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孩子表现读后感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
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
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
”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
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
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
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啥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注释】 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要对他人有爱心,主动去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做好了这些,还有余有精力,就应该多读书学习。
《弟子规》这本书上有的。
泛爱众而亲仁作文200字左右
亲民,宋·朱熹当作新意思是说“自己既已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显然,泛爱众事关亲民之事。
而《弟子规》的作者则从平实包容的心态来指明其中精神,同时提醒自我在及人之时“能亲仁”与“不亲仁”的利与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我的当下性实在不可忽略。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生存、生活、生命的指向不同,当下性即自我对生命的觉悟。
在生命尚未觉悟之时,自我于生存及生活的追求之中,常常伴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感受其干扰,喜怒哀乐未能处于中和境界而心常戚戚,这亦使心性受其遮蔽。
求其放心,回到本心,不但是个人当下的生命觉悟,同时也应当成为大同世界的人同此心。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是什么意思
说:弟子们,你们要顺父母,顺从兄长,做事严谨而诚信,对别人充满爱心,亲近仁德之人。
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你们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学做人和学做事两者这件,以学做人为优先,他认为应该学会如何做人,然后还有精力的话再去学习知识技能等等。
那么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提到了几个标准:孝(对父母)、悌(对兄长)、谨和信(说话做事)、爱众和亲仁(对他人和对有德之人)。
泛爱众而亲仁的解释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7),则以学文(8)。
”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