,必定有自己独特的、对揭示奥秘来说不可或缺的东西.著名学者沈致远先生说得好,科学突破不仅要有胆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见识,就是要有非常尖锐的目光……非常尖锐的目光从何而来?显然不能靠冥思苦想,不能闭门造车.事实上,一个人在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在没有达到创造灵感火候的时候,只有对外界充满好奇,保持这种貌似散漫的研究风格,才可能促成意想不到的见识.著名美国物理物理学家费恩曼(Richard.P.Feynman)在论述“科学的不确定性”时说:“如果我们不能或不愿意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如果我们没有疑问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不会有新的想法产生.”从这个角度说,新思想、NEWIDEA的产生——科学发现的灵魂——总是跟从新角度观察事物有关,而好奇则是从新角度观察事物的最好催化剂.那么,什么才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呢?综上所述,应当不是IQ、EQ,也不大可能是毅力、勇气、追求一类的品质.唯一的出路,就是另外寻觅.就在笔者对人的各种素质一一予以排除时,近年来颇颇出现在科学家采访报道中两个词:“好奇”和“兴趣”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卞毓麟先生在某篇科普文章中的一段话证实和坚定了笔者的见伽莫夫认为,科学的来源就是人类追求对于自然和自身的理解.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正是极普通的好奇心.伽莫夫写道:“有人说:‘好奇心能够害死一只猫’,我却要说:‘好奇心造就一个科学家.’”这段话中有两点非同不可.第一点涉及什么是好奇心;第二点指出好奇心极普通,它却可以造就一个科学家.弄清这两点并达成共识,不仅回答了“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问题,而且意义十分重大.什么是好奇心?为什么好奇心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限于篇幅,下面用简单的推理证明这个论断:对走上科研道路的人来说,好奇才会感兴趣;感兴趣才会好思;好思才会有所发现,发现才能创造发明.这条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真实写照,唯独发生在科学研究领域,因而其源头——好奇,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站得住脚的.它不仅为无数科学史实所反复证明,而且确实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对于第二点,不妨可用来反思我国.大概正是因为好奇心的极普通和重要性没有被大家广泛认识,因此中国难以出现像爱因斯坦、达尔文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就很好理解.尤其在教育界和科学界,“好奇心”虽然不时被提及,但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点缀、一种摆饰,压根儿没有将它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在动力的一部分,没有把它当作尊重科学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自然也没有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备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并不比西方孩子少——这是人的天性,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中却被逐渐摧毁;我们的优秀中学生一旦考入名牌大学,将课本统统烧掉的行为也表明他们的好奇心近乎荡然无存;我们的研究生——他们自愿选择科研为终生事业,但迫于生计、考核和功利方面的考虑,好奇心存留多少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科研事业要有大的发展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写到此,对王鸿飞科学家的博文《科学家就应该得到最高的礼遇?》就特别有感触.是呀!“让科学家享受最高礼遇,首先应该营造让科学家脱颖而出的氛围.然而,当前依然存在诸多对科技人才的掣纣,这集中体现在对科技人才的求全责备上.”“只有给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人才才会竞相涌出;”“科学家最重要的内在需要,不是外在的礼遇,而是科学界同行的认可.”我想,作为科学家们,况且对“氛围”、“发展空间”和“同行的认可”看得比最高级别的奖励还重,那么给那些立志当科学家的年轻人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好奇心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露,就更加不容忽视!
上一篇:素养与科技素养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一个美国人的执行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