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哲学读后感
哲学又名爱智慧.它是抽象了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通俗哲学》读书笔记500字
读,做一个有灵魂——周国平给中学生的阅读建议 国平,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
1945年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各类著作、译著20余种,总计几百万字。
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问:杨咏梅 刘铁军 答: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周国平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人如何在名利场出人头地的所谓励志类书籍,基本上是垃圾 就本性而言,没有一个青少年愿意自己过早变得世故、变老、变平庸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 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 问:根据我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哲学类书籍在中学生的阅读需求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但同时也发现不少人对哲学有误解。
您能不能有针对性地与中学生谈一谈如何阅读哲学的问题,给中学生一些阅读建议
答:这正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中学生里一定有许多哲学的潜在知音,对他们说话决不会白费口舌。
问:哲学是什么
教科书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个定义好像太笼统了。
不少中学生以为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或政治课本,觉得枯燥,但他们却喜欢读哲理散文,包括您的文章。
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不太赞同哲学是学问的提法,因为说学问就容易凝固化。
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
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
我们平时往往沉湎于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
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马克思是一位大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现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这是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承认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脱离这个传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它。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它被孤立起来了,它的丰富内涵又被简单化为一些教条,这当然会使学生对哲学产生误解和厌倦。
我本人认为,中学哲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问:如今书店里最多的哲理读物是励志类书籍,您认为它们会给中学生带来何种影响
答:的确,现在书店里大量充斥着所谓的励志类书籍,其内容无非是教人如何在名利场上拼搏,出人头地,发财致富,如何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老板欢心,在社会上吃得开,诸如此类。
依我看,这类东西基本上是垃圾,与哲学完全不沾边。
但恰恰是这类东西十分畅销,每次在书店看到它们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满眼是“经营自我”、“致富圣经”、“人生策略”、“能说会道才能赢”之类庸俗不堪的书名,我就为我们的民族竟堕落到了这等地步感到悲哀。
使我惊讶的是,对于这种东西,稍有灵性的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厌恶,怎么还有人而且许多人把它们买回去读
事实上,它们大多是书商找写手胡乱编造出来的,目的是骗钱,写手自己绝非成功之人,读它们的人怎么就能成功
可见这个时代已经急功近利到了盲目的程度。
这种书会不会给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当然会。
不过,我相信,就本性而言,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心灵是不会喜欢这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东西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自己变得世故。
如果他们中有人也读这种书,我敢断言,多半是庸俗的家长硬塞给他的。
我希望广大中学生远离这种书,以读这种书为耻,因为这意味着年轻纯洁的心过早变老变平庸了。
这里我想顺便谈一谈为什么要学哲学。
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
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就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
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
可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
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问:您曾说您最乐意与孩子谈哲学,您的《哲学:对世界的认识》、《精神的故乡》也是为孩子写的。
您能不能谈一谈,一个人在什么年龄学哲学最合适
中学生应该怎样学哲学
能否推荐一些适合于中学生的哲学读物
答: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
在不同的年龄,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
不过,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我觉得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
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都是哲学家》,我很赞同这个说法。
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是真正哲学性质的。
只是在小学时,年龄太小,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应该鼓励孩子的自发兴趣,但不宜于正式学习。
到了中学阶段,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
所谓正式学习,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读教科书。
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整天在街头与人聊天,最喜欢听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年龄的人,他也最喜欢与这样年龄的人聊,认为他们的心灵是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沃土。
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这些青少年学到了哲学,其中好几位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苏格拉底啊,主要还得靠自己阅读。
一开始当然只能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入门书,在选择这类读物的时候,我想强调两条标准,第一要有趣,第二起点要高。
既有趣起点又高,谈何容易。
其实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
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如果你想深入学哲学,我建议你读一本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然后,选择其中谈到的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
我这里说的是学习西方哲学,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理与此相同。
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在想什么问题和怎样想这些问题。
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鲸鱼哲学》读后感
[《鲸鱼哲学》读后感]明天将封闭信息三日,不想带着未完成的心事走入BG,继续在这夜半时分记忆完成的《鲸鱼哲学》读后感,《鲸鱼哲学》读后感。
很感谢马汀老师针对性的借阅书籍,每次去,都会看到他给一些人带去书籍,想是如我这般,平时的交流中让马汀老师感觉着需要成长的地方,配以不同书籍。
马汀老师有一句话在现金流游戏里出现:接纳他(她)这一刻是那样(游戏),那是他要成长的地方。
接纳、尊重、爱,感受到马汀的修为
不过这本书是马汀老师出于我对带团队的热爱
这本书继《共好》之后阅读,发现是“共好”的第三步骤:鼓励欣赏。
看起来只是一个素质的培养,自带团队以来清晰地发现:活出一个优秀素质,即改变所有。
举例:活出激情的人,会缺乏付出、感恩吗
活出感恩的人会缺乏激情和付出吗
记得九点领导力在教练技术三阶段里是一个一个学习,结果是一个也没有活出来。
当我自己亲自去带团队的时候,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主攻一个特质的教练,这样注意力焦点集中,容易落实,而一通百通不是神话。
改变带来的喜悦会让人不断探索成长
有如书中的主角:“生活变成了一次兴奋的探险
”你越是去注意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NLP等学科都有过相关内容,但本书以简练的、通俗易懂的、故事的形式演绎不可思议的鲸鱼训练,会有强烈的冲击力令到人们去学习改变。
“如果你不想鼓励不好的行为,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也不要等到“完美”结果出来再表扬,而是表扬“进步”,每一个进步累积出目标的达成,读后感《《鲸鱼哲学》读后感》。
建立信任、及时给予肯定、出错时调整注意力:无需多说,包括自我肯定(时不时地夸自己没有什么坏处),养成肯定的语言模式
忽略错误不是不纠正错误,而是通过调整注意力去做正确的事。
很多教练是手中拿着小榔头,专门等着敲问题钉。
很多领导和父母亦如是,做对了是应该的,无动于衷,做错了立即迎头批判。
其结果,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没有了好的关系,接下来的指令和教育就辛苦了双方。
注意力就像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
所以,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清醒点,说点表示肯定的话。
你要表示肯定,不要轻易否定,坚持那积极的。
你与下属的关系,下属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从你这里拿走,只有这一样东西是你唯一拥有的。
永远不要以为你知道可以激励别人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在你真诚和诚实的时候才能奏效
关于招聘和激励制度:如果你不按照表现评估曲线来雇人,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呢
学了吸引力法则的会说这是吸引力的作用;学了九型人格的会说每一个型格的人的注意力焦点他都知道……,我只想说,本书很简单、也很清晰地讲诉了如何实践形成一个新的注意力焦点,这是实修的样板
将实践所能遇到的问题都展现出来,让读者阅读后不由自主进入焦点的调试。
我已经是正面思维的人,依然从中吸收到激动人心的动力:快接一个团队开展实践吧
总结:你说这是道还是术
活不出欣赏能力的人,带不出相互欣赏鼓励的团队
大道至简,还是那句话:爱是一切的答案
真的爱了,任何关系都不会存在问题
当准备结束日记时,过敏的脸又开始痒了,瞧吧,注意力没有焦点的时候,那些不舒服的地方就明显起来
〔《鲸鱼哲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求一篇读后感,最好是自己的,初一水平,600字~800字,太老的不要...谢谢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
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
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
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
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 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
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
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 俊爽,雄健豪放。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
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傅雷家书》读后感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
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
现在是视频聊天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雷先生这段文字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
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
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
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父爱,但是我想他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
范文二:傅雷家书读后感我初中是在另一个城市上的,离里上百公里,只能住校。
几乎美半个学期才回家一次,偶尔会主动和家里通电话,却从来没有写过一封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这句诗的妙处。
等读了《傅雷家书》后,才觉得这句诗的深刻含义。
《傅雷家书》是由傅家的185封家书组成,大部分是傅雷暨夫人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傅聪的信。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些家书简短,有些家书洋洋洒洒上万字,但是无不体现了傅雷的对儿子、女儿鼓励、信赖、表扬、建议、关心和爱。
通过书信,和儿子女儿交流感情,畅谈天下事。
而反观自己,连电话都懒得打,更何况是写信了,好像自己也从来没有想父母,主动关心父母。
读完后,我默默流泪,不仅是被傅家的书信感动,更是为自己疏忽父母的感情而留下了愧疚的泪水。
我立刻拿起笔,给爸爸妈妈写上一封家书。
范文三: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要一篇繁心春水的读书笔记,600字左右,是读书笔记
不是读后感
谢谢
急需
你是深圳的吧
我有,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繁星》之十六: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
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
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
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
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繁星》之九十八:青年人
相信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
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
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繁星》之一一零: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就知道你的烦闷,是温柔的。
[赏析]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
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
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
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
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勇敢乐观地去迎接。
古人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
有圣人说:“困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真是精辟精彩。
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样饱经沧桑,饱经忧患,有时一回想往事,就难免心有余悸,痛苦不堪。
青年人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青年人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家庭拖累,没有太多的杂事羁绊,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危机。
因此,即使有一点“烦闷”,比起老年人来,也是“温柔的”。
《春水》之三: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
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
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哲学与人生学后感不少于800字
哲学:“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
而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在这个命题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活动,应当说人人都会有。
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呢,就是哲学家了。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它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
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
与此不同,哲学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
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
虽然说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义上,缺少一种哲学的修养,还不是冯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他作了这样的一种区别,其他学科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怎样才能够获得
冯先生说是“觉解”。
我曾经写过《哲学修养十五讲》一书,在国内算一本畅销书吧。
前几天这本书的编辑给我说,最近在台湾重新出版这本书,更名为《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
在书里,我说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学科学是什么感觉呢
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
而学哲学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大家会觉得很怪,怎么会是这样呢
大家想一想,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单称命题和观察名词,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做出解释和预见。
例如,我一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再一说边角关系,你就会作相关的几何题了。
这就叫作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
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
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说,你却可能糊涂了。
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问你,你如果没有桌子的观念,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一个东西把握为桌子呢
糊涂没
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
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
我不说的时候,你很清楚;我一说的时候,你可能更糊涂了,这就需要冯先生所说的那个“觉解”。
如果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极端,你今天是理想主义,明天可能是现实主义,最后可能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了,荣辱呀,祸福呀,你就不好把握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哲学的这种“觉解”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冯先生说是“境界”。
他讲人生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
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
这是一种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上面是谈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
下面,我就想从哲学与人生出发,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想分成三个问题具体地来谈,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
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怎么样来理解人的存在呢
我的说法是,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
我还有一本书《超越意识》。
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
怎么理解呢
我首先是使用反证法:人无法忍受什么
尤其是青年人,我概括为五个方面: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
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现在哲学有一个说法,说所谓现代病就是“形象大于存在”,就是“包装”,方方面面的“包装”。
可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你不用涂红又沫绿,只要你不断充实自己,人人都会喜欢你。
”充实自己,就是获得存在的意义。
人生的存在是大于它的形象的。
它的存在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正因为如此,人又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
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升华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想,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自我实现的历程——解格尔《精神现象学》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从事哲学原理的教学,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自然对黑格尔哲学很重视,但他的著作又很难懂,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当时张世英先生撰写的《论黑格尔哲学》的小册子和《精神现象学述评》一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是我了解黑格尔的两本启蒙读本。
近40年过去了,今天又拜读了张世英先生的新作《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该书既保持了原来通俗易懂的文风,同时在解释上和观点上又包含着新内容、新创造,这就恰好证明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同样一个真理,青年也会讲,但出自老人之口,却包含其全部生活阅历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解读》不只是对《精神现象学》著作的讲解,而且也是作者以新视角、新思维解读哲学史和哲学中许多重要问题,因而充满现代意识的专著。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现代哲学都是以叛离黑格尔面目出现的。
正如M.怀特在《分析的时代》一书中指出的: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
但同时他又指出:现在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20世纪的哲学。
事实正是如此,在黑格尔之后,无论是反对黑格尔,还是赞成黑格尔,都不断地受到黑格尔的启迪,从中吸收营养。
《解读》作者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着眼,把黑格尔放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对此作了科学的分析: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的看法(或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希腊早期哲学不分主客体,强调人与存在的契合,自然与精神的实体合一;柏拉图以后,特别是笛卡尔以后的近代哲学,建立了主客二分(主体-客体式)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则主张主客融合或超主客式关系。
这是西方哲学史几千年来所走过的历程,黑格尔哲学居于第二阶段的顶峰。
西方现代哲学从不同的角度批判黑格尔哲学,但又都以它为自己的发源地和出发点。
可以说,不懂黑格尔哲学就不能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它是通向整个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
作者以上的见解,不是停留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某种观点和理论的是与非来评述,而是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规律上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地位,在理论上更有其深度和透彻性。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马克思这句话简明而准确说明了这部著作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它又是黑格尔晦涩著作中最晦涩的著作。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要义和中心思想,是历来西方黑格尔研究者所致力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有益的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例如被誉为美国黑格尔研究的权威鲁埃士,从小我(有限之我、个人意识)到大我(无限之我、普遍意识)的发展过程,讲解《精神现象学》一书的要旨,读后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他生动地写道:大我不是什么躲在云雾和黑暗中的上帝,也不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问世事的最高存在,而是经历各种磨难,征服各种矛盾,身上布满了人类精神生活世世代代的风尘与血迹,遍体鳞伤,最后凯旋而归的一名斗士。
张先生的《解读》在参考与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从人学的维度,深刻地指出:《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历程,是人达到物我一体最高境界的历程,也是人寻求自由的历程。
作者紧扣住这个主题与思路,通过对意识、自我意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等意识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的阐释,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人自我实现的艰辛、曲折的图景。
意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而每一个新阶段,都是前一阶段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解决的必然结果,都是自由的一个前进步骤。
《精神现象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人生要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各种矛盾,经历各种磨难,以达到主客融合、人物一体的自由境界。
这样,作者把极为晦涩的著作同人生的精神生活的经历联系起来,凸现了现实感与亲切感。
对黑格尔,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黑格尔哲学是一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思辨形而上学。
《解读》十分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黑格尔哲学不只是抽象概念,而且也讲人的现实问题。
《解读》最后在《精神现象学》的启示的标题下,专门撰写了真无限
坏无限
(第十章)和超越之路(附录一),内容精辟,观点新颖。
对真无限与坏无限、在场形而上学与不在场形而上学、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等等重要哲学问题的阐释,凝结了张先生近二十年来创新的哲学思想与观点,其中包含的真知灼见,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不同意黑格尔重真无限轻坏无限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指出:黑格尔奉为至尊的真无限,实际上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抽象的概念世界,使人生变得苍白枯燥、贫乏无力。
因为照黑格尔看来,真无限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绝对完满性,它是可以在有限之物中实现的。
其实,现实之物根本没有绝对完满性,所谓绝对完满性只能存在于抽象概念之中。
在现实世界中,当前在场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无穷无尽、千差万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场的有限者植根于无穷无尽的不在场者之中。
作者把这种哲学观称为无底论,把黑格尔追求绝对完满性的哲学观称为有底论。
如何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综合成一个整体
作者提出了想像力问题。
从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到在场与不在场的想像中的结合和对不在场者的无限追寻,乃是人生全过程,那种只讲主客关系中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讲超主客关系式中对不在场的无限的想像与追求的西方\\\\'在场形而上学\\\\',可以说是在人生旅程半途而废。
我们提倡通过诗与艺术品,超越在场的有限性,在未出场的无限性中翱翔,这也就可以说是登上了人生的高峰。
这两段话是作者代表性观点的精彩表述。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语言乌托邦》,这位青年作者写道:语言乌托邦标志着20世纪美学的理想境界。
如果我套用这位作者的话,是否也可以说,《解读》中语言乌托邦显现着当代哲学的理想境界,使人领悟到哲学的真谛。
张世英先生年事已高,他还在哲学这块园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不断地追求与创新,果实累累,近年来接连多部佳作问世,在哲学界实属罕见,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