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我是李白哪一段最经典
彭俐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要报国和要做官是两回事,而要做事和要权力是两种人,李白恰恰是前一种人。
话剧《李白》中讲述的是李白56岁时的故事,那时距李白于长安上书“恳求归山”已经过去11年,他早已经厌倦官场,却不免忧国伤时,从军完全是为了朝廷平乱,毫无攀升之意。
话剧李白把这一人物处理得为功名心重,也许是剧情冲突的需要,他的观赏性也由此加强。
关于《角斗士》这部电影资料,请各位帮帮忙
《角斗士》简介 片种:动作/冒险 演员:乔坎·菲尼科斯,康妮·尼尔森,罗素·克罗,奥利弗·里德,迪蒙·胡素 导演:雷利·斯科特 出品公司:梦工厂 首映日期:2000年5月5日 故事的情节三句话就可概括:从将军到奴隶,从奴隶到角斗士,角斗士对抗罗马王朝。
骁勇善战的罗马将军马克西姆斯又一次率军赢得战斗的胜利,他一心想的是快点与妻儿团聚。
可不久于人世的国王马修斯·奥瑞留斯却暗自决定把王位传给他。
本以为大权即将在握的王子科莫丢斯对父亲的决定恼羞成怒,他杀死了父亲并下令对马克西姆斯家斩草除根。
马克西姆斯侥幸逃脱了死亡,他隐姓埋名成了奴隶并接受训练成了一名角斗士。
角斗场上的马克西姆斯丝毫不逊色于战场上的表现,他很快建立了威望并寻机回到了罗马打算找科莫丢斯报灭门之仇。
马克西姆斯深深懂得只有利用人民的力量才能打倒暴虐的科莫丢斯…… 该片由曾因《惊爆内幕》而获奥斯卡提名的罗素·克罗担纲主演,而与之配戏的也不乏国际级明星,如康妮·尼尔森和因《田野》一片获奥斯卡提名的理查德·哈里斯。
影评之一: 一切归于尘与土
活着的人不可避免的会走向死亡,但人与人的不同就在于,如何走向
这正如那个奴隶主所说过的:我们无权选择命运,但是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死
也只有在不断的面对死亡的挑战当中,马西莫斯才成就了其英雄的一生(虽然他早想到了死亡). 他是一个出色的将军,一个伟大的战士,但在他成为奴隶前,他也只是个进行杀戮的工具,不同的是这个工具更强力,更有号召力.但在精神上,他空虚,他甚至不如那个篡位者有着”崇高”的理想.他的民主观念,他的共和理念也毫无例外的来自于老国王,但仅仅是概念而已.如果,国家真的交到了他的手上,这个缺乏思想的将军的忠诚执行也会将罗马的未来引向混乱,或者他连这个机会都不会有--被篡权,被抛弃. 家庭在他的心目中有着比国家更崇高的地位,在他逃脱敌人的第一次杀戮后,他没有想到回到忠于自己的军队当中,揭露真相,而是直奔家中,耗尽体力,晕倒地上,成为奴隶.偶然
必然! 思想上的倚赖者永远是他人的奴隶,区分在于有些人还丧失了身体.现在他已经一无所有,也许对他的最好结局就是死亡.这个时候,在妻子的脚下,他已经死去. 无数将军战死沙场,威名被风吹去.多少崇拜者的英雄,在黄土中埋了名姓.马西莫斯,如果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话,是一个不因该被忘却的名字,不是因为他的特殊经历,而是他在奴隶-贱民-中表现出人的尊严,人的荣誉. 作为人,而不是工具,马西莫斯应该感谢两个人,篡位者与奴隶主.前者将他从人间踢入地狱,后者在地狱教给他做人的意义.这两个人也许都是魔鬼,但魔鬼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将人从虚妄的伊甸中引向残酷的现实,人也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发现自己. 起初,他拒绝打斗,因为自己的高贵
但我更认为是他已没有活下去的意志,残存在世上的每一天都只是对过去的怀念.没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希望,没有信念,没有姓名.灵魂的手已触及银灰色地狱之门,剩下的的就是有人借他一点力,而已.”西班牙人,你为什么不还击””我们必须搏斗”同样丧失自由的非洲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承认搏斗是自己的命运,为了生存,只有不断的接受死亡的挑战.马西莫斯也开始接受了吗
我想在面对真实的死亡,每个人都会进行本能的反抗,非洲人用的是本能,我们当然不希望马西莫斯像动物一样的战死在角斗场上,是那个奴隶主的话,重新点燃了将军的作为人的生存的火花.”我们无权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死”只有在面对死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一个完整的人格.于是,他开始战斗! 一旦确立起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念,一个自由的灵魂开始掌控新的人生.这次,不是为了国王,为自己,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像个人,活着. 他又一次得到了荣誉,他迷茫了!作为奴隶的他在角斗场上得到了不亚于战场上的欢呼跟尊敬,旋转着的场地, 难道一个将军可以跟奴隶等价? 生命的尊严难道只有在强行剥夺他人后才能被认可? 将军,是权力,是能力,是功绩,奴隶,只是自己! 他渴望到罗马!希望复仇.也许是前角斗士的话点醒了他,老国王把木剑点到了他的肩,于是自由了.这样的机会也许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他不需要身体的自由,只要一次机会,一次真正能面对敌人的机会. 罗马由一群乌合之众构成,生命的消逝只能换来片刻的欢娱.对于战场上的胜利,将军士兵的价值也许就是捷报传来后的大罗马的自豪,彻夜的狂欢.角斗场上的杀戮,有同样的效果.也是悲剧.(将军对罗马的作用与角斗士相象) 将军角斗士的复仇从统领角斗士的角斗中开始,间杂着阴谋,爱情,亲情,政治......无从在这里谈论高尚,卑鄙,一旦卷入政治当中,一切美好或丑陋的形容词都会失去意义.不同的是是谁的手腕更高. 失败是必然!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稍有安慰的结局,同归于尽的团圆.想来不会有更多的悬念,为了自己的儿子,母亲嫁给了军人,然后是一系列的宫廷政变.......罗马已到尽头,共和制或君主制都无法改变衰落的历史,欣赏野蛮的罗马终将被更野蛮的哥特人侵毁. 而我们的主人公,真正的死去了----在一般意义上----几次的尝试终于推开了银灰色的地狱之门,回家了。
影评之二: 如果有神,我相信他现在肯定忙得焦头烂额。
越来越多人已经迷失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康莫多斯不过是他们之中的典型,集人类征服自我超越永恒的野心于一身。
神希望人与自然和谐,马西莫斯可能是一个解救的方法,重新将人类从杀害上帝的罪孽中拯救。
弗洛伊德在世的话,一定非常高兴看到在电影里有康莫多斯这个角色。
自幼缺乏母爱,对姐姐近乎变态的爱恋,而父亲对其的冷淡使其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俄狄浦斯,弑父成功,登上了罗马皇帝的宝座。
弗洛伊德几乎将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人类童年时代的性情结,康莫多斯如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顽童,他充满野心,相信意志可以挑战传统。
这正是处于这几个世纪的人类的写照,要是上帝是女人的话,她已经被唯理性的新时代的人类轮奸了好几回了。
笛卡尔对客体的无限怀疑引领了人类开始挑战宗教的全面攻势,我不敢说科学已经获得了胜利,不过,我们看到了失去了精神枷锁的人类却迷失在另一个机器世界里。
马西莫斯的信仰也在改变,他曾相信神灵可以保佑妻儿,然而妻儿被钉在十字架的血腥景象让他彻底抛弃了对神的信仰。
然而,信仰仍在,那是对家乡,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指尖划过麦穗,感受着土地的气息,风从另一头吹来,听到了妻儿的呼唤,原来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自处,而是一份坚定到底的感情。
马西莫斯每次角斗前都会抓一把土地,这与他想象中的那片金色麦田有着血缘一般的关系。
他将自己的生命与土地母亲紧紧相连,这种仪式与我们在球场上看到球员上场摸一下地面的习惯是一样的,在这样的仪式中获得力量和信心。
因此,这样看最后的马西莫斯与康莫多斯的决斗,比起剧情逻辑性,象征上的意义更为重要。
两人都死了,康莫多斯死无归所,马西莫斯则回到了麦田之中,看到了自己的妻儿。
我们的新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的非自然的体验,财富、权力、地位,还有主宰自然的无上的成就感,当然少不了自我娱乐自我麻醉的沉浸感。
我们不再接收同一的集体意识的洗礼。
我们也许能在物质上的认知达到极高的境界,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自己,面对终极归宿,我们不得不给自己一个交代,不然不仅道德上说不过去,连逻辑上也站不住脚。
不过,我们远离中世纪已经几百年,上帝被我们强奸了好几次,当科学开始揭穿宗教上的假象时,人们却深深相信财富、权力、地位的强大魔力。
马西莫斯如果最后还相信上帝的话,教会一定会在他名字前面加上ST,成为圣马西莫斯。
他是如此高尚的一个人,在皇帝宝座和平凡的农夫生活之间,毫无迟疑地选择了好者。
整个电影犹如一部希腊神话,遥远却近在眼前。
如果在我死前,能出现一片那样的麦田,在麦田那头,有我所爱的人在对着我微笑,那么,我生时所做的一切也就有了意义。
影评之三: 《角斗士》—一部承载着痛苦与荣耀的历史片 沙塔普 以宏大的战争场面拉开影片序幕是好莱坞现今的通病,《拯救大兵瑞恩》如是,《勇敢的心》如是,《角斗士》如是。
观众的喜趣爱好是此偏方盛行的主要原因,好莱坞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能够不断的培养观众的观看喜好,依赖流水线似的制片方式对我等狂轰滥炸…… 片长显示在13分13秒,上述思绪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着,超龄服役的16速SONY光驱偶尔发出嗞嗞声响,而在里面旋转着的就是《角斗士》。
历史就象刺在身上的文身,承载着痛苦与荣耀。
《角斗士》是部历史片,导演可能努力想使它与众不同,因而片中使用了较多的台词,但我不得不说在细节上它象极了《勇敢的心》,马西斯的死几乎和华莱士如出一辙,在魂归天国时总忘不了去交代他最甜蜜的回忆——他的妻儿。
《角斗士》没有激昂振奋的战前宣言,有的只是野蛮对野蛮的对决,一场以罗马的名义的战争,老国王与马西斯共同的战争。
老国王被勒死在自己儿子的臂腕里,痛苦而压抑,马西斯的命运由此而多舛,功高盖主决定了他将耗费一生的精力去追逐命运,他成了一名角斗士。
导演在片中运用冷暖两种色调来表现危机与希望,掠过身下的沙石、奔腾的白马和流逝的薄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片中的王子考墨斯与自己的姐姐有着不伦之恋,导演可能想籍此来表现当时考墨斯的奢靡,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缺乏母爱、一直活在老国王阴影中的可怜虫。
当马西斯成了角斗士,角斗场上的所向披靡使他能一如既往的感受众人景仰的荣耀,这时马西斯意识到其实在他成为士兵时就已经是一名角斗士,这点从他迷茫的眼神中看的出来。
同时,考墨斯的众叛亲离使他的生命只能维系到与马西斯对决的角斗场上,对手考墨斯的不堪多少有损马西斯的光辉形象,也注定这个人物只能以死去来感动观众了。
最后发现我开始的认识有所偏差,《角斗士》是一部追求另类的影片,但不幸的是导演不由自主的风格回归多少使其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过这次观众观看时不用带纸巾了,这不是一部靠煽情来打动人的片子。
影评之四: 真正的英雄无权欲——看《角斗士》 彭俐 都说电影《角斗士》好,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要说描写古代战争的影视剧,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角斗士》的题材甚至还有老套之嫌。
况且,现在的观众品味高了,光是打打杀杀和卿卿我我,已经不能让有见解的人得到满足。
现代观念促使人们对战争的关注点更集中于其根源上,尤其推崇虽不尚武但愿为和平而战的英雄。
电影《角斗士》就展示给我们这样一位英雄,一位统率百万大军为罗马而战却一日不忘与妻子分离了多少天的英雄,一位被授予王位却执意要回家种地的淳朴的英雄。
区别真英雄和假英雄,有一个鲜明的标准,那就是看他有没有权欲。
比起屏幕上那些用赞赏的笔调描写人的权欲怎样实现怎样挥洒的“皇帝剧”来,比起那些对铁腕人物和大权独揽者恭敬有加且不乏溢美之词的娱乐片来,电影《角斗士》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动人的影片之所以动人,必有声音和画面以外的东西使人产生共鸣。
在影星拉塞尔·克劳扮演的角斗士麦克西姆的身上,有着感人至深的道德崇高感。
他对祖国忠勇无私。
在他的心目中,罗马的尊严和荣誉远在他个人的荣辱之上,否则他就不会在担任一国之君的机会来临时声称自己不懂政治。
身为弱者而没有权欲,还不足以看出其美德。
只有像片中麦克西姆那样作为战场上的无敌英雄而置权柄于不顾,才有充足理由被称作风格高尚。
而历史和现实生活所呈现的情形,常常是权欲被当作男人的天性和美质,被加以揄扬。
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不想控制任何人同时也不愿被无端控制的人,其心理才可称真正健康。
畸形的文化观念,造就银幕荧屏畸形的英雄。
畸形的英雄,败坏着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
《角斗士》以它特有的基于对人性深度思考的英雄观,取得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的内容简介
《四季-中国当代儿童诗世纪诗丛》是2000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关登瀛。
以下为内容介绍:本套《中国当代儿童诗世纪诗丛》共八册,它们是《轻重梦境曲》、《四季》、《树叶的心事》、《鸟儿踩着云梯》、《剪一缕阳光》、《清澈的声音》、《温馨的世界》和《绿衣仙女》。
这八本书分别出自八个儿童文学作家之手,它们是高洪波、关登瀛、罗英、张俊以、彭俐、毕东海、钱万成和王忠范。
每一本书收录了七八十篇出自这八位作者之手的儿童诗。
这些诗通俗易懂,虽然出处成年人之笔,但仍然体现的是儿童们的生活与心灵,是孩子们丰富的精神食粮。
优秀的儿童时不仅儿童们喜欢,相信它也会受到广大成人读者的欢迎。
电影《紫日》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紫日》的故事完整,内蕴深沉浑厚,表达得收放自如。
文学作品中,常见白桦林的风姿摇曳,有玉树临风的君子之质,又有亭亭玉立的美人之态,而被电影人所遗忘的它,在《紫日》里成了镜头中反复出现、隆重登场的主角。
还有那金黄的雏菊、紫红的苜蓿、洁白的百合铺陈在秋天的原野上,是在沉思,又像是表白。
一双粗糙的中国乡村老汉的大手,捧着绘有娟人的八音盒,这八音盒在日本少女的手上、在俄罗斯老妪的掌心传递,最终安息在落叶缤纷的黑土地,那是对战争中死去的无辜百姓亡灵的祭奠,也是对狂妄的战争贩子的诅咒,还是对和平与友爱的真诚企盼。
即便是在战火和硝烟的弥漫下,大自然依然有压抑不住的惊魂动魄之美,具有油画质感的画面和适时响起的弦乐,衬托着人物简洁却不乏幽默的对白,显示出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魅力。
导演冯小宁本人是这样说的,“我是主张唯美的”;而他的影片也是这样表现的,哪怕是在生活的惨痛中也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似的美感倔强地生长。
唯美,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主张,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理想。
《紫日》中的三位主角,俱是有缺陷的人物,中国农民有掩饰不住的狭隘,俄罗斯女军医有与生俱来的孤傲,日本的少女战俘在血液里有睥睨他人的遗传,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亲相爱。
爱比仇恨更有力量,和平比战争更能持久。
片中,当忠厚老实的农民杨玉福举刀对准日本少女秋叶子时,他脑子里闪现出被日本兵残杀的同胞,但却不忍伤害一个手无寸铁的敌国女孩。
这种“不忍”之心,是古人所推崇的仁厚之心,也是现代人所赞许的爱心。
爱心战胜了仇恨,在那生死瞬间,得到拯救的是日本少女,更是人类那颗不向野蛮与兽性屈服的良心。
良心能够焕发良知,日本少女秋叶子在闻听自己的国家战败投降的消息后,情绪波动,不能自持,她端起枪对着杨玉福和娜佳,但她无力扣动扳机,她的那颗被军国主义意识所熏染的心,终于有了些康复的迹象。
在影片结尾,秋叶子为解救一个小弟弟而被她的同胞击毙,她是为爱而饮弹,并死不瞑目。
《紫日》的分量,随着剧终出现的二战世界各国死亡人口的数字统计而加重。
中国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有3000多万。
“紫日”凄美,尽在不言中。
(长江日报 彭俐) 抗战影片《紫日》简评 冯小宁1990年执导的《战争子午线》颇有灵气,时空剪辑手法也较为洒脱,甚至不乏神来之笔。
该片曾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第4届东京国际儿童电影节日本电影评论家奖、第二届日本京都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
故事讲述,在战争年代,一支革命队伍沿长城西进,小战士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跨越时空来到现代……张扬的形式感使《战争子午线》成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冯氏作品。
此后,冯小宁突然染上了张艺谋式景观癖,开始在《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1999)中大搞“视觉效果”,但山河美景无法掩盖剧情缺陷和特效粗糙,注重外观的冯小宁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也屡屡暴露特技野心与特技水平发展严重不同步造成的尴尬。
所以,在一连串国内政府奖项赐予的“花环”背后,表面风光的冯小宁已经和被过度赞美包围的张艺谋一样到了苦苦支撑乏人喝彩的地步,他们硬伤累累、低级弱智的作品往往让人无法接受,每有新片问世,必将招来一片骂声。
《紫日》的引起轰动,倒并非因为“中、日、俄演员联袂”的国际阵容,而是剧中“日本兵刺杀老太太”的画面引起学生观众笑场,据说这个完全违背作者初衷的结果让冯小宁愤怒已极,他一边申请电影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做护身符,一边指责青少年心理素质有问题,一边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表示痛心疾首。
其实孩子们笑这个情节的同时也在笑冯小宁,笑他代表的国产片电影导演特有的愚蠢。
该段落并非有意制造喜剧气氛,相反,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以日本兵不敢杀人的怯懦表演突出反战主题,但导演并没有真正从人性角度塑造人物而是按照国产片惯例刻意丑化了日本兵的形象,再加上严重夸张的表演,产生反效果并不出人意料。
影片开头的“大型战争场面”体现出好大喜功的国产片导演与生俱来的“廋驴拉硬屎”精神,拼凑式镜头比比皆是,完全没有场面调度、多机拍摄的空间美感,几乎每个镜头都让人怀疑影片的制作成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寒酸的爆破与音效更使人啼笑皆非。
影片结尾的海空大战特效制作同当年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一样“狂妄自大”,以为观众不辨真伪很好蒙骗,破绽百出的镜头再三重复之后就构成一种对观众智商的非礼——这类“走过场”式的战争图景既缺乏观赏性,又难带来心灵震撼。
技术方面处处败笔、乏善可陈,犹如“电视新闻摄影”的推拉镜头也证明冯小宁导演技艺已经全面倒退。
尤其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曾在《战争子午线》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时空闪回”、“时空交错”手法在《紫日》中运用的极其机械、生硬,几乎没有一个段落能够超越观众的想象力。
冯小宁的“战争与和平”系列拍到第六部,革命浪漫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越举越高,按说如此重视思想性的作品理应得到观众的尊重,但观众很难为《紫日》兴奋起来,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实在令人垂头丧气。
上一篇:仁以为己任读后感500字
下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