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三篇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第一篇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
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篇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
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
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
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
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读完数学家的故事收获
《课学不到的传奇》果真如书的名字一样,在学习数学的了解了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过程、数学的原理,以及所谓的文科数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课外的数学知识。
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原来发现数字,从概念变成抽象需要多么长的时间。
我们现在学的数学,是经过我们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精华。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无限不循环小数:π。
在这本书中,也有关于π的详细介绍。
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π的计算经历了三个时代:几何时代、分析时代、机械时代。
这也是数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这句话中,从这一章中,我看到了前人前赴后继、知难而进的刻苦研究数学的精神,这种精神绝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无数数学家都为了π这个难题而做出了他们毕生的奉献,才得以让后人体会到π的深刻含义。
从一开始的刘徽,到祖冲之,到阿尔••••••卡西,到鲁道夫•范•科伊伦……再到现在,我们能通过计算机去算出π小数部分的第二十亿位。
这些如果不是前人为我们发现、创造、努力去研究数字背后的真意,我们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让π运用于数学、天文、物理……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曾经说过:π这个数渗透了整个数学。
如果我们也有前人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也能创造出像前人那样的辉煌。
做错了一道题,就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哪里错了,不懂就问;在哪一方面不太擅长,就要深入研究。
也许,经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和积累,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数学的辉煌
数学家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 (Pascal, Pa) 是压力的单位,但你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名字所记念的科学家兼哲学家巴斯‧原来是一个十分传奇的人物。
这位被人形容为「固执、坚毅、看似好胜无情但又时刻追求和谐的完美主义者」[1],他除了在、或然率和几何学的研究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外,还拥有固执的哲学和宗教情操。
巴斯‧ (Blaise Pascal) 生于 1623 年,9 岁时与家人迁居巴黎。
帕斯卡小时候非常聪明,他的父亲见他年纪小,不让他读数学,他在12岁时却在好奇心驱使下自学几何学,并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是 180 度。
父亲知道了这事后甚为惊讶,连忙把的几何学名著送给他。
原来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之一也是帕斯卡在少年时代发明的
但请不要误会,这台计算器并不是你现在手上那些纤巧的,它只是一部手动的怪机器,每每需要经过一番复杂而缓慢的机械运动之后,才可以把简单的计算结果显示出来。
不过,19岁的帕斯卡最初制造这部计算器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用来研究数学,他只是为了方便父亲收税而已。
后来帕斯卡做了很多有关的实验,并确信真空的存在。
有一次 (就是他说「我思故我在」嘛
) 去探访帕斯卡,表示对真空的存在十分怀疑,并因此而与帕斯卡争论了整整两天。
两人不欢而散之余,更在一封给的信中以轻率的语气写道,帕斯卡「这个人的脑袋中实在有太多真空了。
」[1] 可是过了一年之后,帕斯卡发现随着离地面的高度而减低,由此推断以外是真空。
奇怪的于是突然改变口气,自吹自擂的说两年前他已经开始鼓励帕斯卡从事这项研究,又说他自己虽然没有做过,不过他早就料到这些工作是会成功的
真空的想法后来又掀起了不争论,但不论如何,帕斯卡的努力始终没有白费。
他在 1653 年出版的 详细地解释了他的气压理论,后人形容这部著作对液体中的力学平衡作了非常完整和精辟的论述,是的第一部经典。
帕斯卡在数学上也有重大的成就,他努力研究,并发现了射映几何学上几条重要的定理。
此外,他与费密的交流又奠定了现代或然率理论的基础。
帕斯卡一生身体虚弱,长期受严重头痛的困扰,去世时只有39岁。
虽然如此,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物理和数学的研究。
可能是因为他对生命的脆弱有深切的体验,又或者因为他在少年时代受从事宗教运动的兄弟影响,终其一生,也对基督教的信仰有着莫大的热诚。
特别是有一次他的马车在桥上发生意外,他连人带车被半天钓在桥下,差点赔了性命。
此后他更沉溺于宗教的思考,发表了不少有关人类苦难和对上帝信仰的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信仰的独特理性辨解,他认为如果人有信仰但上帝不存在,人并没有任何损失,相反如果上帝存在但人不去相信他,人便失去了一切。
他又列举很多或然率和数学的论证去重申这个说法,不过说到最后,他的结论还是:「人被迫要赌一赌。
」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天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上,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
小欧拉没有与教会和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
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爸爸的羊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占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
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后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要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
”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 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太可惜了。
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大数学家伯努利。
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
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观看至少一位数学家的成长经历的影片.并写一篇观后感.快快
很急啊
《美丽心灵》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
120 岁就念到普林斯顿的博士,纳什绝对是一个天才,但是老天是公平的,在有了那样聪慧的头脑的同时,也使他不愿和人接近,天才都是疯子,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 式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比别人更多的灵感和想象,也让他脱离了整个常规的群体,自闭,内心深处却又需要感情的他变得越来越偏执,内心中的渴望幻化除了他的 室友查尔斯,那是个浪荡但是却又能够关心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一个人,也许正是在他的鼓励下,纳什才能创造出了平衡博弈论。
影片在描述纳什发现平衡博弈论的桥段很有意思,这里就不详加继续,想看的可以自己去看。
接着,凭借平衡博弈论的纳什成功的进入惠勒实验室,在美国与前苏联冷战的时期,纳什又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幻想的人物,他给纳什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任务,在各种出版物中破译苏联的密码,而在这时,纳什精神分裂症的本质也彻底爆发了。
艾 利西亚,纳什的妻子,她拯救了这个天才的一生,正是她对纳什的不离不弃才使纳什从崩溃的边缘走出,也许这个影片的主题其实是想歌颂纳什这位伟大的妻子,a beautiful mind也许正是艾利西亚的,影片中没有交代,她和纳什的孩子其实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她是在多大的压力之下承担起了对 于家庭的所有的责任,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敬佩的女性。
结尾很感人,在餐厅的那场戏,纳什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尊重,与影片开始时的桥段形成呼应,而最后诺贝尔颁奖的场景则是全片的高潮,纳什把自己所有的成就都归于妻子,拿出了与艾利西亚相识时她送给他的手绢,轻轻的嗅了一下,而艾利西亚早已泪眼模糊。
其实到最后纳什也没有完全的消除心中的幻想,他们还是在那里,看完这个片子后让我对精神分裂的患者有一些了解,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想逃也逃不出,也许真正能拯救他们就是需要一个像艾利西亚那样的人去爱他们吧。
人们总是憧憬天才,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了解他们呢,梵高,莫扎特,纳什这些人都是天才,与顶峰越接近也就代表着与人们的疏远,人们大多只能不解地望着这些人,而又有多少人能想艾利西亚那样用爱把他们带回现实呢
2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那里飞鸟绝迹,走兽无踪,只有月亮的清辉普照……” 如此一段独白,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留给我初阅时的颤动与叹息:这样美丽的手迹,果真出自一个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女子——弗吉尼亚·伍尔芙
精神疾病,一直予人神秘与恐慌的印象,它掷人入深渊,或者,赠人以“伟大”。
出于少年的好奇,我归纳过名人与精神崩溃的名单。
弑妻自杀的顾城、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白痴》陀斯妥耶夫斯基、钢琴诗人舒曼……多么骇人的名单,似乎越是纠缠于智力迷宫的人,越易陷入思维的纷乱与苦痛;痛,也越发刺激他们穷尽智能,步入智慧最高的殿堂。
我过去总抱着形而上的观念,几以仰视的角度,膜拜这些走火入魔的前辈英雄。
我坚信,所谓“疯狂”的定义,不过出于正常人的角度,正常人的规范,连同情、鄙夷,也是正常人的一厢情愿。
也许,在这些被普世疏离的少数人心中,也有着他自己的规范,“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即便如今,我仍觉得,约翰·纳什(John Nash)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幸福的,炫目的。
一个人,能抓住凡世的某样事物,并把它引为自己人生的要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引人嫉妒的幸运,即使为之痛苦、疯狂也值得。
早就听说,《美丽心灵》描述 的是,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患有精神病,又经过种种奋斗获得诺贝尔数学奖得传奇,云云。
然而,在影片的前四十分钟,我却看不出约翰·纳什这个数学天才有何病症。
才看了一个片头,罗素·克洛健硕大阳刚得身影尚在屏幕一角晃动,身边女生就转过头来羞涩含笑,低语:“好帅啊
” 罗素饰演的这位天才,不过是有点书呆气、孤僻幽闭,带点神经质,完全是沉溺在自己领域的一狂人。
何况,并非无药可救得,他不正与室友查尔斯(Charles)相谈正欢、相处融洽
我们为他欣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们应该体谅他年少的彷徨与无措。
玛丽安·威廉姆曾经说,我们最大的担心不是我们的不足,而是使我们难以循规蹈矩的能力。
当你自命天才,心无旁骛,决心为之贡献所有时,面前却冒出了一位足以威胁你的天才少年汉森,除了慌张、焦虑,还有何合理举措
因此我们原谅他的古怪,当成功如期而至,他做得多好:争取到惠勒研究所得保送名额顺利成为出色的解码专家,连FBI也聘他担任密探工作…… 一切风平浪静,简直切合生活理想,连恋人也自动登场。
然而生活真有至善
一切又在平波暗涌。
妻子觉察到他的诡异:无端的失踪、慌乱的举止、无故的疏离……妻子拨通了心理医生的电话。
但是在精神病房的纳什告戒我们,是苏联密探,是他们的阴谋。
种种蛛丝马迹暴露:从未拆封的密报、废置多时的“情报室”……甚至大学时期独居这个事实
没有FBI密探,没有查尔斯
居然我们一开始,便是沿用纳什的视角走马观花,游历一个“疯子”的世界。
你当然惊讶,纳什也拒绝承认他的独立迥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世界虚幻。
原来那个陪你酩酊大醉的人,为你欢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赖的人竟是头脑的虚无,一时一刻都未存在过。
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与妄想中。
这虚幻越是逼真,这承认的挣扎越是艰难。
谁愿意承受温存的失落
他的疯病再一次泛滥,从汉森的办公室出来,看到这个昔日的竞争者,坐在他过去的工作台前。
他一进门,便说:“你赢了。
”无限辛酸无比颓唐。
汉森凛然:“其实我们没有输。
” 汉森不知道,当他这样风度地解围,当他当初绅士般的认输时,纳什心中的魔障已涌起。
汉森不会知道,他这样衣着光鲜、彬彬又礼、八面玲珑甚至友爱关心,给予这位只懂在数学上攻坚的同窗,多么沉重的负荷。
是的,他内向、狭隘、孤僻、自卑,而汗森是他头顶不能仰视的艳阳;他只是一个受人“唾弃”的疯子,而汉森还是一位活得悠游的“正常人”。
他输了,一开场便输了。
他对妻子说:“那时查尔斯就出现了,我真想和他们谈一下。
”其实,幻象的诞生,本为他这样伤痛的时刻预备着,即使为它们包装的真实被撕开了,但要抛开,又谈何容易
这是一个男人的梦:强壮、支持、成就,还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刺激与诱惑。
如果是女子呢,又可能幻化成别的形式:也许是一面镜子,催眠自己:“你是最美丽的女人”;也许是一个幻影,哄骗自己:“我最爱的还是你”……全都不外乎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向往光明的缺口,如果纰漏,便只能用幻象来填补。
但是,衍变成精神疾病,便可怕了,我第一次感到心寒;如果每时每刻,都得苦苦追问:“何为真实,何为虚诞
是信奉自己还是归依人间
”怎么受得了
我敬佩纳什的勇气。
他时时遭受幻觉的骚扰,但他已习惯忽略他们,尽最大的心力来重新投入现实这个旷野中。
诺贝尔奖,只能算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殊荣,真正的桂冠,属于纳什心灵那片虚虚实实的原野,为了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了凡尘一个爱着心痛着可被触摸得人,他甘愿淹没无闻。
这其中,承受着多大得牺牲的苦痛
若世界是可被感知的,若意识真实反映客观的存在,若我们眼中的红花绿叶对我们尚未欺瞒,此刻我愿意全心信仰唯物论。
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胃部正翻江倒海,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是幸运的,因为我能清晰地指出疼痛的性质、强度和部位;我对头脑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样深信不疑;面对我微笑嗔怒的人是拥有触感地实在;即使悲苦孤寂,也有着清醒的尖锐。
虚诞是一种经历。
每颗人心都拥有一片茂密苍茫地原始雪原,每只眼睛都能成为一面满足欲求的阿拉瑟镜子。
只是镜后,白胡子霍华兹校长对沉溺幻象的哈利·波特说:“不要忘记生活。
” 不要忘记生活,不要忘记为你心痛的人。
《数学的故事》、《阿兰图灵》、《概率知多少》观后感
《数学的故事》读后感:观看完数学的故事后,我又看到了另一片天地,这本书有美国理查德曼凯维奇锁住,一共24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我发现了一些超人的智慧,一些现代人不敢想象的观点与理论,就在他们那个时代发展且禁欲与完善了,刘辉能教我们用正方体切割篮球。
平方根用切割立方体来求立方根,自认为发达的我们有几个会这样求平方根与立方根。
人只不过记住几个值而已。
有谁会去思考宇宙的构造空间的形成
毕达哥拉斯在公元500年前就开始思考了,至今也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三维空间还是四维空间
有四维空间吗
现在是我们思考了。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好多古人留下来的智慧,遗憾的是有多少被我们解出来的呢
数学的故事是历史传奇及《大众科学》的巧妙集成,它使我们得以了解以前从没意识到的数学重要性,数学发展的内容及数学的魅力所在。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 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 今仍是最佳纪录。
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 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 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 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 一。
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
这项工作在 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 并在中国推广应用。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 “华-王方法”。
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研究论文200多 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陈景润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 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 学季刊》主编等职。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 际领先的成果。
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这项工作,使之与王 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 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 16 ,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 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科学家的少年时代读后感一百字
《科学家传奇:科学家的青少年时代》内容简介:用伟人的事迹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像河底的鹅卵石一样,深深地嵌在历史的河床内。
纵观此书,你不仅可以从中目睹第一座核反应堆如何建造。
爱因斯坦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创立了相对论,爱丁顿如何证明“光线可以转弯”……你还有幸分享他们在做出发明与创造时的喜悦与激动,以及遭受挫折时的沮丧与懊恼。
你更可以感受到从呱呱坠地之时与普通人类从区别的这些巨匠们其有怎样的一种创新品质与科学精神……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勤奋的努力,科学家的青少年时代足你学习的好榜样。
上一篇: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小作文
下一篇:数学国王历险记读后感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