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是如何祭月的?
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 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编辑本段汉族拜月礼仪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
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
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
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
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编辑本段祭月礼仪 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一、道具 1.祭桌或祭几一张。
普通的小桌即可。
2.草席若干条。
行拜礼之用。
普通草席。
上可加软垫。
3.香炉一盏,香若干。
普通小型香炉。
4.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红烛两根。
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
酒杯亦可。
7.祭品:月饼、猎取节日野味、糯米圆饼、饮酒、瓜果、毛豆、鸡冠花二、程序 【时间选择】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
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
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
【场地要求】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
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转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具体人员】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
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
按照传统,男不拜月。
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
【服饰】祭月是要求相对宽松的祭礼,可不穿专门的汉服祭服。
着适合秋季的汉服常服即可。
推荐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
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的诚敬。
【祭文和月光纸】 月光纸:可在网上搜索月光纸图片,打印出来。
也可以自己画。
祝文:祭月时向月亮读祝,可更好地表达诚敬。
祭月祝文,精短优美为宜,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形式均可。
祝文应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在宣纸上 下面是几篇论坛朋友所做的祝文,供参考: 祭月祝文 ------墨涩 维庚寅年乙酉月乙亥日 延陵汉魂 集聚南门 拜月祈福 祝以文曰 水浴清蟾 凝光悠悠 点点稀星 叶影蒙蒙 觳皱波纹 旷豁人意 广寒瑶台 天上人间 素娥淡伫 丹桂参差 玉兔皎皎 银蟾倥侗 汉家子女 正冠理裳 觥筹交错 杯鼎珑璁 烛光摇曳 香烟缕缕 仰揖顾菟 禋祀弗忘 霓裳当风 罗袖飞颺 佑我中华 风调雨顺 掬诚告奠 伏祈尚飨 祀事既成 诚祈夜光嘉飨 【祭品的准备】祭品使用简单的月饼和水果即可。
这些祭品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祭品。
拜月礼仪1 中秋月饼:这是最重要的祭品。
月饼以自制为佳,并且宜做成较大的形状以方便众人分切食用。
用小型月饼时,应准备足够数量,以便祭后之“餕”。
2 西瓜一盘:切成莲花状 3 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盘:依各地情况酌定。
【祭月时所用的汉族礼仪行法】 正规的汉民族祭月仪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传统的“经坐”坐于席上,拜时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双手合十(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礼仪),拜时,是行汉族正规的“拜礼”。
连续拜两次时,称为“再拜之礼”。
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
即“拜-兴-拜-兴-平身”。
【中秋祭月的仪程】 1. 沐浴更衣 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
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
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
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
如此三次。
赞礼唱:“三祭酒”。
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
如此三次。
6.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
“拜-兴-拜-兴-平身”。
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
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
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
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
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为什么要把月饼做成圆的,有什么寓意
中国自古便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礼制。
月饼本是祭月供品,后来演变为中秋食品和礼品。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
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元宵汤圆一样,都是民间习俗的产物,也是礼仪载体。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团圆饼等,民间吃月饼度中秋始于明代,心灵手巧的饼师将嫦娥奔月神话作为图案刻于月饼之上,使其有了象征合家团圆的职能。
尽管时代发展至今,原汁原味的祭月礼仪已不多见,但其中的礼仪程序是对月神崇拜的最好诠释,能够给人留下许多回味。
一是祭月人选。
祭月时应推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助手),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所以主祭大多由女性长辈担任。
器具包括祭桌 一张、草席若干、香炉一盏、红烛两根以及米(白)酒一瓶、酒 杯三只,再加上月饼、瓜果等祭品。
二是祭月之礼。
正规的汉族祭月仪式是“经坐”(具体 坐法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 盖上,目视前方)于席,拜月时不是站立鞠躬,更不是双手合 十,而是取直立位,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 身,同时手掌齐眉,接着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以手掌着 地,额头贴于掌上(这一套动作方可称拜),之后直起上身, 手掌再次齐眉,平身或再拜。
为什么中秋祭月神时要摆放柿子
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能干什么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一九○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
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
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
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上一篇:向天再借五百年主持词介绍
下一篇:落实巡察整改工作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