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康德、黑格尔,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康德的1、自杀是可恶的为上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2、工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备注: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
) 3、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
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6、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7、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8、不学会幽默和风趣 ,人就太苦了。
9、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10、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
(备注: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
)黑格尔的: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恶是发展原动力 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 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 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 嘿,哥们,我说,嘿,哥们 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求这两句名言的【所有】中文和英文版本 康德 黑格尔
康德那句话是刻在他的墓碑上的墓志铭。
康德墓志铭的德文原文为:“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这是他所著的《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上开头的第一句。
在1880年移葬时,主事者就在墓碑上刻上这段文字,从此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康德墓志铭”。
它的英文版本,至少有如下的三种: (1)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always new and ever-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more intensely the thinking is occupied with it -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2)Two erringly my thinking engages itself with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3)“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wonder and awe, the oftener and the more steadily we reflect 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这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英汉对照·实践理性批判》的英文译法,所用蓝本为L. W. Beck译的1993年版英译本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有什么关于勉励的历史名言么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
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国外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
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培根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戴尔·卡耐基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德怀特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芥川龙之介 休息休息,脑子生锈。
--德国谚语 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
--西班牙谚语 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得到富足。
--《圣经》 称赞削弱了勤勉。
--塞缪尔·约翰逊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尼采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罗素 懒惰和贫穷永远是丢脸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别人隐瞒财产,对自己隐瞒懒惰。
--塞缪尔·约翰逊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
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加缪 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萧伯纳 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野心和爱情这类强烈的激情才能抑制其他情感,那就错了。
懒惰尽管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拉罗什富科 游手好闲的人最没有空闲。
--瑟蒂斯 对我来说,一件尚未实现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鞭策。
--埃尔温·怀特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
你在勤劳些什么呢
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卡夫卡 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
--尼采 除非一个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则他不可能从懒散、空闲中得到乐趣。
--杰罗姆 懒人老是找不到给他干的活。
--沃维纳格 懒散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儿子:抢劫,还有一个女儿:饥饿。
--雨果 我最害怕的莫过于闲散怠惰,没事可干,无所作为,官能陷于麻痹状态。
身体闲置不用,精神就备感苦闷。
--夏洛蒂·勃朗特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
--雷诺兹 勤奋是好运之母。
--富兰克林 懒惰行动得如此缓慢,贫穷很快就能超过它。
--富兰克林 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
--池田大作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歌德 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
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
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
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
--戴尔·卡耐基 一个人不能没有生活,而生活的内容,也不能使它没有意义。
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无论事情的大小,说话的多少,你都得自己先有了计划,先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
你能这样做,就是奋斗基础的开始奠定。
帮我解读康德的这一段名言
康德说“在这个世,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律。
”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曾经说过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
(是一句名言
请列出来
)
星空 道德原话是.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
康德的名言“崇高的道德准则和头顶的星空”这句话有什么内涵
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我觉得的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自发地形成关于这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社会实践的方法论。
有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道德、理想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康德的语录>
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人。
康德的伦理近代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伦理。
康德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哲学家,她的被称为“伦理学标准原著”的《实践理性批判》,连同他的《论理学讲演录》,《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以及其他许多论著中的伦理思想,构建了西方理性主义论理学的第一个完整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康德给自己的批判哲学提出了两大任务:一个是在科学上反对蒙昧主义,论证科学规律的必然性;第二个是在道德上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揭示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必然性的法则。
一 康德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一)“善良意志”的学说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阐述了他的伦理学的基本思想,首先说到的是“善良意志”的学说。
即他首先探讨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善”。
他认为,伦理学应当寻求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的善,而善良意志因其自身而善,是一切内在和外在善的前提和条件。
康德的善良意志,指的是那种出自对道德法则尊重或敬重的意志,即如始终遵循道德法则,即便它没有取得道德之外的好的结果,它也是善良的,是好的。
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
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
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 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 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
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 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
除此之外, 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 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 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 康德认为那就是 “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德性论伦理学。
他将这种转变称为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意志也就是欲求能力。
它的特点在于把概念当成一种目的,从而形成行为的动机。
康德将意志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受感性经验影响的一般理性的意志,二是指不受感性经验影响的、以纯粹理性为规定根据或行为动机的意志,即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 只有这样的善良意志才是无条件的善, 具有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
不管效果如何, 出于善良意志行为都是道德的。
(二)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人的行为是由意志所决定的,但还决定于这个意志所遵循的行为法则,行为法则是用来知道人们的行为的,所以,这种法则在形式上就应当表现为一种命令,这种命令规范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作什么,即康德的“绝对命令”。
“不论做什么,总要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区行动”。
康德认为意志是由两个层次的, 一般理性的意志和善良意志。
后者是无条件的善, 只要按照善良意志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
但是人怎样才能不受外界干扰完全按照善良意志来行动呢?在伦理面上, 与善良意志相应的是“责任”。
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 “责任”就是见之于通常理智范围内的善良意志。
按照康德的规定, 责任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它是道德法则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要求。
所以, 善良意志也就是人的意志彻底摆脱了经验的感性欲望, 服从无条件的善——“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 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 只体现为善良意志, 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
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具有普遍有效性并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
康德又提出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在不同层次上的表达形式。
一是: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
也就是说个人在行为之前要考虑到这一行为实施的准则是不是对所有有理性的行为者都有效、都适用。
如果这个准则是理性行为者都接受的那么个人才可以按照这样的准则行动, 而这样的行为也必定是善的。
康德意图通过这个“绝对命令”来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 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然而, 道德律的这种表达方式还只是从行为的后果上来考虑的, 而未考虑行为的实质性动机, 这就有可能被利用来掩盖某种并非理性的目的。
(三)意志自律康德提出并论证的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标志着主体性道德体系的诞生,这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引起了重大的方向性转变,把道德的根据和价值标准从主体外部引向了主体内部,从感性引向了理性,使道德由他律变为意志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要揭示自由的规律,也就是要论证这种基于理性绝对命令的意志自律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所谓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的,根据自己的意志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遵循自律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从而要求人们服从先验的、抽象的、永恒不便的“绝对命令”。
所谓意志,就是主体决定自己一招规律的概念区行动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理性的自主实践的能力。
康德的道德哲学就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础之上。
他的道德哲学是以“至善”为目的的,所谓“至善”,就是人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出自义务或职责,自愿地执行道德法则。
这样的行为之所以“至善”,就在于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同于动物性的求生本能或任何感性愉悦,与任何爱好、愿望、需求、利益或结果无关,而只是为了服从道德法则。
康德把这样的道德法则概括为这句话,“你这样行动,使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
”这就是康德的 “绝对命令”,但是,如果没有意志自由,这个命令就不可能是“绝对的”和“无上的”,因为只有主体能够给自己立法,听从自己的无声命令,真正做到自律,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权势和利益,“至善”才能得以实现。
在康德的眼中,这样的道德自律是无上崇高的,生活在感性中的人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纯粹的道德法则,才可能唤起自己对道德天职的敬重,才可能觉察我们自己的超越感性存在的崇高和尊严。
同时,他认为,所谓以理性自身为目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物以自身为目的,即,“人就是最高绝对的目的”。
康德伦理学的这一重要原则被成为“实践命令”,即命令人们在大的实践中必须承认“人是目的”。
于是康德提出了第二种、更高的表达形式: “你的行动, 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 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 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 即人是目的。
“依康德而言, 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 独立、自由、平等的特性决定了人是与社会整体或国家相区分相对立的个体存在。
因而, 在任何时候人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
从康德的道德律可以看出, “绝对命令”“人是目的”和“自律”其实有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自由”, 它独立于自然规律, 无任何约束, 并且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自我决定。
在道德律中表现为: 首先“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善, 那就变相承认了自由的存在。
其次, “人是目的”的意义是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 作为理性存在的人, 最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他是自由的, 是作为目的存在的, 不是作为一种被使用的手段存在, 是自由的。
最后, “自律”也就是意志自由, 不受外界的干扰。
康德通过自由传达出的信息就是作为理性存在者, 人相对于自然来说是独立的、自由的、具有尊严(四)社会公正公正历来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正问题历来是道德哲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康德用他的自由意志论作出了回答:“一个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则相统一的总合状态,谓之公正,任何行为本身或它所遵循的准则如果能使得行为者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意志自由在普遍法则的前提下和谐共存,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公正”。
因此,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对外行为务必确保个人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自由在普遍法则的指引下得以和谐共存”。
(五)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三个假设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 他不仅是感性行为者还是理性行为者。
因此他一方面要追求生活的幸福, 另一方面又要服从道德律, 而且不一定追求幸福就是对道德律的服从, 完全服从于道德律又不能保证人一定幸福。
如何来解决这个实践问题呢?关于幸福与德性的关系有很多说法,如德性本身就是幸福,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工具等,康德认为这两种说法虽相反,但都承认道德和幸福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他们共同的错误就在于认为二者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
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德性获得幸福,也不可能通过幸福获得德性。
对于德性,人总是不断地加以追求,这种永恒不断的追求就要突破人的有限性,因此有必要设定人的灵魂是永恒不朽的。
即假设上帝的存在,上帝保证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只能是在来时而不是今世。
这两个假设加上关于意志的一个设定,即“意志是自由的设定”。
构成了实践理性范围内的三个假设。
在康德这里,道德哲学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且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因为对他来说,理论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理性来解决,这方面所依赖的就是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即“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
理性存在者由此可以为自己立法,并把自己善良的意志准则当作普遍法则。
即使这样,康德认为,德性并不能直接导致幸福。
德性和幸福只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四、对于康德伦理学一点点的思考首先, 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就是一个很虚无的。
因为康德将两者的统一放在一个前提之下——“灵魂不死”。
生活中的人们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
因为人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利益、欲望、感情之中的。
按照康德理论人就是要不断地努力, 让这些因素不要干预到人的理性意志。
先排除一般人能否做到的问题, 就算人能够达到这种“绝对”的幸福, 他能够最终达到“至善”吗?最后的结果是难道就是一种境界?其次, “人是目的”这种概念在现实的生活中很难被认同。
如果人人都是目的, “人是目的”就会成为空谈。
二 康德伦理学的意义康德的伦理学说在伦理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一)康德的伦理学表现出了一种理性主义倾向,对道德理性王国的向往。
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和其它生命有本质的区别”,道德必须建立其一个理性王国。
他通过区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使人类的伦理道德活动与人类的认知理性活动区分开来,并把指导人类道德活动的实践理性放在指导人类认知活动的理论理性之上,从而提高了道德活动和道德理论的地位。
(二) 康德的伦理学强调了伦理行为的非公利性和自律特征,把道德活动本身看作是我们行为的目的,肯定了道德活动自身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作为目的的价值,而不是作为工具的价值。
康德作为德性伦理学的代表,对当时的幸福论伦理学作了彻底的批判,认为幸福学说贬低了人的地位和尊严,认为道德并不是获取幸福的手段,道德本身就是目的,如其说:“道德就其本义来讲并不是叫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叫人怎样配享幸福的学说”。
他响亮的喊出:“德行就是一种道德力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 ) “人是目的”是其思想中所贯穿的革命性的东西。
其以人为目的的正义与平等理论维护了人的尊严以及道德的崇高地位。
他深刻的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认为在道德领域,人是理性本体存在,独立于自然界即不受自然因果必然性支配,是自由的。
他强调了主体的“自由”“责任”“行为”“规则”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四)从理性主义的角度阐述了道德和幸福的关系。
他不认为人是否获得幸福是道德的目的,认为道德不是为了幸福,功利等,否则就不是真正道德。
他强调道德对幸福的决定意义,坚持:“道德就其本身来讲并不是叫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叫人怎样才配享幸福的学说”。
(五 )着力探讨了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
道德反映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同时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属于自己的一般形式特征。
康德对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系性统的探讨。
他提出和论述的“实践法则”三条原理,即道德的普遍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自己立法自己实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由、责任、义务、法则等基本的道德概念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康德这些论述内容丰富,深化了人类对道德一般形式特征和伦理学基本范畴的认识。
三 浅论康德伦理学的内在矛盾诚然,康德是伦理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如马克思所言:“完全符合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尤其在理论方法上的错误和偏失,诸如先验主义、形式主义、抽象性、夸大爱好和义务的对立、将幸福的实现推向遥远的虚幻的未来等。
同时,其理论思想还具有一些内在的矛盾性,如:纯义务渗透着利益、目的,纯形式要求偷运非纯粹的规定等。
(一)康德的纯粹形式主义,完全摆脱功利考虑的实践理性的理论有一定的内在矛盾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区行动”,康德举例说,假如有个人看见别人受苦而不去帮助,这个人所遵循的规则不能被普遍化,所以是不道德的。
这个人产生这种想法的一种一定会导致自相矛盾,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急需别人帮助的时候,谁会同意“不帮助别人”的律令呢
在分析这个例子时不可普遍化时,康德实际上是在运用所谓的可逆转性标准来排除不道德的行为规则。
然而,这样一来,康德就难以同考虑结果的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他的论证有时不得不偷运进经验内容的事实说明,康德的纯粹形式主义,完全摆脱功利考虑的实践理性是有其致命的缺点和内在矛盾的。
(二) 他无法解决德性和幸福的矛盾,同时割裂了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性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
他在探求具有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时,坚决反对把快乐、幸福作为一直的动力和行为的原则,强调要排除反省的利益杂质。
但在显示世界里,他也承认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自然要求,这样以来,要追求快乐和幸福就没有德性,要追求圆满德性,就不能考虑快乐和幸福。
这就把道德和幸福对立起来,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其根由仍然在于他割离=裂了感性与理性,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三)对道德法则形式原则的强调,导致他无法说清义务与人的情感、利益之间的关系。
他关于人的行为不能以情感利益为动机和目的的要求过于严格,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
他自己也认为只有在彼岸的理性世界依靠信仰才能实现幸福。
(四)康德希望通过道德法则的先天性来说明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这种先天性是无法证明的,因而缺乏理论确证。
(五)康德未能处理好道德法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把道德法则的遵守绝对化,忽视了社会生活中的情景对道德法则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遵守道德法则是应有的灵活性1903年,梁启超发表于《新民丛刊》的文章《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中有言:“康德者,非德国人,而世界之人也;非18世纪之人,而百世之人也。
”又说:“以康德比诸东方古哲,则其言空理也似释迦,言实行也似孔子,以空理贯诸实行也似王阳明。
以康德比诸希腊古哲,则其立身似苏格拉底,其说理似柏拉图,其博学似亚里士多德。
上一篇:著名历史学家名言
下一篇: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