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学感想
美,谁不爱,谁不喜欢
特别是现代,各种美的追求,例如:某某品牌的化妆品,某某减肥药,某某整形美容,想办法变美。
美的存在,其实在古代的中国很早就意识到美的现象,孔子在思想中就提供了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对“美”的思考,他把美与善联系起来,为中国文化在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匹阿斯》,也在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
柏拉图在这篇文章中的两个立场,即认为在所有的美的事物中有一个美的共相,它是一切美的事物之间所以美的最终原因,以及坚持应该给这个美的共相下定义,给后来的西方哲学和理性思考探索美的现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确定了探索的方向--追求什么是“美本身”。
给“美”下定义的漫漫征程从此开始了。
美的现象和艺术的诗意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了人类的思考。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在1735年发表了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提出了建立一门特殊学科“美学”设想,为美学找到了恰当的地位,也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由于审美的现象是与感觉、感官有密切关系的,帮助人们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美感经验,从而提高了人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大街上看见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披着长长而乌黑的头发,像瀑布一样,一时感觉到头发的美,再看看,你会觉得头发黑而直,这时已进入了欣赏头发的美,这种美其实很多人也在追求着,他们也会去创造这种美,这种美的追求,其实已经提高了人的审美能力。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他给“美”的定义,就是“完善的感性”。
其实鲍姆嘉登猤美学的确定并不是最完善的,但毕竟“美学”这个学科开始在整个知识的体系中,赢得了一个存在的地位,正是这个地位,为后来的美学家们提供了发挥才智的深刻领域。
美学其实就是教人学会审美,一段音乐是美的,一朵花是美的,秋天的红叶是美的,人对事物产生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部分,通过已有的审美活动去发现美,例如:和朋友去郊游,目的是去放松心情,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假日的快乐,本意不是进行审美活动,但是当你接触到\\\\看到时,被之“美景”吸引住了,这就是一种美感经验。
美的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显然“美”并不是从书本上知道的,只要你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产生了特别的,令你难忘的美感经验,你才知道“美”这回事,例如,在某个时候突然看见靓女、靓车、靓发型……等,你会发自内心地赞叹“真美啊”,这种终身难忘的感觉,也会使你产生“真美”的体验,从这些例子中,这就是美感经验,通过这样的美感经验具体地见识到“美”这回事。
对于具体的审美现象的发生来说,应该是先有审美活动,然后有美感经验产生。
但是。
对于具体的经验者来说,美感经验却反过来成了审美活动的标准和见证。
无论怎样说,美感经验的形成过程就是审美活动的过程,美感是审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在美感经验的基础上促使人生审美化。
美在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上是不同的,美的现象还有历史性:一、美的现象随时代而变化,“环肥燕瘦”就是美的现象随时代而变迁的最好例证。
任何一种艺术的变迁史,其实就是美的现象随时代变化而变迁的最好成绩证明。
古代神话的美与现代小说的美是完全不同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审美风格也是完全不同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该时代的审美风尚,服装的变化,装饰的变化等就是这种变化的表现。
二、美的现象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人类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我们知道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印度安文化,埃及文化,啊拉伯文化等,就东方文化来说,又可以有印度的、中国的、日本的、南亚的等差异。
不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美的现象。
比如,西方人以直率为美,中国人以含蓄为美。
中国人喜欢线条的表现力,西方人则喜欢造型的美。
三、美的现象因个性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偏好。
有些人喜欢悲剧,有些人喜欢喜剧;有些人喜欢春天的绚丽,有些人喜欢秋天的明朗,有些人则喜欢冬天的凝重。
同样,阅读同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也会获得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些就是个性所带来的美的现象的差异。
同一部戏剧、同一首诗也有不同的美感经验。
随着美学研究的目的: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从审美活动理解认得完善和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来看,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美学知识,培养每个人的审美能力。
这就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谁不喜欢
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通过学习美学,我知道怎样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美感经验去感受美、发现美。
设计美学,设计色彩,设计素描个专业课的学习心得怎么写
设计素描的学习心得因为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对素描仅仅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所以一直以来都认为素描就是简单的铅笔画,这种想法甚至一直持续到大学。
直到接触了素描色彩这门课程以后我才对素描有了重新的认识。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
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
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像我们这样低年级的非艺术专业学生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
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我们依然从传统素描着手,先进行基础的模仿和训练,因此在初学阶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几何物体绘画训练,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对自然形体与空间关系的精确描绘等传统的素描能力。
但是设计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它是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主要研究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体感,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将艺术表现形式的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突出设计的性质,强调构思与想象能力的训练。
而我们的课程与专业更侧重于建筑构图,因此素描的过程中明确透视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训练和学习几何体的透视关系。
但是透视的准确并不是衡量画面美的唯一标准。
可以对画面物体进行扭曲、平面化和夸张化的形象处理,改变固定思维的审美标准,提高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
传统素描在构图上都有严格要求,而设计素描可能完全打破上下左右的画面平衡,在构图上以求满、求险、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格局,这样,可以使画面空间选择上获得出人意料的自由度 建立在工业设计方面的立体结构造型的基础上,把常见的物体都可以简化为几何形体,被描画的物体,大多是放在低于视线的不同位置上,为了清晰明确地把握物体结构,并准确地掌握角度和比例,将各种结构水平线、垂直线、中轴线、斜线、切线以及重叠和反面部分都画出来,利用控制保留结构线的做法作为进一步继续深入的标记,避免使用明暗,通过线描的轻重来获得立体效果,并可进行单独的细部研究,通过基本形体研究为以后描绘更为复杂的建筑构图打下基础。
通过素描色彩这门课程,在不断的素描练习中我努力学习着重光线、物体的关系,笔触的描绘手法,将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形体,具体而微的呈现出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结合动手能力。
还记得刚开始画素描的时候,老师要求用一张纸作画,我只是在角落画那么一点点,不敢发挥想象去创造,希望把对象描绘的更逼真而客观技能又跟不上,总觉得自己画的不如别人的美,所以构图时不敢大胆的去表现,通过一定的练习和对构图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不断的尝试去画和把画面画大,这样不断的尝试使我不再害怕练习,变得更加主动。
因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是最能体现人的绘画水平的画种。
为了专业的学习以及以后的道路,我当谨记在学习中要踏踏实实,持之以衡,不可浮躁。
这就是我在素描色彩课程中所经历和领悟到的。
艺术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
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的方法,学会缓解;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艺术赏析概要心得体会
中外美赏学习心得体会美术鉴赏课走学校园是为了的培养大,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由于美学的复杂性,所以当时全世界对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定论,而是众说纷纭。
其中“美是生活说”是东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美是理念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
以前认为美术只是单纯的绘画作品,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
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才知道这只是狭隘的理解;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是现下的主流分类。
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表现形式多样,意义深刻悠远的艺术形式。
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跟着老师的思路的见解,我不仅领略到了大作的美还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
中国传统的美术,水墨特色明显,表现的淋漓尽致。
线条流畅,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
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
徐悲鸿的《八骏图》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厂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用虚实结合,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的线条,使纸上之虾看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笔墨纷披,墨色浓淡干湿并用,苍茫简远,极富于变化。
既形象地在现了富春山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西方印象派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位大师,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其中莫奈的《睡莲》在看似随意轻松的笔触中却将光线的美感,水面上自然漂浮的睡莲的温柔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的《睡莲》色彩十分丰富,但是所有的颜色在画面中都是分外的柔和和均衡。
仅仅是描绘莲花的颜色也是随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而色彩变化多端,让人虽不能一口断定是什么颜色的睡莲,但是却又觉得那些娇艳的睡莲就近在眼前。
甚至是那些捉摸不透的笔触都好像在描绘着莫奈当时对池中睡莲的喜爱。
湖中的倒影和湖面上的睡莲看似都是有色块堆砌而成,却疏密虚实相得益彰,让人一目了然却又回味无穷。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我喜欢他那绚烂的色彩,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课,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学到了专业课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这门课培养了我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让我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美。
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形象设计课心得体会急
内容包括个人风格色彩诊断,化妆造型,服饰搭配,陪同购物等,真正想做好,至少学习半年以上色彩化妆课程,运用灵活至少要一至两年,看天赋
对美学的认识和感受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
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
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
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谈谈学习大学美育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如果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那么“没有美学课程的美育是不完全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美育美,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和美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感受、评价、欣赏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学校美育主要包括审美实践和美学知识教育。
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设美学课程,使人掌握美学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知道怎样创造美,做一个“审美的人”。
[1]说:“美育者,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2]美育的实施离不开美学知识教育,开设美学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美学课程只宜在大学开设。
因此,在高校开设美学公共必修课是实施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是智慧的结晶,审美是智慧的闪光,美学是智慧之学。
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能够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的和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协调发展。
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因此,美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大学美育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说:“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5]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美既可以从德、智、体中表现出来,又可以诱导德、智、体的深入发展,使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心智得到充实,人格得到完善。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可以说,德育、智育、体育涉及不同方面的,而美育涉及全面的。
就某个方面的而言,美育不及德育、智育、体育那样突出、深刻、有力;就全面素质教育而言,德育、智育、体育又不及美育那样广泛、整合、融通。
美育的这一特点和优势表明它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6]美育是寓教于乐,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发挥美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引善,升华人的;以美导真,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以美怡情,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中外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选修课)
中外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由于美学的复杂性,所以当时全世界对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定论,而是众说纷纭……其中“美是生活说” 是东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美是理念说” 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
以前认为美术只是单纯的绘画作品,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
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才知道这只是狭隘的理解;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是现下的主流分类。
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表现形式多样,意义深刻悠远的艺术形式。
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跟着老师的思路的见解,我不仅领略到了大作的美还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
中国传统的美术,水墨特色明显,表现的淋漓尽致。
线条流畅,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
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
徐悲鸿的《八骏图》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
请大家帮我写一篇选修课《美术鉴赏》的心得体会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
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
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
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
而他们的”thefine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
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
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
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总之,在汉语中我们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而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词:”art”,它既用来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面:绘画。
这便是东西方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
音乐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音乐音乐新课标的体会一、音乐新课标的要求: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依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个性,创造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和生活乐观的态度。
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因为音乐教育承担着上述任务,因此其教育观念知道思想及其具体的行为方式沙锅必须承担以下几个特征。
(1)基础性。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在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
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学内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
(2)民主性。
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一虐教育的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
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3)开放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立、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为教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
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4)科学性。
中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建立科学地反映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为普及的、普通的、音乐基本素质特点的独立、完整的国民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
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并能更好的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5)实践性。
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中是活劳动、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正因为有以上的一些特征,因此音乐教育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
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一日活动优化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沟通合作能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