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看过王蒙的《蝴蝶》这本书
帮忙写一篇读后感,谢谢了
王蒙先生是文坛前辈,从我二十四、五岁时读到他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至今,我的青春在读着他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渐渐逝去。
在这期间我和王蒙先生的儿子王山成了同事,于公于私我都有了很多机会走近王蒙先生。
王蒙对年轻人的扶持和宽容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十年前我们报社约王蒙先生写一篇文章,等着上版,时间很紧,但他挺理解我们编辑的工作,非但没有拒绝,还特别准时地将稿子由王山带给我。
我感动地对王山说,你别认为老爷子是冲着你才给我们稿子,而因为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是咱们的领导,还说明他认可了我的记者和编辑工作。
王山憨厚地说,那当然
那当然
看着我的同事王山,我好生惭愧。
其实我的心里话是:我特别感谢王蒙先生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特别珍惜和他们两代人的友谊。
但我的感激往往因为调侃而消解了它的分量。
没办法,性格使然。
那次由于版式的原因,我擅自把王蒙先生文章原来的标题改了,当时除了沾沾自喜还左观右看,自鸣得意。
第二天报纸出来,正好在会上遇到王蒙先生,他漫不经心地说:修改文章是编辑的职责,但你打个电话,我们商量一下,五分钟我可以想出十个题目啊
再说,我的那个标题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我听出他对我修改后的标题的不满,但没看出他不高兴,就又开始“漫谈”起当天会议的事。
聊了挺长一会儿,他话锋一转,非常温和地说,下次再改标题时咱们商量着办啊
我立时像叩头虫一样不停点头。
有一次开会,我搭王蒙先生的车前往。
路上聊起他的《尴尬风流》等新作,他说写《尴尬风流》就是自己常常遇到尴尬、看到别人的尴尬状,就顺手记下来成个乐儿。
我“吹捧”他年过七旬仍坚持创作,声名响誉中外。
他呵呵笑说,70多岁的人了,把什么都想开了。
有知名度又怎么样
当多大的官也有退休那天,多大的知名度都不可能永远活着,我不信得了癌症因为“知名”就不疼。
由于工作原因,近年来年年随中国作协领导去给王蒙先生拜年。
尽管经常能见到王蒙先生,但真正采访他只有一次。
那次本想听王蒙先生谈谈21世纪的中国文学,但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
但我注意到,他关于作家心态的言论很有意思。
于是,我们便就这个话题谈开去。
我们谈到最近这些年文坛很活跃,但浮躁现象也很突出。
王蒙认为,有人是炒作,有人是看热闹。
作家还是要写好作品。
有的作品俗赏雅不赏,但市场很看好,而对他们的文学成就就不好评说了,这是一类。
也有一部分作家,他们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市场也看好,但他们不仅仅为迎合市场,有一定的文学含量,这又是一类。
说到这里,王蒙说,我倒真想和作家们说说,要克服一切困难,要克服浮躁,踏下心来写点东西。
我这人思维跳跃,比较适合“漫谈”,所以忽然就说起俄罗斯的经济衰退,说起不管怎么衰退俄罗斯文学仍保持的独特优势和地位。
我问,中国的文学有这样的优势吗
您怎么评说我们现在的文学势态
王蒙说,俄罗斯文学作品真正保留下来的也并不多,就那么几个,而认真进行创作,努力追求作品分量的作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
不要说一个国家文坛上出三四十人,就是有这样的作家三四位也不容易了。
有的只是一时气魄很大。
我们国家的文学能有这样的势态很不容易了。
王蒙先生的话很精辟,我再接不上话茬儿,就立马改问,这几年对于鲁迅的争议比较多,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蒙先生迅速接过话题说,现在文坛思想确实很活跃。
鲁迅作品是重要的文学遗产,应该更好地研究、继承、弘扬,但多年来也附加了许多非鲁迅的遮蔽。
我从里面看到几种观点,而这几种观点实际上本质是一致的。
第一种是把鲁迅说成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学的例外,用鲁迅的伟大来论证上至政府下至草民的卑劣。
第二种是近百年来中国人,包括鲁迅,都不灵,只有外国人行。
第三种就是一有点对鲁迅的议论就积极捍卫,不允许有任何正常的学术上的争论。
我说,听起来这几种表现形式看上去不同,其本质都差不多。
我们尊重鲁迅,不应以贬低民族为代价。
王蒙先生认同我的观点,他说,批评鲁迅也不应以贬低民族为目的。
至于那种所谓政治上的“誓死捍卫”的观点,则加进了许多情绪化的因素。
情绪化的因素加上商业炒作的因素,没有意思,也闹不清他是什么见解。
我又提出了文坛上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王蒙先生说,现在泡沫的东西较多,在泡沫中人们反倒看不见文学的真正之“流”,只看到一大堆泡沫,一会儿觉得这部作品重要,一会儿觉得那部作品重要,其实都不重要,没几年大伙儿就全都忘了。
比如刮过一阵风,有的人在作品里就开始追。
刮另一阵风,就根本不知道那些作品是在描写中国,跟风实在是令人担忧的文学倾向。
王蒙肯定地说,现在有些作家追风,媒体也追风。
这就诱导了一些作家的创作倾向。
现在的文坛有几种状态。
有很认真的,有实实在在写作品的;也有游戏人生的;也有炒作的。
这几种状态,有可能产生相互间的冲突,也有可能形成娱乐性强一点的,战斗性强一点的,艺术性强一点的。
我用时髦的词接着王蒙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多元互补,有的偏于怀旧,有的偏于探索。
王蒙先生说,不管你用什么词表述,不管怎么变化,真正的作家要潜心写作,用心写作,写出好作品最重要。
有谁看过王蒙的《蝴蝶》这本书
帮忙写一篇读后感,谢谢了
《蝴蝶》读后感事先知道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小说,潜意识里就有种抗拒,西方意识流作品的那种艰深晦涩难懂吓坏了我,但认真读下去,发觉这是另一种亲切的没有距离感的不一样的“东方意识流”,它并不只有无止尽的意识流动,它是心理意识和故事情节发展共融的,当然,心理意识的描写明显比较多,它缓缓地展开,少了突如其来的思维跳跃,感觉还有点伍尔夫式的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唯美的画面感,它用相对质朴的语言,浅显恰当的比兴,诉说一个故事,带着我们反思过往。
初读《蝴蝶》,有种飘忽的感觉,似乎一直游离在现在和过去两条双轴线上:当前的现实和过去的幻觉的相互交错。
现在张部长的位高权重,随时随地部长级的礼遇,过去老张头“没有官衔,没有权,没有美名或者恶名,除了他赤条条的他自己以外什么都没有”的普通老百姓的惬意,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张思远,因此而截然不同的待遇,不同的生活体验,这是“文化大革命”强迫带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的经历,只是有些人在无奈地经受了蛹的煎熬后却等不来“蜕变”和新生。
文章一开篇就写张思远坐在小轿车里回望被丢弃在乡间的另一个自己——老张头,这一个回望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回顾过去,才更清楚走过的足迹,更深刻地反思中国几十年坎坷的历史。
小说通过张思远的意识流,通过他的主要人生经历,表现出了老干部在那个政治运动疯狂的时代里生活情感事业的跌宕起伏。
“一个钻山沟的八路军干部,化成了一个赫赫威权的领导者、执政者,又化成了一个孤独的囚犯,又化成了一只被遗忘的、寂寞的蝴蝶”。
张思远的职务越高,生活环境越舒适,心里的压力也越大,与人民的距离也越远,他革别人的命,到头来被别人革了命,这让他分不清现实和梦了,他到底是谁
走资派,还是国家干部
小山村里的老张头,还是市委大院里的张部长
就比如庄周和蝴蝶,哪个是更真实的存在
当对自己的存在也有质疑,这的确有点悲凉了,甚至于做梦,“如果梦中不是化为蝴蝶,而是化为罪囚,与世隔绝,听不到任何解释,甚至连审讯都没有,没有办法生活,又没有办法不活,连死的权利都没有。
”呢
这才是生活给张思远们最深切最沉重的的负担。
张思远在对自己身份的一次次质疑和肯定下,坚定了做人民公仆的信念,感受到人民的“注视、支持、期待和鞭策”,文章结尾张部长又开始了紧张的忙绿,投入新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明天他更忙”。
小说以“蝴蝶“为名,寓意人对自己的发现和蜕变。
在离开喧哗的城市,在偏僻的山村“他并没有很快了解他的儿子,他首先了解,首先发现的乃是他自己。
”我们也总以为自己是不变的,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才会发觉在时间的横流里,我们都被浪涌着在改变,或者说在蜕变,“当年的小小少年郎如今已经变成了大人模样”。
我为什么写作王蒙读后感
根据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王蒙这边风景读后感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同志简历】王蒙,男,汉族,1934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1948年10月入党,1948年10月参加工作,相当大学学历,研究员。
当代作家。
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六十年来写了大量小说等作品。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
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赏析,谢谢了啊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一篇短的。
该文章转自〖文墨星河网站〗: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第9期《人民文学》上发表。
作品描写了某区委组织部新来了个年轻人林震,他了解到组织部长刘世吾和工厂建党组长刘新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敏感,对工作不讲原则,对人民失去了责任感,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林震尖锐地批评了机关工作中的消极因素。
小说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刘世这个官僚主义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义。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一部描写一个新人来到一个有着固定秩序,传统习俗和价值约束的世界后与这些“规矩”发生摩擦的故事。
闯入者一般都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这种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悲剧。
这部小说则有不同。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说明作者也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创作这部作品的。
林震无疑代表着理想的一面,但从小说叙述的角度来看,他更像一只“眼睛”,小说的基本情节便是根据他的见闻和感受展开的,我们也从这只“眼睛”中看到了现实中诸多难尽人意之处,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新政权中旧官场的种种陋习。
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刘世吾这个形象。
他堪称组织部的灵魂,是现实的全部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他参加革命多年,经验丰富,精明强干而且多才多艺。
他对王清泉的处理很难说不恰当,对赵惠文的劝说也很难说不合情,但为什么在林震和赵惠文的眼中他就不是一个好干部呢
因为在他身上有太多官场的一些不为人所察觉而又与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
林震代表着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想法,对旧观念、旧事物抱着批判的态度,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这是年轻人性格中最宝贵的因素,也是改变常规的新鲜力量。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变革的力量。
还可参考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一、主要作品:作品类型:1、长篇小说作品名 :《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狐》、《王蒙说》、《踌躇的季节》等2、中短篇小说集 《小豆儿》、《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说客盈门》、《相见时难》、《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淡灰色的眼珠至在伊犁》、《妙仙庵剪影》、《加拿大的月亮》、《球星奇遇记》、《风筝飘带》、《蝴蝶》、《相见集》、《雪球集》、《布礼》、《我又梦见了你》、《纸海勾沉至尹薇薇》、《坚硬的稀粥》、《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眼睛》、《夜雨》、《来劲》、《庭院深深》、《奇葩奇葩处处哀》等3、散文《德美两国纪行》、《桔黄色的梦》、《苏联祭》、《我的喝酒》、《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等 4、诗作《错误》、《洗礼》、《春风》等5、论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接纳大千世界》、《心有灵犀》等 6、诗歌集《旋转的秋千》、《西藏的遐思》等7、自传《王蒙自传第1部:半生多事》、《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王蒙八十自述》、《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等8、文集 《王蒙文集》、《王蒙文存》等9、评论、随笔集《你好,新疆》、《当你拿起笔》、《漫谈小说创作》、《王蒙谈创作》、《文学的诱惑》等《创作是一种燃烧》、《红楼启示录》、《欲读书结》、《〈红楼梦〉启示录》、《我的人生哲学》《成语新编》、《老子的帮助》等10、改编电影作品 《青春万岁》11、哲思录《这个社会会更好吗
王蒙哲思录》二、人物简介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现在居住在北京。
三、获奖荣誉1、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
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3、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4、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5、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6、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7、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8、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至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9、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0、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11、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主要内容是什么
长篇小说。
王蒙作。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为王蒙19岁时创作,是其进入文坛的代表作品。
《青春万岁》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于一身,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群天真烂漫的北京女中学生的生活。
1981年,该书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1986年,该书又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奖。
《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同时也探讨了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作品主要描写了郑波、杨蔷云等一些学生党员对一些生活困难、思想落后的女学生——如天主教会“仁慈堂”中长大的孤儿呼玛丽、出身资本家家庭的二小姐苏宁、一心想当科学家,对集体和他人缺乏热情的李春等人的热心帮助,使她们最终都能融入到学校这一大家庭中来,共同进步,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生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和很高的思想觉悟。
同时作品中也穿插描写了郑波和杨蔷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学习成绩,以及郑波与田林、杨蔷云与张世群之间的不成熟的、朦胧的爱情故事。
上一篇:望大陆读后感500字
下一篇:顽皮童年读后感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