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及身为公司一员的骄傲——《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可口可乐的广告策略 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销售到消费者心里,话虽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系统工程。
如何才能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销售消费者心里
或许我们在对可口可乐 “3A”策略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一点启示。
可口可乐的“3A”策略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以示 现在有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渠道制胜”的意义所在,也已在“轰轰烈烈”的做着市场,但总有不少企业在渠道建设与管理方面有着这样或哪样的问题出现。
如销售通路不畅通、终端铺货率不高、产品落满灰尘的堆放在角落、销量始终上不去等等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其实他们是忽略了“销售”二字的本质问题。
产品到了经销商、代理商甚至是到了商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销售,他只是转移厂家的库存。
而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应该是到了消费者的手里,到了消费者的心里。
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销售到消费者心里,话虽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系统工程。
如何才能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销售消费者心里
或许我们在对可口可乐 “3A”策略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一点启示。
“3A”策略 可口可乐是全球软饮料的第一品牌,其产品遍布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已超过联合国会员国成员数量,它占据了全球软饮料市场的50%,其市值总额在500强中名列第三。
可口可乐能经百年而不衰;能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口可乐对其“3A”策略的理解和执行。
甚至可以说,整个可口可乐系统都是在围绕着“3A”策略而努力着。
其“3A”策略指的就是,买得到\\\/Availability;买得起\\\/Affordability;乐得买\\\/Acceptability。
买得到 “买得到”简单的三个字,但要做到并不是什么一件简单的事性。
同时“买得到”也是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的重要前提。
因为,产品只有占据终端市场,在销售点上与顾客见面,才有被消费者购买可能。
我们知道,饮料是属于冲动性和随机性购买的产品,在购买饮料时,消费者一般会习惯性的选择自己常喝的品牌,但如果这个品牌没有,他便会选择货架上有的品牌,很少有消费者会为了喝一瓶饮料而跑出二里地去购买。
在这里就告诉我们,要把握每一次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的机会,就需要把产品的铺货面扩大。
为了更好的让消费者“买得到”,为了更好的把产品销到消费者手中,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是怎么做的。
1、在终端渠道开发方面 在北京,可口可乐销售点有尽达十万个之多。
无论是超级商场、百货商店、临街小店,还是酒吧、酒店,网吧、加油站便利店,可口可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可口可乐能做到无处不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开发新渠道的结果。
除传统渠道外,可口可乐结合渠道特性与品类之间的关系把健怡(无糖)可入卖进了糖尿病食品超市,可口可乐根据渠道的特点把RB包装卖进了美容美发店(现在不少中高档美容美发店对消费者免费提供饮品),把全品类推进了网吧
可此可见,对于新渠道的开发主要是在于发现、发掘、与提升。
其实,可口可乐能不断开发新渠道其主要动力来源于,对销售人员业务考核中的“新开活跃客户”指标,此项指标在总考核指标的30%。
这使可口可乐销售人员要无时无刻地留意自己所管辖的片区是否有新开商店或是合适销售可乐的全新渠道。
2、在终端渠道管理方面批 如果你认为,“只要把产品全面铺到各个售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就大错特错,去市场上随便走走,便可以看到不少企业的产品布满灰尘的遗忘在角落而无人问津。
把产品铺到售点并不是目的,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心里才是终极目标。
因此,对销售终端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
可口可乐为了管理好销售终端为每一位销售人员配备了销售工具包,通过销售工具包销售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如何做终端售点的生动化工作。
如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应如何排放、品牌顺序如何、产品应该排放在货架的哪个位置、如何做到产品先进先出、价格标签的使用终端宣传海报如何张贴、冷柜如何使用等等。
这为销售人员的终端渠道管理工作取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可口可乐不但为每位销售人员配备了销售工具包,同时对销售人员的售点生动化的执行工作也有严格评测,并组织了专门的部门进行追踪管理,售点生动化工作直接与销售人员的工资考评挂钩,这就很好的保证了销售人员的执行力。
买得起 买得起,一方面指的是产品的价格,可口可乐作为能销售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的一个品牌,其产品价格当然是要让受消费者接受,这也是作为一个饮料企业能长成为全球第一饮料品牌而且不断增长的基础。
买得起的另一方面也指的是产品的价值,简单说就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的支出,可口可乐在其中所占的比例。
因此,可口可乐考虑的不是消费者能买得起一瓶两杯,而是能否有持续不断的消费者不断购买可口可乐产品,消费者能否成为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
乐得买 乐得买指的是不仅要让消费者买得起,还要让消费者乐意买自己的产品,这也是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心里的关键。
因为,现在饮料的竞争可谓是惨烈,消费者对饮料的选择性很大,他们可以选择茶、矿泉水、果汁、功能饮料等等,在这种竞争惨烈的情况下,要让消费者始终对可口可乐保持一心,就必须在品牌文化、消费者心理上做文章。
从可口可乐的“过年了,带我回家”(06年春节广告)这一广告来看,可口可乐对“乐得买”这一策略是花尽了心思。
“春节到了,是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日子,可儿子却独自一个在外,不能回家过年。
儿子在一家餐厅喝着可口可乐,没想到可乐瓶中的阿福跳了出,儿子惊讶到,你们怎么在这里。
阿福回答到:带你回家过年啊。
儿子回到家,与家人高兴的吃着年夜饭,这时阿福喜洋洋的关上大门,屏幕上找出“带我回家,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字样。
广告中的儿子是由刘翔扮演的,可以说,这是刘翔的本色演出。
“作为运动员,由于比赛和训练,他很少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的机会并不多,心里真的很想母亲做的饭。
”刘翔说道。
这一广告确实感人,中国是一个有着亲情浓厚的国家,过年了,不管离家多远,不管有多忙都要回家与亲人们一起吃团圆饭。
正用这一亲情牌,可口可乐很好的把自己打进了消费者的心里。
以前非常可乐的广告,虽然他喊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和“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但我认为他并没有让消费者真正的从心理上接受他。
因为,这些概念太大也太空了,与老百姓的生活离的太远。
当然、对于可口可乐的“3A”策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借款,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定位而定。
但作为一个饮料企业来说,可口可乐对“3A”策略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是值得国内企业好好研究的。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这本书以制片大师陈虻的经典语录作为主要内容骨干,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激情昂扬、敬业执着、专注忘我、至情至圣的制片狂人。
陈虻经常强调媒体人一定要有一个认知事物的“坐标系”,以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为量度的维度。
享年只有47岁的陈虻在23年的电视生涯中,以自己为中心,通过阅读和刻苦钻研大量书本知识,无数次用心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个他特有的“坐标系”。
而激情和执着是他建立坐标系的尺子。
“生命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
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对于电视失业,陈虻倾注了他大部分的激情和梦想。
大学毕业后,心怀电视梦的陈虻放弃了航天工业部团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选择进入中央电视台。
陈虻做了三年的打杂工,他边卖力打杂,边用心学艺。
在跟在剧组后边扛大箱、接电线的那个阶段,陈虻有一次被分配给日本NHK电视台当剧务,拍一部关于亚洲住房的专题片。
他把这个机会当成上一次培训班,每天张罗琐碎事务的同时,他默默地观察这部专题片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记下了日本人怎么做前期、怎么做调查、怎么选择被拍摄对象和现场,还有每晚怎么做案头工作。
就这样,陈虻给自己安排无数次的培训,后来有能力给剧组提拍摄意见,最后成为制片大师。
我对他这种用心程度和细心程度感到吃惊,想要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副油画,就得用一片真心,一腔热情,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学习和积累知识。
为了学习拍摄照片,陈虻变卖结婚戒指和收音机,买来了一台照相机。
他沉浸在书库里,是当时中央电视台书库的借阅书本数量做多的读者之一。
陈虻对于知识的执着和偏爱,正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媒体人的基础。
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于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知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却离知识越来越远。
有多少未来的媒体人懂得老老实实钻研书本里的知识呢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多数未来媒体人把青春和激情用在网络上,却很少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没有知识背景作为支撑的媒体人,要建立自己的“坐标系”谈何容易。
脑袋空空的媒体人没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就会哇众取宠,随波逐流,做一些浪费版面,侮辱受众智慧的新闻,那好比是把许多石头扔到大海里,虽然会激起一阵短暂的骚动,但是不会激起思想的水花。
网络已经成为受众接触新闻的主要渠道,包括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官网、社交媒体平台等等。
你可以发现网络新闻媒体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有专业知识涵养的媒体人。
有些网络媒体把新闻做成快餐文化,新鲜美味,但是,吃多了会营养不良。
他们的“坐标系”是什么
点播率
利益
娱乐大众
网络营销„„有厚实的新闻背景知识的媒体人,才能把握好新闻与网络恰到好处的融合,才能发挥网络新闻的作用和力量。
陈虻认为,未来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
而我认为,未来媒体的竞争也一样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
广大的受众不代表大众化,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观念去选择和关注相应的媒体和媒体人。
因此,思考角度也是媒体人的必修课。
在陈虻接手《生活空间》之前,它以人文教化为主要目标,展示生活的哲理。
陈虻彻底改变了《生活空间》栏目的原本的走向,转向以实现人文关怀为宗旨,开辟中国电视新闻关注一般人的报道范畴。
避开了竞争对手《东方之子》和《焦点时刻》的内容定位,陈虻选择关注人,关注普通的老百姓。
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来呈现社会观念、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时代的风貌。
《生活空间》的成功改革,有赖于陈虻和他的团队60多天以来挖空心思写出的改版方案,更有赖于他独特的思考角度。
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媒体之间,时常会出现新闻同质化的现象。
有时候,你会发现不同媒体刊登的新闻内容几乎雷同,甚至连新闻标题也几乎一样。
由此可见,媒体人的思考角度也开始同质化了。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角度一样吗
还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呢
没有“坐标系”的媒体人,看待事件会摇摆不定,方向模糊,找不到自己对新闻事件所特有的看法和角度,没法确定新闻的价值标准。
而没有态度,没有角度,没有个性的新闻不仅阻碍了新闻媒体业的发展,还会降低受众阅读新闻的兴趣。
因此,面对新闻事件的时候,媒体人需要坚持用统一的认知坐标系去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能力。
“我认为政策空间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唯一因素,我们自身掌握影像方式去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现今的中国,记者都是带着脚镣跳舞的,政治政策限制着媒体的舆论自由。
大家都在质疑,在这种思想禁闭的环境下,能够做出好新闻吗
换一个角度,新闻自由的限制正是反映出我国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没达到自由发展的阶段,还是属于比一个较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状态。
如果没有适当的舆论管理,良好的媒体环境是得不到保证的。
媒体人首先要提高自身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和媒体环境得到更好地发展。
媒体人素质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媒体的社会功能。
陈虻非常注重纪录片当中受众的理性到场。
他认为,纪录片不是让受众仅仅进入一种本能的感官享受,不是诉诸人的非理性,相反,它让受众的理性到场,让你去思考这个问题,进入这个问题的核心。
媒体要承担引导受众去思考,带动社会的进步的责任,这是恰恰当今媒体还没有达到的一个境界。
相当一部分新闻让受众一笑而过,一看而过,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
媒体抓住受众猎奇和偷窥的心理,三番四次报道一些低俗、媚俗的抢眼球的社会新闻,根本唤起不了受众的理性。
以上是我阅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要有一套作为认知事物的标准的“坐标系”。
而现阶段的我,还没有形成自己“坐标系”,还得进行长年累月的磨砺,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时常自我提醒,“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最近这几周播放的,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这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记录着美食以及美食身后的故事。
其实,在记录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它汇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个个食物,实际上在表达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劳作的人们。
每看一次,我就会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放学都有一种想去吃美味的冲动,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东西来填饱肚子,都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看来,美食对于人的诱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所有观看过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人的感受,或许正因为这极大的诱惑,才会让这部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
电视镜头里的美食,那么唯美,唯美的画面,唯美的食材,唯美的音乐,都让人流连忘返。
不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成为美味,在这食材的背后,肯定会有一双神奇的手,来做出美味。
或许是游访的美食家,或许是餐馆里德厨师,也或许是最普通不过的平凡的百姓,他们做出的美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需要的是许许多多人的付出,这其中的付出是充满艰辛跟危险的,美味的来之不易,就需要我们品味美食的人的感恩。
美食背后付出很多劳动的人们,他们也有着一份感恩,他们感恩上天的赐予,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专属信仰,因为他们坚信大自然也会给予他们美味的馈赠。
七集,每一集都有着独特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有着几个具体的故事来支撑的,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来进行描述的,,将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阐释。
在这每一集中,都会有几个令人感到的故事,在这里,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
从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笋,从南方的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般的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
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表达了对平凡老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的有趣的好玩的东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记录下来,但我相信中国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远远不是这七集纪录片能够完美诠释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发现挖掘,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的饮食文化。
现在的我们,不但要尝遍各地美食,而且还要自习发现美食背后的文化,那样,我们在享受的不仅仅就只有美食,还有精神上的美食,我们获得的就是一场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
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
多。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
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
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在深入推进。
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
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从采松茸到浙江挖冬笋,从西安泡馍到,从到过桥米线……从5月14日开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
这一部仅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热播电视剧,成为热点话题。
该剧被誉为“吃货必追剧”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且引以为傲的美食之旅。
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娱乐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
”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中文纪录片最好的一部,感觉像是看到了BBC《美丽中国》的续集,里面有不少镜头就是直接从《美丽中国》剪切的,甚至连海报都有几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国》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
之前央视出品的不少纪录片,拖沓冗长,解说沉闷,而这部纪录片明显借鉴了《美丽中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切换简洁明快,解说词设计得也恰到好处。
以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人文的关怀,虔诚的态度,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
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
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
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逛菜市场。
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
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
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
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
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
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
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
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
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
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的雾气; 过年,全家人会忙碌于各种面食和肉食之间,聚集着各色美食的同时,也是在享受着一家人团聚的愉悦感。
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
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牛肉,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
……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
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
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关于吸引力法则中的电影--秘密
我刚刚看完 感觉很好 分电影和书籍《秘密》(The Secret) 作者:朗达·拜恩 出 版 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 I S B N : 9787507419887 原文作者:Rhonda Byrne 译者:谢明宪 类 型:心理学 ☆励志文章·智慧故事·生活鼓励·人生感悟·真情关怀·潜能开发·成功彼岸 经典立志文章,励志成功人生箴言,鼓励人的话 在你手上的,是一个至大的秘密…… ◎创下美国赛门?舒斯特出版史单月再版破200万本、四个月销量破500万本纪录。
《出版人周刊》预测《秘密》将成为史上最畅销的励志书。
◎横扫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洲……各大排行榜第一名,并发行30国语言。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欧普拉、赖利·金强力推荐。
◎荣获「诺提勒斯书奖」(Nautilus Book Award)。
◎ 其他中文片名:心想事成的秘密 ◎ 其他外语片名:The Secret: The Law of Attraction ◎ 时 长:90 min ◎ 地 区:美国 ◎ 对白语言:英语 ◎ 官方网站: 是Prime Time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一部纪录片,该片堪称成功学、财富学和人生指导的经典之作,动用许多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加上精彩的故事演绎和精美的影片制 作,极具说服和震撼力。
但是,正如其片名“秘密”所称,该片和创造人生的秘密一样,不为大多 数人所知。
《秘密》是一套卓有成效的潜能开发系统,其主旨是通过激发人的精神潜能,由内及外,重塑一个人的习惯、态度和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幸福、健康和财富
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不仅知晓这一秘密,而且极力推崇并加以应用:莎士比亚用诗、贝多芬用音乐、达·芬奇用绘画来加以表达;苏格拉底、牛顿、柏拉图、爱默生、歌德、雨果等大师,则在阐述道理和著述时与人分享这一伟大秘密。
如果有位很成功的人跟你说:[你想不想知道我成功的秘密
]比如说川普,那位富豪好了。
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想
是什么
快告诉我
] 如果宇宙跟你说:[你想不想知道宇宙中成功的人的秘密
]你要怎么说
当然是[YES
] THE SECRET 秘密,这希望任何一位想成功的人,想富有的人,可以想尽办法拿到影片及书本,了解这宇宙中最大的秘密
注:《秘密》朗达·拜恩版本,这个是主流的秘密版本,而华侨出版社的柯里尔的《秘密》不是主流版本。
内容简介 在你手上的,是一个至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沉默了许多年,一些最伟大科学家、思想家、企业家都因运用这个秘密而获得了生命的成功。
你将了解你可以掌控,却隐藏、受困了很久的力量。
当你开始运用它时,会惊讶给你的人生带来的喜悦转变。
《The Secret 秘密》是一本注定属于伟大的心灵励志书。
本书作者朗达o拜恩是澳大利亚电视工作者,有一年,父亲突然去世、工作遭遇瓶颈、家庭关系也陷入僵局,就在人生跌至谷底、生活即将崩溃时,意外发现了隐藏在百年古书中的秘密。
这个秘密零星地存在于各种口述的历史、文学、宗教与哲学之中,更藏在人与世界的各个互动层面,每个人自身都存在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
作者还发现,许多当今的佼佼者早已了解并运用此秘密。
因此,作者不禁疑问:“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呢
”于是,作者决心组织一个团队披露这个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
她发现,洞悉这个秘密的人,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并且现身说法告诉你: 幸福、快乐、健康、金钱、人际关系,这个秘密都可能给你。
了解这个秘密,你可能做到你想做的事。
在这个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
作者简介<\\\/B> 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就像每个人一样,朗达已经走在自我探索的旅途上。
循着这个探索之旅,她凝聚了一个超强的团队,从作家、神职人员、教师、影像工作者、设计以及出版等相关人员,把这个秘密推在2007年5月,《The Secret秘密》作者朗达o拜恩Rhonda Byrne被《时代杂志》列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在新一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创造者和巨擎人物”评选中,更是惟一以作家身份与路易威登总裁、任天堂首席游戏制作人宫本茂以及百事可乐公司总裁、苹果公司CEO史蒂夫o乔布斯名列全球13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本书贡献者:《心灵鸡汤》作者坎费尔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格雷博士、企业家亚萨拉夫、思想家贝奎斯、财富训练师布劳尔、整脊医学权威迪马提尼医师、家居设计师戴蒙、TUT创意公司创办人杜利、超理性财富课程创办人道尔、《塞多纳术》作者多斯金、奇迹先生古德曼、量子物理学家海格林博士、励志演说家哈利斯、物理学家琼森博士、财务策略师朗梅尔、潜能开发师妮可丝、卡耐基传人普克特、潜能开发专家雷、理财专家希尔莫、励志作家席莫芙、营销专家维泰利博士、心理学家维特利博士、畅销书作者沃许、物理学家伍尔夫博士。
目录 <\\\/B>前 言 感 谢 秘密的揭露 秘密的法则 秘密的运用 强效的方法 金钱的秘密 关系的秘密 健康的秘密 世界的秘密 你的秘密 生命的秘密 书中人物小传
以大学校园生活或者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赏金不是问题 保证质量 发到178006052
一是要掌握思维方法,具体要掌握发散、收敛、变通、逆向、联想、系统、辨证的思维方法; 二是要掌握思维技法,具体要掌握头脑风暴法、和田12法、5W2H法、信息交合法、三位思维法、归纳提升法。
三是要培育创新精神,养成积极主动解决创新问题的习惯,否则掌握了方法,技法,面对具体问题时吗,仍然难以创新 具体可以到优酷观看视频<新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专家刘秉君主讲 ,阅读刘秉君《企业家应具备的五大思维》文章 企业家应具备的五大思维 刘秉君 企业家是运用智力、精力、能力对自己投资或受聘的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并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卓越的企业管理者。
当今市场,千万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竞争日益激烈,形式更加纷繁复杂。
那么,企业间的竞争靠的是外化的品牌、广告、形象、公关、服务吗?靠的是更加深层的战略、资本、商业模式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些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企业间竞争的真正核心是创造并运用这些经营手段的企业家思维。
那么,当今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家的思维,既有与各行业卓越人士相同的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思维特征,更有经营企业的特殊思维。
主要有共赢思维、超前思维、整合思维、危机思维、哲学思维五种形式。
共赢思维 企业家在思考企业生存和发展时,不是孤立的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是寻求为同行业、同地域企业做大做强的宏观战略与策略,然后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获得自己应有的份额,而不是思考如何将竞争对手置于死地。
好记星在2004年开发市场时,确定了“要把市场总量放大、从原有的品牌中分掉一些市场、颠覆整个市场格局”的三条策略,最终目标是:成为电子词典市场老大,成为学生英语教育市场老大。
为此,他们从当时市场三大主力品牌好易通、记忆宝、文曲星中各取一个字,即好易通之“好”,记忆宝之“记”,文曲星之“星”,创造了一个“兼济天下”的品牌——“好记星”。
从2004年5月启动市场以来,他们强化“学英语,单词是关键”的差异诉求,“一台好记星,天下父母情”的情感诉求,配以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发布,保健品式整版报纸广告的广告模式,电视购物与终端POP双管齐下的渠道策略,使英语电子词典市场迅速升温。
不仅好记星旺销,也带动了老品牌的销售,同期还涌现出乾坤英考王、e考通、e百分、ee星、诺亚舟新品牌电子词典。
经过3年,好记星牢牢的坐上了英语电子词典头把交椅。
2004年销售额2亿,2005年12亿,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0亿。
当今市场,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占,与其时时想着对手,把精力、手段、财力放在吃掉同行上,不如把精力、手段、财力放在把市场做大上,蛋糕做大了,企业分得的那份数量自然会增加,同行业的企业也可以从中获益,成为真正的竞争队友。
如果击垮了竞争对手,既失去了竞争者,也失去了激励者。
如同体育场上的长短跑竞赛,如果没有跟跑者,一个人的跑步,既孤独,也寂寞,很难创造好的成绩。
有了跟跑者的追逐,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哪敢掉以轻心。
其实共赢思维的本质就是“利人”思想。
华人首富李嘉诚在总结自己从商心得时说:做生意要“打出以利人为先的牌”,“小利不舍,大利不来”。
透过李嘉诚的心得,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之所以成为华人首富,其共赢思维更是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新世纪企业家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一定要树立“利人利己”的共赢思维,而不能用“损人利己”的思维期望独霸市场。
共赢思维其实质是检验一个企业家能否跳出企业看企业,能否具有高站位、大视野、利他人思想境界的试金石。
超前思维 超前思维就是对企业、行业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和思考。
对未来的趋势进行清醒认识、分析判断和思考采取何种策略的思维。
比尔•盖茨在2009年再次荣登世界富豪榜首,成为拥有400亿身家的世界首富。
盖茨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超前的思维能力。
在大三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
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不到30年的奋斗,盖茨的超前思维变成了现实的结果,微软也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
新世纪,高科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将更加纷繁复杂,因此,缺乏超前思维的企业家,不仅无法昂立潮头,引领世界,而且随时都有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
超前思维既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主观臆断,它是建立在每个人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信息和思维水平基础上的综合判断与大胆的想象,这种判断与想象一旦形成,将会在每一个企业家心中形成强烈的航向感,远大的目标感,有了方向和目标,就会指引企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成功彼岸。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人这句名言,既是对不具备超前思维能力人的警示,也是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企业家的启迪。
因此,企业家在新世纪的搏击中,一定要具有超前思维,具有“远见”,方可达到“谋定而后动”的境界。
整合思维 整合思维就是在考虑经营方略时,不仅考虑企业内部已有资源,而且还要善于将企业外部资源纳入思考范围,通过内外资源的有机组合,达到为我所用的思维。
北京心力源源电子有限公司,其前身北京富达中天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电子通讯产品商,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正品摩托罗拉汽车电话的90%,都是由富达中天代理销售的。
2002年,心力源源面对汽车手机销售难题,运用整合思维,实施了“免费送车载电话”营销活动,该活动的规则是,凡在活动期间,任何拥有汽车的消费者个人,或者单位客户,可以完全免费得到一部摩托罗拉汽车电话,并可以与心力源源公司签订正式赠送协议,从而得到法律保护。
被赠人所履行的义务很简单:只需要将按照正常要求的汽车保险费交纳、或者转移,或者延伸到心力源源公司的合作保险公司那里即可。
而心力源源在实施方案之前已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签署了协议,作为平安的保险代理,从车主交纳的车保费中获得8%的正常与合理的返利。
消费者的车保,也只是按照正常的标准交纳,并无涨价。
心力源源要求消费者稳定投保的期限也并不长,仅仅两年。
两年之后,按照赠送协议,消费者可以完全拥有这台电话的产权。
经过一年的实施,心力源源当年“赠送”的总量,达到了1.4亿元。
2002年,全球著名的整合营销传播创始人舒尔茨教授来到中国,当他从学员那里了解到“摩托罗拉汽车电话全国免费赠送营销方案”的时候,不禁赞道:“心力源源的活动,是目前我所看到的最有趣的中国整合营销传播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消费者得到了满足,而且没有付出额外代价;保险商得到了稳定和高价值的客户;代理商得到了合理的佣金;心力源源获得了市场、品牌和资金回报。
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财务系统,没有资源的浪费。
这就是整合的力量。
” 整合思维不是简单的1+1或1+N,而是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寻找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共同利益点,当资源提供双方或多方利益点达到相对平衡,消费者需求达到较大满足时,整合思维才能结出丰收的硕果,为本企业和外部企业带来收益。
从心力源源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模式里,涉及到的每个行业,都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效益比。
形成了一个卓越的物流和财务循环链。
因此,整合思维不仅是企业间利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的思维基础,是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系统化思考,新世纪企业家一定要学会运用整合思维,在战略制定、兼并重组、整合营销、商业模式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古人这句名言,深刻的说明了整合思维的要义。
危机思维 危机思维是指企业家在企业取得成就,或企业处于发展顺境时,不沉湎于成功的喜悦,而是居安思危,敏锐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困难,全面思考企业前进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的思维。
华为1982年以2万元起家,经过17年的打拼,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即使是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华为仍然创造奇迹,2008年仍取得了233亿美元的销售奇迹。
华为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则是企业CEO任正非危机思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6年,华为依靠自己研发的08数字程控交换机,取得了年销售额26亿的骄人业绩,但任正非一直强调“繁荣背后就是危机”,较好的引导了华为员工戒骄戒躁,继续创新的步伐。
1998年,华为取代上海贝尔终于成为中国通信市场的霸主,年销售额较95年增长6倍,达到89亿。
随后,任正非发现了华为两年来增长速度放缓的迹象,平均增长速度是35%,只是国际高科技企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2000年,当大部分华为人还沉静在丰收的喜悦中,任正非却发表了闻名于业内的《华为的冬天》,他是这样阐述“失败一定会到来”的观点的:“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我们大家要一起想,怎样才能活下去。
也许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存活的久一些。
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的规律。
公司的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
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 在随后的姊妹篇《北国之春》中,任正非是以这样笃定的语气来阐明“华为的冬天”的论点的: “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
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
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
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
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
(因为)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
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我们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 危机并不遥远,死亡却是永恒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一定要相信。
从哲学上、从自然规律上来说,我们都不能抗拒,只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延缓这个时候的到来。
正是因为华为从2000年以来一直树立的危机意识,才能够在IT业冬天来临的2000~2003年间度过危机,在2008年到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仍较2007年的160亿美元增长45.6%,达到280亿,连续两年保持近50%的高速增长。
” 危机思维是考验一个企业家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的标志,是确保企业家保持清醒头脑,看清未来将会产生何种困境的能力,没有危机思维,企业就难以不断发展壮大。
比尔、盖兹常讲,“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张瑞敏时常提醒自己,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在回答记者你认为经济危机的冬天有多长时,张瑞敏是这样回答的:“没有想过这个冬天有多长,也没有想过怎么‘熬’过这个冬天。
因为我们始终把明天当作冬天。
”正是由于他们具备了危机思维,所以才能多数人普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表现出“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清醒状态。
因此,在纷繁变化的新世纪,企业家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把意识变成危机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牢牢把握企业基业长青的命脉。
哲学思维 所谓哲学思维是指企业家能够将自己从事企业管理的经历和经验,自觉运用归纳与演绎、抽象和具体、综合和分析等哲学思维方法,使之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认识,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思维过程。
海尔张瑞敏不仅能够带领海尔成为营业额超过1200亿的世界第四大家电生产商,而且还能够运用哲学思维将海尔的管理经验总结成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在总结海尔20多年发展变化历程时,他将其概括为“四化”,既“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全球化”。
张瑞敏用充满智慧的哲学思维总结道:“海尔在这20年中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在大的机遇上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为什么
现在回顾起来,主要是把握了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第二是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的关系,第三是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
对这三重关系的处理海尔昨天在做,今天在做,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还要遵循这个规律,也就是说这个规律是自始至终的。
其次这三种关系体现了一种递进的关系,第一种关系是第二种关系的指导,第二种关系是第一关系的支持。
” 一个简单的“四化”概括了海尔的历程,一个简单的“三个关系”,道出了海尔做大做强的规律,“四化”和“三个关系”不仅是海尔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总结出了规律性的认识。
尤其是“三个关系”,不仅是海尔在将来一段时间遵循的规律,对欲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张瑞敏的经典语录中,处处充满着哲学的智慧,如“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三步走”战略,兼并重组的“激活休克鱼”做法,管理方面的“斜坡理论”,都成为对中国企业界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纵观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业绩,都有正确的哲学思维做指导,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与一般的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哲学思维的规律,是否能够自觉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
尽管很多企业家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依然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究其原因是不能自觉运用哲学思维,将自己所思所做,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研究那些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完全是在自觉运用哲学思维来指导企业发展前进的,他们不仅善于发现并运用规律,并且将经营企业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成为指导和影响众多企业经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牛根生、严介和、马云、李东升等,他们的言谈话语中,透着哲学的思辨,透着经营的智慧,透着把握了企业发展变化规律的从容和淡定。
因此,哲学思维,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思维,学习哲学思维,掌握并能自觉运用归纳与演绎、抽象和具体、综合和分析等哲学思维方法,不断形成企业经营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对于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伟大企业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戏剧鉴赏心得体会1500字
下一篇:音乐考试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