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南京大屠杀手抄报的图片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中条山东北,黄河支流沁河中游。
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5°55′-112°47′。
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晋城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全县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55平方千米。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
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
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辉煌。
历史名人刘东星 沁水人。
明隆庆进士。
累升湖广左布政使。
万历中,历官河漕总理、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时朝鲜以倭患告,王师调集,恰天津等地又受灾,他请漕米平粜,以济民困。
开元贾鲁所浚故道,又浚漕渠邵伯、界首二湖之后开泇河。
卒官。
后李化龙循其遗迹,与李三才共把河开成,漕运遂便。
天启初,谥庄靖。
孙居相 (
-1634)沁水人。
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
授恩县知县。
征授南京御史。
负气敢言,曾疏陈时政,告发诚意伯刘世延奸并及南京子弟暴横罪状,尽被查问,强暴为之掩盖劣迹。
天启时,累升兵部右侍郎。
被魏忠贤弹劾,削籍。
崇祯时官户部尚书。
因牵连杨时化通书事,被贬边,卒戍所。
孙鼎相 居相弟。
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 (
-1621)沁水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历御史、江西巡按。
言辽东兵事,有先见之明。
熹宗立,出按辽东。
天启初,清兵陷城,被俘,不屈,自杀。
赠大理卿,再赠兵部尚书,谥忠烈。
张凤仪 铨女,夫马祥麟(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和马千乘所生),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张五典 铨父。
历官南京大理卿。
卒,赠太子太保。
霍氏 张铨妻。
居窦庄寨堡。
崇祯中,率僮仆坚守寨堡拒流“贼”,贼攻不克。
遂名其堡曰“夫人城”。
张道濬 铨子。
荫锦衣指挥佥事。
屡升都指挥佥事,佥书卫所。
有讨贼功。
因沁城失守,被弹劾,更戍海宁卫。
贾景德 (1880-1960)沁水县人。
清朝进士。
山西大学肄业。
曾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山西省政务厅厅长、正太铁路局局长、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
1942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
到台湾后,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赵树理 (1906-1970)作家。
沁水人。
曾任小学教员、杂工。
后任山西阳城县新编第八区区长,《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编辑,《中国人》报、华北新华书店、《新大众》报编辑。
建国后,任《说说唱唱》主编,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
有《赵树理文集》(四卷)。
综观沁水地名,除上述外,还有与地理方位、庙宇、信仰、历史演变、政治文化有关的地名。
所以说,地名既是历史,亦是文化,更是一种传承与推进,是连接古老和未来的桥梁。
现代文明,不排挤古老的地名,现在许多省份和地区都在大做地名文章,不惜代价收集原始资料,编写《地名志》,利用名人及名地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河南济源、林州等地修荆浩纪念馆,建荆浩故居,将一些地名、寺名、村名都改为“洪谷山”、“洪谷寺”、“荆浩村”。
在我国历代大量的史志中,都记载荆浩为山西沁水人。
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有关人员,对沁水的山川河流,村落山庄进行考证,寻找先人的足迹,编写完整的《地名志》
这岂不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保定直隶总督署 观后感
7月17日,国资委干教中心团委组织了一次去河北保定白洋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屈指算来,每年团委这样的活动为数不少,自己却是第一次参加。
此次也是中心里年轻干部们的一次集体活动,自己融入其中,面对诸多年轻的面孔,切身感受了一次青春涌动的快乐之旅。
随行的中心副主任相主任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家乡的风土人情,更平添了保定白洋淀地区的诸多魅力。
一路从京石高速驱车,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冉庄地道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公不作美,我们赶上了瓢泼大雨。
但是大雨丝毫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冒着大雨我们走进了地道战的村庄。
如今的村庄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
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
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
走进冉庄地道,我们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
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
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
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
但因汉奸特务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受到极大的损坏。
冉庄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多少民族英雄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无畏的抗战壮歌。
抗日烈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
上一篇:作文导游词四年级作文
下一篇:长城导游词四年级按课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