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急需一篇《公共行政学》读后感,跪求啊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
“科技与管理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正在于它特殊的研究对象--行政。
行政管理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
具体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行政机关,在我国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客体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我国行政管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和方法。
该学科密切关注理论发展和我国行政发展的实践,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分析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特别是中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
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不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反映行政学的发展,广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其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原理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深入而被人们揭示。
因此,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学派,不同教科书,有不同的或大同小异的体系。
但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
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
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
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
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研究方法 行政管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此外,还有哲学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同时又揭示行政组织管理社会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的规律,所以具有社会性。
它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规律又为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所接受和共享。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广泛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但又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内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规范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揭示国家行政管理规律,诸多管理原则、程序、机制、方法、手段带有规范性。
但是,决定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因素是多元的,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行政管理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主要方法 1、行政管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行政方法即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 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指导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的总和。
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手段。
主要有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工作手段。
(2)行政程序。
它不只是一种办事的手续,也是一种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程序。
(3)技术方法。
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
它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的手续,减少办事时间;减少行政成本;各个步骤或环节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采取任何一种新的方法都要以人为本。
行政方法的特点: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创新性、民主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5)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政治学说史》读后感大概2000-3000字帮个忙
工不好找,取决于你那个的,要是211、985,你好好学习了。
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找工作并不惨淡。
我个人对这个学科很热爱,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件很惨的事情,如果谁让我换个专业我一定会鄙视他。
当然,这前提是你遇到有水平有见识的老师,如果你们学校的老师是一堆草包,讲课跟高中似的,那就没劲了。
如果你不能转专业,那我建议你好好学学什么叫政治学与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和框架都是西方理论,决不是高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就算它不能改变你的财运,它一定能改变你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学政治学的人,要知道什么叫“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你家不急着要你赚钱养家,你会发现跟这个学科相比,什么营销,什么广告,什么人力资源,根本就不算是学问。
我建议你看看薛涌的《北大批判》,对于即将上大学的你会有好处的。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就业前景
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一直以来似乎被大家当作同一概念,那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公共行政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公共行政也在不断变化,政治、法律方面的力量和因素不断地在影响和干预公共行政,使公共行政已不再是从前简单的“积木式”的架构,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那些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现代公共行政的方法,在现在看来似乎显得“薄弱”了,似乎很难对现代公共行政这一概念研究透彻。
这是我阅读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这本书之后的感受,它使我领略到从三个不同途径研究公共行政魅力,使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公共行政。
这本书是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德博拉•戈德曼•罗森布鲁姆等人所著(David H.Rosenbloom Robert S.Kravchuk Deborah Goldman Rosenbloom),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教授校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四个部分,十三章。
扉页上是这样简介该书的:“本书是美国行政学标准教材,它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描述、阐述和分析公共行政,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内容涉及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组织、公共人事管理、公共预算、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与民主宪政以及公共行政的未来等。
在公共行政理论和典范竞存的今天,本书不论在内容、概念、方法以及写作风格上,都不失为一本经典著作。
” 也正如它写在扉页上的简介一样,“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写作内容、风格方面主要是内容详实,案例丰富,能够符合常人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提的是翻译的很好,的确不愧是大师(张成福)校译的,阅读起来比较顺,跟中文原著可比,不会出现译本常出现的“拗口”难读的情况,所以“不失为一本经典著作”。
第一部分主题是“导论:定义、概念和环境”,包含三章内容,第一章,公共行政的学科与实务的意涵:不同观点下的思考;第二章,美国行政国家:发展与政治环境;第三章,联邦制与府际关系:美国行政国家的结构。
这部分介绍了本书的知识框架,定义了公共行政的概念,概述了公共行政研究三个的途径,即管理、政治与法律的途径,介绍了美国行政国家兴起的根源和过程,以及美国行政国家的结构。
该部分从宪法基础、公共利益、市场机制、主权、管制与服务等角度分析了公共行政之公共性,从管理、政治、法律的角度拓展了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美国行政国家兴起的介绍了,阐明了美国行政国家政治背景,通过从联邦制到州府的关系、权力的介绍,展现了美国行政国家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主题是“核心功能”,包含五章内容,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过程;第五章,公共人事行政与集体谈判;第六章,预算与财政;第七章,决策;第八章,政策分析与执行评估。
这部分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的核心职能,即组织、人事、预算、决策、政策分析和评估,从组织理论的介绍开始入手,通过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径分析了公共组织的发展及行为过程,从公共人事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描述入手,介绍了公共人事行政的管理、政治与法律的不同取向,从美国预算发展的情况及预算程序和行为方式入手,介绍了管理、政治、法律三种不同途径对国家预算的干预,从管理、政治、法律的三个方面的决策模式分析,阐明了不同的决策模式和方法,通过对政策分析、政策执行的管理、政治、法律三种观点和政策执行评估的介绍,阐明了政策设计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主题是“公共部门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集中分析”,包含一章内容,第九章,管制行政:公共部门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的分析。
这部分围绕管制这个公共行政领域的主要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了行政管制的起源、发展、结构、过程以及管理、政治、法律三种途径的管制行政观。
第四部分主题是“公共行政与公众”,包含四章内容,第十章,公共行政与公众;第十一章,公共行政与民主宪政主义;第十二章,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第十三章,公共行政的未来。
这部分从公共行政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公众怎么评价公共行政的,以及公共行政又是如何看待公众的,通过分析管理主义公共行政和政治取向公共行政的价值与民主宪政主义的价值和原则之间存在的冲突,阐明了宪法的价值和原则与公共行政的价值和原则在发展中会一直处于既互相冲突又互相依赖的“伙伴关系”,从对公共行政官员监督的必要性和困难的分析,以及对公共行政官员监督的管理、政治、法律等不同途径的方法的探讨,阐明了个人职责的重要性。
最后一章预见性地阐明了未来美国公共行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受政治观点的影响和主导,更加强带法律的重要性,更强调绩效……强调个人责任以及新的行政文化的发展”等等。
本书将公共行政进行解析,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给予评价和探讨,并且将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观点进行整合去研究公共行政,从而将一个立体的公共行政展现了出来,使阅者更清晰得看到了美国公共行政,并以此看到了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蓝图。
求一篇学政治的感想
学名著:亚里士多《政治学》柏拉图: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拉斯维尔:《政治学》霍布斯:《利维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穆勒:《代议制政府》穆勒:《论自由》汉米尔顿:《联邦党人文集》边沁:《政府片论》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柏克:《法国革命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及其起源》政治学类教科书: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
《怎样写文章》经典读后感10篇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一):写文章没有捷径,但有原则当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写作的本来目的,这本书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看似基础的写作原则。
记录下来一些个人收获摘要,作为读书笔记放在这里(不是原文,千万不要误导大家)。
不看到一点就写,注意多占有材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不下去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有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绝对化,材料与论点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观点要鲜明、突出。
不要故意艰深,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词,少一些修饰,尽量把句子说的准确、简短。
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题目。
修改文章的原则:内容正确、读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体。
读一些经典的未定稿。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0-09-20):读《怎样写文章》之二在书的开篇,编者选了五篇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种会议上讲话的节选,以及给报纸写的按语。
应该说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机关的公文写作而提出的要求。
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常的写作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者选的《文章要写的生动和通顺》是在1955年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写的按语。
文章中提到的生动和通顺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与修辞,不要造出一些别人不懂的词语来。
更不要废话连篇。
这些不仅工作中写文章要注意。
就像平日写些日志、随感之类的博文也应该注意。
别人肯抽出宝贵的时间赏光来到我的博客,阅读我的博文,内容写的不吸引人,没有特色那是水平问题,能力有限没办法。
而要再废话连篇。
读来都不通顺,那不是让朋友们受苦吗
这样我就该惭愧了
编者选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价值了。
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不仅对我们平日写文章有指导意义。
对我们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对我们思考问题都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片而性问题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喜欢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
绝对化地看问题一般都不那么可靠。
人会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一定也会很多。
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总结等等。
而且片面性地看问题,也是有违辩证法的。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片面性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我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写文章,归根到底都会有很深的自我色彩。
会受到我们自身的能力、角度、视野等等的限制。
但是我们仍要努力辩证的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编者选的《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在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内容。
作者提出了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
准确性应该是判断和推理的问题。
而鲜明性和生动性主要应该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
我想如果我们工作中所写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缺乏逻辑、不讲用词,那看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一种折磨。
耗时费力又无所得
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写成这样,估计接下来等着你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仅记于2010年09月20日04时3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三):《怎样写文章》摘录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关注四个问题:1.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认识;2.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问题;3.看条件:什么样文章,给什么人看,要求不同;4.怎么办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快地达到目的。
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就要讲究方法,使对方能够懂,要合乎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
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
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二、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一)准确性的问题:概念、推断、推理问题,都是逻辑问题。
(二)鲜明性问题:1.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只作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观点还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鲜明。
要突出要鲜明,要有布局、背景,还要有辩论。
文字形式上要求的要求:1.要有标题;2.导语。
(三)生动性。
在抽象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文字讲究些修辞;文章要有情绪,增加些色彩,格式有变,有正反对照,有引用。
三、关于条件。
分两方面,一是给什么人看,二是写什么题目。
还要看时间、地点、条件。
四、怎么办
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
观点和材料——邓拓有两种现象:一是偏观点而缺少材料,二是偏重材料而缺少挂点。
要两方面整合,可以与人合作作文,现如今更可团队作文。
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
文章长短不拘——邓拓现读者普遍喜好短小文章,但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
这里所说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
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要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
谈修改文章——何其芳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普通修改是文章写成之后;在文章未写成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
修改好的标准: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材料的准确性:第一,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所说明的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体分析的。
第二,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准确可靠的。
要有好的形式 。
文章写作杂谈——王梦奎一、多研究实际问题二、“小题大做”三、养成好文风四、一丝不苟五、要多读书,会读书《怎样写文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0-10-06):读《怎样写文章》之四在本书的附录中,选了三篇编者自己的文章,编者作为经济学家,曾参与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所以谈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写作的经验总结。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而且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我们在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附录中选的《文章写作十二题》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班作的讲座的讲稿。
在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写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写的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专业领域当然可以也应该用专业的术语来写作,这样也便于同行之间理解与交流。
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传的领域,在写给普通人阅读时仍然卖弄博学,故作高深就不好了。
这样别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语了吗
至于应该把文章写的简单明了就更重要了。
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读,有兴趣读。
这在博文写作中就更重要了。
本来大家就都很忙,时间紧张。
抽空来到我的博客,发现里面的博文又长又无趣,兴致当时就没有了。
哪会再有人来读啊
我们平日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文章由短到长,可能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实现由长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过也需要一些天分,一点悟性。
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演讲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我想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越短越好吧
现在网络发达了,当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时,资料就不再是问题。
而且可能会掌握的比较多。
但这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舍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围绕主题,适当删减。
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那就太失败了。
而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发现我们对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
不容易写的太详细。
这就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学会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写的很详尽,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笔带过。
这样很容易暴露我们的弱点。
而是最好都讲的简略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然如果将题目改小一些,只写了解、熟悉的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吧。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而且编者精选的这些名家的文章确实极为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正像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实际上写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
读完这本书,可能多少会有些帮助,有些经验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
这些仍然是根本
仅记于2010年10月06日22时0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0-10-04):读《怎样写文章》之三编者在书中所选的其它十几篇文章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当然就像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这些文章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公文写作,所以并没有选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指导文章。
编者选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时,所谈的几点写文章的经验中,像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读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不要可惜。
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
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选的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等答《新观察》记者问中所分析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样才能使文章写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时,认为首先是人的问题。
只有写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写的文章才可能准确与鲜明。
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
古语不是也说:文如其人吗
其次就应该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了。
实际上说是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些我们平日应该注意的方面而已。
并不是什么秘籍。
比如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
不要加太多不恰当的修饰。
比如要使写的文章生动,应该少用形容词。
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标点也一定要恰当。
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但是,对我们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来说却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编者选的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也写的很好。
实际上修改应该是写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说某某写某某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
对于这样的事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难吧。
至于修改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两个,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这第一个标准实际上有时候很难说,因为写文章的人想要表达的当然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会自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才会动笔去写的。
正确这个观点是要全面分析的,要尽力杜绝片面性。
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很重要的。
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没价值了,我想就不用写了吧。
我们写文章要让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提高,读后觉得愉快。
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编者选的胡绳的《关于写文章》,对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读来深有同感,也比较认同作者的分析。
作者认为写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大家应该都会认同的。
就像我们写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吗
而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思考的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当下笔之后,仍然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这应该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不够成熟有关系。
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或者仅仅有个粗糙的轮廓。
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样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我们警醒,促使我们继续思考,继续研究。
这样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以上这此,仅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中所选文章的内容。
其它的像孙梨的《芸斋琐谈》(七则),胡绳的《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及《义理、考据和辞章》等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