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400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采桑子 重阳 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

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采桑子重阳赏析,150字。

诗词原文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上阕: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下阕: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重阳: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铜仙金人辞汉歌》⑴。

  茂陵刘郎秋风客⑵,夜闻马嘶晓无迹⑶。

  画栏桂树悬秋香⑷,三十六宫土花碧⑸。

    魏官牵车指千里⑹,东关酸风射眸子⑺。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⑻。

    衰兰送客咸阳道⑼,天若有情天亦老⑽。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⑾。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像。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这个题目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译文  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   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

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

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采桑子 重阳>> 中心思想

从东的《采桑子•重阳》来看,“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题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

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