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读后感
最苦与最乐 梁启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最苦与最乐感想100字
不能躲避责任、苟且偷生,要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200字作文
找到痛苦与快乐的根源,就相掌握了自己命运半。
我们生而为人,一定有着多样的情感。
什么让你感到最苦,又是什么让你感到最乐呢
活着的每一个人,永远不知道未来有多少风浪,多少坎坷;也永远没有什么可以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走出雾境。
所有的一切,唯有自己一人孤身承受。
于是在这时,很多悲剧发生了。
有人因承受不住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选择了极端。
我不知道是该同情他们,还是遗憾地说他们不懂得珍惜。
的的确确,活着,真的太难,太辛苦了。
相比这些,死,也许是最容易的事情。
世间的万物都是对立存在的。
既有最苦,也定有苦尽甘来的最乐。
难道最快乐的,是与“活着”所对立的“死亡”吗
不,你错了,最乐的,也一定是活着。
任何事情都是苦乐交织的。
只有体会过痛苦,才能感到由衷的快乐。
譬如学习,一位老师送给我这样一段话,令我感触颇深—— 学习的时候,你累,你苦;但是在坚持吃苦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感到快乐。
哪怕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也应当快乐,因为我们还有生命。
而在世的每一天,都是有快乐发生的。
活着,是最幸运的;安稳地活着;是最快乐的。
我们理应珍惜每一天。
我们都应该去体会“苦中真乐”,去享受苦乐交织的过程。
活着,是一切最大的保障。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快乐。
当然,你必须先吃苦。
最苦与最乐阅读理解答案
1、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分)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4分) ①“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②“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 4、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
(10字以内)(2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2分) 6、读完全文后,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2分) 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排比 设问 或 对比 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答案和点拨分析】 案例考题1: (1)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点拨:此题考查理解文章语言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应着眼于对原文的认真阅读,依据第一段中“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就会准确填出前三个空,第四个空可在第二段的末尾寻找答案。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点拨: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前一句来理解,再到最后一段找出与其内涵相符的句子。
(3)①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点拨:此题考查语言的准确性。
理解词语的意思应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其独特的内涵。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正确答题。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点拨:此题考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应很好地把握全文的内容,选文先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应尽责任没有尽”,进而论述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了责任”,最后强调责任只能“解除”不能“卸却”的道理。
(5)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点拨:此题考查对全文思想内容的感知能力。
解答时必须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来分析。
(6)答案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贵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
点拔: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答案是开放性的,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思考:你的责任是什么
你将怎样尽自己的责任
总结提示:选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从设题来看,既考查了议论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考查了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苦与最乐的认识200字作文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苦与乐的意义其实是很模糊的。
生活每天如流水一般的平静,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变化。
在长辈的话里,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是天堂,但对这一切我们又从和感受呢
记得有一次,去参加夏令营的——生存大挑战,虽然那并不是真正的极具挑战性的挑战。
但对于许多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这真是苦啊
那时候我们真是十分之开心,其中有的记忆犹新。
我们学会搭帐篷、脱身技能等等,还学会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们快乐的时刻。
其中最快乐的就数野炊了
他们给我们提供了野炊的用具,食物等。
我们分工合作,有的捡柴,有的拿水,有的切菜等等。
我负责切菜和煮菜。
我们就地取材,我们的柴在山上到处都是。
起好火了,我们利用“仅有”的材料做了道“榨菜肉丝汤”还有“腊味饭”等。
我们吃着我们的成果,心里是乐的。
接下来就轮到苦了
那时我们集好队就出发去爬山了。
我们一直上山,刚过了第一道难关——如屏障高的阶梯。
我们上去后,本以为走不远就到达目的地可是,我们想的大错特错了。
我们一路走了很远,有竹林,小溪,树林……我们一直翻了几个山头。
其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马蜂窝,有几个人被嗤到了,被嗤的部位肿起来了。
这是苦的的
我们就是这样在苦后寻找成功的欢乐中成长。
最苦与最乐作文200字
苦中乐苦中乐有非常多的例子,我们可以板着手指头想一想,比如有扫楼梯、拖浴室……。
但这次却很特别——给小鸟清理房间。
别听着简单就以为做起来很简单。
正是对这个活我一窍不通,只好请了个助手——姥姥。
一大早我和姥姥拎着鸟笼下了楼,凑齐了工具便开始清理鸟笼了。
我被安排到了一项活“除鸟粪”。
因为时间长的原因,许多鸟粪都粘在了纸壳上很不好除。
我拿起小木棍小心奕奕地伸进鸟笼里开始除粪行动。
这件事几乎超出我的想象,一切是那么的顺利
“哗”的一声,只见姥姥把鸟笼立了起来,倒掉了鸟粪,可就在这时,小鸟被落下的空食盆压在了下面动弹不得,等待着求救。
鸟笼清理干净了,我的心里乐开了花,甜滋滋的。
黑荒丘读后感800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
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
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
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
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
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
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
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
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
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
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
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
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
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
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
“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坎坷波折,他与其他的诗人都不同,如果朝廷一直重用他,让他带兵打仗收复失地的话。
说不定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些描绘真是战场的诗词了。
辛弃疾的词风,不是豪放,也不是婉约,他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读起来好像真的游离在宋代战场,看到了硝烟的沙场,看到了残酷的现实,也看到了诗人面对朝廷的不重用而油然而生的无奈和悲叹。
对现实的不满的他无处宣泄的自己的痛苦,只能挥挥衣袖,写下这些词来怀念、感叹。
回到现实,有多少人也像辛弃疾一样,有才而无法、无处施展。
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强制埋没人才,如果不想上演南宋的悲剧,那么。
。
。
读后感500字
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上一篇:最苦与最乐读后感500
下一篇:最佳的路径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