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李白晚年时期的诗句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李白晚年写过哪些诗

【生平简介】 李白零一-二),字太白,号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清平调 其一 清平调 其二 清平调 其三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其一 长相思 其二 行路难 玉阶怨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关李白各个人生时期的著名的诗

李白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

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因此就其诗歌的内容而言,又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常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实题材。

《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之作。

  唐天宝初年,诗人李白来到了长安。

在此后三年的生活中,他渴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理想破灭了,而逐渐代之以怀才不遇和有志莫酬的感慨。

《旧唐书》记载,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其实,李白是在朝中权贵们的排斥之下,离开长安的。

长安三年之后,他又开始了前后大约十二年的第二次漫游生活。

《秋浦歌》十七首正是诗人在此次漫游中写下的。

李白晚年的政治遭遇是不幸的,其生活道路亦愈加坎坷。

他在“山水多奇踪”的秋浦一带漫游吟咏,久久盘垣,抒发自己的情感。

并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苦闷、忧愁、悲愤寄情于山水之间。

这是诗人日益觉醒,对现实认识愈加深刻,创作有了新发展的时期。

《秋浦歌》十七首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深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诗人前期作品相比表现得更为执着,更为热烈。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与他对祖国、对生活,对自由的热爱统一在一起的。

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是那么绚丽多姿,那么气势豪迈那么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他简直就是一位巧夺天工的丹青手,将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赞美清溪,那里的山川景物兼有浙江会嵇与湖南洞庭湖之美,“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秋浦歌》其六)诗人还用传神之笔着意临观“天倾欲坠石,水拂寄生枝。

”的水车岭(《秋浦歌》其八),“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的万箩山(《秋浦歌》其十一),“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的玉镜潭,“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的江祖石(《秋浦歌》其九)。

又如《秋浦歌》其十二:  水如一尺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楼。

  齐山山脚插入清溪,旁有平天湖。

当年山水相连,乘舟即可登山游览。

李白曾在月夜由平天湖乘舟观赏山景,饮酒赋诗。

美丽的秋浦平天湖,月光下宛若绢素澄清鲜亮,又似天空般开阔平静。

船行水上,仿佛乘月而行。

沿岸山花拂面,诗情浓郁。

诗人面对这“水如一尺练”的大自然的美妙景致,寄托了自的热爱之情。

再如《秋浦歌》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诗人以短短的四句,便将江祖石的雄姿展现在我们面前。

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驱策李白不断追寻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心灵游弋于茫茫宇宙大化之中,以获得精神上的慰籍。

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大自然,往往流淌着生命的底蕴。

(二)热情歌颂劳动人民,与诗人的前期作品相比,具有更多的人民性。

诗人通过对社会的长期观察和接触,越来越看清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加之自己政治上累遭挫折,生活上每况愈下,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社会,并得以接近当时的普通的劳动人民。

在李白诗集中,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诗篇大都是他晚年所做,《秋浦歌》十七首则是这些作品的代表。

在诗中,诗人热情歌颂了樵夫、船工、渔民和冶炼工们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美好情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热爱。

如《秋浦歌》其十三: 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

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

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百无聊赖的腐朽糜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决然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又如《秋浦歌》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一首冶炼工的颂歌。

在当年秋浦铜矿冶炼场,诗人看到了一幅壮丽的图景——冶炼工人夜间炼铜的场景。

诗人满怀豪情,以鲜明夺目的色彩,将冶炼工人在极其简陋的工地,艰苦夜战的情景传神地描绘了出来,热情歌颂了冶炼工人的美好情操。

再如《秋浦歌》其十六: 秋浦田客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置映深竹。

丈夫捕鱼,妻子捕鸟,忙忙碌碌,夜以继日地同事劳动。

这与统治阶级四体不分,饱食终日的寄生生活相比,显得多么崇高。

由于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诗人较多地接近了下层人民,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感情上也逐渐地接近他们,因而才能够在诗歌中较好地刻画出他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在诗人笔下,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是如此美好:那“一道夜歌归”的采菱女和小伙子,那“歌曲动寒川”的冶铜工人,是那样地乐观向上。

这三首绝句仿佛是美好动人的抒情歌曲,紧紧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可以说,李白若没有亲身深入下层社会,没有亲身接近劳动人民,是绝对写不出如此的好诗。

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意而有志难骋,也曾经有过苦闷和消沉,但他始终没有沉沦下去。

相反,他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认识得也更加深刻了。

而对普通劳动者极其生活的关注,正是李白此时期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表露。

(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忧愁和前期作品相比,表现得更为含蓄、深沉。

李白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但又找不到光明正确的道路;满怀济世之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的政治生涯几乎与李隆基统治年代相始终,一方面,李白接受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如求仙、施道,另一方面,又企图挣脱这种社会风气对自己的束缚。

在诗中就可以看出这种矛盾的冲突,以及造成诗人怀才不遇,苦闷忧愁的社会背景。

如《秋浦歌》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渡,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李太白诗文系年》引奚禄治说:“白时从金陵客宣,故不能忘情于扬州,然其意实在长安也。

”又说:“又云望长安矣,而结云扬州者,盖长安之途所经处也。

”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记,道出了其诗的主旨。

诗人初到长安本来幻想的是建立一番“济苍生”、“定寰区”的大事业,不料唐玄宗欣赏于他的并不是什么“游说万乘”的“霸王略”,偏偏是李白所不安心的“蓬篙人”的生活,这不能不使他大失所望。

其实,长安三年李白不过是个为唐王朝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

然而,他是不甘心充当粉饰太平的摆设、阿谀逢迎的帮闲。

因此,诗中的“愁”字,就不仅仅是因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所发出的怀才不遇的悲叹,同时也表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这里,他的感情是十分深沉的。

在此之前,他目睹了“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忧”(《古风》其二十四)的权贵们的飞扬跋扈,“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其三十九)那样的朝政的昏庸腐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其十五)的贤士进身无门,反遭摧残的现实。

这些无不激起诗人的强烈愤慨。

但是,李白对自己亲身体验,并加以抨击的社会腐败没落的本质是不理解的。

因而,对自己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新觉悟,也是不自觉的。

表现在这首诗中,他的心情只能是苦闷、忧愁。

“客愁不可渡,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诗人站在高高的大楼山上,怀念自己在长安的三年生活。

然而现实无情,他的面前不过是东逝的江水,思之不免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起来。

接着,诗人又发出“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的愿望,仍幻想自己能够被皇帝重用。

但连诗人自己都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只有独自叹息而已。

最后两句“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仍希望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这“遥传一掬泪”,说明他是何等的恳切啊。

在这里,诗人的感情一唱三叹,真切地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怀才不遇的心情,说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更为透彻,对唐王朝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不过,对于李白这样的封建文人来说,旧的传统观念犹如“抽刀断水”,想断也断不了,因而,也就缺乏投入现实斗争的勇气,只能陷入“举杯锁愁”的无法排遣的苦闷之中。

我们倘若比较一下诗人公元753年南下以前和以后的诗歌,即可发现有着显著的不同。

诗人来到秋浦以后,很少有慷慨激昂之作,更多的是悲愤忧愁的低回咏叹。

游览之作也多注重山水外貌的刻画,而不作更多的情感抒发。

所以,在《秋浦歌》中,与其说是寄情于山水,不如说是寄“愁”于山水。

例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可谓“愁”思绵绵。

我们再看《秋浦歌》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远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在这里,诗人歧路彷徨的心情表达得如此混茫莫测。

他所抒发的怀才不遇,已经不是前期那种“功业莫从就”(《淮南卧病抒怀》)的单纯感叹,而变成了对社会不满的复杂情绪。

李白之所以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首先是他不愿意和佞幸小子为伍。

同时,也意味着他对宫廷权贵以及对唐玄宗本人的失望。

在此诗中,一个“愁”字,读之令人感到诗人对自己的前途是如此渺茫、如此肃杀。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表面上似乎没有多大伤感之情,实际却是历经事故,愤怒到极点的强作镇静,流露的是无可奈何之感。

诗中的后四句,表现出他不甘隐退,决意漫游的思想。

诗人此时已经感到自己与黑暗势力决不相容。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诗人反抗的心声此时从高昂的基调又跌落到不可解脱的苦闷之中。

这忧郁、愤慨两种感情基调的交织,最终又归结到一个“愁”字。

这即是诗人思想上无法解决的矛盾所决定的,也是那个让诗人失望的社会投在诗人心灵上的阴影。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政治抒情诗,除了以上所举的较直接抒发感情的篇章外,还有的采取夸张、联想与现实杂揉在一起的比较隐晦曲折的诗篇。

如历来倍受赞赏的《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表现了诗人惟恐时光逝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的心理。

他希望挽留以往飞逝的时光,因为时光的逝去,就意味着理想的落空。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愁绪万端的复杂感情。

悲叹中透出不平,感慨中蕴寓着忧愁。

这是李白政治上不得志后的慷慨悲歌。

类似的还有其四:  两鬓入秋浦,猿声催白发。

一朝飒已衰,长短尽成丝。

诗人苦闷的心情,表达得可谓回肠荡气,曲折深沉。

借助“猿声”、“白发”这一形象化的语言,我们不是可以窥探到李白那悲愁的心境吗

《古风》第十九也同样表现了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蹂躏毁灭了的洛阳。

使我们不禁想起《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

”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

诗人在幻境中充分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或是不能忘怀苦难现实的拳拳之心。

把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寄托在幻境之中,在惝恍迷离的幻觉形象中表现出清醒的抗争意识和热情    综上所述,可看出李白的诗歌创作中也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一生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

他的诗风有什么变化

李白有评论现实的诗篇。

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岁)。

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贺知章见其,叹为“谪仙人”,名动朝野。

然唐玄宗只是用他来点缀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灭。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

“五噫出西京”,三年翰林,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还有具有反抗精神的。

再度漫游时期(四十五至五十五岁)。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白出京至洛,遇杜甫,至汴州,逢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间,“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其生活十分窘困。

且因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愤:“摧残槛中虎,羁絏鞲上鹰”,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愧世上英”,所以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然后是浪漫主义明显。

不幸的十年(五十五岁至卒)。

安史乱起,隐于庐山。

永王璘起兵,军过浔阳,辟他为幕府,后因璘而下狱,并被流放夜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途中,遇赦依当涂令李阳冰。

李光弼讨史朝义,其请缨杀敌。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和杜甫一样,被看作爱国精神的体现。

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安徽宣城)、庐山一带隐居。

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

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

不料永王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入浔阳狱(今江西九江),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五十九岁。

李白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六十一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欣然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当涂(今属安徽)他的从叔县令李阳冰的寓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李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乱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战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风?羽檄如流星》、《将进酒》、《北风行》、《远别离》、《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安史乱后有《古风?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

李白被后世称为“诗仙”,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变化基本上就这三部分吧,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参考。

李白的晚年著作有哪些

李白的晚年生  “敏捷首,飘零酒一杯。

”  “笔风雨,诗成泣鬼神。

”  这是杜甫在思念李白时发出的赞叹。

  在中国人民心中,李白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爱民的伟大诗人。

他正直坦率,而又富有理想和热情。

但是,李白的一生,却是流离坎坷的一生。

他自己曾这样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生平的真实遭遇。

李白虽然枯槁终身,但他不朽的诗篇,毕竟是“名扬宇宙”了。

  唐玄宗曾对李白赐金放还,唐肃宗也曾对李白长流夜郎,这一切对李白来讲都是沉重的打击。

但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弱他对理想的追求。

当李白长流夜郎至三峡遇赦放还时,他已经59岁。

此后他辗转于宣城,金陵一带,过着病弱交加,饥寒交迫的凄惨生活。

就是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李白仍然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

公元761年,李白61岁,听说李光弼要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依然请缨从军。

因病半道而归,使他无限惆恨。

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就在这年秋天,李白离开金陵,到当涂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

他在病榻前,将一生著作全部交付给李阳冰。

李阳冰把它们编成《草堂集》10卷。

这年11月,诗人便与世长辞,终年62岁。

在临终前,李白总结一生,写下了他的绝笔《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  诗人以大鹏自比,那展翅九万里的大鹏从高空被摧落了,孔子已死,还有谁为大鹏的摧落而流泪呢

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责问,充满了对自己一生而悲愤的心绪。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渴望凭借自己的才能为祖国做一番事业。

从青年时代起,直到临终前,他一直在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奋斗。

然而,那个社会给了他什么呢

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迫害。

最后他抱着遗憾,在寂寞和贫困中悲愤而去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

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

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

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

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

”(《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翰林读书言怀》)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

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登太白峰是不是作者李白在晚年时期所写

不算晚年吧。

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

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

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创作了《登太白峰》一诗。

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似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初入长安时期离开终南山西游时所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关于月的诗句

阅李白的诗歌,我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

,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诗歌,可谓包罗万象,内容很广,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这些诗和李白写月亮简直不可比拟。

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

一生之中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路难行》)。

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间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纯洁高尚呢

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脱,以后人们传说他去捉月亮决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吗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主要活动于玄肃两朝。

玄宗前期,即开元年间,由于开国百年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因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开元盛世”的背景后面仍然滋生着种种矛盾,所以到了玄宗后期,即天宝年间,社会的腐朽与日俱增,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唐王朝的黄金时代转瞬即去。

李白正处于这样一个盛衰更替的历史时期。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爱好剑术,崇尚游侠,二十五岁前便饱览了家乡蜀中的名山大川,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写了一首有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二十八字,却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挂在峨眉山上的半轮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

夜深人静之际,李白启程远行,送行的即已归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恋之情不能自己。

他在这首小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但是不露痕迹,不厌其重,反而显得天然浑成,随分自佳,含情缥缈,因而“古今目为绝唱”(王世懋《共圃撷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