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花雪月的诗有哪些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酒,独酌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描写雪月的诗句有哪些
千门万户雪花,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唐 朱湾《长安喜雪》“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关于春花的诗句
1、残春花尽黄莺语,远客愁多白发生。
2、秋花未落春花开,办得工夫万宠辱。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今夜试青镫,依旧春花小。
5、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
6、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7、君心天意与年光,春花未遍已秋霜。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10、春花春好,秋花秋好,每日看花尤好。
11、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12、春花开残秋复花,簸弄东君权不已。
13、惊春花落树,闻梵涧摇风。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5、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1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7、秋稼连千顷,春花醉几场。
18、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春花复春花,红红间白白。
21、春到临春花正妩,迟日阑干,蜂蝶飞无数。
22、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
23、几时却似鸳鸯旧,九十日春花在手。
24、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5、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腹茶。
26、春花秋叶几飘零,只有庐山君眼、向人青。
27、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8、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0、春花不及寒花耐,山鸟何如水鸟清。
31、春春花开岂有极,日日我醉终无涯。
3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33、春花那见照,暮色已频欺。
34、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35、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3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7、门柳叶已大,春花今复阑。
38、春花秋月暗消磨,()一岁相看又过。
39、春花秋月冬宜雪,夏有芰风荷雨。
40、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41、霁日幸同终日笑,春花有似此花无。
42、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
43、寂寂春花烟色暮,檐燕双双落花度。
44、金谷千年后,春花发满园。
45、春产不贪春,为厌春花泛。
46、莫道春花独照人,秋花未必怯青春。
47、长吟尽日西南望,犹及残春花落时。
48、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49、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5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51、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
52、凌晨不事铅华,化工却付春花。
5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江西中考必背六十一篇古诗词详细的
1.杜甫《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描写边塞奇特景色)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联想美妙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互相映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春光好 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
春光好。
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 12《精骑集》序 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
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
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春花秋月的古诗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花的诗句 1、绮窗前,寒梅着花末。
——王维 2、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 3、渔舟逐水爱山村,两岸桃花夹古津。
——王维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7、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10、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浣溪沙》 11、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只残。
——白居易《惜牡丹花诗》 1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春日五诗》 1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宋 王安石《梅花》 14、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刘希夷 1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17、驿路梨花处处开。
18、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9、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李白《久别离》 20、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 2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2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遮鸪天》 23、金黄恰似清宵月,一夜圆时一夜开。
——何应龙《桂花》 月亮 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
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三、咏月词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
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
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
巷陌纵横。
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
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
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代家境贫寒的名人读书的故事(长一点的)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生平】1、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
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
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
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
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
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
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
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
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
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
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
这位学生就是 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
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
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
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为民治堰 热心执教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
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
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
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
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来自四个州的数万以上民夫,在范仲淹率领下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皇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
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
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
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
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
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
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
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
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
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
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
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
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
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采拜谒范公。
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
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
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象乞客。
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
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
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
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
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
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
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
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分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
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
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
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
’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 “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
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
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
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
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
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
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
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
”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
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
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
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
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
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
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
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
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
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
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
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
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
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窜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
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
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都阳湖畔。
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
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日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了。
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希日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
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
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4、西陲守土 边帅军功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于宋朝。
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
边境上更是狼狈,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
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
韩琦的看法却不同;他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并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夏竦为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
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
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
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
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
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
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
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
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
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
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
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
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
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
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
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
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
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
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
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
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
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
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
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
他们说 “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
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
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
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
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烂漫了。
他随口吟起四句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
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还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级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
范仲淹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
”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6部,让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
精练士卒,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
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
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已陆续不断。
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
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
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
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5、庆历新政 改革图强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
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
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
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
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
“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
“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
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
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
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
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