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2》观后感200字
在宣传时所说,《太极1:从零开始》是在播种,等到做足功课之后,《太极2:英雄崛起》(简称《太极2:英雄崛起》)就是猛龙过江了。
此言并不浮夸,相对于第一集的着重剧情铺垫和风格建立,第二集就开始放开手脚娱乐观众了,不管是在打斗场面还是幽默制造上,都要比第一集丰满。
其实,第一集的时候,主创团队和观众都在互相试探,电影想要知道自己的气质是否受欢迎,而观众也在询问自己是否会爱上这种类型。
在经过一轮的博弈之后,《太极2》恰好在观众尚未回过神的时候上映,再进行一次拉票和冲击。
但是从观影后的反响来看,影片的突破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成为国产片恨铁不成钢的新范本。
或许,此后的武侠片无法再大胆运用这种电影语言了。
参观长春太极禅观后感作文
怎搜不到太极蝉的作文
二年级《特长表演》观后感作文
我们观看了学校举行的庆祝六一文艺演出,大家的节目丰富多彩。
每个年级的演出都是精心准备,富有特色。
看完所有的节目,我很有感触。
两位节目主持人,热情洋溢,善于鼓动,使在场的家长们不断地为小演员们加油喝彩。
校长致词开门见山,代表教师和家长向我们祝贺节日。
一下子把演员们参加演出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激发了家长们兴奋的心情,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一个节目是由四、五年级的100个小学生合演的器乐合奏,阵容壮观。
当时所有的队员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前面的指挥,神情是那么专注,演奏的乐曲令人激昂奋进,观众们禁不住大声喝彩。
接着,我们又观看了二年级学生演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还有我们三年级学生演的山东快板,大家看得都很开心,每看完一个节目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家长们都十分在意自己孩子所表演的节目,许多人照像摄影,忙得不可开交。
这次庆六一文艺演出前后,我通过种种细节,看到全校老师的爱心和责任感,心里很是感动。
在这里,我要向全校的老师和支持我们的所有爸爸妈妈表示敬意。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初次听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一年前在一个国学群里,当时并没在意,不久前的因缘际会,让我不得不读此书,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于是上个星期用了三天的闲暇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触颇多,不吐不快。
这是一部融合了释道两家文化且有一定深度的小说,不同的人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出入,本文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纵观整部小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就是文化属性了。
文化属性是什么
引用主人公丁元英的话,“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文化属性是作者贯通全书的主题,很多的桥段都在印证着作者关于文化属性的定义。
先说说小说的主要人物。
男主人公丁元英,是“道”的化身。
道家尚自然,循规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于“道”的定义。
丁元英的一切行为都在诠释着他的“道”,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芮小丹最后的那个电话。
电话中芮小丹告诉丁元英自己准备去搏命,但是他听了后什么也没说,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看破生死的时候,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所谓道法自然,这就是丁元英的“道”,或许也是作者心目中的“道”。
女主人公芮小丹,是“释”的化身。
释家,就是禅宗,其本身就是大乘佛教传入中土后吸收了本土老庄思想甚至是易经的部分思想发展而成的,最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佛教分支。
释家求觉悟,证涅磐,认为世间一切皆为泡影,看破方可得正果。
芮小丹从初遇丁元英到最后的自杀,就是一个“觉”的过程。
当她最后看破人间泡影的时候,就有了顺理成章的涅磐而去。
男女主人公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人,至少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的人。
书中的主要配角们,才代表了当今社会下的众生百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刘冰。
他是弱势文化的代表,他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作者所定义的弱势文化。
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自救者得救。
他的自杀起到了点题作用,从文学角度来讲,他和芮小丹都是不得不死的。
说完了人物,说说小说中给我印象很深三段话。
首先是丁元英通过芮小丹之口说给王明阳的话,“神是什么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抛开最后的如来二字,我曾经说过一模一样的话,看到这句话,不禁大生知己之感。
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包含了太多太多,读了十年道德经,年年感悟各不相同。
此中乾坤,真可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段是丁元英对智玄大师说的话,“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
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读后感《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这段话让我第二次大生知己之感。
长久以来我都对佛教和佛法分的很开,我崇尚脱离脱离了宗教信仰的佛法,而对宗教信仰很浓重的佛教一直不感冒,对待道家和道教也是这个态度。
绝大多数信佛信道的人,信的是教还是法
那些进庙就烧香看似无比虔诚的人,只是尊重习俗,还是弱者祈求强者的庇护
所以前面在说丁元英和芮小丹的时候我用的是道家和释家,而不是道教和释教。
之所以用释而不用佛,是因为佛教分支繁多,差别很大,而禅宗是吸收了本土文化的分支,是整个东亚地区的绝对主流。
第三段是丁元英告诉韩楚风为什么会讨论“得救之道”的对话,韩楚风笑了笑,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
一年多不见你怎么有了这么高的境界
”丁元英摆摆手说:“哪里是境界,我还没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几滴水花就去招惹那种骂名。
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韩楚风顿然目瞪口呆,脱口一声:“啊
我的天
你知道这件事得折腾多少人
得惹多大动静
原来就是……就是给一个女人的礼物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
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看到这段话,我只有一个想法,丁元英真乃吾辈楷模
说了观点相同的,再说说相悖的。
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有很大的问题,作者所说的传统文化只能代表满清以来百姓所普遍存在的世俗文化,虽和所谓的奴性文化不同,却颇有相似之处,有人说如今中国处于后清时代,还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何谓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真应该被舍弃
在当代,国外的企业通过研究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来融入到到现代企业管理,松下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如何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尽其所长,值得国人深思。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所长。
何为文化属性
仅仅以所谓的强势弱势来给文化定性,显然太偏颇了。
在“文化快餐”泛滥的时代,这样能够引人深思的好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真希望在韩寒郭敬明之流充斥着文化市场的今天,能多几个豆豆这样的作家,可惜在网上搜不到关于豆豆的具体资料,真想和作者好好的聊聊。
这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如果你是一个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人,不妨好好读读这部小说,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急急
求一篇文章,一篇学习太极拳的感想,一千字左右,越快越好
学太极拳的感悟 在还没有学太极拳之前,我就有一点担心,因为我的体育素质不是很好,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学好太极拳,但是听了教我们太极拳的老师介绍后,我的忧虑才一点一点的褪去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 ,我也学会了许多做道理。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表演的太极拳老架。
虽然看起来有点儿慢,但是却打得虎虎生风,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
在他的表演中,我仿佛对太极拳有了一点点模糊的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阴阳开合、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
虽然我已经把老师传授的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学完了,但是还是没有把太极拳的真正工夫学到家,其中的奥妙只能略晓一二。
我想学太极拳也不是一段时间学了就可以的,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学习,力求能理解其中的玄妙,使自己的内功修炼更上一层楼。
以下是我学打太极拳的过程和感受。
刚开始几节课,老师教我们的是学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功。
譬如说抓手练气、下蹲练气,倒转宏、单棚手、双棚手、平推掌、上腿掌、平化手、云手等等。
在每次练习精要十八式时,我都会先练一下各个基本动作。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好象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太极拳有着和其他体育运动非常不同的地方,太极拳除了“动”之外,还有“静”,动静之间伴随着气血的运转。
它蕴涵了人的某种意念,由这种意念来催动肢体的运动。
如果你心情烦躁的话,你根本就打不好太极拳。
我有试过好几次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练太极,结果老是感觉自己打得不“顺”。
也有可能是我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练习量还不够,根基还不够稳固的缘故。
当我在练习各个基本动作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做几个,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做倒转宏的时候,我得上半身不知不觉地向一个方向倾斜。
当时我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我的身体倾斜了,但是这一点却是极大的错误,因为我们的老师上课总是会不断地强调,做每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立身中正。
他也时常告诫我们做人也要像打太极拳一样立身中正,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做抓手练气这个动作的时候,刚开始做的几次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开始有了一点感觉。
后来一次做到最后发现抓手越来越难,每做一个都要忍受极大的酸痛,感觉好象血流不上去了。
但是当我把手平放下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好象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一样
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觉得我在做平推掌这个动作的进步是最明显的。
因为刚开始练的时候,我的动作十分僵硬,推出去的掌没有任何力量,因为我发不了力。
自此之后,我开始放松自己的双手,使自己的手尽量柔一点,后来我发现我推出去的力量越来越大。
这一点我在学羽毛球时也深有感触,因为通过你打的球可以看出来你是否能把力量发出来。
而且我在练平推掌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力量好像来自脚下似的。
练习基本功时,刚开始好像好像没有任何感觉。
我有点着急和纳闷,因为自己在练习的时候觉得和平时动一动手脚差不多。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当我做那些基本功的时候,手指偶尔上有一种涨涨的感觉,好像是血液上充那样子。
再后来我就发现这种感觉越来越频繁,而且稍微只要一用力,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有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太极拳里面所说的去“气血”。
另外我做那个上下缠丝的时候,偶尔能感觉到自己的小腹有点微热,而且能感觉到自己的气血随着自己的双手的上下绕动而流遍全身。
有时候我还试着练一下站桩功,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站着十分累。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感觉。
后来练着练着那种累的感觉随着消失,站姿也开始变的 自然起来
虽然我们学精要十八式的时候,老师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开来教,但是我学完了精要十八式之后,我渐渐地感悟到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
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自己真的练不出任何感觉,不过听老师说学太极拳不能操之过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就硬着头皮坚持练了下来。
后来渐渐地体会到老师所说的阴阳开合:阴极转阳,阳极转阴。
每个一个动作都有着阴阳开合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双手的开合和顺逆。
以上就是我学太极拳的感受,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如果想学有所成,还必须再下功夫不可
希望各位高手能够不吝赐教,在下感激不尽
我学太极拳的感想 学校领导班子和工会委员会很关心我们教师的身体健康,请了太极拳师傅教我们教师学太极拳。
在没有学太极拳之前,我就有一点担心,因为我的体力不是很好,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学好太极拳,但是听了教我们太极拳的师傅介绍后,我的忧虑才一点一点的消除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许多做道理。
以下是我学打太极拳的过程和感受。
第一次学拳的时候,师傅给我们表演的太极拳老架。
虽然看起来有点儿慢,但是却打得虎虎生风,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
在他的表演中,我仿佛对太极拳有了一点点模糊的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阴阳开合、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
虽然我已经把师傅传授的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学完了,但是还是没有把太极拳的真正工夫学到家,其中的奥妙只能略晓一二。
我想学太极拳也不是一段时间学了就可以的,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学习,力求能理解其中的玄妙,使自己的拳术更上一层楼。
刚开始几节课,师傅教我们的是学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功。
譬如说抓手练气、下蹲练气,倒转宏、单棚手、双棚手、平推掌、上腿掌、平化手、云手等等。
在每次练习精要十八式时,我都会先练一下各个基本动作。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好象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太极拳有着和其他体育运动非常不同的地方,太极拳除了“动”之外,还有“静”,动静之间伴随着气血的运转。
它蕴涵了人的某种意念,由这种意念来催动肢体的运动。
如果你心情烦躁的话,你根本就打不好太极拳。
我试过几次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练太极,结果老是感觉自己打得不“顺”。
也有可能是我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练习量还不够的缘故。
当我在练习各个基本动作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做几个,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做倒转宏的时候,我得上半身不知不觉地向一个方向倾斜。
当时我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我的身体倾斜了,但是这一点却是极大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师傅上课总是会不断地强调,做每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立身中正。
他也时常告诫我们做人也要像打太极拳一样立身中正,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做抓手练气这个动作的时候,刚开始做的几次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开始有了一点感觉。
后来一次做到最后发现抓手越来越难,每做一个都要忍受极大的酸痛。
但是当我把手平放下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好象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一样
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觉得我在做平推掌这个动作的进步是最明显的。
因为刚开始练的时候,我的动作十分僵硬,推出去的掌没有任何力量,因为我发不了力。
自此之后,我开始放松自己的双手,使自己的手尽量柔一点,后来我发现我推出去的力量越来越大。
有时候我还试着练一下站桩功,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站着十分累。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感觉。
后来练着练着那种累的感觉随着消失,站姿也开始变的自然起来
虽然我们学精要十八式的时候,师傅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开来教,但是我学完了精要十八式之后,我渐渐地感悟到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
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自己真的练不出任何感觉,不过听老师说学太极拳不能操之过急,俗语说,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就战胜疲劳坚持练了下来。
后来渐渐地体会到师傅所说的阴阳开合:阴极转阳,阳极转阴。
每个一个动作都有着阴阳开合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双手的开合和顺逆。
以上就是我学太极拳的体会,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
如果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再下功夫不可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600字左右
篇二: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
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
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
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
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
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
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
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
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
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
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
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
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
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
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
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
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
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
而蒋勋的书法史里。
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
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篇三:《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
这本书是台湾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
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
“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篇四:读后感:《汉字书法之美》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
”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
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篇五:学生真幸福——读《汉字书法之美》“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
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
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
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
”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太极博弈原理》读后感受怎样
这个是搜索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得采纳哦。
我心中的《太极博弈原理》-生活与感情作者:醉雨听风闲来无事,翻了翻紫钦天写的《太极博弈原理》,偶尔一行字入目,眼睛总会莫名酸涩,心神荡漾,内心复杂到了极点,其中有着激动,有着赞许,有着伤感,也有着寥落,甚至差点令我落下泪来。
我虽读过不少著作,期间感动过,欣赏过,敬佩过,也顿悟过,但能够如此契合心意,直抵灵魂深处的,也就唯有此书了。
“人很难
你经常会被人当做小丑。
反应慢的会被玩死,能力差的会被闲死;胆子小的会被吓死,酒量小的会被灌死;身体差的会被累死,讲话直的会被整死;能干活的会被用死。
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数的辛酸,隐忍,迷茫与孤独,我们一方面说着自己能做好自己,另一方面却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渐渐的迷茫,最后痛苦到孤立。
看他说爱情,一句“红颜易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不如相忘于天涯”便概括了他的爱情观。
对于现在来说,异地恋一般不会长久,感情是会淡的,也总会是有个结局的,注定了没有回头路,不是没有遗憾,是心里的那根琴弦再也弹不出往日的情感,明日的期待更是无缘,人都会变,当我们决定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的时候,你不再是我的钟子期,也不是我的唯一,单薄的岁月里,孤独,寂寞也就渐渐笼罩,蹉跎一梦,长叹一声,也就忘于天涯。
抬头,天空的尽头是渺茫的雾霭,我在这夜期待的月色也未能如愿而至,只能以一缕风的姿态,夹杂着些许的遗憾,在这秋夜里,肆意着茫然的随意。
走过19个岁月,时光,依然在指尖悄悄的滑落,我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走近,离开,看着家人一个个的变老,甚至死去,渐渐的孤僻了自己,我不喜欢离别,所以我的朋友是极少的,每次离别心中总是有些痛的,那个时候也总会想起纳兰容若的《饮水词》“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近些日子和小雅聊的挺来的,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她在说,我在听。
这种偶尔的情谊,便是一种心灵的相犀。
其实,真正的懂得,并非是嘘寒问暖,雪中送炭,而是即便隔着万水千山,甚至时光的距离,依旧可以感知到彼此的气息。
这让我想起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里的前两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今夜,未见月色,风,微凉,淡淡伤。
举目夜空,心如海,追忆荡漾。
仅用句,孤寂无心,欲海无涯,流年有期,至我亲朋。
滴水穿石的读后感和观后感
今天,我读了滴水穿石这一课,我想你们听了这个名字一定很奇怪,水真能滴穿石块吗
我来告诉你,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弱小的东西,只要不放弃一丝希望,也能战胜强大的东西。
我来说说内容吧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状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的圆洞,这个洞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是它上方的一个水管的水滴在同一个地方,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才形成一个大洞的。
如果我们能锲而不舍,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
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走遍了大半中国,尝毒草,访名医,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自小就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科学,毕生孜孜不倦,拥有许多发明。
我觉得只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成功。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把石块滴穿了,我我们要学习水滴的精神。
上一篇:2020年消防观后感心得体会
下一篇: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不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