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主持人的看法或对主持人艺术的看法
主持播音作为一种再创作行为,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分寸感”。
分寸感就像宋玉眼中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如何去把握,这取决于创作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考试时语言水平是重要一环,要根据自己的语音特点选择好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稿件,做到以声夺人、以情感人。
本我”与“非我”是主持人把握播音分寸感的两个影像,两个侧面。
自身嗓音条件要好哦
基本的练习要经常
基础训练:吸气练习:到花园闻花香,寻找沁人心脾的感觉到食堂闻饭菜香,收入肺底的感觉向上抬重的物体,腰、小腹用力之处呼气练习:吹蜡烛,让火焰尽可能小而又不离开用词典纠正语言错误感受的综合:形象感受、集体抽象感受、时空感受、逻辑感受重音确定(是体现句子核心的意思)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主要的说明,修饰词语表示判断的关键词语,主要的数量词重音表达手法:一、长字音 二、提高声调 三、加大音量停顿语句波形句子的节拍造成语气变化的呼吸变化,来源于真情实感的变化认识节奏闻声而知人 要领:一、 播音的要求: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
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 ,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
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
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
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播音中的换气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
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
句子中的也要注意 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气息的控制1、 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 ,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
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 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
边听边读边体会。
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 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声音的魅力1、 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
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 播音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你应该为自己而读。
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 练习远近距离感。
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
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 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
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
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
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
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 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6、 平翘舌音一定要读准:zhi chi shi ri z c s 一、指定稿件的朗读 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语音面貌、发声状况和朗读能力,要求咬字清晰、发音正确、吐字圆润、呼吸顺畅、强弱有续、层次清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感、言之有味,不吃字、不脱噜,舌、唇、齿灵活有力、位置正确。
身态语言生动、恰当、自然。
自备稿件的朗读稿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熟悉、喜欢的稿件,这样才能使自己容易进入稿件的人物和情感中;2、选择稿件要有思想或情感变化和高潮。
的选择很重要,二、自备稿件 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水平重要一环,要根据自己的语音特点选择好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稿件,做到以声夺人、以情感人。
三、自我介绍 主向评委推介自己的关键,如何通过优美而来过于华丽的语言,让大家有二分钏内认识你,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声乐 主要想了解考生的艺术感觉能力和音质,所以演唱不要做作、夸张,要选唱富有情感、音域不一定太宽的歌曲。
演唱中一要有情感,二要吐字清楚。
要记住,本专业所有考试项目都要注意吐字清楚。
五、小品表演 一般是集体小品,要求动作合理、任务明确、人物形象生动。
它与影视表演专业的小品考试要求有所不同,可以稍微夸张一点,舞台感更强一点。
但也要求有真情实感,也讲究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上的细节表现。
六、讲故事 即命题故事,一般是播音主持专业和戏文、导演专业所独有的考试科目,方法是给考生抽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可能是一句话、或几个词,让考生在准备五分钟后讲述一个故事,但与另两个专业稍有不同的是,本专业讲故事更要求有现场描述感,也更注重考生的表演性和文采性、用字准确性。
要注意有时叫即兴说话,如此则是要求你对这句话(题目)谈出你个感想。
七、现场模拟主持 也是现场抽一个题,题中给出几个关键词或提出一个事,要求考生准备5—10分钟后以那几个关键词或提出的事做一个完整的主持性节目。
这主要了解考生的临时语言组织能力和平时掌握的知识面,对节目节奏、层次、结构甚至结尾的引申、延伸等的把握能力。
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考生脱颖而出的重要机会,题目的类型非常丰富,因此这个环节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
八、节目分析 又叫看片分析,就是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短片,然后写出观看的理解和感受。
考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把它写成了读后感,其实应该写成节目编排思路、表现手法,主要是分析和议论,要有一些跳出节目的观点。
大多是专题片,一般不会是故事片。
九、栏目改编 就是给出一篇材料(大多是新闻稿),让你改编成一个电视或广播的主持人栏目,要求语言口语化,内容和结构不需作大的改动。
十、舞蹈和口试 与导演考试的形式和要求差不多,舞蹈了解考生四肢协调能力、形体语言的美感,口试了解考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思路的敏捷。
关于读后感的主持稿应该怎么写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从内容上说,一是要读懂原文;二是要对原文的内容要有切实的感受和体会。
从写法上说,它也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一般短小的评论文问并无多大的区别。
写读后感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感想要紧密联系原文的内容。
读后感是从原文生发出来的,是要写出对原文中心思想或重要观点的深刻感受。
因此,感想不能脱离原文的内容。
读后感与原文的联系,主要不是表现在个别词句上,而是表现在思想意义的承接上。
读后感在联系原文时,要防止过多的复述和引用原文,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
二,要把读后感的基本观点阐述清楚。
读后感既要联系原文,又不是原文思想内容的简单照搬。
他应该联系原文确立读者自己的观点。
读后感的基本观点可以是原文的中心或重要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也可以从原文的内容中引出不同于原文的观点。
可见,写读后感切忌囿于原文,照搬原文,无所发挥。
三,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读后感写的是作者自己读了原文的感受。
这种感受常常是由原文的内容所触发,引起对现实生活或自己的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问题的思考而获得的。
因此,一般的读后感总要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
如读了《画蛋》中达-芬奇如何苦练“画蛋”,联系到自己苦练基本功的态度写读后感,这样就可能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
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
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
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
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
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
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
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
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的粮食。
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
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
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
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
光砍树就是数月。
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
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
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
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西游记》读后感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
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
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
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
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
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
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
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
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
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读《西游记》有感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由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
除了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经的事情,他们一路上斩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
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
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
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
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
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
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
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终于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
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
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
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
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
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
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三国演义》有感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水浒传》有感《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读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
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
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
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
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
是为了劫富济贫
还是说为了准备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
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
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没忘进房中搜看,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
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水浒传》读后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
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
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
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
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
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
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
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
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
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
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读《红楼梦》有感——又话林妹妹《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
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
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
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
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
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
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
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
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
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
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
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
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
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
”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
可宝姐姐呢
真的好吗
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
”以此来诬陷林妹妹。
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
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
”她也只好如此做了。
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
她的命运是坎坷的。
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
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
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
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
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
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
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这是范文,希望对你有用哦~满意就给最佳吧~。
什么是主持艺术
主持艺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等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表达的基本训练,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持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涉及语音学、语言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项内容,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有其自身本质的规定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播音专业定位为艺术类学科,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剖析它,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它。
一、关于二度创作 一般说来,只有艺术的东西才被人们称之为“创作”。
“艺术”二字有多解,其核心之“艺”,就有“技能”、“艺术”、“准则”几层含义,播音和节目主持这项传播活动的艺术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本身都有特殊的准则、特定的规律;另一方面,它们的实际操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
播音形式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它依据文字符号而产生;而节目主持,在大的播音学范畴中,它是一种无稿播音,即基本没有文字稿件做依据的播音。
既然没有文字稿件做依据,就只有靠“腹稿”或“即兴”创作了。
相对于有稿播音而言,无稿播音的难点在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
我们之所以强调播音主持都是二度创作,是因为播音这个概念是发展的,根据一般的创作规律,播音主持活动具备了创作的4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有明确的目的。
作为党和人民的宣传员,我们进行播音主持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服务受众,贯彻党的宣传方针,达到党的宣传目的。
这种目的,既有大的目的,又有小的目的,既有长远的目的,又有近期的目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要有艰苦的劳动。
为了实现广播电视的宣传目的,播音创作主体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把人类劳动成果中的精华,通过我们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分享。
有些人认为稿件是别人写的,我们播音没有自己的东西。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写稿和播稿都是创作,是两种形式不同的创作,有的时候,播别人写的稿子比播自己写的稿子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因为播别人写的稿子,我们还有一个理解与感受的过程,有一个与创作者思想融合的过程。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指出,“写的语言”是学问,“说的语言”也是学问,写与说都是信息的传达。
第三个要素就是转变形态。
播音是一项把文字符号变成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活动,主持也不例外,是一种把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再转化成外部语言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播音主持艺术完成了一项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的形态转变。
第四个要素就是要有一定的成果形式。
一件好的播音主持作品就是艺术成果,它的价值体现在宣传性和艺术性上,在传递信息、传播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过程中。
播音主持作品创作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那精妙的有声语言中的包容量、高深度、美学意义,在教育和鼓舞的作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播音主持艺术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每一次播音主持活动都是创作,敷衍了事、随心所欲、照本宣科、信口开河不是创作,只有有感而发、有动于衷、有的放矢、有声有色才是创作。
这其中,我们既要承认播音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必须承认创作道路的规定性和方向性,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
可以简要地表达为:在“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中,力求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达到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统一,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追求声美、情美、意美。
二、关于“自律他律” 艺术总是相通的,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可能是最受人的心灵崇拜的。
音乐艺术也或多或少地被与各种其他艺术门类相提并论,这些艺术门类中自然也包括播音艺术。
我们出于对它的迫不及待的期望,总是将它与音乐的表象及功能做各种各样的比较,可惜这种比较过于简单、表面化了。
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只有通过相应规律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或认识才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播音既然被认为是艺术,也就无法回避自律或他律这一问题,只是有声语言的核心不是声音,而是语言。
语言的指向既具体,又稳固,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正因为播音创作是“二度”的,它依据文字语言的“一度”创作,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播音艺术的他律性特征更为明显。
在这里,“二度”的声音成为“形式”,而“一度”的语言成为“内容”,有声语言的声音形式几乎完全屈从于生活语言的规律。
然而,这并不表示有声语言毫无自律性可言,否则,它难以成为“艺术”。
和音乐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随着音乐享乐主义的独立(指流行音乐)已几乎彻底决裂有所不同,有声语言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特征还都没有完备到达一点。
当有声语言利用播音学体系中的各种方法、技巧去表达文字内容时,声音形式无意识中也在形成一定的自在规律。
这种自在规律显现了“形式”的某种独立性,使得“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对应不成为必然(如声音形式的“高亢”并不一定表示内容的“慷慨激昂”)。
于是,有声语言被一定程度地“自律化”了。
虽然这一规律因为播音创作的明显“他律”特征而被忽视了,但作为艺术形式,它必然存在。
艺术总是有着自身先天的规律,它既具有艺术形式的一般普遍性规律,同时又具有作为综合艺术的播音主持艺术的特殊性规律。
只有深刻地理解与分析这些规律所带来的种种现象,我们才能对播音创作的目的与前途有明确的认识。
也只有这样,播音创作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地被理解与把握。
三、关于“艺术通感” 播音主持艺术通感,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左右逢源,促进创作。
通感的存在,决非某些人故弄玄虚,也不仅仅出现在少数“天才”的心中。
在播音前辈的创作和论述中,涉及通感的事例不胜枚举。
“齐越的播音,得益于他从《社戏》到《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这众多的朗诵语感,并使他形成了朗诵式的具有抑扬之美的表达特色;夏青的播音,得益于他从《唐诗三百首》到《古文观止》的朗读语感,这使他形成了宣读式的、具有顿挫之妙的表达特色。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185页)播音员方明十分热爱书法艺术,他借鉴书法“以力为美”的总原则,在播音创作中追求一种磅礴大气、洒脱舒展的风格。
语感通悟是一个立体的心理感应圈,因人而有大小、浓淡、深浅、重轻的区别。
这个感应圈越大、越浓、越深、越重,便越有大的包容,给人的审美享受越多。
我们所说的艺术通感,主要是一种被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自觉应用于创造性劳动的特殊认识成果。
它的产生,只能是人们在专业实践中大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其本专业的规律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时时处处带着“职业的眼光”去对其他种种事物进行心理学上所说的“有意注意”,才能够既善于感受其他事物同自己的专业工作之间的某些联系,又善于在自身的心理活动中把各种不同的感受联系起来。
大量的实践证明,艺术通感为许多播音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间接表象,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它给了播音员、主持人以理性的熏陶、情感的熏陶和美学的熏陶。
这种陶冶对播音主持创作的质量与格调的影响早已为人所知。
而通过对艺术通感的探讨,也许能使我们更为具体地看它对播音员、主持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因为正是在文化、艺术的修养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中,艺术通感才会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得到最为深入持久的酝酿。
播音主持 艺术特长生
虽然我还没有参加考试,不过又听老师说过一些考试的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话,考播音主持可能会吃亏一些,据省考还有一点时间,建议去参加集训,如果自身声音条件好的话现在还来得及,考上像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这样的大学机率会大一些,身高近几年没有明确要求,最好在163cm以上,身材要苗条,最重要的是站在考官面前要大方,着装得体,切记不可穿奇装异服,或者发型怪异,带不戴眼镜无所谓。
朗诵稿件时女生要站丁字步。
说一下考试内容吧首先是自我介绍,1分半左右,内容不宜过长,不宜太有文采(评委会觉得你在卖弄),内容新颖,有创意,切记不要到百度上去抄袭,因为考生有很多,遇见内容一样的就麻烦了,可以去谷歌或者别的小的网站借鉴一下,第二个是朗诵稿件了,分为指定稿件和自备稿件,指定稿件需要现场抽题,多是新闻或者散文,读新闻时注意调值问题和重音问题,最重要的是声音要稳,散文的话注意感情,个人比较喜欢 青衣这篇稿件,感情跌宕起伏,容易突出自身的声音特点,接下来是即兴评述,这个是艺考难点,平时多关注一些新闻,老师还没有仔细将这里,具体怎么做我也不太清楚==,接下来是即兴主持,这个不太清楚,也许会考,最后一个是影评,如果考编辑的话就需要靠影评,影评的话需要一些专业术语,例如近景远景推镜头拉镜头正拍侧拍什么的之类词语,考试时会给你一段视频,观看后在进行评论,建议观看时记下一些关键词语。
最后就是文化课了想要考入一个好的传媒大学文化课最少要在400分以上,中国传媒大学的话好像要带到500以上,文化课一定要过关。
还有,高考前把白自己想要考的大学挑出来,一个一个考,撒的网大,考上的几率也就大一些,不过要注意安排好时间最后,祝你成功哟~~O(∩_∩)O哈
谈一谈《现代礼仪》这门课程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有哪些作用,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不是白给分的吗
学会现代礼仪,会让人感到舒适。
播音主持是一个需要形象和素养的职业,学会现代礼仪更能提升自我的形象和气质,对未来生涯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从中学到了本专业的课程都是对本专业有相关性,且对本专业有很大影响的。
有些困后面学到我稀里糊涂写的。
播音主持艺术的书籍目录
一、音质、语音与发声声音是主持人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受众对它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常人的要求。
尽管由于受众文化素质、个人喜好、年龄差异及人耳听觉的生理变化会对同一音色做出不同的判断,但一个前提是统一的,即受众要求声音“好听”。
而一个人的音色是由于他发音时声腔的形状而形成的,受先天条件影响很大。
基于这样的前提,在考试中考官通过考生的播读来评判其音质是否圆润、响亮、坚实,简单说,好的声音就是听起来应该不嘶哑、不尖利、不暗淡,清楚、悦耳,给人以舒适感。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是否达标己成为主持人上岗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招生时,考官非常注意考生语音是否标准,是否存在不能纠正的语音问题。
这时,普通话水平高的考生就有了更多的优势,而如果方言语音过重,就很可能被淘汰。
此外如果考生存在发音器官先天的某些缺陷,也会被淘汰。
发声时,气息是动力。
良好语言表达过程中,气息应随着播读者情感的变化而运动,因此气息是否通畅,影响着情感的表达。
良好气息状态听起来应觉得省力、透彻,声音无阻隔、无压挤,能够支撑声音去表现不同类型的作品。
常见的问题是有的考生由于气息较弱,使声音微弱,缺乏外送感,难以表现喜悦、高亢、坚定等情感色彩的作品,或是气息缺乏控制,用声白、直,类似于“喊”,这些情况虽然可以通过长期的调整训练有所改变,但在招生时,如果该考生同时在其它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的话,也会被考官认为不合格而无法进入复试。
二、语言感受与表达播音员、主持人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与受众进行交流的,因此,语言的感受与表达能力极为重要。
在招生过程中,专业老师首先通过考生对指定稿件的播读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基本的语感。
希望考生能以最恰当的语气、节奏、重音等将自已对稿件的理解用语言形式外化出来。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系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认为:“语感是一种能力,是把接收、鉴别、诸存信息和发出、丰富、驾驭信息全部融入语言感受中的能力。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175页)那么,既然是一种能力,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就一定有高下之分。
作为专业教师,本人多次参加本校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专业考试及各种专业比赛,担任评委。
在考试过程中,经常能见到一些考生缺乏最基本的朗读能力,仅仅念字出声,不考虑作品中意思的表达,句子停顿连接混乱,语势单一,不知所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更是无从谈起。
这类考生往往在初试阶段就会被淘汰。
有人认为,语感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学习来培养,的确,语感可以培养,但作为一所肩负为广播电视业输送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正规大学艺术专业而言,其专业教育的目的是“锦上添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语言能力的专业人士,而不是仅仅希望所培养的学生通过学习来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
另外,要改变一个人近二十年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同学习舞蹈,如果不具备先天的资质和长期的学习,很难想象仅仅通过四年就能成为专业人士。
三、形象与气质尽管人们越来越重视主持人的内在素质,但应该看到:形象的好坏依然是用人单位选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首要因素。
因此,每个学校招生时都非常注意考生的形象与气质。
除在身高上有所要求外,还要经过目测和录像等多个关口。
基本的要求是五官端正,轮廓好,上镜,气质好,亲和。
主持人通过电视屏幕与受众见面,受众对主持人的形象有着高于普通人的期待,因此,各方面都在要求主持人应该是美的。
由于电视屏幕的作用,通常来讲,脸庞较小的人上镜后效果会更好,如果脸庞较大,也应轮廓线条清晰,有立体感。
此外,脸型应无明显不对称,牙齿较整齐,目光灵动。
气质是一种综合感觉,作为未来公众性职业,本专业要求考生举止大方、得体,有亲和力,不怯场,有较好的即兴语言组织能力。
可见,与其它艺术类专业一样,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十分强调先天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一些不可变的因素,如音色、形象等。
上一篇:稻盛和夫利他拓展视野读后感
下一篇:八佾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