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我的家乡剑河600字作文
(1)写作文前要积累一些家乡的素材(2)开头简单介绍一下家乡的地理位置,人文,经济特点(3)如题后,重点从地理,人文,经济任意一个角度,深入介绍(4)剑河是个新型的水库移民县,可以从此为突破口,重点突出当地家乡为移民工作的付出,歌颂家乡的好风尚(5)最后从生态方面的优势出发,点出家乡在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再次表达对家乡美好前景的展望和从个人角度出发应该做些什么,将对家乡的热爱真切的表达出来下面就是关于剑河的地理,人文,经济特点的介绍素材,希望你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与台江、三穗、施秉、天柱、锦屏、黎平、榕江、雷山、镇远9县毗邻.县城距州府凯里55公里,西距省城贵阳210公里(高速公路),南距黎平支线机场130公里(二级油路),北距湘黔铁路(复线)镇远50公里(二级油路).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从境内经过,又处于三板溪水电站库尾,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全县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7乡5镇,301个村7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4.95万人,其中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剑河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地的一部分,为山地性高原,系雷公山中山地貌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以低山、低中山为主,最高海拔1623.3米,最低海拔348米.由于山高坡陡切割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36.3小时,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花生、烤烟等,畜牧业以猪、牛、羊、家禽养殖为主,矿藏有金、锰、铅、水晶石、毒砂、钒等.剑河森林资源丰富,是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现有林地220万亩,木材蓄积量达8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2%.境内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34条,总长910公里,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巫密河、八卦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2.2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约9.15万千瓦.
施秉县到底有几个旅游景点
施秉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推荐你去,与江南、丽江相比里的景色一点也不,不过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施秉目前并不是很有名。
施秉好玩的景点很多,我觉得最值得一看的有云台山、舞阳河、杉木河。
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城北十三公里处。
云台山风景区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
面积约二百一十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一千零六十六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
舞阳河景区以自然生态称绝于世,原始植被郁郁葱葱,两岸奇峰怪状万千;“姜太公钓鱼”老态龙钟;“仙人晒鞋”、 “一足撑天”,个性特别;“宫门双厥”龙王神针天下一绝;“人面狮身”、“八仙过海”、“金猴望月”游人目不暇接……27个景点像27颗翡翠明珠,镶嵌于上舞阳河两岸,青翠欲滴倒影涟涟,如天然盆景、如瑶池再现。
杉木河河水深及足膝,晶莹见底,皆为奇峰异石,芳草佳木。
整个环境深而不险,幽而不闭,涉步其间,悠然自得,下游落差较大,滩多水急。
杉木河漂流刺激有趣,惊而无险,已成为施秉乃至贵州省旅游最受欢迎的拳头产品。
中国最穷的县城是那里
河 北 39 石家(3):平山灵寿县、赞皇县 张家(1 O):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 尚义县、蔚县、万全县、(涿鹿县赵家蓬区) 承德市(6):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宽城县 秦皇岛市(1):青龙县 保定市(4):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6):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县 衡水市(2):武强县、武邑县 邢台市(3):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 邯郸市(4):魏县、大名县、涉县、广平县 山 西 35 太原市(1):娄烦县 大同市(5):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 朔州市(1):右玉县 长治市(3):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 忻州市(11):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 岢岚县、代县、宁武县 晋中市(2):和顺县、左权县、 临汾市(5):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 运城市(1):平陆县 吕梁地区(5):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 内蒙古 31 呼和浩特市(3):托克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 包头市(1):固阳县 赤峰市(8):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 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 通辽市(2):库伦旗、奈曼旗 鄂尔多斯市(5):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 兴安盟(2):科右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2):多伦县、太仆寺旗 鸟兰察布盟(8):武川县、商都县、化德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 四子王旗、达茂旗 吉 林 8 白城市(3):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白山市(1):靖宇县 延边州(4):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黑龙江 14 哈尔滨市(1):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3):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 大庆市(2):林甸县、杜蒙县 鹤岗市(1):绥滨县 佳木斯市(5):同江市、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汤原县 双鸭山市(1):饶河县 绥化市(1):兰西县 安 徽 19 合肥市(1):长丰县 阜阳市(4):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 安庆市(5):太湖县、宿松县、枞阳县、岳西县、潜山县 六安市(6):寿县、霍山县、霍邱县、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 巢湖市(1):无为县 池州市(1):石台县 宣城市(1):泾县 江 西 21 九江市(1):修水县 萍乡市(1):莲花县 赣州市(8):安远县、赣县、宁都县、寻乌县、兴国县、于都县、会昌县、上犹县 上饶市(4):上饶县、波阳县、余干县、横峰县 抚州市(2):广昌县、乐安县 吉安市(5):永新县、遂川县、井冈山市、吉安县、万安县 河 南 31 三门峡市(1):卢氏县 洛阳市(5):汝阳县、洛宁县、嵩 县、宜阳县、栾川县 新乡市(1):封丘县 安阳市(1):滑县 濮阳市(2):台前县、范县 开封市(1):兰考县 商丘市(4):虞城县、睢县、民权县、宁陵县 平顶山市(1):鲁山县 南阳市(4):桐柏县、淅川县、南召县、社旗县 信阳市(5):淮滨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光山县 周口市(2):沈丘县、淮阳县 驻马店市(4):确山县、平舆县、上蔡县、新蔡县 湖 北 25 十堰市(6):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 孝感市(2):大悟县、孝昌县 黄冈市(5):麻城市、红安县、蕲春县、英山县、罗田县 黄石市(1):阳新县 宜昌市(2):秭归县、长阳县 恩施州(8):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恩施市、宣恩县、来凤县、成丰县、鹤峰县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神农架林区 湖 南 20 张家界市(1):桑植县 益阳市(1):安化县 岳阳市(1):平江县 郴州市(2):桂东县、汝城县 永州市(2):新田县、江华县 邵阳市(3):隆回县、城步县、邵阳县 怀化市(2):沅陵县、通道县 娄底市(1):新化县 湘西州(7):古文县、泸溪县、保靖县、永顺县、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 广 西 28 南宁市(4):马山县、天等县、隆安县、龙州县 桂林市(1):龙胜县 柳州市(4):忻城县、融水县、三江县、金秀县 百色市(10):凌云县、乐业县、平果县、德保县、田林县、西林县、田东县、靖西县、 那坡县、隆林县 河池市(9):天峨县、凤山县、南丹县、东兰县、环江县、罗城县、巴马县、 都安县、大化县 海 南 5 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陵水县、白沙县 重 庆 14 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秀山县、黔江县、 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武隆县、丰都县 四 川 36 广元市(3):苍溪县、朝天区、旺苍县 南充市(4):阆中市、仪陇县、嘉陵区、南部县 广安市(1):广安区 乐山市(1):马边县 泸州市(2):古蔺县、叙永县 宜宾市(1):屏山县 巴中市(3):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达州市(2):宣汉县、万源市 阿坝州(3):壤塘县、黑水县、小金县 甘孜州(5):石渠县、理塘县、雅江县、新龙县、色达县 凉山州(11):美姑县、金阳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 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 贵 州 50 六盘水市(3):盘县、六枝特区、水城县 遵义市(5):正安县、习水县、道真县、务川县 安顺市(4):普定县、紫云县、关岭县、镇宁县 毕节地区(5):大方县、织金县、赫章县、纳雍县、威宁县 铜仁地区(7):石阡县、德江县、印江县、沿河县、松桃县、江口县、思南县 黔东南州(1 4):从江县、施秉县、麻江县、台江县、天柱县、黄平县、榕江县、 剑河县、三穗县、雷山县、黎平县、岑巩县、丹寨县、锦屏县 黔南州(6):荔波县、三都县、长顺县、独山县、罗甸县、平塘县 黔西南州(7):望谟县、睛隆县、兴仁县、普安县、册亨县、贞丰县、安龙县 云 南 73 昆明市(3):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 曲靖市(2):富源县、会泽县 ’ 保山市(3):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昭通市(10):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威信县、绥江县、 彝良县、镇雄县 丽江市(2):宁蒗县、永胜县 思茅地区(8):墨江县、景东县、镇沅县、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澜沧县、普洱县 临沧地区(7):永德县、凤庆县、沧源县、镇康县、云县、临沧县、双江县 德宏州(1):梁河县 怒江州(4):泸水县、兰坪县、贡山县、福贡县 迪庆州(3):维西县、香格里拉县、德钦县 大理州(9):漾濞县、鹤庆县、弥渡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 洱源县、剑川县 楚雄州(6):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武定县、永仁县 红河州(6):屏边县、金平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 陕 西 5 O 延安市(6):子长县、安塞县、延长县、延川县、吴旗县、宜川县 铜川市(3):耀县、宜君县、印台区 渭南市(3):畲阳县、蒲城县、白水 咸阳市(5):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 宝鸡市(3):麟游县、太白县、陇县 、 汉中市(5):洋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 榆林市(1 0):清涧县、子洲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横山县、 靖边县、定边县、府谷县 安康市(8):汉滨区、汉阴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甸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7):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甘 肃 4 3 兰州市(1):榆中县 白银市(1):会宁县 天水市(6):武山县、清水县、甘谷县、张家川县、秦安县、北道区 武威市(3):天祝县、古浪县 庆阳市(5):华池县最新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出炉
介绍一处贵州的名胜(人文古迹)
贵州天台山天龙屯堡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 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这里的居民由于都是古时屯堡军户的后裔... 电话:0853-4295548 贵州黔灵公园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西北约1.5公里处,集贵州高原灵气于一身。
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
由象王岭、檀山、白 象山、大罗岭等群山连结而成,面积达300多公顷,解放后辟为公园。
山上古树参天、泉石奇特。
有1500多... 电话:0851-6823039 遵义海龙屯景区 遵义海龙屯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 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 娄山关 以全国文化名城遵义为中心,景区以人文景观取胜,文物古迹众多,既有举世闻名的遵义会址,又有300多年前 播州土司杨民的各类城堡古建筑。
由乌江渡、播雅天池、红花岗区、凤凰山、海龙囤、娄山关、天门洞、夜郎镇等... 贵州翠微阁 翠微阁与城南甲秀楼相毗邻,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 年一1505年),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拱南阁造型敦朴生动,翠微园端庄秀丽,淡花空翠园修竹婆... 贵州阳明祠 阳明祠,位于市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 472年一1528年)而建。
以后几度重修,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享堂(大... 贵州福泉洒金谷 福泉洒金谷位于福泉市城郊,是鱼梁江、诸梁江、沙河三道峡谷和三江汇合后形成的麻哈江的总称,得名于诸梁江 上游的一座古石拱桥——洒金桥。
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
... 贵州贵阳观凤台 观凤台下临南明河,又名观象台。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寺庙、亭阁在山上,登阁可览贵阳全景。
相传蜀 汉诸葛亮南征时,大将马忠曾在山上驻兵。
清代贵阳文人阮仲明题有一副对联:“河上此高台,樽酒谈兵,汉武乡... 贵州贵阳乌当 乌当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区内有巴喇谷风景区、情人谷风景区、渔洞峡风景区和香纸沟风景区,风景迷人,是贵阳 人周末旅游度假的去处,对于外地人来说,乌当的依旧保持的原始景观是最具吸引的地方。
... 贵州贵阳环城林带 贵阳市已经建成了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形成了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 森林景观.省城五年内再添绿腰带第二环城林带工程已经启动。
... 贵州黄平飞云崖 飞云崖座落在黄平县城东南12公里处的黄平至镇远的公路干线旁边。
这里古村参天,楼群典雅秀丽,是贵州省著 名的风景名胜。
清代雍正年间,鄂尔泰至此,曾手书黔东第一胜景。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民族英雄林... 贵州岜沙苗寨 别的寨子要看女人,到了岜沙则要看男人。
岜沙是南部侗族风情区中为数不多的苗族风情景点之一。
黔东南少数民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除了重大节日之外,平时只有女子一身本民族装扮,而男人... 贵州黎平天生桥 黎平天生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黎平县境内,在黎平县城德凤镇东北16公里处,距贵州省会贵阳460公里,清水 江支流福禄江穿流而过。
天生桥与八舟河景区和黎平城关人文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紧密相连,是黎平侗乡风景名... 贵州下司古镇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 。
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 贵州高增侗寨 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高增侗寨有三座鼓楼,分属上寨、下寨和坝寨三座寨子。
其中两座17层,高近30米,另一座 13层,高20多米。
三座鼓楼都有醒目的攒金宝顶,全部用柱枋凿穿,相互交插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工艺精湛... 贵州小黄侗寨 小黄包括小黄、高黄、新黔三个寨子,有600多户、3000多人。
小黄的侗歌在侗乡中很有名,侗语称之为“ 嘎小黄”,即“小黄的歌”。
“侗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清泉闪光”,无论这些名号... 贵州增冲鼓楼 1997年6月,国家邮电部曾发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邮票,其中有一枚就是增冲鼓楼。
由此可见增冲鼓楼在 由数不清的鼓楼、花桥、戏台和吊脚楼构筑的五彩缤纷的侗乡建筑中所占的地位。
增冲鼓楼是侗乡最...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 贵州隆里古城(隆里生态博物馆) 隆里古城因为极其古朴的风貌,成为黔东南地区除堂安以外的又一个生态博物馆,也是贵州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明洪武年间,明朝廷在这里设“隆里千户所”并屯集重兵、建造城亘,迅速形成了“城内三千七,城... 贵州朗德苗寨 郎德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寨。
对外开放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规一点的叫法应该是“ 朗德上寨”。
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这里是有名有实:吊脚楼、芦笙堂、风雨桥一个都不少。
节日期... 贵州丰登、宰荡侗寨 这两个都是风景非常美的寨子。
宰荡的侗族属于榕江侗族六大支系中的苗兰宰洞族支系。
深处大山之 中的宰荡,四周林木葱茏,景色十分秀丽。
寨中有建于清代的古楼和花桥,巷道则用青石板拼砌,十分古朴。
更为... 贵州地坪风雨楼 这是贵州省最大、造型最美的风雨桥。
长达50多米的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 4年,1959年毁于火灾,1964年重建。
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而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将大小不一的柱、枋... 贵州旧州古镇 距黄平县城25公里,原是黄平县城所在地。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汉且兰国 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一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南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能建... 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的建筑形式颇有民族特色,中央塔楼采用侗族鼓楼重檐形式,东西塔楼采用苗族吊脚楼形式,以外观来强调 黔东南是“苗侗之乡”。
一楼作了家具城,陈列馆在二楼和三楼,由“黔东南概貌馆”、“少数民族风情馆”、“... 贵州民族风景区 贵州的民族风情,以凯里市的苗族、侗族风情更具特色。
凯里市附近的青曼、翁顶、麻塘、上郎德、西江、施洞、 报京、反排、铜鼓9个苗、侗等民族风情的主要游览点。
这里各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民族节日名目繁多,吊脚... 贵州排卡苗寨 这里是芦笙制作之乡,排卡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色素雅,音质圆润,远近闻名。
80户人家中有12户是芦笙制作 的“专业户”。
在这里可以看到芦笙的整个制作过程。
如何前往:排卡距离雷山县城大约3公里,在... 贵州苏元春公馆 在县城北40公里的施洞镇。
苏元春(1844-1908),号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
单武出身,同 治六年(1867年),随席宝田率湘军人黔镇压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
时任总兵,后升提督,驻防施洞修... 贵州翁项苗寨 这里的女子们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都穿传统的服饰,而且身上的衣服大多出自自己的手,制作衣服的工艺十分精 细,远近闻名:她们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然后自制、自绣,经反复捶打、晾晒、绣制,历三年两载才成就一... 贵州铜鼓苗寨 铜鼓苗寨的女子心灵手巧,其他苗寨常见的纺织、刺绣她们样样能行,而别个苗寨无法模仿的,便是这里精彩绝伦 的苗族农民画。
或朴素,或豪放,或细腻,或粗犷,无拘无束的笔法与技法叫人惊叹;有田间耕作,有吹笙跳月,... 贵州舟溪苗寨 这最有名的是苗族女孩的节日盛装和黔东南最大的芦笙堂,舟溪芦笙节场面很壮观,时间固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 六至二十日。
此外,这里制作的芦笙和织锦花背带也非常有名,人称“舟溪二宝”。
... 贵州青曼苗寨 这里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随意到一户苗家做客,都有可能亲眼目睹苗族传统服装从生产到制作的整个过程。
传统 服装的衣料以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家织布为主。
当地流传的《棉花歌》,唱述了找棉种、选种、开荒、播种... 贵州重安江铁索桥(三朝桥) 在重安镇口,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三朝桥”,可以说是桥梁发展史的实证。
在相距不到50米的距离内,分别建 于三个朝代的三座桥梁平行横跨于重安江上。
第一座是清代的铁索桥,桥长36.5米;第二座是抗战时期的石墩... 电话:0855-2351069 贵州金泉公园 金泉公园位于市区东南面的小高山脚下,主要景点有金泉湖,面积达130多公顷,是凯里最大的公园,由金泉湖 、鼓楼、芦笙厂、峡谷森林、水上乐园、民族度假村、烈士陵园等组成。
园中茶山之顶高耸的侗家鼓楼,... 贵州反排苗寨 反排也称“方白”,意为“高山上的方姓苗族支系”。
正是这些深处苗岭大山中的苗民,带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木鼓 舞,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出现在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
反排木鼓舞有着鼓声节奏强烈、舞... 贵州掌坳苗寨 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
掌坳最负盛名的是这里的铜鼓舞(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
舞蹈风格古朴、奔放热烈,男子跳舞强悍、豪迈,女子舞步则轻曼、明练。
跳铜鼓舞已成为这里的风俗,无论... 贵州从江侗寨风雨桥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
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
鼓楼式风 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十分美丽壮观。
侗寨风雨桥,桥身全... 贵州麻塘革寨 麻塘最吸引人的,是有着鲜艳色彩与精致图案的亻革家蜡染。
当地的女子从八、九岁就开始学着点花,十五六岁时 已成为点蜡能手,从身上的衣裙、背带、围腰到家中的窗帘、被面、桌布无一不以蜡染装点,因此来到麻塘,也就... 贵州施洞苗族风情 施洞又名施洞口,位于清水江畔、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
施洞古来便是苗家人烟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着数 不清的苗族吊脚木楼。
当地人称施洞为“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由此不难想象这里商业的发达。
旧时清水江航... 贵州南花苗寨 在这里主要看苗族女子的服饰。
南花苗寨的女子多穿长裙,被称作“长裙苗”。
这里的百褶裙长达80厘米。
节日 时的牛角银饰是另一个特色,“大牛角”长达1米左右。
因为交通方便,距离凯里比较近,这里的旅... 贵州黎平县城 黎平县城所在的德凤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可算是数百年的古镇,因此县城虽然大多已被钢筋水泥建筑物所占领, 但仍不难寻觅古镇的踪迹。
... 贵州晚寨侗寨 到晚寨一趟非常辛苦。
好不容易走完几公里曲折不平的山路,紧跟着便是上上下下的千级石阶,体力不太好的, 此时就只能望着对面山腰上的一片吊脚木楼哀叹了。
然而待到真的进到寨中,你的耳朵就会告诉你实在不虚此行。
... 贵州茅贡侗乡、高近侗寨 茅贡乡腊洞村的吴文彩是侗戏的鼻祖。
茅贡乡共有侗戏队19个,仅腊洞村就有5个,全乡侗戏师傅演员加在一起 有400多人,真是个庞大的戏班子。
演出的剧目通常有《秦娘美》、《李旦凤姣》等几十个。
这里... 贵州报京侗寨 报京大寨是报京乡的中心寨,周围有松柏、极有、白岩、龙奔等十几个侗族村寨。
报京侗族属北部侗 族的一个分支。
因为这里的交通闭塞,所以保留了较为古老而独立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侗语,独特的服饰和独特... 贵州红二、六方面军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
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 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 贵州遵义他山 在余庆县西南松烟铺的蒲村。
明末永历年间(1647—1661),右金都御史钱邦芑(字开少),因拒绝与孙 可望共事,长期隐居于此。
曾辟百亩柳湖以自娱。
中有72泉,时涌连珠粒粒而上,堤柳数百章,大可合抱;春夏... 贵州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
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 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
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有抱厦。
整个建筑分主楼、... 贵州遵义飞鸽林场 在习水县内。
是一个人工营造的杉树林场。
林场风光秀丽,未入林便可先听到林涛澎湃的声音。
进入林中,只见曲 径回环,步步通幽,的确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 贵州遵义陈公祠 陈公祠位于新城风朝门东侧(今健生路口),始建于清嘉庆初年,原为蚕神庙,供祭西陵螺祖。
清乾隆三年(17 38年)山东历城人陈玉臀来守遵义,从山东引种柞蚕,教民养织,三次往返,终获成功。
于是,遵义府绸争价中... 贵州遵义仁怀国酒门 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这里的镇大门叫国酒门,主干道叫国酒路,仁怀镇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酒 文化博物馆——国酒文化城和一个也许是世界最大的国酒酒瓶雕塑。
茅台酒厂就在著名的红军三渡赤... 贵州遵义桃溪寺 桃溪寺原为播州土司杨氏庄园中之家庙,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乱中被焚毁,随后重建,该寺距今 已有400多年历史。
桃溪寺为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山门两侧为八字墙,门上匾额横书“桃溪寺”... 贵州遵义夜郎镇 ... 贵州遵义郑莫祠 郑莫祠位于市区老城现在的十一中学校内。
建于1930年,座落在校舍左侧荷花池畔。
郑莫祠是清 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郑珍、莫友芝的祠堂。
他俩不仅在学术上... 贵州铜仁太子石 在梵净山老金顶南麓,牛尾河源头处,耸立着一座海拔1748.2米,如剑劈斧砍成的石山,远远望去,俨然一 巨人正在仰望,相传为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
太子石是梵净山一个奇特的景点。
牛尾河从脚... 贵州六洞岚光 六洞是靠近县城的第一泉,其味甜而透凉,其水可供百亩田的灌溉。
那地方树木成荫,水雾弥漫,并建有一亭子用 来祭祀泉神,在那里祷告求雨非常灵验。
其处石头上刻的“天乳真源”四字,是清嘉庆年间的太守王湛恩留下的。
... 贵州万笏朝天 据府志载:沿锦江顺流东下,右岸有一座山,下面丰大,上面尖削,其山巅突兀地生出一石柱,高高地直插云霄, 四周已没有可陪衬的东西,其形其势就像上朝用的笏一样。
古时的“金茎承露”也不足以来形容它的奇特。
... 贵州两江春色 大、小两江流汇于城南,夹岸多有桃树、李树。
每当春天来临,和风拂煦,春水方起,花香柳绿,万紫千红,看上 去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样,春满人间。
铜仁春天的景色,两江春色是最美的。
... 贵州周逸群故居 周逸群烈士故居在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大公馆。
周逸群故居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 地面积1162平方米。
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
左楼上下各三间,烈士在此楼出生和结婚。
右楼... 贵州镇远古城 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从地图上看,东邻的湖南湘西中部有一凸出部分,恰像一个楔子 ,插入贵州东部凹处。
镇远县就处在这个凸凹结合部上。
不知哪朝哪代哪位先生称镇远为“湘黔门户”,确是慧眼... 贵州新桥聋子河大溶洞 在镇远县,距青龙洞约4公里。
洞长20公里左右,已开辟部分,有高2—20米的大厅3个。
钟乳石倒垂如冰凌 ,直立如石林,气象万千,烟霞缥缈。
举凡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川田园,亭台楼阁,日用器皿,人物图像,琳... 贵州政治部旧址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在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天主教堂里。
这座教堂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组成。
经堂在北端,是一座“罗 马式”建筑,空斗砖墙栗色木柱,穿斗屋架,伞状拱顶,由纵深四排32根7米以上的圆满4柱支撑,两列边柱承... 贵州遵义公园 ... 贵州中共负责人遵义寓所 中共中央负责人遵义寓所在遵义新城古式巷。
是一幢一楼一底洋房,距遵义会议会址约1公里。
1935年1月上 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的部分负责人在这里住宿和办公。
楼上3间自左至右是... 贵州杨粲墓 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北距遵义市约10公里。
四周群山拱卫,一水环绕,松篁茂密、风景绮丽。
是全国重 点保护文物。
该墓室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 贵州遵义海龙囤 海龙囤又称龙岩囤。
在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
海龙国居群山之巅,四面陡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
仅山后民径一线可以攀登。
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宽广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 贵州香火岩 香火岩总面积35平方公里,位于开阳县境内,距贵阳60公里。
景区内峰峦垒嶂,怪石峥嵘、飞瀑流泉、蔚为壮 观。
峡谷由三段明谷和两段暗谷组成,分光明河、营河、香火岩瀑布群、香火岩等7个景区。
其中,香火岩瀑布群... 贵州贵阳甲秀楼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明万历年间(1573—1 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天启元年(1... 贵州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在修文县城北1.5公里的龙岗山。
明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为排斥异己,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 铣等20余人下狱。
兵部主事王守仁(字阳明)挺身而出,抗章救援,被廷杖四十,滴为龙场驿丞(今修文县城即... 贵州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是贵州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历明清两代,迄今6百余年。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文化氛围极为浓郁。
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古为屯田驻兵之地。
... 贵州龙图侗寨 龙图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部,距离县城从江40公里。
那里群山环绕,纵横交错,高低起伏,形如一条沸腾的苍 龙,龙图因此而得名。
这里是典型的侗族山村,村中大小道路全是水泥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和古老... 贵州渔洞溶洞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要去的游览点是渔洞溶洞。
该洞位于凯里西部龙场镇内的丛山峻岭之中。
洞前,一条清澈的小 溪流过,两岸林木茂繁,郁郁葱葱。
洞内总长700余米,分为6层5厅8段。
其中,暗溪纵横,流水潺潺,波光... 贵州占里侗寨 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有一个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
它隐身于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 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土地面积大约为15.97平方公里。
... 贵州苗王庙 榕江是苗侗文化的发源地,榕江县城里的这座苗王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供奉苗族始祖的庙宇,被称为 “苗族天下独一庙”。
在贵州省内外、在东南亚,甚至远至欧洲都有一定的影响,法国巴黎博物馆还有古州苗王庙... 贵州张秀眉塑像 张秀眉是苗族反清英雄,台江县翁岗掌就村人。
从清咸丰五年到同治十一年的18年间,带领苗族和侗族的军队转 战黔、川、湘,最后在长沙就义。
2000年4月18日,张秀眉的家乡台江为他树立了一座塑像,... 贵州枫香革寨 在重安江周围,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落,这个群落因人口少,装束别致,风俗习惯独特而著称,它就是革家人。
革 家聚族而居,多为一姓一寨。
有廖、罗、李、王、杨、兰、吴、高等20个姓氏,枫香寨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支... 贵州大阁公园 大阁公园,位于凯里城北的龙山上。
龙山顶部建有魁星阁,又名文昌阁,俗称“大阁”,公园因此得名。
大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
1982年,凯里市人民... 贵州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堂安完好地保留了侗族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在2002年10月第二届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上,堂安作为生态 博物馆被隆重推出。
堂安寨依山而建,民居绝大部分为吊脚楼,有三分之一民居的屋面仍用杉树皮覆... 贵州新桥苗寨 新桥的苗族女人通常穿一种仅长5—7寸的百褶裙,被人戏称为“超短裙”。
具体的穿法是,平时穿两条裙子,节 日盛装的时候穿三四条裙子,但不管穿多少裙子,长度总也不会增加;裙子里面穿窄腿长裤或打绑腿,裙子外面罩... 贵州苗族鼓楼 在台江县城东南方20公里的排羊乡九摆村上寨中间,楼旁古木参天,苍翠绿郁。
鼓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屋面,木结 构建筑,覆盖小青瓦,其下层呈平面四方形,空间宽敞。
楼高11米,占地52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 贵州加鸠乡苗族风情 这里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农耕方式,在荒山上开垦出层层梯田,以植水稻为生,从而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 。
因此到这里来,就要看梯田,了解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
每年逢谷雨后的第一寅日,由全村... 贵州望坝革寨 望坝亻革寨是了解亻革家民风民俗的重要地点,有上望坝与下望坝之分。
上望坝建在山上,下望坝建在山间谷地 。
下望坝规模要大的多,有280户,重大事情都在下望坝商议解决。
望坝的祖鼓依俗在寨中村民家里轮流祭拜,... 贵州何腾蛟墓 在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黎平县德凤镇,有许多与何腾蛟有关的文物古迹,最为重要的是神鱼井、南泉山、 玉带桥、何公祠及何腾蛟墓等。
何腾蛟(1592—1649),字云从,黎平人。
明天启元年(162... 贵州纪堂鼓楼 纪堂鼓楼是侗乡造型最美的鼓楼之一。
纪堂分上寨下寨,各有一座鼓楼,由十二根大杉树原木支撑而 起。
塔身分八角,而顶层却变化为四角攒尖顶花重檐。
鼓楼周围的地面和民居的走道上都以卵石镶嵌成象征喜庆吉...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西江千户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山县东北部的山麓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上一篇:秦兵马俑英文导游词简介
下一篇:平顶山尧山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