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引导学生爱阅读、多阅读,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凝神“品读” 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摒弃那种纯肢解课文和粗枝大叶浏览课文的做法,多关注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充分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求知需要和审美欲望,引导他们去阅读文本、斟酌词句、感悟真情。
一方面要多读,教师要多进行阅读指导,并积极倡导凝神品读、重点赏析。
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喜欢、认为写得最美最好的段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读,分层次分角色读,从而感受文意,体会感情;另一方面要勤思,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之后,以默读的形式围绕问题品味思考、推敲斟酌,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充分畅谈感受、发表个性化的看法,内容上可围绕描写方式、修辞方法、遣词仿句、概括归纳和理解分析等展开。
思考中我们还要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由文内想到文外,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激趣“活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中,我们要紧扣课标要求,一是发挥范读的激趣作用。
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范读,以读引读,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是增强阅读形式的直观性。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在阅读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手段展示画面,并配上音乐,将光、色、音综合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是保持阅读的幽默感。
班纳卡农认为,多数人从事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教学充满乐趣、欢笑、幽默和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太严肃,可以与学生一起欢笑,一同感受。
四是把握阅读内容的生活气。
阅读要紧扣学生的生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
”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紧扣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阅读。
三、悬疑“探读”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只有与思考相结合,才更能体现效果,才是真读书。
一是带笔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笔带本阅读,画出重点词句段落,随时写下阅读感悟,注明疑难困惑和不同见解。
这样既有巩固积累的作用,又能促进思维,引导探究,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是带嘴讨论,对于阅读中的感悟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作用(最好由处于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先是个人思考,然后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交至全班分享。
三是带脑探究,课文阅读不仅仅是课堂能够解决的任务,对于课堂探究生成的新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利用工具书,现代媒体等手段方式进行查询、收集和积累,最后在一周的阅读课上点评、小结,并布置新的阅读探究任务。
我国传统语文阅读,一味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内容,久而久之,易使学生形成惰性思维 ,缺乏主动探究意识。
带着问题读书学习就是给学生一种好的方法,犹如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获得迁移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渐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合作。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四、因材“施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应试教育的思想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围绕所谓知识点进行机械化、程式化的训练,搞题海战役,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绪。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尝试让所有的学生体验成功,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因而要根据学情具体设计阅读环节,如:如擅长朗读的、记忆速度快的、分析概括能力强的、思维活跃开阔的学生,教师可先抛出问题,让他们在读中思、思中读;对于那些基础不好的,尤其是怕读书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多走下讲台,多走近他们,关注他们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书是否出声,阅读是否有字词障碍,书上是否有读书感悟和问题等,并适时个别地肯定帮助他们。
他们的心灵很脆弱,需要教师加倍地呵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家在不断的欣赏、肯定和鼓励下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品味成功的甜味,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转贴于五、适时“评读” 现在不少语文课,对学生的肯定赞美出现了“一顺倒”,少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有的否定与批评。
笔者认为要对这种现象加以纠正,积极倡导带有“药味”的讨论、争辩等学习方式。
一是时机把握要得当。
阅读探究中,对于课上学生的发言和全班的交流,教者要适时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可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养成规范、完整的答题风格。
二是语气把握要得当。
教师在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千万不能火药味十足,盛气凌人,就是批评时也应拿捏分寸,恰到好处,让学生乐于接收,语气要委婉,面部保持微笑,如用“你如果怎样读会更好”,“如果从哪些角度考虑就更好”等语句。
三是对象把握要得当。
课堂评价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对象,班级一些特殊学生,我们要呵护,不能将他们遗忘在爱的角落里。
因此对于全体学生,我们既要尊重关爱,也要严格要求,任何以偏概全,一路赞歌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盐巴”,少了它,课堂教学就会乏味甚至乏力。
阅读可让语文课堂越发充实,阅读可让语文课堂洋溢激情,阅读可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阅读可让语文课堂勃发生机。
让我们都来关注和思考阅读教学,多让学生在美文的风景里读出情致,更读出痴迷。
转“语文是工具。
”(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帮助个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其次,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
第三、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凭借。
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3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运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
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
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
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只要求概览大绎,捕捉关键信息。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学语文就是多读多写。
”(施蜇存)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引导学生的量阅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谋篇,遣词用语,指导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形成读后感或书评。
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是在积累写作的营养,那么写作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
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现如今行业在这个人们消费水平和消念日益转变的时代了有力的发展而使得众多的投资者选择干洗行业进行创业,下面UCC国际洗衣就来为您介绍一些干洗经营中的常识。
1、前台收衣服的人是决定洗衣店经营好坏的第一环节。
前台服务传送给顾客第一感觉,热情规范的服务工作还要加上专职知识才能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保证干洗店的客源。
2、干洗店的经营者要了解一些关于干洗、水洗的有关知识,再掌握一些基本的服装洗涤技术。
并且要到当地已经营业多年的干洗店走走,摸摸洗衣价格情况,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这是要开干洗店最基本的要求。
3、干洗店的经营者要熟练掌握洗涤技术和熨烫技术。
洗涤技术包括干洗、水洗和洗前去渍处理,这些都需要用心和经验,这是能否开好干洗店的主要环节。
成功创业是每一位投资者的最终目的,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干洗店的经营者除了要注意以上信息外,还要在日常经营中多积累经验,不断改善自身。
怎样运用课本“留白”进行语文教学
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
有的教师、甚至一些地区还以此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笔者对此所持的观点是:未必见佳。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大、教学节奏是否快、训练密度是否强,关键应当看学习主体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视其达成效果,而不应当追求表面的形式。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节奏与密度高的特点,反而与语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点相悖,不利于学生在反复涵咏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针对目前这样浮躁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留白的艺术体现及其依据“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构图)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表达形式。
它讲究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讲究空白与实体,空白与空白之间的变化、呼应。
这种呼应通过趋势、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从而形成整体的映衬和谐关系,并突破了纸张的二维空间,而获得极富层次感的立体效果。
人们甚至以空白来替代流水、天地等实体,比如创造出独特的“空水法”这一表现方式,流水的韵味趣旨,不着点墨而尽得风流,其对留白的运用堪称登峰造极。
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齐白石画虾,往往是几只活泼灵动、玲珑剔透的小虾跃然纸上。
齐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画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远的天空或者空旷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积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独中国画如此,其他的一些艺术中也讲究留白技术的运用。
书法艺术以线条表意,然而书法作品讲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间,此外作品中枯笔,这实际上就是留白。
中国的印章艺术,讲究“疏处可行马,密处不透风”,其“疏处”也就是留白艺术的体现。
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在治其印时,觉得自己的姓名中四个字排列,怎么也不达到美的效果,便请教其师齐白石先生,齐老建议他将“中石”二字压缩一个字的大小,置于印的左上角,将左下角空出。
欧阳中石先生日后的书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对此印的欣赏。
这是印章艺术中留白的成功范例。
音乐以节奏、旋律作为表现语言,可也讲究留白的艺术性。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乐的留白,琵琶女的这一留白,给江州司马以无穷的想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这也是音乐留白的艺术效果。
谈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
《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这“希声”“无形”不能不说是“留白”的一种哲学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并逐步形成中国艺术强调空白和未定性的艺术精神。
另外一端,佛教传入后,正是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而演化得中国式佛教——禅宗。
虚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
禅宗中参悟佛法讲究慧根,这是参考的物质基础,但更讲究“悟”,这是参佛过程的精神保障。
佛教的“悟”有“渐悟”与“顿悟”之分。
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张渐悟”,而“慧能主张顿悟”(《六祖坛经》)。
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禅师的赞赏。
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业,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胜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钵,不能不说是“顿悟”的典范。
这里的“渐悟”与“顿悟”,实际上都是思维的留白。
历代的文人墨客从“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中获取艺术的方法,于是发现留白的妙处。
诸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对留白这一艺术法则的明确注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转引自《于漪与语文教学》,第84页),在这两者之中,艺术化可谓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于漪老师自己也曾言“语文教学应当追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洪宗礼先生也说“教师应当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的思考王国”(同上)。
再者,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的艺术追求而言,还是从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言,语文教学都应当注重“留白”设计。
二、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一)“艺术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征大文豪海明威说过,文学创作讲究冰山原则,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读者需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见水下的八分之七。
这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留白规律。
许多文学作品本身,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评价,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见仁见智。
如《项链》,作者并未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行为作一语评价,收录于教材后有人不断探讨其主旨内涵。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主题,至今仍众说纷纭。
这这固然是一些较极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内涵、主旨较为明确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学课本中也可谓俯拾皆是。
孔乙己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肯定必死无疑,但鲁迅先生偏偏不直接点破,而是以一句“大约的确死了”让人猜测;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中的“地下森林”,有过那个时代生活经历的人或者说对“文革”那个时代较熟悉的读者(如今的中学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了然,但文章始终未点明“地下森林”的象征之义。
诗歌留白就不胜枚举:“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背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画面上似乎什么都淡出了我们(包括诗人)的视野,但我们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满画面。
一句话,留白是文学作品与身俱来的特质,阅读教学就必须如庖丁解牛一般顺其自然,依据文本内在的规律办事,就需要呼唤课堂教学的“艺术留白”。
(二)艺术留白,是语文教学追求艺术化境界的需要教学如作画,在学生的心灵与思维空间作画,那教师就是画师。
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当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应当成为一个匠,不应当只是在课堂这块画布上画上词语、句子、语段等景物就以为万事大吉,而应当考虑每一种“景物”呈现的位置与时机,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体现“景物”空间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说有所不说,体现思维过程中的时间留白,以留给学生“悟”的内容与“悟”的时间。
1.读的留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要求读准、读畅、读情、读境。
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教学中无论是示范朗读,个别朗读,抑或集体诵读,教师都要对朗读中处理声调的抑扬、语速的徐疾、停顿的连贯与顿挫,追问一个为什么。
这样就将声音符号形式与文本内容、学生理解思维联系成一个整体。
对追问的思考、作答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
2.问的留白问的留白,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
尽管如此,从课堂留白艺术的角度来说,充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问”,仍然由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表现在:一所问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如在课堂中经常听到问“本文的作者是谁”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么含义(从注释中可以找到);二是问题本身极价值,但问题提得过到直白,虽然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但缺少艺术性,如“某某语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针对“孀妻”一词的提问是这样设计的:“请问同学们,邻人之子只有七八岁(当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始龀’一词的含义)就‘跳往助之’,自己愿意,难道他爸爸不担心吗
”这样的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上去很突然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问题一出,所有听课老师相视一笑,为钱老的提问艺术所折服。
问的留白艺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钱梦龙先生所提出的“问宜曲”(钱梦龙《导读的艺术》第87页)。
多一点“曲问”,让思考者的思路转一转弯,不仅提高的思维的质量,也增加了思维的空间,就体现了问的留白艺术。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问的留白艺术,表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这一“悟 ”过程,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
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块比较大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疑问,随时质疑。
第二层面是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当作出判断与筛选,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则就可能迁就了学生,使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
正确的做法让提问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质量与有难度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作一些讨论,甚至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笔者在教《咏雪》时,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后,就有学生提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句更好。
这虽然是文后的一道思考题,但很有思考价值。
当时笔者就决定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谈,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文章内容来找出优劣的理由。
学生经过一番研读后找到了“纷纷”一词阐释当时的雪之大,应当是状若柳絮而不似盐粒,又找出对“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补充性语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风起”妙于前一句。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过程,也是启发思维的过程。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不等于直接给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启其思。
3.品的留白品读就是从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词一句进行揣摩,或就文章选材立意谋篇布进行宏观欣赏。
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咀嚼过程,一如牛之反刍。
品读时,教师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标,但不能句包办过程,而宜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处理引导学生品读《卖油翁》一文的写作手法时,用“课文中有两个……”句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品读出十几种相比较的信息,可谓品读留白的典范。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形式的留白,其实质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个“悟”的过程,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需要留时空之白,显然,大密度快节奏的训练是有悖于此道的。
许多教师看重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这自然不错,但更多时候,还需要等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渐悟”,徐志伟先生曾说过“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花几天、数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应当要求学及时作答,更不能限时作答”。
前人所说的“参禅悟道”,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实质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许多禅机,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参透。
(三)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留白艺术的原则与措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课堂留白,关键在于教师。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根除教师的言语霸权,铲除教师的包办意识,还阅读于学生,让学生拥有“悟”的权利,是实现有效的课堂留白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艺术留白,就必段因教学文本而异,留给学生感悟文本内容、情感的空间;因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不同,留给学生完善思考严密思维的过程;因教学环节与形式不同,采取激疑、垫疑、释疑的方法,采取联系、补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诚如是,行不言之教,让学生熏陶感染中顿悟与渐悟,则语文素养的形成亦非难事。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啊
语文十大名师文学院11级中师二班刘敏201140210561.钱梦龙简介:男,上海嘉定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他多年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
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主张: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摸式,钱梦龙老师最突出的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三主四式”。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教学有几次改革
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可大括为三个阶首先是文革前,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景下,教材实行“国定制”人教社独家编写的。
63年与56年颁布的大纲是一脉相承,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其次文革后始于78年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教材管理实行“审定制”教材多样化,但基本上都是训练体系的。
87年的大纲是在78年的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提出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强调了理解语言文字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结合,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阶段与文革前比有很大发展。
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改革,我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教育部制定了《纲要》,确定了改革的新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新标准,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世,多套新课程教材出现了。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并强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掌握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这对于普及、繁荣祖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的本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尚无清醒认识。
第二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新颁布的大纲以及由人教社编写的一套崭新的教材对语文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大纲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并且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教材管理是“审定制”,小学教材开始了多样化,小学语文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读懂课文,改变了依靠教师讲解课文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阶段自90年代末以来,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还从根本上解决对语文学科性质、教学要求的认识问题、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以往不同,它不仅顺应了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顺应了世界母语改革的总趋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变化令人惊喜,新的课程理念融入了教材,也融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
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昭示了新的理念,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显示出新的教材风貌,教育实践中融入了新理念,出现了自主而快乐地学习语文的新局面。
这一阶段的改革还刚刚开始,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语文课程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作用,还需要下大力气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
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应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
语言是一种文化,学语言就是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本身的宝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提倡本色语文就是要让孩子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中长大。
第二,语文教学要张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关心人的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三维的最近发展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能力的提高统一在一个过程中。
第三,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经历一个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过程,使之开放而有活力。
语文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生活多广阔,语文就多广阔,要让孩子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享受生活、发展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1.始于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 的语文教材。
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思想性强,内容新鲜,富有教育意义,强调听、说、读、写 全面训练,不可偏轻偏重。
2.始于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性改革,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主要成绩是结束了两科混 教、互相干扰的状态,初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结束了语文教 学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计划的道路;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加强了语 文知识教育。
3.始于1963年的第三次全国性改革,是在广泛地讨论了语文的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 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 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仍 然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基本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4.始于1978年的第四次全国性改革,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草案)》,并陆续出版新编的语文课本,在全国通用。
这次语文教学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 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 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 识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 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国性的也有四次。
1.第一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在建国之初,普遍推行课堂的民主讨论,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 的老式教法。
“ 2.第二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始于1953年的“《红领中》教学法”。
1953年5月, 北京市女六中为北京师大实习生举行观摩课,课文是《红领中》,在课后评议会上,普希金专 家对这节课提出了意见。
次日,北京师大实习生在师大女附中进行试教,他们按照普希金专 家的意见进行实验。
实习生把原来的七课时改为四课时,课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运用谈话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反映这个教法好。
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叶 苍岑写的实习总结,并发表了短评,在全国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
3.第三次全国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始于60年代初,串讲法一时盛行起来。
这种逐字逐句串讲 并在讲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教法,对于文言诗文,对于落实字、词、句、篇教学,有一定 作用,但把串讲法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就成大同题了。
4.第四次全国性教学方法改革始于80年代,语文教学改革正沿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实行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正确方向前进。
这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 几个特点:第一,变“授”为“学”,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 变为主动。
第二,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坚持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第三,在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智力。
第四,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
(三)回顾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情况,我们高兴地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 早,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第二,规模大,遍及全国,影响很大;第三,教材改革与教 法改革同步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第四,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第五,每 个时期都有一批教学改革的带头人,尤其是1978年以来,涌现出以于漪、钱梦龙、陆继椿、 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吴昌顺、程汉杰、欧阳黛娜、张孝纯等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
回顾语文教改的历史,我们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继续前进的路途上还有不少困难。
1.陈旧观念的破除是很困难的。
积极改革者只是极少数,认真学习先进经验,以新的观念进 行教学改革的也是少数。
一些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之所以在大面积上推广困难,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而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改革。
2.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紧迫感。
在“满堂灌”、“填鸭式”受到批评之后,就兴 起了“满堂问”的谈话法;在“谈话法”过时之后,又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以练代讲的“满 堂练”。
虽然,教学方法表面上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是学习主体 与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关系,没有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
公式化、 概念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来有创新,但实际上未摆脱“一言堂”、“满 堂灌”的陈旧陋习。
3.教改实验难于推广的又一个原因是,进行教改实验的老师比教普通班的考师课业负担重, 他们要学习理论、做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统计数字、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教一个实验班 的工作量比教两个普通班的工作量还大,而他们的工作量只按教一个班计算,得不到进行教 改实验相应的报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处,所以许多教师不愿做教改 实验,不愿自我麻烦。
4.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十几年来,全国高考、省级会考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都进行了一些 改革。
语文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对中学语文 教学起了一定的正导向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级考试对语文教学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跟着考试的内容、考试的题型转,估计不考的内容在课上不 教;只重视教基本课文,不重视非基本课文;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循规蹈距,不敢越 雷池一步。
这种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在毕业班比非毕业班大。
突出的表现是加班加点 的“疲劳战术”和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
回顾语文教学改革,我们既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又为继续改革的路途上还有一些 障阻而担忧。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既繁重又紧迫的。
叶圣陶先生 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
太慢了
能不能快一点
”叶老的讲话过去11年了,但是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增强 责任感和紧迫感
《成功的课堂源于细节》读后感
暑假里,我拜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后,受益匪浅。
教授从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语言行为、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法环境等方面通过具体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课堂教学中细节的成败。
我觉得书中所讲的问题和细节在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也普遍存在。
虽然此书讲述的基本上都是一部分主课老师上的公开课中的教学细节及课中出现的问题,但我反思自己的体育课教学也有雷同现象,因为每个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共性。
本书中的一个事例使我感触最深。
其一事例是“你在想什么呢”。
这一篇讲的是在课堂上因学生思想不集中,有点魂不守舍或做一些与本课教学无关的动作,因而教师对学生有“你在想什么呢”的指责。
想想自己的体育课教学,面对个别上课调皮,爱做小动作的学生也曾有这样的指责。
现在想想学生注意力转移,不够集中,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吸引程度不够,或是本身的教学内容枯燥,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或是教学方法不是很恰当,学生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样的问话指责或批评不但没有效果更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是在自己的教学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来的有效些。
作为一名工作了十几年的一线教师,可能很少去关注自己的课堂细节,然而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这本书,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课堂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50个细节,也许有100个,甚至更多。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时时刻刻关注自己课堂上容易被自己忽视的细节,对这些细节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不断的在自己的课堂深入发展。
我想,只要老师明白了解决问题努力的方向,好的办法才会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诞生。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二)《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籍,它将将课堂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进行了详尽而深刻地剖析,看过书之后我有了恍然大悟之感,有了茅塞顿开之意。
平时,我们每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突发事件”。
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进而影响班级和学校声誉。
那么,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课堂“突发事件”,应怎样巧妙处理呢
于是我带着这样的迫切读了第一篇《飞进教室的蝴蝶》,再看了郑老师对此位教师的解决水平做的中肯的评价,忽然想到在网上也曾看到过类似的事件,发生在语文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也是有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
”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于漪老师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展示了教师的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本领。
我们不少老师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有不少学生的行为不能让教师满意:这个在讲话,那个在传纸条,张三在折纸飞机……,我们好多老师都会把每一件事都当成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所以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就会气急败坏,甚至狠批猛打,以致一节课就因一个学生的调皮而以失败结束。
其实,如果我们平心静气的看,把每件事都当成是“调皮的小麻雀”的恶作剧,正确处理事情,减少负面影响,提高课堂效率,就不会输掉整堂课。
也许,那些教师想通过发火让学生心生敬畏,让学生加深印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可事实证明,这样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如果大事小事都发火是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号:对这事你没有办法了。
本来,当学生违纪后,大多数同学内心充满了不安,如果你发火了,就抵消了学生的不安,学生也就无所谓了,所以教师在发火之前给学生一个机会说话,对教师冷静处理以及学生的心理接受都是相当必要的。
当然,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表现提出批评是必要的,但笑容和态度也很重要。
笑容比皱眉头所传达的讯息要多得多。
“生活中人们重视微笑的魔力,认为”你对他人微笑,他人就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就对你微笑“。
我们的教学同样如此:你对学生微笑,学生就对你微笑;你对课堂微笑,课堂就对你微笑。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很优秀。
()殊不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个性鲜明。
学生的特殊性造成我们的某些教学预设无法实现,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也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再或者教学设想脱离了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种种矛盾会使得教师情绪不佳,甚至大发雷霆。
在这种困窘中,笔者认为,运用微笑是最好的方法。
应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理性层面,把受挫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将其强大的心理能量加以疏导,凝聚到教学工作或学习生活中。
总之,在课堂上,遇到麻烦制造者,要把握教学的大原则,不要由于个别人的违纪或特特殊情况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因为”捣蛋分子“不怕你生气功,他巴不得你生气呢,他不怕你斥责他,也不怕你管他罚他,就怕你不生气,冷静的研究他。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第一节课中去细心关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的精神生命在每节课上都得以成长。
最主要的还是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靠自己教学的吸引力扭转学生的注意力,靠自己教学的内在魅力抓住学生的目光与思维。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三)假期里阅读了郑金洲老师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有一些地方给我的感触还是蛮深的,现与大家分享如下:同感1:郑教授在听课杂记中,特别说到”课堂教学在彰显某方面行为的同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暴露出另一方面的问题。
“我们现在课堂所面临的大量问题都属于两难性的,考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可能教师自己无法掌控课堂的纪律;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可能影响了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可能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如此等等。
于是,郑教授提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平衡的艺术’。
“教师就是要在这种种两难性的问题中寻求平衡,在这种平衡上做文章、下功夫。
同感2:对一些教学细节的思考。
比如说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的思考。
教师手中的多媒体应是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了,而不是教学的绝对方式,不能代替板书。
而、并且花哨的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非重点上,忽略了教学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最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不一定是多媒体。
再比如说对教师言行的思考。
教育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须十分注意一言一行,包括提问方式、说话语气、鼓励措辞等。
郑老师在此书也谈到了一些教师鼓励孩子的语言,诸如”连某某都知道“之类的话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因为这样一句话可能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后续影响,这点值得教师反思。
通感3:沉着冷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郑教授在文中列举的”飞进教室的蝴蝶“、”电源插头掉了“、”坐在地上的女孩子“……文中的三个案例,无一不令我们深思。
”这样突发的课堂事件,正是考验我们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
正如郑金洲教授所说“课堂对教学智慧的挑战是巨大的,一个教师穷其智慧有时也难以应对来自于课堂上的压力与挑战”。
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这些突发的事件呢
我想我们教师还是要广读书,多听课,多积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巧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和风格。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我的一些同感。
其实对于其它的一些细节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教师细致体会和借鉴。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课堂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50个细节,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时时刻刻关注自己课堂上容易被自己忽视的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使教学活动成为智能化的双向教学过程,它能促进感知,调动情感,发展思维,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真正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互交性。
上语文课时,学生每人有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可采用网络广播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软件的内容用声音、动画显示生字的结构,让学生一看即明白此字的结构、部首、声母、韵母、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将字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刺激学生的感官多层次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生字的目的,然后随机进入生词和课文的学习。
对个别仍没有学会的学生可通过“屏幕监控”实施分组教学的办法,达到个别指导、抽查的目的。
有了这个互交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
这一仿生学原理,源于蝙蝠。
如果用语言进行描述难以使学生全面正确的理解。
上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仿生学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沟通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图文互补,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表达形象化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源于兴趣。
利用信息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得到充分展示。
以声感、形感、色感、动画等较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如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通过电脑显示狼各种神态的表现形式,如:如何欺骗羊、如何闭眼、如何摇尾巴,再对比狼、狗又是如何摇尾巴的,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区别出哪是狼,哪是狗。
又如教学《寓言二则》中的《揠苗助长》一文时,动画出示禾苗生长的规律,然后点击屏幕,又可出现人在禾苗生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图,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人可以做的是除草、捉虫、施肥、浇水。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供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记忆,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如在教学《赵州桥》这一课时,由于现存的古桥不多,学生更难得一见,因此学生对桥的认识,特别是桥栏杆上的各种图案的认识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
教师首先从“鹏博士”的素材库中找到了一段《赵州桥》的录像,然后通过超级解霸的抓图功能,那课文中的“相互缠绕、嘴里吐出水花的龙”“前爪相乎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的龙”“双龙戏珠的龙”等有关图片抓取下来,经过加工后效果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形象、生动,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
学生终于明白赵州桥不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同时也了解到它还是艺术的瑰宝。
三、利用信息技术,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办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启发学生对获取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以促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人的思维和语言是相关互联、协调发展的。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思维把直观感知形象和抽象语言材料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燕子飞回来了》一文时,教师在教完课文后,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上海新貌。
要求学生按照“小燕子飞呀,飞呀,它们看到了什么
”的句式仿说,学生看着画面,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了上海外滩的美丽,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大,浦东开发区的繁荣,南浦大桥的壮丽,既可以进行说话训练,又可扩大视野,发展思维。
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为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的教学软件。
展示给学生一幅幅美丽的大画卷:春季开河、草塘绿色、冬季打猎、河水清凌。
允许学生随意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进行学习,之后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给其他同学。
在这种整合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因为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软件,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积极性高。
如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分组教学,互发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争议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对电子举手的学生进行交流辅导,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如我在进行《颐和园》教学时就采用了全新的协作学习方法。
在网络教室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再让学生设计颐和园电子小报,学生从网络上查阅大量相关材料,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以分析。
通过剪切、粘贴等办法完成,之后在网上发布与同学共享,教师利用主控机进行全程监控。
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各种资料,开辩论会、讲故事、办手抄报及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更好地为学好语文这一门基础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是把握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辅助教学的契机。
既可以推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优化教学过程,又能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小象的故事读后感
下一篇:《道德发展的心理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