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第二章读后感
从前,德国在风光宜人的波兰南部修了一座巨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直至1945年,四百万人民死在这儿,卷子上那篇文章中可怜的安妮。
弗兰克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德国为何如此疯狂
是由于他们内心中黑暗邪恶、荣华富贵吞噬了鲜红的心灵,撕咬了每个人应有的良知,从此毁灭感杀戮感霸占了心灵,心硬了,血冷了,他们一味地夺去千千万万人的幸福和生命,企图只留自己杀死别人,我多恨德国士兵又多可怜他们哩
现在夺去了属于别人,杀死别人,将来他们也会被干掉的
称呼那些二战的刽子手,不应用“他们”,而要用“它们”,为什么
一个人,是有感情和良知的,心是用血肉筑的,这些野兽心已经由血肉变成铁石,感情完全消失,还配得上“人”这个字吗
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杀人魔王海德里希等,法西斯的暴行人们会忘吗
战争是什么
就是丧尽天良地夺走数千万人的一切
希特勒亲手将自己祖国母亲和德国人民推入灾难,他也已步入罪恶的深渊
今天人们回顾过去,看看曾经的八年抗战和二战带来的损失,就为了一天:珍惜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并不代表就不会爆发战争
因此,我们要用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反对战争
致良知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函感悟
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尽心上》:“人之所不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致良知语录拾遗52.12读后感
[致良知--《活法》读后感]读的《活法》,本来是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想从中获取一些企业经营的他山之石,以期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致良知--《活法》读后感。
不料读到精彩处,竟时时有被电流击中之感,真如,轰然惊醒梦中人。
一位知名作家说:50年后,稻盛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力会超过京瓷和KDDI两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稻盛哲学的核心是,出自于三杰中的,一生推崇阳明哲学。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在本书中所有的阐述即围绕致良知展开。
一、精进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疑问,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以此一问一答开篇。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稻盛和夫提到了中的精进,所谓精进,是指一心扑在工作上,专心致志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
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
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所以,专心致志、一心扑在日常工作上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关于精进,稻盛和夫列述了以下六条;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比任何人更多钻研,而且一心一意保持下去。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
2、戒骄戒躁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语,谦虚之心能召来幸福、净化灵魂。
3、每天自我反省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
4、感谢生命只要活着就是幸福,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
5、积善之家有余庆,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有好报。
6、摒弃掉感性所带来的烦恼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相反地,为了不致事后后悔,更应全身心地投入。
按稻盛哲学,劳动本是提升心性的一种途径,所得的一切物质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
初出茅庐、家境窘迫之人,工作往往是为了改善经济,积攒生活的资本,在此前提下,工作不是享受,而是忍受,每天上班伊始就期盼下班,每天在煎熬中度过八小时,又在空虚中度过其余的时间;待到衣食丰足,个人拥有了一定的职权,又往往会假公济私、贪污受贿,满足个人的私欲,弥补年少时物质的缺失,最后往往落一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下场。
很多人会说:稻盛和夫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他达到了那样的高度,才会唱这样的高调,但是稻盛在创业之初,公司只有一辆汽车的时候,却拒绝自己的妻子搭乘公司的便车;在尚不能保证自己家人的温饱时,就向刚入职的十几位员工许诺,保证他们的收入和前途。
也许正是在创业之初,稻盛和夫便拥有了这样的无私的心态和工作态度,他才会有日后的成就,这也许就是他与众多碌碌无为者的不同。
二、利他关于利他,稻盛和夫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地狱和天堂里各有一个相同的锅,锅里煮着鲜美的面条。
但是,吃面条很辛苦,因为只能使用长度为一米的长筷子。
住在地狱的人,大家争先恐后想先吃,抢着把筷子放到锅里夹面条。
但筷子太长,面条不能送到嘴里去,最后抢夺他人夹的面条,你争我夺,面条四处飞溅,谁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面条。
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然而每一个都因饥饿而衰。
这就是地狱的光景。
与此相反,在天堂,同样的条件下情况却大不相同。
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长筷夹住面条,就往锅对面人的嘴里送,\\\\'你先请\\\\',让对方先吃。
这样,吃过的人说\\\\'谢谢,下面轮到你吃了\\\\'作为感谢和回赠,帮对方取面条。
所以,天堂里的所有人都能从容吃到面条,每个人都心满意足。
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福利。
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
其实仔细想想,所有人的财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创造的,一个企业家的成功,要靠政府的政策扶持、靠股东的资本支撑、要靠员工的辛勤劳作、靠经销商的市场运营…,既然功劳是大家的,成果当然也要由大家来分享,读后感读后感》。
譬如一棵果树,它的茁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灌溉、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则,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三、改变思维方式关于人生或是工作的结果,稻盛和夫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先说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德,为它有负数。
它不只是零,还有低于零的负数。
它的范围很宽,从正100分至负100分。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也许不聪明,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数,是对社会有利的。
如果这个人的德性出了问题,那么他的能力和热情越高,那么他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越大。
所以雷锋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却成为了一个道德模范,甚至成为了一个世界性学习的榜样,而文强之流,能力固然强,热情也相当高,高到可以应付十几个情妇,却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譬如开车,方向错了,发动机越好,跑得越快,就错得越离谱。
所谓能力,也可以换句话说,是指才能、智力,更多是指先天方面的资质。
健康的体魄、应该属于这一类。
所谓热情,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态度,是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
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分别用零分至一百分表示。
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是有能力而缺乏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
相反,自知没有能力而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将比拥有先天资质者的结果好得多。
看看身边的人,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
很多人自视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着跳槽。
且不论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员工,哪一个老板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说工作态度却是个人成败的关键。
四、实践稻盛和夫曾经参加了一个经营研讨会,会址选在一个温泉宾馆,花费高达数万日元。
岂料主讲人本田宗一郎便大为光火,训斥道:吃吃喝喝、泡泡温泉,哪里能学到什么经营。
你们该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马上回公司上班。
看看我们身边的事情,路过某豪华酒店或是某旅游景点时,往往会看见挂着偌大的条幅:某某单位研讨会。
路人要么心中暗骂,要么心生艳羡。
端着酒杯、泡着桑拿、吃着生猛海鲜,天晓得这些人研讨的是哪门子良策。
稻盛和夫说:本田先生告诉我们在榻榻米上学习游泳是多么地愚蠢。
在榻榻米上不可能学会游泳。
还不如立即跳入水中,奋不顾身地挥动手脚。
若没在现场挥洒汗水就不可能做好经营--本田先生自身就是如此,成就一番伟业的智慧只能从经验的积累中得到。
只有亲历亲为的体验才能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五、单纯稻盛和夫在创业之初,没有任何管理经营的经验,于是他就把自小父母告诉他的做人的原则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却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这些原则就是:不要撒谎、要正直、不要贪得无厌、不要给他人添麻烦、对人要温和…,这些孩童时代父母及老师教导我们的作为人应该遵守的原则,是人人应该知道的、理所当然的人生规范。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磨练,这是西乡隆盛追随阳明先生的原因,同样也是稻盛先生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原因,稻盛先生强调一心不乱、勤奋工作就能提高心性、净化灵魂,这与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以及西乡隆盛的事上磨练是一脉相承的。
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博士对《活法》一书的推荐语是越接近真理,道理越简单,活法书系让你更接近真理,在此,向各位同仁推荐此书,希望诸位能从中受益。
〔致良知--《活法》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致良知第71天致知功夫,各随分线读后感怎样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写读后感关键是一个感字,先用三四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可以夹叙夹议。
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上一篇:准驾车型不符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对海洋知识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