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我找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字数稍微少些(300~400)字,带有读后感(100)字。
如何赏析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
借情的散文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散文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但是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1)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借景抒情的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4)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如: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巴金的《灯》;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杨朔的《荔枝蜜》。
写读后感一定要概括出主要内容吗(散文类
写读后感的我们读完一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怎样写好抒情散文
散文的写作至少要注意两点: 一是结构。
散文的结构应该是由所见、所闻到所想、所感。
也就是写散文的着笔处一定要有“见”或“闻”,然后由此产生联想和抒发感受。
这一点在巴金的《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有体现,可以参考。
二是语言。
一般来说,人们都说散文的语言要美,但是,什么是美
我以为,美的语言不一定华丽。
它的美应该体现在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且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坚持一种看法:散文的语言一定要有哲理性,没有“名言”,别写散文。
记叙文和散文的区别: 记叙文侧重于写人记事,要求写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这样做展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什么事情,如何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散文侧重于就一件事情,一个场面或一个景物抒发某种思想感情。
我把它叫作由所见、所闻到所想所感。
总之,记叙文注重记事,散文注重抒情。
怎样写抒情散文 怎样写抒情散文 庄之明 写抒情散文,重在“情”字。
一篇文章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作者首先要自己动感情,把感情融注到字里行间。
作家魏巍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
”把心捧给读者,就是要吐真情,有真意,让情真意切的行文去感动读者。
例如,习作《我的一家人》一文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六岁死了母亲,那正是孩子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
十二岁,正是需要父母诱导的年龄,而父亲又离开了人世。
就在我悲恸、孤寂的时候,于伯父将我领到他的家中,他是爸爸的生前好友。
于伯母将我揽进她的怀里,流着泪对我说:“你父母都不在了,就把这当你家吧……”面对着两位慈祥的老人,我“哇”地一声哭了。
从此,我便在这个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你看,小作者将自己那种“孤儿不孤”的感情融进了叙事之中,让读者从行文中体味到那种悲喜交集的“情”来。
这样就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竟感动得哭了,那是因为作者的真情融注在书中人物的身上,把读者引入他描写的境界中了。
同学们开始练习写抒情散文,一定要抒真情,有真意,切忌矫揉造作,更不能“无病呻吟”。
要记住“言为心声”,以真为贵。
写抒情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抒情方式: 一、通过叙事抒情 一个人的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有时接触某个人,或者亲身经历了某一件事,心中有所感慨,就要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比如有个孩子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当她要离开祖母到外地上学时,自然会想起祖母对她的爱抚和关怀。
于是,她在文章里细致地描写了祖母怎样冒着大雨给她送伞这一生活细节。
祖母那“焦急的面容”,那在雨中“使劲向前躬着身子,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的身影,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动。
作者倾注在文章中尊老敬长的深沉感情,深深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二、通过写景抒情 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登泰山观日出,到香山看红叶,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啊,太美了
”甚至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壮观的景象描绘出来,这是因为景物对你的感情产生了作用,使你“见景生情”。
如果你把它写成文章,就叫“借景抒情”。
文章写得好,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比如习作《幸福河水滚滚流》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春来了,幸福河的水,流绿了村庄,流绿了城镇,流绿了家乡的土地,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我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青山着黛,碧水含烟,水在山上流,白帆云中走;再瞧远处,纵横的水渠,整齐的农舍,葱茏的树木,肥美的土地,无一处不是动人的画。
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春风仿佛又送来我早已熟悉而又十分新鲜的歌: 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
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
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使读者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感。
三、通过议论抒情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一事物表示自己的见解,是有感而发的,通过议论抒情,一般都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
还以《我的一家人》一文为例,作者在叙述于伯父一家对他的关怀以后,写道:“这就是我的一家人,他们对我的恩情是我今生难以报答的。
然而又何止是这一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呢
我无论走到哪儿都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我喜爱的又何止是这一家人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 我们从作者的感慨,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好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
读到这里,读者和作者的心共鸣了,不知不觉地同意了作者的观点:“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 好的抒情散文,总是以情动人的,而以情动人的文章,往往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想象,好象闪光的彩翼,有了它,如同插上了一双翅膀,神驰遐想,浮想联翩。
写人记事,能把境界开拓得更加深远,抒情状物,能把事物描写得更加生动。
要联想得好,联想得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你的知识贫乏,一问三不知,那么,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想。
丰富的知识靠平时积累,联想和想象靠平时培养。
山东省单县蔡堂中学许伟同学在一篇谈作文的体会中说:“我从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想象,遇到事情好追根求源,浮想联翩,特别好想象天上的情景:经常从星星想到天上的神仙,从月亮想到嫦娥,想到砍桂树的吴刚,想到捣仙药的小白兔……当我写《我爱星星》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些知识。
” 好的抒情散文,“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艳的玛瑙”,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平淡无奇,干巴巴的,即使有满腔激情,也难以表达出来。
我们常说语言要朴素,不要堆砌词藻,这是对的。
但并不等于说不要文采,不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请看作家袁鹰的《青山翠竹》是这样写茅竹下山的: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茅竹滑下山来了吗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它们下了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作者用“穿云钻雾”、“呼啸而来”、“下”、“流”“挤”、“走”等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把竹子急于为人们作出贡献,写得形象逼真、亲切自然、活泼多姿,笔端灌注了作家对青山翠竹的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情真文美,读来深为感人。
由此看来,一篇文章有无文采,也是能否动人以情的重要因素
给我10篇散文+读后感啊
急
乐观地过一生——《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钱钟书写的文章, 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 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
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这本书真大
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于是,恍然大悟。
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
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
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
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
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
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钱钟书写的文章, 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 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
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这本书真大
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于是,恍然大悟。
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
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
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
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
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
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厚厚的《便衣警察》在悲痛、亢奋激动交杂的心情中读完了。
四百多页的文字是被血泪浸润的。
海岩,用他厚重的文字让与周志明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便衣警察们,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仿佛张开手就触得到那火一般燃烧的心灵。
也许,在以前的印象里,警察是一个无情的职业吧,被人指控着,而周志明的古道热肠和善良认真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严密的逻辑下一棵炽热的心。
从棘手的“3.11”案到曝毁胶卷入狱二年,再到对“11.17”案永不放弃的热诚。
他由幼稚变得成熟,也用他的努力证明了他的实力,也澄清了一个个冤案,他是警察的代表。
警察是必须为某些事情保密的,他们常常沉默,周志明也是如此。
他在人前总是空白,也许只有空白能说明他对公安事业的忠心。
他原来是怯懦的,两年的改造生活让他沉稳,爱与恨,袒护与责任,交织在他的心里。
当他心中有了对工作的热忠,他就是真正的警察。
海岩的书不仅仅是本侦探小说,更是一部心灵蜕变的血泪史。
徐邦呈在“3.11”案被疑为间谍,警察逮捕了他。
在审讯中,他“供出”与同伙交接地点:仙童山。
那日警察到交接地时却没能阻止了徐邦呈的逃跑。
清明节“十一”广场上周志明毁灭证据被抓判15年刑。
这15年刑,既有“十一广场”之事,也有“3.11案”放跑徐邦呈之嫌疑。
他入狱了。
在这绵绵无绝期的牢狱中,他沉浸在痛苦之中,正是此时,我们看到警察身上独有的坚毅、善良的品质。
他对牢狱中恶势力坚决抵抗制止,在种种不平等对待中,他默默承受。
监狱,在这里仿佛已不是禁锢他的地方,反而成了磨砺他这颗未成形的珍珠的天堂。
粉碎“四人帮”后,他出狱了,他如同一棵璀璨的珠子,照亮了自新河,也照亮了一个监犯—杜卫东的心灵。
“11.17”案,914厂工程师江一明家被盗,怀疑刚出监狱的杜卫东所为。
周志明根据自己在狱中对杜卫东的了解否定了这种判断。
为了还杜卫东一个清白,他日日夜夜地不惜劳累的收集材料终于真相大白。
周志明是那样真实,爱是真的,恨是真的,悲伤是真的,友谊是真的,快乐是真的,责任感更是真的……..。
《祝福》读后感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 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题记读完《祝福》之后,在同情祥林嫂的同时也认识到祥林嫂的命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更不是老天在和她开玩笑,而是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允许她过上好日子。
我真想对祥林嫂说一句:“祥林嫂,你真傻,你不该去反抗,纵使你有千万种委屈。
”祥林嫂的命运,怪不了别人,怪不了四爷的顽固,怪不了婆婆的自私,怪不了柳妈的无知,要怪就怪她不懂得男尊女卑,不懂得逆来顺受,不懂得听天由命。
祥林嫂一定知道她自己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可她就是要反抗,殊不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子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已经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企容她这区区的一个弱女子就能改变得了
它们是如此的伟大,伟大到连庙祝都厌弃她去捐门槛。
贞德她不该顶撞封建制度,她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没有认识到命运不是自己说怎样就是怎样……“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不错。
”你为何要再回鲁镇呢
你不来该多好,既不会惹人厌弃,也不会落魄成为乞丐冻死在街头,如此一举两得的事你为何不去选择
……再次,我们应该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的年代,没有封建的毒害,现实中祥林嫂的命运不会重演,品古论今,我们应该引以为鉴,让这个社会朝想更光明的方向发展。
《孔乙己》读后感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
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
孔乙己这个人很可怜。
用“可怜”这个词,也许会让人感到很老套,但是我想不出别的词语。
小说里的故事不像是几十年以前江南小镇上一个旧文人的生活,反倒是觉得跟我自己的命运何其相似。
孔乙己是个追求梦想而被生活打败的人。
我很同情甚至喜欢像他这样的人。
虽然有文人的迂腐,成天做白日梦,但是他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可以率性的生活。
在日本的时候,我的人生陷入僵局,想做的不能做,不能做的也得做,能做的却不想做,最害怕别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来中国以后下了决心,这一辈子按自己的想法活下去。
率性而为,坚持写作。
却仿佛仍旧有扰人的无奈。
生存下去确实很重要,考虑赚钱又不能写出来好东西。
艺术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是时时刻刻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的东西。
看不起卑微的日常生活,就不能产生让人真正感动的艺术。
过去的我都不怎么幸福,现在也是。
但是这样的命运我乐意接受。
如果投胎转世,我也不会选择没有痛苦的人生。
荷花淀读后感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
“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
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
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
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
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
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
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炮火中的鱼鹰――读《芦花荡》有感一个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时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破短裤,拿着竹篙,站在与他相依为命的船上。
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他有短短的、精神的花白的胡子,一双眼眼睛格外的尖利有神。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
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
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
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
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
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
”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
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
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己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面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
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
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这个鱼鹰就是孙犁《芦花荡》中的老头儿。
《边城》读后感边城之美,美在景。
那是一座梦中的城,沉默着倾诉着遥远的羁绊。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意象与味道。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这般的景,却在悲中愈发的美。
那一点一滴,沉淀着彩虹般浪漫却悲伤的童话。
边城之美,美在情。
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
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但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
边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桃花源。
“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
”故事就这样结束在了翠翠的守望中。
这个结局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悲伤,至少翠翠仍是怀着希望的。
只要有希望,就总会有明天的曙光。
任岁月流逝,细数度过的那些在回忆的凝眸里变得淡远而美丽的日子,生活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
如同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的结语一般——“请记住:等待和希望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有那么几件事情。
一、平凡、朴素中孕育着伟大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报到,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
老头爽快答应了,而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
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
”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
”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
季羡林先生的就是这样的平凡、朴素,如果他不平凡,他不朴素,能被别人认做守门人吗
然而就是这样的平凡愈加显出他的伟大,愈加折射出他人格的魅力。
一个大学校长给一位新生看行李,没有丝毫怨言,而且认认真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
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即使有人想做,有谁能够做到他那么平静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
恐怕没有几个人
季老的平凡还可以引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的话来评价。
刘梦溪说:“不管在什么场合见到季老,总想过去向他致意。
可季老只要远远看见我走过去,一定会站起身来。
一贯如此。
对比我更年轻的后学也如此。
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坐在他旁边,他就没法站起来了。
”因此刘梦溪在《季羡林先生90寿序》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
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这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二、对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感情如此的丰富、细腻,催人泪下。
他酷爱养猫,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写的《老猫》,幽默,细腻,感人。
他对波斯猫的喜爱到了跟他们一起乐,一起悲,甚至跟它们住一起。
晚上猫睡在自己的被窝上面,为了避免惊动小帽,他醒来硬是忍着不动一下。
他把它们完全看作了自己的朋友。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
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
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三、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革期间,季老也无列外,遭到了四人帮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到北大35楼守门房。
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守门户,传呼电话,收发信件和报纸。
但是他是一个闲不惯的人,难道就让自己的人生在这里度过
于是他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这部史诗够长的了,至少有八万行。
他想,这够自己忙活几年的了。
他向东语系图书室的管理员提出了请求,请他通过国际书店向印度去订购梵文精校本《罗摩衍那》。
当时订购书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可万万没有想到,过了不到两个月,八大本精装的梵文原著居然摆在了季羡林的眼前。
他当时的任务是看门,而且他头上“分子”——不知道是什么“分子”――的帽子还没有摘掉,沉甸甸地压在头上,他哪里敢把厚厚的原著公然拿到门房里去呢
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妥善”的办法。
《罗摩衍那》原文是诗体,季羡林决心也要把它译成诗体,这样才能传达出原文的风格。
于是他就用晚上在家的时间,仔细阅读原文,把梵文诗句先译成白话散文。
第二天早晨,再把散文潦潦草草地写在纸片上,揣在口袋里,带着它去35楼上班。
在去35楼的路上,在上班以后,看门、传呼电话、收发信件的间隙之中,在闲坐无事的时候,他就把纸片拿了出来,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此时,他身在门房,眼瞪虚空,心悬诗中,决不会有任何人知道他在译诗,他自谓:“乐在其中,不知身在门房,头戴重冠矣。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
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
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
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清塘荷韵》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
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
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
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上一篇:水浒传散文读后感
下一篇:人生要读的60篇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