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伪科学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科学究竟是什么 可证科学究竟是什么 可证伪读后感

职业心理学的范畴  职业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甚广,而且,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意义也不尽相同。

在职业心理学中,一方面职业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工作的统称,这又被称为是职业生涯或客观的职业;另一方面,职业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涯,它代表了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的变化过程,这又被人们称为是主观的职业。

从总体来看,职业是对某一具体个人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的一个领域。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们选择、从事和改变职业上有关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它包括职业选择、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现代社会中大量出现的职业咨询问题。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以人的能力概念为基础,以各种心理测验工具为方法和手段,帮助人们选择并确定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职业[1]。

  编辑本段重点内容  1.1 职业概述 1.2 职业心理学概述 1.3 就业制度与职业心理 1.4 市场经济中的职业挑战与职业指导 1.5 职业心理学对象的规定性 第2章 职业发展与个体职业社会化 2.1 产业进步与社会职业变化 2.2 社会职业(行业)发展与员工素质的要 2.3 人生发展、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周期 2.4 个体职业社会化 2.5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2.6 职业发展理论 第3章 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 3.1 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理论概述 3.2 特性-因素论 3.3 人格类型论 3.4 需要论 3.5 心理动力论 第4章 职业选择 4.1 职业选择 4.2 职业决策 4.3 职业适应 第5章 人的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5.1 人的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 5.2 人的能力与职业的匹配 5.3 人的气质与职业的匹配 5.4 人的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第6章 职业心理选拔 6.1 职业心理选拔概述 6.2 人员招聘的方法与技巧 6.3 人员选拔的心理测验方法 6.4 人员选拔中的非测验技术 第7章 职业生涯 7.1 职业生涯概述 7.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7.3 职业生涯发展模式 7.4 职业生涯管理 第8章 职业指导 8.1 职业指导概述 8.2 职业指导的实施 8.3 职业指导技术 8.4 学校职业指导 第9章 职业与职业心理咨询 9.1 职业咨询的特点、范围与一般程序 9.2 职业问题的诊断 9.3 个体职业心理咨询 9.4 团体职业心理咨询 第10章 职场中的压力与应对 10.1 工作压力概述 10.2 压力源分析 10.3 化解压力的应对措施 10.4 压力管理

科学究竟是什么 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

”当一个教师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怎么有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

怎能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情境中去?充其量只是停留在以识记符号为特征的“应试教育”阶段的教书匠。

一个科学教师,掌握了什么是科学,能把科学知识讲活;掌握了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差异,能教好科学这门课程;而掌握了科学的精神,教学中才有可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游刃有余

按照目前我们科学教师状况分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对科学认识的问题,科学教师难免要以真诚的心、加倍的努力、却辅以伪科学的误导一批批对科学充满好奇之心的孩子

回味自己的教学,只觉汗颜。

好多时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生成的问题,连自己都感到一知半解,困惑不已。

看来只有不断的给自己注入科学的真源,辨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同时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才无愧于科学老师的这个充满挑战与荣耀的称号。

  《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 “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发展的关系,即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书中提出: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其结果与其说是搞科学探究,倒不如说是在搞“剧本”

因此,我们在一线课堂上对教材教法的抱握、取舍、组织与引领,都将直接影响到科学启蒙教育的效能。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虽然要真正弄懂什么是科学的性质,还需要一个长长的反思适应过程,需要一段痛苦的磨炼挣扎过程。

但我们必须主动面对,因为我们肩负着科学启蒙教育的希望。

读这本书,张老师有几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指出: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

一般情况一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概念体系”进行。

教师在科学课的讨论中应多问“证据呢

”“根据呢

”而少问“为什么

”小学中低年级的科学课,应多进行观察,少进行解释。

就学科特点,她还指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有的逻辑推理形式都是符合思维的过程。

可以说,如果一节课充满了发散型思维的语言、问题、活动设计,则很难说是一堂典型的科学课,至少不是成功的科学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要注意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协调。

所谓显性指导指教师的言语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隐性指导则指隐含在活动流程的设计,活动材料的结构中能暗示学生、启迪学生思维的指导。

为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率与价值,教师在重视显性指导的同时要更注重隐性指导的策略。

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材料选用强调丰富性、层次性、典型性、引导性并重等。

像《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以从身边收集到无数可供研究的材料,但为了进行有效有价值的探究学习活动,我们必须选用几组“有结构的材料”。

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蜡烛头、回形针等)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活动,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第二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

第三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材料一组)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在“有结构材料”的暗示指导下,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食品中的伪科学

这个觉得挺有用的 你仔细读读  分享】食品真相大揭秘【已搜无重复】  ★ ★  kidy008(金币+2,VIP+0):谢谢分享,欢迎常顾小木虫食品版~

  食品是怎样制作的,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了多少、什么样的添加剂,这些事实一直不被消费者所知。

现在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只图便宜、方便,没有任何安全意识。

本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作者的经验,带领普通消费者深入食品加工的“背后”,让你了解根本想象不到的真相,并教你怎样选择真正的好东西

   ... 35b939fc0b97d400b00  请多支持,让更多的虫友远离“杀虫剂”  今天我要给各位讲一讲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讲之前,我先给大家做碗排骨汤。

请看,我面前的这排瓶子装了一些白色粉末,我要把这几十个瓶子里的粉末都混在一起,然后再把开水倒进去,搅拌一下。

好了

排骨汤完成

谁愿意尝一尝

别害怕呀

就请这位勇敢的男士吧。

  “啊,真的是排骨汤。

真的很好喝呀

”  怎么样,这就是你平常吃拉面的那个汤吧

大家都看到了,我做排骨汤时根本连一根排骨、一滴真正的排骨汤也没用到,仅仅用了这些瓶子里装的白色粉末,而且尝过的人都觉得味道不错。

这些白色粉末,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食品添加剂。

  我们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平常吃的食品是怎么加工成的。

你以为骨汤拉面就是用排骨熬成的汤做的,你以为那些颜色鲜艳的果汁饮料都是用水果榨汁做的,你以为喝咖啡时加的奶精就是用牛奶做的……事实是,你眼睛看到的、嘴巴尝到的并不是真的,漂亮的颜色、诱人的味道都可以由添加剂变出来。

  肉丸就是“丸子状的添加剂”  我原来是食品添加剂公司的首席推销员,业绩非常突出,经常为各个食品加工厂排忧解难,帮他们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好卖的产品。

比方说,我开发的一种肉丸。

一个厂商采购了大量的肉碎,就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的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那部分,黏糊糊的,水分多,根本没有味道,没法吃,不能做成肉馅,只能当宠物饲料。

可是它非常便宜。

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能吃的肉碎变成能吃的东西。

  首先,加进不能下蛋的鸡的肉馅,以增加分量。

我们知道,养殖的鸡有蛋鸡,有肉鸡。

肉鸡主要是吃肉的,而蛋鸡主要是吃它下的蛋的。

  蛋鸡和肉鸡的肉差别就很大,价格也不一样。

而且这里用的是已经不能再下蛋的鸡肉,价格就更便宜了。

  接着,加入大豆蛋白,以做出柔软的感觉。

这种大豆蛋白又称作“人造肉”,还用来做便宜的汉堡。

  光这样还不行,因为没什么味儿。

于是又加了大量的化学调味料。

  为了使口感嫩滑,使用了猪油、加工淀粉;为了便于机器批量生产,使用了黏着剂、乳化剂等;为了使颜色好看,使用了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使用了防腐剂、pH调整剂;为了防治褪色,使用了抗氧化剂。

  这样,肉丸就做好了。

整个过程使用了二三十种添加剂,可以说,它是“丸子状的添加剂”。

产品上市后,立刻受到孩子和妈妈的欢迎。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使用的添加剂都是国家允许的,而且完全遵照国家规定的剂量标准。

但存在什么问题呢

就是国家对添加剂的检验结果只是基于单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时摄取若干种添加剂会怎么样,“复合摄取”的研究依然是个盲点。

  也就是说,同时摄取很多种添加剂有无危险性、危险性的大小等,只能由将其吃进嘴里的消费者们来承受。

  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讲这些事

因为,有一天,我亲眼见到我的女儿也在乐滋滋地吃我开发的这种肉丸。

当我看到她吃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根本不希望我的孩子吃它们。

我是知道添加剂的毒性问题的,可我根本没从实际出发考虑过,一直忙着用添加剂开发各种食品,那一刻,我才认清我开发的食品,黏糊糊的废肉和几十种添加剂做出的肉丸,也是要被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吃进嘴里的。

我的心里充满了罪恶感。

  经过好好的反思,我辞去了食品添加剂推销员的工作。

我要用我几十年“台前幕后”的经验,告诉大家一些食品的真相。

  奶精就是“牛奶式植物油”  再说说奶精。

很多店里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费的,我经常看到有人临走时,顺手拿好几个,回家留着慢慢用。

  现在,我就要问问大家: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做的

牛奶吗

奶油吗

  你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

其实,跟前面我做排骨汤一样,制作奶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

  其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的成分,它对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

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饼干、面包、西式糕点、巧克力派、沙拉酱、炸薯条、炸鸡块、洋葱圈、咖啡伴侣、热巧克力等。

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多,一般配料表里标明“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起酥油”或“植脂末”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

这就要用到添加剂了。

  首先,使用乳化剂,它是界面活性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

  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

  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

  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

  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

  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

只要看看奶精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了。

中医明显就是伪科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中医药大学呢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1955年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在去年11月改名为中医科学研究院,特地加了“科学”两个字,据称这表明结束了多年来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

如果靠这种文字游戏就能结束争论那就太省事了。

美国的神创论者成立了“神创科学研究所”,但是生物学界仍然不认神创论是科学。

同样,美国生物医学界虽然对中医的某些疗法(例如针灸)是否有效有争论,但是对中医是否是科学却是没有争论的:不是科学。

例如,美国国家卫生院和美国医学会都把中医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民间医术一起归为“另类医学”,不属于医学科学。

著名的反伪科学组织“对声称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调查委员会”(CSICOP)则干脆认为中医是玄学、巫术、伪科学。

中医支持者在面对批评时常见的一个反弹是批评者不懂中医,似乎只有中医从业者才有批评中医的资格。

按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只有算命先生、风水“大师”、星相师才有批评算命、风水、星相的资格了。

要批评某一种学说是否科学,无需演一出“敌营18年”再反戈一击,甚至无需了解它的细节,只要根据通用的科学标准对其思想和方法加以衡量即可。

尤其是在有现代医学可做为对照的情况下,只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要判断中医的非科学性就更为容易。

如果用科学哲学中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检验标准,例如逻辑的自恰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可测量性等,对中医进行一番分析,我想不难认定中医不是科学。

我不想在此做这种枯燥的“科学是什么”的理论分析,而只想从另一个角度,反过来从“科学不是什么”说明为什么中医不是科学。

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

因此在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典。

现代医学的学生除非是本人对医学史感兴趣,否则没有人会去研读希波克拉底、盖伦、维苏里、哈维等等历代医学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经典著作丝毫也不影响他们行医。

现代医学的论文也没有人会把前贤语录当论据,靠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中医则不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文献是中医学生必读、必背、必信的至高无上的经典,是他们诊断、处方的依据,中医的论文往往只是对这些经典的阐明、验证。

所以,中医更像是一种人文学,而不是科学。

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

虽然现代科学是在西方发展出来的,但是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融入了东西方各国科学家的贡献。

没有一门科学学科是只有某个民族才有而其他民族不予接受的,也没有一门科学学科是只有某个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无法掌握的。

中国人并不需要先去学习西方文化才能掌握现代医学,就是因为现代医学是一门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的科学。

所以,把中医当成中国特有的科学,把中医的科学地位不受西方科学界的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那是很荒唐的。

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都相互联系、统一在一起,不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都无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的独立科学学科。

现代医学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之上。

但是中医不仅在整体上(而不仅仅是个别细节)与现代医学不兼容,也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不兼容,它对抗的不仅仅是现代医学,而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

这样的东西,可以是与科学无关的哲学、玄学或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学。

为中医辩护的一个常见理由是说它是一门经验科学,是几千年经验积累的结晶。

虽然经验有时候含有科学因素,但是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单凭经验而不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的,所以“经验科学”的说法本身就不科学。

历史是否悠久也与一门学科是否科学无关。

有的科学学科(例如现代医学)的历史非常短暂,而有的非科学学科(例如算命、巫术、星相)的历史甚至比中医更悠久。

事实上,中医主流历来是看不起经验的,鄙视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民间偏方、验方。

中医理论基本上并非经验的积累,而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玄学基础上的臆想,并根据这套臆想来诊断、处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中医药经验的集大成,充斥其中的却是天人感应的谬论,例如它声称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治疗不孕症有“神效”,这显然不是什么经验积累,而是因为“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

中医之所以相信虎骨、虎鞭、熊胆、犀角是良药,是因为这些动物凶猛、强壮引起的联想,所谓取象比类,类似感应巫术。

水蛭会吸血,中医就让为把它晒干了入药能够活血化瘀,蚯蚓(地龙)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中医就认为它晒干了入药能够通络利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以生物的习性附会其死物的药效,这显然不是经验结晶,而是变相的感应巫术。

没有科学的指导,宝贵的经验也很容易走偏。

以抗疟良药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是受到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的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显然是一个验方,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复方配伍的理论无关。

后来的中医医书例如《本草纲目》虽然都有青蒿可截疟的记载,但是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所说的那种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并不能治疟疾,青蒿素是从中医并不认为能截疟、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种植物臭蒿(黄花蒿)提取出来的。

我们只能推测葛洪说的青蒿指的是臭蒿,被后来的中医家搞混了,所以现在往往就把臭蒿改叫青蒿了。

为中医辩护的另一个常见理由是说它有效。

但是有效性并不等于科学性。

科学固然会有效,有效的却未必是科学。

中国人大约在明朝的时候已发现通过种人痘能够预防天花,这应该是一种经验结晶,而且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中医却把天花当成是小儿先天就有的藏在命门中的“胎毒”,而种痘是为了把胎毒引出来。

甚至在更安全、更有效的牛痘术于19世纪初自西方传入中国后,中医家也要来个“中西医结合”,对种痘后的反应进行辨证施治,认为是“脾经毒甚,血热违和”。

在今天看来这种与有效的经验相结合的理论当然是很可笑的。

何况,中医治疗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怀疑的。

许多人之所以相信中医的疗效,是因为相信自己曾经被中医治好过,而中医家也在医案中津津乐道如何巧治某个患了疑难杂症的病人。

不幸的是,患者的证言和医生的“医案”并不被现代医学认为是疗效的证据。

许多疾病都能自愈,在受到心理暗示时更是如此,患者的痊愈不一定是所接受的治疗导致的,因此某个患者被某个中医用某种疗法治好了病,并不能做为该中医医术高明、该疗法确实有效的证明。

一种疗法、药物是否有效,是必须经过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才能确定的。

现代医学是迟至上个世纪40年代才确立了这个原则,古人迷信名医医案本无可厚非。

但时至今日,一些“中医泰斗”仍然拒绝接受现代医学的临床检验标准,碰巧“治好”了某个疑难杂症就大肆吹嘘,没治好的病例则只字不提,连把自己的亲人治死了也不知反省,这和江湖医生有什么区别

为中医辩护的人经常说,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实践证明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确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这个诉诸民族感情的证据根本不值一驳。

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并不需要靠医术来维持,这证明不了其医术的科学性。

其他民族、甚至其他物种几千年来也都在繁衍生息。

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并不高于其他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到七十多岁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事实上中医可能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反而有负面影响,本来可以自愈却因不当治疗或为了养生服用有毒的补药而过早死亡的中国人不知有多少。

又如,历代中医都认为女性受孕时间为月经净后六日内,还胡说什么单日受孕为男,双日受孕为女,而那段时间恰恰是女性最不容易受孕的“安全期”,如果古代中国人为追求多子多福真按中医的指导择日“敦伦”,反而是无意中在搞计划生育了。

否定中医是科学,并不是在全盘否定中医。

中医理论没有科学价值,但是可以有人文价值,中医的某些经验疗法(特别是偏方、验方)也可能有其实用价值,值得现代医学去挖掘。

所以对中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废医验药”,抛弃不科学的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的指导下检验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们也不必因为中医不科学而妄自菲薄。

毕竟,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前,各国、各民族的医术(包括西医)也都不科学,并不比中医好多少,甚至更糟糕。

有人声称中医是“超科学”、“人体科学”,未来科学的发展会证明其正确性云云,这和那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宣称算命、风水是超越现代科学的“预测科学”、“环境科学”并无不同,不过是一厢情愿。

现代医学接受中医的某个疗法是可能的,接受中医理论则完全不可能。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古人的智慧能够超越现代科学。

科学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重归蒙昧。

天文学不会重归占星术,化学不会重归炼金术,生物学不会重归神创论,同样,医学科学也不会重归玄学、原始医术。

能否超出朴素的民族感情科学地看待中医,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理性素养的试金石。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别跟我扯什么历史传统

不是伪科学不是。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下面介绍一下罢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是指自已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

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

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已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

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

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

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

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如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

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

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

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已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

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

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

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

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

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

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

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

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

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

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

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

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

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

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已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所谓暗示,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常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间接地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来访者顺从咨询者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咨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使用。

(1)暗示的种类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

即咨询者对来访者施加的暗示。

它主要是利用咨询者的威望,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来访者,从而增进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咨询和治疗的目的。

自我暗示。

即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暗示。

在心理咨询中,一方面,咨询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咨询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来访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益于祛除病症的方向发展。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

指咨询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来访者诱导和暗示,使求治者改变原有的病态感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间接暗示。

指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的配合,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

(2)注意事项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为“别人行,我也行”。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

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

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

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暗示应具有艺术性。

教师要力求为学生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

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