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美术的最佳年龄
“在学龄前期,孩子对成人绘画的方法一般接受能力较差,在3、4岁的绘画伊始阶段以让孩子画简易的动物形象为好,也可以画小人。
这时期孩子的认识能力、视知觉能力还较差,手部的小肌群也不发达,握笔有一定困难,运笔也不协调、灵活,故而所画的画具有“儿童画”的强烈特点:人头画得特别大,人体极不对称...”
数学之美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们对于资本的渴求的膨胀,人们越来越注重实际利益,注重实业重工的发展,相对而言,理论上的一些研究就理所当然的被视作一种无用之学科。
首当其冲的便是数学,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大学里学纯数学将来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并非如此。
在哲人的眼里,数学是如此美丽,它巧夺天工,不可言喻。
保罗•埃尔德什形容他对数学的观点:“为何数字美丽呢
这就像在问为什么会美丽一般。
若你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也没办法告诉你为什么。
我知道数字是美丽的,且若它们不美丽的话,世上也没有事物会是美丽的了。
”一、所谓何然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
历史上曾有多位学者名人对数学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数学家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家徐利治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
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
数学的对称美,从古希腊时代起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
所谓对称性,既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
数学中的这种对称处处可见,较为形象的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尤其是圆,真可谓是三百六十度完全对称无死角。
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
而对于我来说,关于对称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做的一道数学题。
当时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道题,就拿给同办公室的几个老师做,结果居然那几个老师都没有做出来,于是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当场做,看小孩子的思维会不会活跃一些,题目是一个四位数乘以九得到的数等于这个数的倒序。
我当时一看这题目,心想既然是对称的,那么第一个数字必是1,然后乘以九,那么最后一个数字必是9,接着我又想第二个数字最大是1但一代进去显然不行,那么就只能是0了,这么一来就轻而易举地猜出第三个数字是8,所以答案就是1089*9=9801.我记得自己当时是很快就把答案想出来了,老师们都很诧异,连连夸奖。
当时心里真的是特别高兴,也是第一次对数字的对称性有了基本的概念。
现在想想那道题其实真的很简单,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里也蕴含着数学那高度的对称美。
数学的简洁美,是人类思想表达简明化要求的反映。
说过:“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同时反映客观规律极其深刻,许多复杂的客观现象,总结为一定的规律时,往往呈现为十分简单的公式。
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
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
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令人惊叹不已。
正如伟大的希而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
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
对数符号的使用,复数单位的引入。
微积分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学外在形式更简洁,内容更深厚。
数学中绝大部分公式都体现了“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丰富性”。
数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形态上,即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
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
数学的统一美,是审美对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某种共同性、关联性或一致性,它能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
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法则也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例如,从结构上分析,解析法、三角法、复数法、向量法和图解等具体方法,都可以统一于数形结合法。
欧几里德的,把一些空间性质简化为点、线、面、体几个抽象概念和五条公设及五条公理,并由此导致出一套雅致的演绎理论体系,显示出高度的统一性。
布尔基学派的,用结构的思想和语言来重新整理各个数学分支,在本质上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数学的高度统一性上给人以美的启迪。
二、所以何能在各位先知哲人的眼里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数学是凭着什么从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发展为如此瑰丽传奇的数学世界的呢
仅凭个人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是数千年来祖辈们世世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
数学之美是人民之于数学的智慧结晶。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来解决的小问题,然后就有人提出一个改进的小方法,让计算变得更为容易,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地便使得数学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培育出更多的数学芬芳之果,让数学这个世界越变越丰富,越变越美丽。
我不是数学考古专家,不能调研到什么具体的人民对于数学方面的小改进。
但是我可以讲讲自己的例子。
身边的人都知道我的速算是很厉害的,倒不是我有多聪明,而是我会把一些难算的式子在脑子里做一些的变换然后再计算,这样就容易多了,就我个人而言,这改进虽然很小,或者都称不上是改进,但是就是因为人民大众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得数学越来越美。
数学之美是智者之于数学的灵感源泉。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身居陋室,但为了攻破这一世界数学难题,不断演算,通过努力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接下来我讲一个蒲丰用投针求圆周率的近似值的试验。
有一天蒲丰邀请许多宾朋来家做了一个奇特的实验。
他事先在白纸上画好了一条条有等距离的平行线,将纸铺在桌上,又拿出一些质量匀称长度为平行线间距离之半的小针,请客人把针一根根随便仍到纸上,蒲丰则在一旁计数,结果共投2212次,其中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蒲丰又做了一简单的除法 ,然后他宣布这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说投的次数越多越精确。
这个实验使人震惊,圆周率和一个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随便投针实验沟通在一起。
然而,这确实是有理论根据的。
计算圆周率的这一方法新颖、奇妙而让人叫绝。
数学之美是社会之于数学的发展需要。
我们面临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的数学处理已经成为几乎所 有高科技项目共同的核心技术。
从事先设计、制定方案,到试验探索、不断改进,到指挥控制、具体 操作,处处倚重于数学技术。
许多国家认识到,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是未来经济技术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应该指出,电视屏幕不仅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可能通过联网成为信息传 递处理的工作面。
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都将与之有关。
数学技术在如此重要项目的激烈较量 中起了决定作用。
1991年的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其核心技术竟然也是数学技术。
这一事实引 起人们不小的惊讶。
美国总结经验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战场是数字化的战争”。
二、数学之美所知何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填大学专业方向时,都不愿填写数学这个专业,理由是毕业后工作不好找。
我自己也是,其实我个人是非常热爱数学的,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在那边做一道数学题并且乐在其中。
但是最终还是迫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压力选择了大家普遍认为将来就业可能比较好的电子专业,虽然我自己不是很喜欢,但是既来之,则安之。
然而,在此我还是要说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而且是非常地有用,未来的社会必是数字化的时代。
数学之美的社会应用——揭示自然规律,指导工程设计。
1995年1月,在贩神大地震之后,美国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地震预测,预告本世纪末加州南部可能发生大地震;1995年3月,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宣布启用数字式转播方式,指出以前的模拟式转播方式效果差,所以改用新的转播方式;1995年6月,欧州联盟开会研讨未来数字化通信的统一制式;1996年2月,我国电子工业部宣布“九五计划”开发重点:数字化信息技术。
所订的两个重点研制项目是: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接受机样机和数字式激光盘;1996年4月,我国国家科委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宣布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开发项目。
仅以几件事为例就能清楚地看到数学对当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数学之美的突出表现——黄金比例分割。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
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
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
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
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
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伯特兰•罗素以下列文字来形容他对数学之美的感觉: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参考文献:(1)(美)西奥妮•帕帕斯 . 理性的乐章--从名言中感受数学之美. 王幼军 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2)(英)波斯特 . 数学证明之美 . 贺俊杰,铁红玲 译 . 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3)(美)克利福德•A•皮科夫 . 马东玺 译 .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吴军 . 数学之美系列文章 . 2006——2007.
为什么人脸仔细看的话左右是不对称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体的左侧和右侧似乎都是对称的。
因为谁都知道,如果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作一条中轴线,那么,一双脚、两条腿、一双手、两只眼睛和一对耳朵等,就显得十分对称。
除此之外,毛发的分布,人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也是左右对称的。
鼻子和舌头等虽然是成单的,但是鼻子位于面部的中央,舌头居于口腔中间,而且它们的形状也是左右对称的。
其实,人脸的左右两侧并不完全对称。
一个小小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拿一张自己的正面照片,依正中线分成左右两半,然后分别按左半部和右半部复原,结果就会得到两个与原来不同的人像。
从外到里无一对称 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人,会发现人体中的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
大部分人的额部,左侧比右侧稍大一些,所以右面颊略微向前突出。
有些人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一只双眼皮,一只单眼皮。
有的人眉毛一高一低,耳朵一大一小。
胎儿在母腹中,到第6个月就会自然地向右倾斜。
人的脊柱在胸部多弯向右侧,在腰部常向左侧弯曲,因而左肩往往比较宽而高。
大部分人的右手比左手长。
在长度、重量和体积等方面,右腿也超过了左腿。
怪不得蒙上眼睛在平地自然步行,过一段时间就会向左弯过去。
当你穿上新买的鞋子走路时,往往感到一只脚的鞋子舒服合适,另只脚却并不那么舒服。
原来,人的双脚一大一小,也不对称。
人的内脏器官也不对称。
心脏的2/3在身体正中平面的左侧,1/3在右侧。
左肺只有上、下两叶,右肺却分为上、中、下三叶。
肝脏的大部分和胆囊在身体的右侧,胰腺的大部分和脾脏却在左侧。
器官的机能也不对称 人体不光形态构造不对称,各器官的机能也并不对称。
60%的人,右眼的作用大于左眼。
每个人都有两个鼻孔,左右鼻孔都能呼吸,但对人体的影响却是不同的。
用右鼻孔呼吸时,大脑容易兴奋,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因此,当你进行紧张的学习和工作时,往往用右鼻孔呼吸。
左鼻孔正好相反,它是在轻松、安宁时进行呼吸的。
美国心理学家沃纳·伍尔夫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脸两侧的表情不完全一样。
他认为,右侧脸是“开放性”的,能表达一个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而左侧脸则是“闭关性”的,他流露出下意识的感情,因而左侧脸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凯·史密斯教授发现,人在讲话时,嘴唇、舌头和两颊的动作,几乎都是半边脸动得特别积极。
美国人习惯使用右侧脸。
而有音乐才能的人,却习惯于用左侧脸。
研究证明,不管是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还是现代歌唱家、演奏家,几乎无一例外。
机能不对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左右手的功能了。
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他们用右手写字、吃饭、干活。
也有少数人爱用左手干活,他们的左手似乎比右手更重要,更起作用,通常称他们为左撇子。
大脑两半球也不对称 一个人习惯于用右手或左手,是与左右大脑两半球的支配作用有关的。
左脑和右脑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不对称的。
大脑前上方的额叶,右侧较左侧略大;而后下方的枕叶,则左侧较右侧稍大。
研究表明,就大多数人来说,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处理数学和逻辑的排列;右脑则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它是音乐、美术、空间的知觉辨认系统。
左右脑的不对称性,还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如果用特殊的通电方法压迫右脑,使它暂时“休息”一下,那么主管语言的左脑就会变得异常兴奋。
这时受试者简直像个醉汉一样,夸夸其谈,唠叨不止,到处插嘴,说个没完没了。
左脑虽然会指挥舌头大发议论,但发出来的声音和声调却完全变了样,既没有节律,也没有抑扬顿挫。
这是因为右脑虽然不管语言,却负责控制说话的声调。
有人发现,如果使右脑停止工作,那么左脑听到声音以后,就无法分辨究竟是风声还是机器声,即使想唱歌也唱得不伦不类。
反过来,如果让左脑停止工作,那么右脑可以指挥发声器官“引吭高歌”,但不知道唱的是什么词,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是生来如此的吗 人体的不对称是生来就有的吗?出现这种不对称以后,便一成不变了吗?一般说来,形态上的不对称大多是生来就有的,但功能上的不对称,就不一定如此。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脑功能的不对称是儿童到四、五岁时才形成的。
在这以前,左脑和右脑接受和掌握语言的能力是相等的。
过了四、五岁,就会有一个大脑半球,通常是右脑,失去接受和掌握语言的能力,变成“哑半脑”;而另一个大脑半球则专管语言、抽象、综合和概括。
有时,人体的不对称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苏联研究人员在莫斯科曾对800名中小学生作过调查,结果7~9岁的儿童10%是左撇子;14~15岁的少年中,左撇子为4.3%;而16~17岁的少年中,左撇子却只有3.4%。
这数字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环境的影响,左撇子越来越少了。
苏联专家们做的另一个实验是:他们记录了50个大学生的脑电波:考试之初,这些学生都是左脑占优势;考试结束后,灵敏度较差的学生仍是左脑占优势,灵敏度较高的学生却是右脑占支配地位。
人们在进行一切与人有关的研究、创作、设计时,都应了解人体不对称的知识,以免造成谬误。
苏州园林:为什么课文中说图案讲究对称而美术画就不讲究对称呢
图案画讲究对称,是因为图案对称才体现图案的美;图案可能做成纺织布纹、纪念雕塑墙、酒店装饰墙、风格会很简练,但是对美术光色的要求是一样的;一般图案会比较格式,而美术画是什么
好比油画嘛
那就是要用好光感营造主题气氛,美术画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趣,写意之作,并不会仔细推敲对称与否。
所以课文中说图案讲究对称而美术画就不讲究对称。
美术语言规则有哪些
美的规律和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
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
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
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
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
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
审美价值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
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
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
变化与统一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
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
“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
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
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
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
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
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
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
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
黄金分割率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
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
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
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
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
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
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
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对称与均衡“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
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
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
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
“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
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
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
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
对比与和谐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
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
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
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
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
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
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
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
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
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
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
节奏与韵律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
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
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
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在美术中,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的反复对比与呼应,以及构图或形象特征的动态化表现来显示其节奏。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认为,中国的古塔就非常具有像音乐旋律一样强烈的节奏感。
造型艺术中潜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属于形式美感中深一层的现象,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情感、气势或韵味的表现。
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有多方面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反复和呼应,都能够产生韵律。
有起伏变化的韵律,有连续变化的韵律,有渐次变化的韵律,有分割变化的韵律。
韵律是各种不同方式变化中产生的,有意识地利用变化中的节奏,有所强调和控制,并与整体融会和谐,自然会显现出韵律。
理解两个概念: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 “欣赏”与“鉴赏”: o 《辞海》对“欣赏”与“鉴赏”的解释 o 欣赏:领略;玩赏。
鉴赏: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 o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
o 区别:活动过程完成的不同 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感知 —— 想象 —— 情感体验 —— 理解 美术欣赏(感性) 美术鉴赏(理性) “美术鉴赏”: o 美术鉴赏是在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o 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
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
“美术鉴赏”的含义: o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的两种方法 前面讲到,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一种美术鉴赏程序。
(1)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
(2)、比较鉴赏法: o 比较鉴赏是指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作品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进行比较性的分析、解释、评价等研究,以达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美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来的艺术所特有的美。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同等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现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即形式美,它不仅包含在艺术美中,其本身也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式”一词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形态,即个别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一是指形体或形态借助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美术形象美术形象既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构成形式的主要三个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2,美术语言规则3,美术语言整体和基本语言的 关系 1, 美术的语言元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他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机理等视觉语汇组成。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不同与文学语言,在文学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比如美丽漂亮,而美术语言就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有机组合才能成为艺术语言。
比如一条圈,一条不规则的曲线或一条直线,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创造法则,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
用有变化的线条为艺术语汇,通过画家的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基本的美术语言符号: 1、 形体: 几何学抽象出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点、线、面、体的关系)在美术作品中,都是作为美术语汇存在的,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语言来表现物象的轮廓和结构。
如《韩熙载夜宴图》 、《朝元图》中人物的塑造都是用线来完成的,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工笔画的重要特征。
《格尔尼卡》中,也是大量的通过点、线、面来传达信息的。
体的运用就主要集中体现在大量的雕塑、建筑作品当中。
2、明暗: 明暗本来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物体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产生明暗变化。
(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三大面,五大调的规律)自从达?芬奇总结出明暗造型法以后,它就成为绘画(特别是西方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一种主要的虚拟语言。
最典型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在作品中作者就是充分的利用明暗这一语言来传达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
3、色彩: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
它可以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的类型。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色彩。
在西方绘画中,19世纪以前的大量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色彩都是以固有色为主。
条件色:是指物体周围环境对物体的色彩影响。
在很多的写生作品中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条件色在作品中的运用。
如:法国画家塞尚的《静物:苹果和橘子》,在作品是的白盘子和白布上明显的有环境色对它的影响。
表现性色彩:通过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概括,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主题。
如19世纪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中急促、焦躁、压抑的色彩,《舞蹈》中单纯、明快的色彩,都是极具表现力的。
装饰性色彩:主要运用于工艺美术和建筑作品中。
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到的色彩就有黄、红、表、绿等色彩。
如 中国古建筑。
另外在商业美术、工业美4、空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具有多维的性质。
作为美术语言,它是以视觉感觉为特征的。
建筑、雕塑和环境艺术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
如:中国传统的园林,民居等;在西方绘画作品中,主要以焦点透视(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来虚拟性的表现空间感。
如《拾穗》,通过透视表现了农场的辽阔。
而在中国画中,则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的方法来表现作品内容。
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
5、材质、肌理: 材质,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的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等,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
人们对于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于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
我们称之为视觉性质感,肌理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肌理本身常常变成了设计作品。
中外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都与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
如西方传统绘画离不开画布和油彩的表现力,如《麦田》,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油画材料的特征。
中国画也一样离不开笔墨和宣纸的性能。
雕塑作品也一样,如《佛罗里达州的顾客》,这里作者采用的是一种新型塑料(聚合树脂)和玻璃纤维为材料来完成的。
西方美术简史一,具象艺术的概念 较写实,有形象可辨美术作品,具象艺术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二,具象艺术的特点:1,视觉的真实性、客观性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3,情节性,又称叙事性三,典型具象艺术形式 古典油画、中国工笔画、写实雕塑四,具象艺术的典型----照相写实主义代表画家:克洛斯(美国)五,具象艺术的极端----超级写实主义代表画家:冷军(中国)六,具象艺术的历史价值及意义1,当记录作用,特别在没有照像机之前2,具有社会干预的作用,如中国革命时期,起宣传作用,因为是大众能够理解的艺术形式3,现代,具象艺术并非最前卫,但它仍然是主流抽象艺术抽象,是指一些艺术家们,从自然的诸形态,渐进升华至抽象,而达到的一种非具象的观念。
两种抽象艺术 (一)冷抽象蒙得里安(187--1944),荷兰抽象主义画家,其艺术被称为“冷抽象艺术”或“几何抽象”。
1913年后的绘画以几何性符号式的绘画为主,他在平面上把横线与竖线相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及灰色。
这些新造型主义的抽象艺术及其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抽象绘画和雕塑,还对现代广告、家具、服装设计、印刷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热抽象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抽象主义画家,“抽象艺术之父”,其艺术被称为“抽象艺术”或“抒情抽象”。
康定斯基擅长油画、水彩画和版画。
早期作品采取印象主义技法,1910年开始采用音乐名称,形象几乎是用色彩的块面和线条图案暗示出来,如《即兴曲》等。
以后则是纯抽象的绘画,后又转向几何的抽象,其画风充满着幻想、幽默的趣味。
印象主义早期印象主义印象主义(impressionl9n)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据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在印象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画家群。
一是以莫奈为代表,一是以德加为代表。
莫奈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
1874年4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约曼等青年画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展览,他们自称为“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
在展品中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的标题被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文章中借用作为嘲讽,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
他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新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了被称之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思潮和派别。
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为修拉和西涅克,他们试图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原来学建筑的西涅克, 与修拉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分割色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造点彩派的体系。
后印象主义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雷东等。
这些画家经常在一起参加展览,但从未组成过团体,即使象印象主义那样松也没有。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被普遍使用的。
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
“后印象主义”画家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他们从各个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
印象主义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人类艺术进入20世纪以前,无论从观念还是形态上,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后印象主义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 ? ? ? ? 美术的概念和种类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 美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美与不美的界限,就像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一样。
事物和色彩之所以有美与不美的区别,都是在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关联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美与不美是人自己的生活观念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标准,特别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意识反映。
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对象的形象联想,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对象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总是带着作者强烈的审美情趣,也唯因此,才能在欣赏者中引起共鸣。
所以,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
没有审美的过程,谈不上美术的功能。
因此美术的审美功能是它最主要的功能。
当然,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也不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概括地说,美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好,接下去我们就欣赏作品来理解一下美术的社会功能。
(1)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无疑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
公益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以鲜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粮食的含义,教育和提醒着人们 注意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作风。
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意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教育功能。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美术的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本是分散的,艺术家把这些分散的素材集中起来,用自己的构思去丰富它,用自己的构图来提炼它,使现实生活的某个断面更加典型,呈现出来的画面、形象都以典型化了的特点而打动欣赏者。
反过来说,欣赏者在这些典型的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被打动,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
-----认识功能。
(3)《蒙娜丽莎》《虎座鸟形鼓架》当我们惊叹于达?芬奇是如何捕捉住蒙娜丽莎容貌与内心的迷人魅力的时候,当我们佩服于我国先民是以何等巧妙的智慧创造出那优美而又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凤鸟形象的时候,或者是置身于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环境中的时候,就会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审美功能。
当然,“审美功能”还决定于欣赏者的“心境”和“情绪”状态。
同样的自然山川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是“山河无限好”,在另一些人看来,又可以是“满目萧条”的“残山剩水”。
大自然作为“审美客体”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之所以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完全与审美主体的心境、情绪和他们不同的生活阅历有关。
但是,不论他们的感受有多么大的不同,作为美术审美功能“,其作用都能使审美主体在或优美、或恬适、或悲壮、或苍凉、或雄浑、或冷寂的一种”意蕴“中得到”审美“体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解脱慰籍。
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因为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引导和美的感染潜移默化地实现的,而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也起着认识和教育作用。
事实上,具体作品更加明显地体现哪种功能,是各有侧重的。
总起来说,美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具体有哪几种
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艺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的要求: (1) 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2) 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建筑艺术的语言:(1) 面; (2) 体形;(3) 体量;(4) 空间; (5) 群体; (6) 环境。
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通过充分调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以至文学的作用,才能够形成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绘画艺术的语言1.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
2.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
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
从体系上划分: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从使用材料、工具和技法划分:中国画、油画、素描、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
从题材内容划分: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
上一篇:世界著名数学家的名言名句
下一篇:数学教育家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