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历史如此奇妙怎么写读后感
想不到万物如此惊人读后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想不到万物如此惊人》,我感到意犹未尽。
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
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读《万物简史》有感(二) 这是一本科普书,也许更适合一个中学生读。
不过我还是建议对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细菌有兴趣的人来读一下,所有人都会从这里找到他感兴趣的东西。
就算是对上面这些都没有兴趣,而对一个只是有好奇心的人来讲,这本书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的名字是《万物简史》。
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的非虚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都是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都一下子变得充满奇趣。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图书带给人们晦涩、枯燥之感。
从组成人体的原子讲到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的形成讲到居里夫人为什么得了两次诺贝尔却没当选过她所在科学院的院士
(据说是因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学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所以学院里的老头子们对她十分抵制。
)以及人们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种种传说,只是源于一个科学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图纹,就武断的说那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目的是为了从南北极运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产的农作物(看到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呢)。
它就象一个有魔法的盒子,总有新奇的东西不断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学和科学家在这里都变的生动有趣。
而除了可以让你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家们的趣事,当读完之后也不由得会对生命,对自然生出无限的敬畏。
我们总认为科技已经足够发达---我们的飞船到了火星,此时此刻的现在,美国的新地平线号探索飞船正在飞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后它就会到达那里,甚至在前些年还公布过抵御小天体的计划; 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壮---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画脚,呼风唤雨.我们有用不完的勇气和自信,自信的也许有一点过了头而变的有点自负。
自负到以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变,被支配,被左右. 可是结果要让大家失望了---虽然我们的确是非常努力,但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们的努力沾不上多少边。
人们常说,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运气。
而这一次绝对是百分之一百的运气。
是的,就是简单的运气而已。
家长们该如何帮孩子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图书
读《万物简史》有感(一)顺便说一下,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写的。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
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
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读《万物简史》有感(二)这是一本科普书,也许更适合一个中学生读。
不过我还是建议对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细菌有兴趣的人来读一下,所有人都会从这里找到他感兴趣的东西。
就算是对上面这些都没有兴趣,而对一个只是有好奇心的人来讲,这本书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的名字是《万物简史》。
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的非虚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都是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都一下子变得充满奇趣。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图书带给人们晦涩、枯燥之感。
从组成人体的原子讲到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的形成讲到居里夫人为什么得了两次诺贝尔却没当选过她所在科学院的院士
(据说是因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学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所以学院里的老头子们对她十分抵制。
)以及人们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种种传说,只是源于一个科学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图纹,就武断的说那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目的是为了从南北极运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产的农作物(看到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呢)。
它就象一魔法的盒子,总有新奇的东西不断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学和科学家在这里都变的生动有趣。
而除了可以让你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家们的趣事,当读完之后也不由得会对生命,对自然生出无限的敬畏。
我们总认为科技已经足够发达---我们的飞船到了火星,此时此刻的现在,美国的新地平线号探索飞船正在飞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后它就会到达那里,甚至在前些年还公布过抵御小天体的计划;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壮---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画脚,呼风唤雨.我们有用不完的勇气和自信,自信的也许有一点过了头而变的有点自负。
自负到以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变,被支配,被左右.可是结果要让大家失望了---虽然我们的确是非常努力,但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们的努力沾不上多少边。
人们常说,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运气。
而这一次绝对是百分之一百的运气。
是的,就是简单的运气而已。
首先要感谢带给我们一切的---太阳.我们的地球恰巧处一个和太阳相对最好的位置--1.5亿公里,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它大约8分钟以前的样子。
如果日地距离再近1%或再远5%我们都会太冷或太热而导致无法生存,不对,是从未有过;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当它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死骸,这一过程大约要经过100亿年,我们正好生活在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它不像新星那样有活力,时不时来个大喷发什么的;同时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而我们的外围又有木星等这样的大行星,就象是我们的保护伞,以它的巨大引力就象是一个吸尘器一样,清除来自外围的垃圾,让我们不用担心时常有小天体,慧星,陨石什么的“太空杀手”突然照我们的星球来那么一下子;(真要是那样的来一下子,我们都只能是自求多福了。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的灭绝的恐龙兄弟们---时运不济啊......)其次,但绝对不是不重要的---我们生存的星球上恰好有水存在,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胎儿时期90%,到老年60%以下。
现代科学形象的比喻说:“人的老化是细胞干燥的过程”。
由此可见,水对人的重要性。
而这么重要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直到今天,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地壳较薄,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
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
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还有一种说法是,海水来自冰慧星雨,冰慧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以上。
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大量的冰慧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将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
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了水,并且是足够的水,足以生存的水。
在这里也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吧--同志们,节约用水吧
它真的是来之不易啊
再之后我们的祖先尝试了行走,使我们的大脑有机会进步的更快,至少是比其他的动物要快;使我们成了地球上的最智能的生物,成为地球的主宰,而不是放在笼子里供别的生物观看,也不是养在饲养场以备成为餐桌上的头盘。
更为可贵的是学会行走后的祖先们都是聪明和十分有魅力的,这使他们都能成功的找到另一半,并且有了下一代。
而且在之后很多万年的进化中基因未出现偏差和失误。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他们在有了后代之前没有被野兽或其他野人吃掉,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在有了子嗣之后才受到惨无人道的屠杀;再后来,他们受尽了千辛万苦也咬牙挺住而不是将儿子卖去宫里作太监......正因为有无数个祖先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对生活的小心和认真,才换来了一个可以坐在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时也许正笑着看这篇文章的你。
话说回来,也不是和我们的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我们只是几十亿个精子中的一个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努力的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快了那么10的负N次方一秒,才成为今天的幸运儿。
不管怎么说,努力总是没错的。
有时一想到当太阳再过50亿年,燃尽了核燃料,然后膨胀成为一个巨大的红色恶魔,吞噬掉他所有的行星,包括我们的一切,心灵都会受一下打击。
此时的我们还抱怨什么呢
生活不富裕
事业不顺利
社会不公平
爱情不甜蜜吗
而到了那时,生存,活下来都将无法保证。
有这时间还是为我们的子孙们祈福吧,但愿他们在那个时候能够找到新的可以生存的星球,并且造出交通工具可以到达那里。
---可那,那又有什么用呢
宇宙最后都会消失的......唉呀,这还真是一个让人一想就郁闷的事呢。
所以不建议大家以这件事为己任,有时间还是要多想想四个现代化建设,以及怎样好好的生活
这就是对自然最好的尊重了,珍惜别人,也珍惜自己,珍惜哪怕是一口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不要等失去了,才“被学会”。
一本好书就象是一个好朋友,有时可以启迪心灵,有时可以陶冶情操,而这本书,会带你走进另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会从心里不断的感叹: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请记住它相对于精彩内容来讲有点乏味的名字《万物简史》
不会让你失望的
读《万物简史》有感(三)通俗的说:《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 布莱森以生动活泼,幽默轻松的语言把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史产生的历程展现在作者面前,同时也将近现代自然科学史巧妙的镶嵌在书中,读来令人顿生“阅尽世间万物万象,纵横上百亿年上亿万光年”之感。
难怪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我十分乐意向中国的广大读者推荐这本既妙趣横生又令人大开眼界的书,希望它能唤起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我也是从小热爱科学故事喜爱科普书籍的青年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正的记住的知识并不多,我一路惊叹和感叹于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和奥妙,我与生俱来的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当然,还要感谢作者和我们分享关于某些科学家的令人诧异又忍俊不禁的奇闻轶事。
一本正经的说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它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
《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灭顶之灾,但是却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她的光辉史不得不使我从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写道:“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是我们来到地球上,实在是十分的幸运——这里的我们“我们”,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
在这个宇宙中,获得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
我们不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个存在的能力,甚至还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
这样一种技巧,我们才刚刚开始懂得。
”《万物简史》让我重新认真的思索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题,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们”,“我们”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将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回顾四十多亿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坚持这条信念。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
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100个科学谜题
墓志铭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对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例文:铭 记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2008 04 18 青岛,能逆睹也,代写。
现代常有人怀古做之,以下为两怀古试做: 彼岸花祭西府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海棠,男,一九八二--二零零八,终年二十七岁。
曾用名:西府卷帘人,西府花满楼,卷帘人,花满楼,十天。
喜诗词,国学,并以振兴诗词国学为己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先国学之忧而忧,后国学之乐而乐。
为继承和发扬国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无妻,无嗣。
特作铭文以咨纪念-- 初见西府君,乃烟雨楼故地。
此君挥舞折扇翩翩而来,亦梦亦幻、如雾如烟、似真似假、亦快如闪电。
故余深为撼之,此仙也?佛也?神也?鬼也?等到得近前,恍然大悟:此一美少男也。
不禁心神俱爽,精神百倍。
与之谈诗论词,赋文联对,均能对答无惧、挥洒自如。
应付各色人等游刃有余,进,足以傲视群雄;退,亦可宠辱不惊。
有舌辩群儒之才、渭滨垂钓之志、高阳酒徒之狂、尾生抱柱之信、黄香温席之德。
有缘识君,欣喜万分。
遂与之仗剑天涯,笑傲江湖。
纵横大江南北不谓其累,畅饮五湖四海不谓其忧。
然君郁郁不安,难得其乐,面色痴癫难解其忧。
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
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
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
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
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
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
峰回路转,激流难断。
念及旧情,不复新颜。
大彻大悟,路遇果莲。
随其三日,杂念尽删。
遂起明志,坐化归天。
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
体之心也,去其苦矣。
怅然之间,涕泪难言。
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
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
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
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
艰难险阻,无人相辅。
彼岸花伴,奈何桥前。
二十年后,再续前缘。
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 二零零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夏花泣悼 西府亡魂 这篇铭文,写了主人的生卒年月,简括生平。
比较规范。
下面的这篇,则是从结识主人写起,简叙小事。
用以记友。
只写结识日期及卒日,多表友谊。
洛水悼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卷帘人亡故。
悲哉,在世二十七春秋,喜欢国学诗词文章,结交文友。
感于挚友情分,书墓志铭以记之 铭文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 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 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缮。
数日已过,众人邀之,盛情难却,重返江湖。
来之安之,日渐熟矣,下携新友,略指一二。
旦夕祸兮,罹难于心,郁郁心结,苦熬数月。
弥留之际,犹思吾众,为友伤情,欲救乏术。
乏术回天,七月十四,吾友永别,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吾友寡命,哀大地兮,呜咽之秋。
不过而立,英年早逝,勤耕笔耘,才情远播。
挚友情分,勿失勿忘,铭记于斯,惦念不忘! 友洛水涕泪撰文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名人奇趣墓志铭 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 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
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
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名人墓志铭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
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
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
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
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
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
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
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
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
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
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
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
”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 曾经“捕捉”天上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刻的却是:“印刷工富兰克林”。
他至死不忘,并引以为自豪的,正是他青少年时代担任的印刷工。
有一个人,生前并不算名人,但死后,却因墓志铭而成名。
名不见经传的“卑贱者”,美国人约翰·特里奥的墓碑,被他的相同国籍的作家纳撤尼尔·霍桑在“阴暗潮湿的一隅”发现。
作家在看了刻在碑上的“凄凉的诗句”后,哀痛地说:“要想用更精练或者更感人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使人寒心的不幸的生死与埋葬的故事,不是容易的事”:可怜地生活,可怜地死去,可怜地掩埋,没有人哭泣。
(蹊足梅子)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过程,知道的请速答复,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所谓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考古学所谓“史前文化 ”指最广义的文化而言。
最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这即“文化部”所谓文化。
一般意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区别的意识形态及其物质化的成果,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哲学存载于哲学典籍之中,宗教有其经典、寺院和仪式,科学有其仪器及书册,文学有其作品,艺术更表现为书法、绘画、乐器以及建筑、雕刻等等,都有其物质载体。
这些都是文化的内容。
物质载体是凝固的,其中所含蕴的精神和意义却需要正确的理解。
本文所谓文化指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化的内容是广泛的、复杂的,其中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属于不同的层次。
在广泛而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哲学和宗教居于主导地位。
哲学是世界观,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当然也会对于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我个人对于科学技术史和文学艺术史都没有专门的研究,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所以本文的论述以传统的哲学思想为主。
因此,本文只是一个“以管窥天 ”的初步尝试而已。
一中国文化起于何时?目前史学家尚无定论。
《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无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垂衣裳而天下治。
”这是《周易大传》作者的远古文化起源论。
司马迁作《史记》,“自黄帝始”。
汉代以后,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很多。
“五四”运动以后,20年代至30年代,国内出现了疑古思潮,对于传说的三皇五帝一概持否定态度,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神话人物,实际并无其人,甚至也否认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性。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商代的历史总算肯定下来了。
夏代仍在怀疑之列。
但是近几十年的才古发现,证明中国确有很长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缩短了,而是伸长了。
夏代的真实性已逐渐肯定下来。
我认为伏羲、神农、黄帝虽然是传说人物,也未必全无事实根据。
伏羲指畜牧时代的代表人物,神农指农耕时代的代表人物,黄帝指发明了宫室衣裳的时代的代表人物。
尧舜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诸家学者共同承认的,未必出于人们的臆造。
近来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者认为尧舜本是神话人物,后来转化而为历史人物,是神的人化。
我则认为,从先秦诸子的记述来看,尧舜禹本来是历中人物,后来《山海经》等把舜禹转化为神,无宁是人的神化。
汉代纬书也曾经将孔子神化,幸而《论语》、《左传》、《史记》都保存了关于孔子的记载,孔子还是被还原为人。
我认为,在殷周以前,中华民族(当时称为华夏族)已有长久的历史,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商代宗教和艺术已相当发展,保存至今的商代青铜器的精美,至今犹今人赞叹。
商代的甲骨文表明当时文字已很繁富。
《尚书·周书·多士》记述周公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表明商代已有典籍,但都失传了。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1)孔子已叹夏商之 礼“文献不足”,今日更难考其详情了。
甲骨文提供了商代史迹的一些证据,但仍然是不完备的。
《尚书》的《洪范》篇,传本列在《周书》,《左传》记述春秋时期士大夫的对话,其中引用《洪范》中的文句,却称为《商书》。
20年代有人怀疑《洪范》是战国的作品,但《左传》中记述春秋时卿大夫已引用《洪范》的文句,足证在春秋时《洪范》已是公认的典籍,不是后人依托。
(郭沫若先生认为《洪范》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更是主观 臆断。
)《洪范》是中国上古时代第一篇有系统的理论文章。
《洪范》提出五行、五事之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五行是关于自然事物的类别;五事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初步分析。
《周易》古经可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周易·系辞下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周易》引述了一些周初的故事而没有引述其后的故事来推测,《周易》应是西周初年编成的。
(有人认为《周易》出于战国,也是无据之说。
)《周易》提出了六十四卦的完整体系,含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Z Z 孔子赞美周代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2)从《尚书·周书》的记载来看,周公旦确是文化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对于以后儒家有深远的影响。
要之,殷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西周末年,伯阳父提出“天地之气”的观念,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 (近人或谓仁阳父与史伯是一个人,但尚无确据),表明西周末年哲学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孔子是中国文经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
孔子生于纪元前551年,到现在已二千五百多年。
孔子以前的中国历史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
韩非说:“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
”(3)表明春秋战国以前,华夏族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孔子的伟大贡献是兴办民间教育,把“学在官府”的文化传授给一般平民,从而促进了文化学术的发展。
孔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而提出了自己的一贯之道,这一贯之道即是 “仁”,仁的主要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求立达,也协助别人立达,即肯定自己,也承认别人。
孔子以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孔子总结了自古以来的生活经验,提出了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对自古以来的原始宗教不感兴趣。
他宣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他不谈死的问题,不谈鬼神。
这种“务民义远鬼神”的思想态度,对于尔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长的是老子。
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
《老子》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本体论学说。
以往人们都认为天地是最根本的,《老子》认为天地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比天地更根本的,即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
所谓道就是自然世界的普遍规律。
《吕氏春秋·当染》有“孔子学于老聃”的记载,《礼记· 曾子问》叙述了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
但《老子》书有批评礼的文句,因此后来有人提出了《老子》的作者是否老聃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北魏崔浩首先提出的)。
30年代以来,许多史学家将《老子》一书列为战国时期的著作。
但是,《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于 “以德报怨”的批评,而“以德报怨”之说见于《老子》书中。
从《老子》全文看,有少数文句确定是出于战国(如“绝仁弃义”之类),大多文句亦无必然出于战国的明证。
因此,近年多数史学家仍然肯定孔老同时的旧说。
孔子与老子是春秋末期两个思想家,双峰并峙,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洪流。
孔子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最大宗师,老子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最大宗师。
二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六大学派,即儒、墨、道、法、名、阴阳。
儒家宗述孔子,其主要代表是孟、荀。
墨家是战国初年墨子所创立的反对儒学的新学派,宣扬兼爱非攻、非乐非命,但保留了关于鬼神的宗教信仰。
道家宗述老子,其主要代表是庄子。
法家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兵来韩非发展商鞅的学说。
名家重视名辩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解说世界现象,主要代表是邹衍。
儒墨当时并称“显学”,《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墨“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
儒家的特点是宣扬“仁义”,通习六经,《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墨家的特点是宣扬“兼爱”,而对于名辩(逻辑)、几何、物理学有较精深的研究,在中国逻辑史、科学史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道家是隐者之学,但也有广泛的影响。
道家长于抽象思维,对于本体论的问题进行较深的探索,而又表现了菲薄知识、排摈文化的倾向。
孔子主张“博学于文”,墨子亦“好学而博”,老子则宣扬“绝圣弃知”、“绝功弃利”;庄子指斥“文灭质、博溺心”,要求回到原始的“素朴”。
老子、庄子的这些言论是对于当时的等级制度的抗议。
法家富于实际政治经验,是在政治上的优势的学派。
商鞅、吴起、韩非主张、“以法治国”,确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商鞅、韩非完全忽视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排斥一切文化学术,就陷于偏谬了。
惟有齐国一些推崇管仲的法家学者兼重法教,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政治、经济理论。
齐国的法家学者依托管仲,编撰《管子》一书,是先秦学术的一部重要文献。
(《管子》一书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他是将以“管子”为题的论文编为一书,并不是将“稷下”学者的论著都收在内。
近年有些史家认为《管子》是稷下著作的汇编,不合事实。
)先秦诸子表现了各自立说、展开争鸣的学风。
《庄子·逍遥游》论述宋钅+开的态度说:“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作为自由思想家,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随世俗的毁誉而改变自己的见解。
《庄子·徐无鬼》记载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云:“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惠子曰:‘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 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旧说公孙龙字子秉,实无确据,秉疑宋字之误,指宋钅+开而言。
惠子的态度是“未始吾非”。
事实上,不仅惠子如此,儒墨杨宋亦莫 不如此。
不但各学派之间展开辩论,而且同一学派中间更存在着不同的支派。
韩非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 (5)这样,大的学派之内又有不 同的支派,这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
在战国时期,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惜乎许多史料已经遗失了。
《吕氏春秋》中保存了战国时期天文学、农学的一些资料。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可能是汉代编成的,其中许多基本观点可能起源于战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昌盛的时代。
三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把《诗》、《书》、诸侯《史记》以及“百家言”都烧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但秦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迅速灭亡,证明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专制政策是行不通的。
汉朝建立,采取了道家“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道家之学,标榜“因循无为”,不能适应文治武功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
灿烂辉煌的春秋战国“诸子时代”结束了。
(春秋战国时期应称为“诸子时代”,史家有时称为“子学时代”,不够恰当。
“经学”是以“ 经”为研究对象,晚周诸子并非以“子”为研究对象,只应称为“诸子之学”,不宜简单地称为“子学”。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盛况消失了。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为了实行“《春秋》大一统”的方针,保证当时中央集权的政治统一。
这个建议的实施确实保证了政治上的统一,却是以牺牲学术繁荣为代价的。
秦始皇焚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惨重的后果。
上古文献《尚书》缺残不全了,六国的国史荡然无存(到西晋时代才发现了魏国的《纪年》);惠施是博学之士,《庄子·天下》篇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而《汉书·艺文志》仅仅著录 “《惠施》一篇”,其余都逸失了。
汉武帝罢黜百家,道家仍有其潜势力,流传不绝,阴阳家的一部分学说被董仲舒所吸收,法家的“刑名法术”仍为统治者所采用,此外墨家和名家的学术却倏然断绝了。
墨家对于名辩之学(逻辑)、物理之学有重要贡献,汉代以后竟无人继承,这是一项严重的损失。
(幸而《墨子》一书还保存下来,使后人有所 考见。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以《通经”为士人进身的阶梯,严重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
西汉后期出现了“纬书”和“图?”,宣传粗陋的迷认,更腐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经学逐 渐流入繁琐,“一经说至百余万言”(6),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
儒士所宣扬的名教( 君臣父子名分之教)也逐渐流为形式。
东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实现了各派经学的综 合。
尔后,汉代经学陷于衰落了。
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仍有较大的发展。
在天文学上,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各有师传,交相辉映。
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更是发放异彩。
医学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医学成就,编撰成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东汉后期张仲景更加以发展,撰写了《伤寒论》。
此外,算学、农学也有一定的发展。
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不朽名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学术,虽然在经学的笼罩之下,仍然有光辉的成就。
魏晋时代,玄谈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
玄谈的兴起是对于汉代经学的反动,是一次相对的思想解放,从汉代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当时以《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实际上是崇尚老庄,以《老》解《易》。
何晏、王弼兼崇孔、老,嵇康则公开声称“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当时老庄道家学盛行起来。
《晋书·王衍传》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晋书·向秀传》云: “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
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
”这都说明了道家学说流行的情况。
当时还有人研究“墨辩”(鲁胜),有人探讨公孙龙(阮裕),呈现出思想活泼的景象。
当时玄学的思想观点也影响到文学艺术,形成为一代风尚。
西晋之世,裴危+页著《崇有论》,对于道家“贵无”的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
西晋 的覆亡,坚持抗敌斗争的刘琨总结“国破家亡”的教训,得出了“聃周虚诞”的结论,对于玄谈之风进行了谴责。
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流行起来。
佛教一方面宣扬“ 神不灭论”,大讲“三世轮回”的迷信,一方面又宣扬“心作万有,诸法皆空”的唯心论。
三世轮回的说教取得了流俗群众的信仰;玄虚奥妙的唯心论哲学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的心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佛学的高深远远超出于儒学之上。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崇奉老子为教祖,实际与道家之学是有区别的。
到隋唐时代,儒、佛、道并称为三教。
三佛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道教是上古时代原始宗教的改造,儒教本非一般意义的宗教。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所谓教乃是教导、教化之义。
我们不能因儒教亦称为教就将儒学看作宗教。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印文化的接触,印度的一部分文化输入到中国,中国吸收了印度文化的一些成分。
中国的人民大众本来宗教意识比较淡薄,儒学不谈论死后的问题,而佛教大谈其生死的问题,从而赢得了很多群众的信从。
佛教对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晋时期,佛教信徒往往假借玄学的名词概念来宣扬佛学,到隋唐时代,佛学渐渐表现了中国化的趋向。
天台宗、华严宗固然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传统,也会综了中国道家的一些思想观点,表现了一定的创造性。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南宗,更推进了佛学的中国化。
但在传承关系上禅宗仍然自称继承了印度佛学的传统。
中国佛教的流行与盛行,表明中国文化并不拒绝外来的文化,并且能够吸收、消融外来的文化。
印度佛教徒到中国来传教,中国却没有人到印度去宣扬中华文化。
这表明中国人的缺点不在于不接受外来文化,而是缺乏到国外宣扬本国文化的毅力。
唐代韩愈发动对佛老的批判,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是没有能够建立超越佛老学说的理论体系。
到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才恢复儒学的权威。
周敦颐以《周易》为凭借,汲取了道家的一些观点,写成《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端。
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对于老子“有生于无”与佛教 “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唯心论进行批判。
程颢、程颐以“理”为最高范畴,提出“天者理也”、“性即理也”的命题,建立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
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理学占有主导的地位,因而对于理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应进行较详的分析。
由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评价理学不得不牵涉到先秦儒学的评价问题。
因此,这里尝试讨论三个问题:(1)儒家人生理论的基本性质, (2)理学与佛老的关系,(3)理学的 历史作用。
关于儒家人生理论的基本性质,主要的问题是:儒家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还是否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近年以来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儒家思想具有“人文主义” 或“人本主义”的性质,也有人认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乃是西方近代的思想,是古代所未有,而儒家更是否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更谈不上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
我认为,所谓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固然是西方近代的思潮。
但也不是毫无历史的渊源,古希腊的哲学对于西方近代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的文学史家认为,西欧17世纪末年到18世纪中叶,“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传入欧洲,并对西欧的启蒙运动发生作用。
”(7)。
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臆说。
儒家是怎样看待人的呢?《孝经》记述孔子之言云:“天地之性人为贵。
”这不一定是信史,但孔子将人与鸟兽区别开来,在《论语》的记载中还是比较显明的。
《论语》云:“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8)这明确把人与马区别开来。
又载孔子遇隐者长沮、桀溺之后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9)这明显地肯定了“斯人”与鸟兽的区别。
孔子尝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这明确肯定人是具有独立的意志的。
孔子虽然分别了君子、小人,而肯定匹夫也有其不可夺的意志,匹夫未必是君子,而匹夫之志也是必须重视的。
孟子提出“良贵”之说,他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11)这就是认为人人都具有天赋的内在价值。
荀子论物类的异同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12)这认为人之所以为贵在于有知而且有义,义是能群之道。
古代汉语所谓贵,就是今日我们所谓价值。
应该承认,先秦儒家确实肯定了人的价值。
先秦儒家的这些观点,被后代儒家所继承。
这里仅举一例。
南北朝时,何承天著《达性论》来反驳佛教三世轮回之说,就是根据人与禽兽不同来立论的。
他说:“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
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
……夫民用俭则易足,易足则力有余,力有余则志情泰,乐治之心于是生焉。
… …安得与夫飞沈?蠕并为众生哉?”(13)这是说,人在天地之间有重要的作用,把人类与鸟兽鱼虫并称为“众生”是谬误的。
宋明理学家也都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
马克思说过:“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14)马克思这句话深刻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本质。
有人据此推论,以为儒家是专制主义的哲学,因而也是轻视人类、贬低人类的。
我认为这种推论是不能成立的,不能把专制主义制度与中国儒家学说等同起来。
孔子反对“言莫予违”的个人独裁,孟子宣称“民贵君轻”,都不是赞同专制制度的。
宋明理学受到专制帝王的尊崇,实际上理学家经常企图“格君心之非”,更经常批评当政的宰执,理学家的 “王霸之辨”表明他们并不赞同现实的专制制度。
(近人多讥“王霸之辨”之迂阔,其实王霸之辨含有贬抑专制制度的意向。
)有人认为儒学是压抑人的,宋明理学更是否定人性的,其主要理由之一是认为儒家宣扬禁欲主义。
事实上这是对儒学的不正确的理解。
孔子赞扬“贫而乐”,这是就个人修养来说的;孔子论治国之道,却是以“富”为先而“教”次之,明确肯定了“富之”的重要。
孟子提出“寡欲”之说,寡欲并非禁欲。
孟子的原则是“与民同乐”。
孟子对齐宣王说:“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孟子说: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说:“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15)基本原则是“与民同乐”。
孟子不排斥“好货”、“好色”的欲望,怎能说是禁欲主义呢?孟子所反对的是不顾人民疾苦的 奢侈纵欲。
最为人们诟病的是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观点。
多数哲学史论著都指斥这是禁欲主义,事实上这也是错误的理解。
朱熹明确地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16)又说:“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
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17)有些人认为宋明理学否定人们的一切生存欲望,那只是 “想当然”耳。
但也应指出,理学家对于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确实不够重视,这是理学的缺点之一。
关于理学与佛老的关系,自金朝佛教徒李纯甫崇佛诋儒以来,不少论者认为理学是“阳儒阴释”。
这个问题必须加以分析。
李纯甫说:“伊川诸儒,虽号深明性理,发扬六经圣人心学,然皆窃吾佛书者也。
”(18)事实上,这是诬罔之词。
理学家曾研读过佛书,受过佛学和道家的影响,但理学的根本宗旨与佛老不同。
理学乃依据孔孟的基本观点,汲取了佛老的一些思想资料,回答了佛教道家所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容。
理学的最主要的概念范畴来自《周易大传》,而《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所以理学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确实是有理由的。
理学的基本立场是和孔孟一致的,与佛老的立场是大不相同的。
张载、二程都尝“出入”佛老,既“入”而又能“出”,这表明张、程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张、程汲取了佛老的一些思想资料,加以改造,从而丰富了儒家的理论体系,这是合乎思想发展的规律的。
禅宗佛教的南宗,虽然推进了佛学的中国化,但仍继佛教之统,自称是达摩的传人。
理学家虽然研习过佛典,但仍是继孔孟之统,这表现了理学的民族性,理学是自觉地为民族文化服务的。
如果宋儒自称为佛学的支流而不努力建立自成系统的理学体系,那么民族文化史也就黯然失色了。
宋代文化在当时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有高度的发展,对于世界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四大发明”,即是北宋时代完成的。
宋代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还继续在发展。
有人认为宋代已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一切都走下坡路了,那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如何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这里只提出最重要的两点:第一,理学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第二,理学又促进了礼教的强化,起了束缚自由思想的不良作用。
宋元明清时代是国内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如何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略,是汉族人民不得不注意的实际问题。
理学强调民族大义,对于保卫民族主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宋元之际、明清之际,坚持抗战的爱国志士大都是受到理学的熏陶的。
南宋抗元,南明抗清,都失败了。
但是元、清的统治阶层都接受了“汉化”,在这些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中,理学起了重大的作用。
应该承认,理学增强了汉族文化的同化力。
这也表现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理学助长了封建社会的父权、夫权以及君权。
程颐曾经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句话运用在民族关系上,使人坚持民族气节,起了提高民族意识的作用。
但程颐此言本是对妇女改嫁问题而发的。
南宋以后,强调妇女的守节,成为压抑妇女的沉重枷锁。
程门后学又提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使父子关系成为绝对服从的关系;尔后又有人提出“无下无不是的君”,使君臣关系也成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君权、父权、夫权,都变成绝对性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变得空前严酷。
关于君权,理学家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张载、程颐等原亦幻想自己能够“为王者师”,朱熹亦经常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
但后来理学家的这类幻想完全破灭了,专制主义越来越加强。
明代后期,东林学派展开了“士权”与“王权”的斗争,也受到当权派的疯狂打击,知识分子始终受到专制主义的压抑。
总而言之,理学的历史作用是功过交参、损益互见的。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士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哥白尼以前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