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彦语
经济的时间 从经济思想史上时间问题是经济学理普遍涉及到的。
当推马克思。
或许可 以这样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以对时间的分析为基础的,他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说 商品的价值及其市场价格,最终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时间。
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贝克尔的获奖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时间价值”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
依贝克尔之见,所谓 时间价值,等于个人把某段时间用于工作时,它能为之带来的额外货币收入。
举例来说,当 人们花四小时看电视而不去工作挣钱时,他便“损失了”四小时的工资。
这里,人们宁肯呆 在屋中借电视消磨时光,显然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的效用或好处相对于四小时的工资而言 更大。
虽然在整个理论和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与贝克尔区别很大,但仅就把时间作为衡量价 值的尺度,并且点明时间就是价值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不谋而合的。
与时间价值密切相关的,有一个在经济学说史上十分著名的“新酒陈酒”的故事。
如果承认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新酒在放置了一段时候(其间绝无额外的劳动时间 介入)变成了陈酒以后,为什么价格要大幅度上涨呢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库洛赫曾认为,在新酒被搁置的期间内,人力虽然停止了工作,但是“自然力”却进入了角色并开始作 用。
结果,新酒在经过了一段时差变成陈酒后,其价格便“自然地” 上升了。
马克思则从各 种资本参与瓜分剩余价值的角度来阐释了等量资本必须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进而说明了那 些投资于新酒的资本在一段时间后也一定要获得同投资于其他项目的资本一样得到相当的利 润。
对于因“时间差”而出现的利润的解释——这里我冒昧地将它称之为“时差价值”,影 响深远的理论之一,当首推庞巴维克的所谓“时差利息论”。
其基本思想脉络是:现在的物 品通常比同一类和同一数目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低估未来的需要呢
在 庞巴维克看来,是由于人们大多缺乏想像力,由于人们在意志上有缺陷而无法抗拒现在欲望 的诱惑,由于人们无法确定地知道自己生命的长短,是由于现在的物品比未来的物品更为优 越——前者可能使人们在未来获 得更多的物品。
显而易见,时间价值与时差价值之间虽然可 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说前者拥有客观基础的话, 后者则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们手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所谓边际分析,主要是指,无论是对 生产、分配及消费等人类选择行为来说,所“连续追加(或减少)的”物品、服务的最后一个 单位量是举足轻重的。
边际分析似乎与时间无关。
但仔细琢磨之后,便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 论:边际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时间分析,因为“连续”的基本涵义只能在时间座标中显 现其意义,而“追加”两字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人的选择有“先”有“后”。
吃第一个葡萄时 的感觉和吃第二十个葡萄时的满足程度恐怕是大不一样的。
所吃的最后一个葡萄的滋味(假 定还有葡萄可吃)可能谈不上什么甘美了,至少相对于人的有限的胃而言是如此。
这里,吃 葡萄无疑是一个过程。
而最后一个葡萄的经济学意义在于 ,如果消费者们是花钱购买葡萄的 话,那么葡萄的市场价格,据边际效用价格论的支持者说,便决定于这最后一个葡萄给其购 买者带来的效用满足。
然而,尽管许多经济学同行可能会不赞成我的见解,但我还是认为, 报酬递减律应当被视为边际分析的精神或观念上的先驱。
法国重农学派的领袖人物杜尔哥大 概是最早察觉土地报酬递减现象并且明确适当地加以表述的经济学家。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等,无不是建立在报酬递减规律之上的。
在现代版本的经济学中,人们称报酬递减律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经济周期问题,是经济学家从历史时间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所发现的一 个现象。
一八一五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经济危机。
若干年后又重复出现。
一些思想敏锐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试图用既有的经济学理论解答,或用统计学 描述各种现象。
西斯蒙第大概是首先站出来的一位。
在他看来,周期性出现的萧条,主要导 源于为数众多的穷人低下的购买力。
结果便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一见解深深地打动了 同情无产者的马克思,并影响了马尔萨斯。
后者的观点,如“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萧条,在 危机时应该去“修筑道路与公共工程”的建议等,又被其后辈同胞凯恩斯加以发扬光大了。
将经济危机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是一种普遍的作法 。
可它要多久才能走完“一圈”呢
正是由于前几辈的经济学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才有 了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的所谓“基钦周期” (约四十个月)、“朱格拉周期”(约八—十年) 、“库兹涅茨周期”(约二十年)和“康德拉杰耶夫周期”(约五十年)。
有趣得很,还是那个 西斯蒙第,为后来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曾经注意到,工商业者不 能正确判断他们的产品将有多少 、并在多长时间内被市场所吸收。
因此他们只能根据过去的 经验来调整未来的产出。
假如今年大白菜因丰收而跌价,那么明年就少种些。
但是如果大家 均这么想,则菜价便会上升。
人们不断地进行调整,菜价和产量便终将趋于稳定,也就是说 达到均衡。
当然,人们的适应性调整最终导致更剧烈的不稳定,亦不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方 出现的、且颇为活跃的“混沌经济学”的一个基本信念便是,一个初始扰动并不一定象钟摆 那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总要使该系统回到中点,相反,整个系统却可能出现无任何规律可言的“巨涨落”。
说到周期问题,我们恐怕不能不对最初由凯恩斯提出、最终由萨缪尔森完善的“乘数— 加速”原理不闻不问。
凯恩斯给出所谓乘数概念,旨在说明在时间序列中投资变动 本身所带 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会对经济或收入产生某种放大式的效应或影响。
随后,年仅二十 四岁的萨缪尔森受到乘数的启发而首创了所谓加速原理。
其基本涵义是,要想使投资保持不 变,消费就必须持续增长。
这等于是说,在经济过程中仅仅由于消费量增长的“加速度”下 降——尽管其绝对量仍旧增长,经济衰退也还是可能到来。
结果,在乘数和加速原理的共同 作用下,便可能出现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通货收缩或通货膨胀的螺旋。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耳闻 目睹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
在此展示的凯恩斯-萨缪尔森的想法,虽然讨论的直接对象是 投资-收入-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在时间的座标中发生的。
这 里,如果说有什么要补充的话,那就是他们把其主要精力汇聚于宏观总量分析,而其微观基 础却是由其他人来完成的。
对个人而言,他(她)在青壮年时“拼命”工作挣钱、储蓄,而在 退休后进行“负储蓄”(即花钱)。
虽然人们的收入大多在其一生中被消费掉,但一个增长着 的经济则会产生一个正值的总储蓄,这是因为年轻一代的储蓄者要比老一代的负储蓄者更为 富裕。
此理论便是与莫迪格里安尼这一名字密不可分的所谓“生命周期假定”。
与之相应的 理论还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个人的储蓄是预期收入的函数而非当今收入的函 数,以及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们今天花钱受教育,不过是一种智力投 资,以期在明天获得更高的收入。
既然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那么它们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就十分重要了。
以门格 尔、米塞斯和哈耶克为首的奥国学派,其四大公理中的两个,都是同时间有着密切关系的: 所有行为的发生都有一个时间过程,人们是从经验中获得知识的。
照我的理解,这两个公理 所包含的基本信念在于:一切皆变;人的行为是以以往的经验为基础的,并且人们总是带着 过去经验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现在、审视将来的。
无独有偶,以凡勃伦、康芒斯、米契尔为首 的制度学派的一个核心结论便是所谓“过去决定论”。
尽管上述两派在许多问题上水火不容 ,但它们却都为搭筑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比之下,主流经济学强调 的则多是“时点”上的人,而非站在以往的经验上面向 未来的人。
至于“现在”,米塞斯曾 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议论。
当我们说完“现在”这个词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难道 不是这样吗
大概这便是一些经济学家仅将“现在”处理为时点,而把“过去”和“未来” 看做是时段的理由吧
当然,这还取决于我们怎么样定义“现在”。
布坎南在谈论赤字与 民主问题时,专门批驳了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并且把它视为政府或某个(些)利益集团, 在民主(准确说是“一人一票,多数决定”)的规则下,为了现在的暂时利益而使后代付出沉 重的代价。
这里,“现在 ”也具备了时段的性质。
将时间进行先、后式的区分虽意义重大但恐怕还是不够的。
罗宾逊夫人讲过一句名言: 过去是不能招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
她的话包含着两个极深刻的道理,即时间不仅仅意 味着变化,意味着昨天、今天和明矢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还在于时间是不可逆的,是一去 不复返的;同时,时间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是紧紧联系的。
每每想到不可逆问题时,我就不 能不想到哈耶克。
他在痛斥那些“构建主义”——凭借人的理性设计出一个美好的社会,并 不惜用强制的办法加以推行——时指出,尽管摧毁作为一个自由文明必不可少的基础的那些 自发制度并不困难,但是一旦这些基础被摧毁,我们也许就再也无法创造出这样的文明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把不可逆性推至顶峰的经济学家之一,是缪尔达尔。
之所以这样讲,是由 于他提出了所谓“循环积累因果论”。
其大致思路是:在社会系统中,所有内生条件中的某 一条件变化后,其他条件会随之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这一系列连锁变化会使整个系统朝某 种方向运动。
动因→支持性变动→更大的动因,……便是其内在的逻辑。
这里,积累本身就 意味着不可逆性。
至于不确定性,经济学家们则更是煞费苦心。
奈特最先将人们所关心的、 却又无法确知的未来事件区分为 风险和不确定性——前者可用概率表示,后者则不能。
他所 归纳的产生不确定性的四点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的认知能力有限。
凯恩斯、哈耶克 、阿罗等人,均持类似观点。
与将未来处理为不确定性相对应,以穆斯和卢卡斯为首的“理 性预期学派”则宁愿用风险概念来处理未来。
他们的信念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经济学的 推理没有任何价值。
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拒绝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目前尚没有 处理不确定性的数学手段。
而用概率表述的风险,却可进入数学模型,并在数量上得到分析 。
谈时间,总是免不了要触及到长短问题。
主流微观经济学中在讨论成本时就对时间进行 了划分: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坦率地讲,这种区分仅仅是概念上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区分 时间长短的客观标准。
不过尽管如此,经济学家们仍旧在强调长期或注重短期问题上泾渭分 明地划为两大阵营。
马尔萨斯—凯恩斯大致可作为短期分析的代表。
凯恩斯曾经讲过,“长 期”往往使人误入歧途,因为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去。
制度主义、特别是那些后制度主义经 济学家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一注重短期分析的队伍中。
亚当·斯密、哈耶克、弗里 德曼恐怕是长期分析的坚定信奉者。
这批经济学家坚信,只 要时间足够长,市场最终总会发 挥作用的,就是说,市场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使经济达到完全均衡。
多久才算是“足够长”呢
他们认为是市场全部出 清所需的时间。
由此看来,对时间长短的 侧重不一的背后,还隐藏着很深的政策分歧呢
倡导国家干预和鼓吹自由放任竟然也可以从 “时间”上推演出来。
此外,作为补充, 时间的长短对个人或集体选择而言,亦影响深远。
在由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开创的、并被 一大批后来者发展了的博弈论里,一次博弈与多次博弈 ——后者中的当事人必须要认真考虑将来再次博弈时的成本和收益——的划分,亦可被看作 是短期与长期的对应物。
另一方面,个人行动通向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也还是时间。
在新政权建立之初,各官僚机构中的各级官员是很难拉帮结派、互相串通的。
然而,随着时 间的推移,“共谋”便逐渐形成。
他们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欺下瞒上”。
这就是欧森对传统苏联型经济之崩溃所做的解释。
上述所谈,毫无例外地均与时间有关。
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理一理经济学家们 究竟是如何处理时间的,他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二是试图找到一个一般性的经济学之时间 基础。
关于头一个目标,现在看来大体上是完成了。
作为价值尺度之时间,体现变化的时间 ,主观或客观的时间,统计意义上的时间,“宏观化”与“微观化”的时间,刻画先后顺序 的时间,与不确定性唇亡齿寒的时间,连续不可逆的时间,有长有短的时间等等,可以约略 地勾勒出“经济学中的时间”的全貌。
关于第二个目标,现在看来我至多是做了些铺垫性的 工作。
这样说是因为把时间的上述各种性质统一起来困难重重。
我们不难发现,前文提到的 诸位经济学大师在处理、使用时间无疑是不连贯、不系统、不规范、并且缺乏一个统一的时 间基础的。
这便是这种困难的真实写照。
另外,时间竟能够从如此多的角度“进入”经济学 领地,到真是印证了马歇尔的一句话:时间这个要素几乎是每一个经济学问题中的主要困难 的核心。
话说到这里,我记起了弗里德曼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经济学,即好的经济学和 坏的经济学。
我不敢妄言自己有足够的资格批判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但是我却有足够的勇气 说,凡是不包含或不涉及时间问 题的经济学,肯定是坏的经济学。
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种答案就是应专注于一样事物直至将它完全弄明白。
1,对于所有人来说,人的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天是不一样的,而对于每一天来说,每一小时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每一小时的价值不一样,在不同时间内工作所应获得的报酬也应该有不同。
2,对于一天的24个小时,对于正常上下班的人来说,早上工作四小时,下午工作四小时,周末有双休,每个小时所应得的报酬可以认为应当是一样的。
而对于三班倒的工人来说,却大不一样。
3,白天上8个小时和晚上上8个小时肯定是不一样的,假如他们的工作效率相同,报酬也应该相同,但是上晚班的工人必须要牺牲额外8个小时来恢复自己的劳动力,这工人未工作的8个小时也应该得到报酬。
而对于非正常工作时间还有三餐的时间等,同样需要得到补偿。
4,对于三班倒的企业,每个班都是八个小时,这看似公平其实一点都不公平,因为白天工作和晚上工作的痛苦程度和等待痛苦程度(每个小时的边际痛苦程度加和)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改变,可以是9(白班)+8(中班)+7(夜班)=24小时,而不应该是3*8=24小时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 1、哲学家的思维: 黑的句名言提示了哲学是反 思的、回忆的、历史的。
而哲学家就象一个思维清晰的老头,他们饱经沧桑,看透世间万物。
2、经济学家的头脑:以经济现象和经济事实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人士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学 家。
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组织,是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
一个优秀的个企业家就必须像经济学家一样,不仅要清楚经济现象,也要清楚经济环境和经济实体,清楚自己企业所处 的环境,只有清楚的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环境,才能更清楚的知道如何去做。
3、政治家的眼光: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定是眼光长远的,他不仅能看到过去,现在,更能看到明天,未来。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也理当如此,他不仅需要看清楚现在,更需要看到未来三五年,甚至二十年。
4、军事家的胆略:一个优秀军事家最基础的就是拥有过人的胆略和魄力。
胆、识、才是一 个人最大的财富,胆排第一,也有话说:有胆有识,胆在前,德才兼备,德为先,说明的都 是同一个问题。
5、外交家的纵横:外交家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能处理各种危机, 能应对各种场合,能化解各种矛盾,能平衡各种关系。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又何不须 如此
如若不如此,又如何应付企业错综复杂的各种事务和局面
6、谋略家的深沉:谋略家深沉老练、进退有度、恩威并济、纵横捭阖、明察秋毫,作为一 个优秀的企业家,做事要深沉老练,决策应进退有度,管理用人要恩威并济,内外事都能纵 横捭阖,万事都能明察秋毫,处理适度。
7、资本家的精明:资本家就是以赚取利润为本,资本家自然精明至极。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亦须具备资本家之精明,才能为企业赚取利润和生存之本,有了生存之本才能发展壮大,发展壮大自然可以报国惠民。
8、策划师的才能: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策划大师,一个优秀的策划师不 仅能调动各种资源,创造市场潮流,革新营销模式,还清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消费心理, 熟练各种工具,这些,也都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所应该具备的。
企业家具备了策划师的才能, 也就能掌握市场主动,运用智慧创造企业辉煌的奇迹,以及度过重重困难和危机。
《地下城与勇士》所有NPC的语录
一、“用耳去听,用心去斩;剑斩肉身 心斩灵魂。
”——G.S.D 二、“死亡只不过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德莱弗斯 三、“邪恶如同灯光下的阴影,即使看不见也会存在。
”——歌兰蒂斯 四、“锋利的刀刃让我兴奋。
”——卡坤 五、“对待装备要象对待情人一样
”——林纳斯 六、“难道美丽也是一种罪—罗莉安” 七、“除了不存在的,其他的都有哦!”——罗莉安 八、“格斗就是要狠
”——卡坤 九、“我的愤怒,你承受不起”——路易丝 十、“今日风儿对我私语,明日星辰为我闪耀。
”——艾丽 开罐NPC:“来来!~以钱赚钱啦。
”阿尔波特:“我叫阿尔波特,记住本天才的名字。
”阿尔波特:“哎
~这个世界上除了我就在也没有天才了吗
”加尔:“来得正好,要是能再早点来就更好了。
”加尔:“呃
你刚刚和我说的什么
”加尔:“到底什么事,别婆婆妈妈的,讨厌
”辛达:“我的东西是最好的
~”夏洛克:“你不是每天都能看见我的。
”索西雅:“今天好想一醉方休啊
~”达芙妮:“啊!~~肩膀有点酸,能不能帮我揉揉呢
”凯利:“啊
~路过的那个小伙,挺帅的嘛。
”歌兰迪斯:“勇士我一直在等你。
”博肯:“记住我们现在是陌生人 赛丽亚:需要帮忙吗。
你来啦。
我叫赛丽亚。
一定要记得我。
GSD:刀斩肉身,心斩灵魂。
用耳去听,用心去斩。
非常欢迎。
剑,是不会迟疑的。
你好。
(声音十分厚重)只要面对敌人,我的剑就不会迟疑。
愿鬼剑士的智慧与你同在。
辛达:路上小心呐。
快过来把。
给你看看我的宝贝。
我的东西是最好的。
夏洛克:你不是每天都能看我的吗。
哈哈,你来的正是时候。
请到这儿来一下。
好东西,永远在我这儿。
欢迎再来。
要对哥布林保密。
风振:欢迎你再来。
武义的根本,就是与自然合一。
我是风拳流大师风振。
风会指引你前进。
卡尼娜:勇士,你要去哪儿。
需要我帮忙吗。
随便挑一个吧。
瞧一瞧看一看啦。
一路保重。
游侠凯丽:你好哇,我叫凯丽。
见到你很高兴,我是凯丽。
哦,路过的那个小伙,挺帅的嘛。
有什么事儿吗
一定要保重啊。
哎,大陆的早晨真凉爽啊。
慢走哦。
啊,令人怀念的故乡。
砰...哈哈^_^。
后会有期。
我也想学魔法。
罗莉安:被我的美丽迷住了么。
哦..欢迎欢迎。
难道美丽也是一种罪。
勇士下次再来哦。
愿你得到维纳斯的恩宠。
卡坤:锋利的刀刃让我心痛。
你要找什么。
你来这儿干嘛。
当你与高手对决时。
走好。
保重。
生产商罗杰:买卖绝对公平。
如果需要什么请跟我说。
欢迎你。
欢迎来到淘金圣地。
这里的经济会迅速繁荣的。
莎兰:与魔法相关的一切都在我这儿。
欢迎光临。
那下次再见咯。
愿魔法的气息与你同在。
现在,请你集中精神。
魔力其实就是大自然的流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
愿魔力环绕你。
阿尔伯特:我为什么这么帅。
你在找我吗。
哼,我知道你为什么找我。
记住,我的名字是:阿尔伯特。
好像是母亲大人的声音。
铁匠林纳斯:欢迎光临。
我可是这儿顶尖的铁匠。
对待装备要像对待情人一样。
愿铁锤的力量与你同在。
嘿,勇士。
歌兰蒂斯:我叫歌兰蒂斯。
勇士,我一直在等你。
你到底在哪儿。
尼尔巴斯哥哥,你到底在哪了
博肯:你好。
挡道人,小声点。
我正在执行秘密任务。
没人跟踪吧。
嘘,小声点,找我什么事。
现在我们是陌生人。
索西雅:想来点儿什么。
来杯冰啤酒怎么样。
今天,好想一醉方休啊。
保重。
诺顿:科学的力量太伟大了。
你想知道什么。
路上小心。
我是这儿最好的炼金术师诺顿。
望采纳~谢谢
营销的名人名言都有哪些
纳什均衡定义: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
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
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讲到两个囚犯的故事。
)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
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
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
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表2.2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表2.2 囚徒困境博弈 —————————————————————————— ┃ B ┃ B ┃ ————————┃————————┃————————┃ ┃ 坦白 ┃ 抵赖 ┃ ————————┃————————┃————————┃ A 坦白 ┃ –8, –8 ┃ 0, –10 ┃ ————————┃————————┃————————┃ A 抵赖 ┃ –10, 0 ┃ –1, –1 ┃ ————————┃————————┃————————┃ 关于案例,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
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
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于经济学中Rational agent的前提假设,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释放就不会出现。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记载纳什生平的书有:《普林斯顿的幽灵》(又译为《美丽心灵》)西尔维娅.娜萨 再来看一段 纳什均衡理论的介绍 :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纳什。
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是他在博奕沦领域的贡献,他提出了“纳什均衡”理论、关于博奕论,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张三和李四,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他们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
警察分别对张三和李四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 张三和李四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
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3个月,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
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
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 (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
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它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实际上,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判5年好,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张三和李四都会想,如果我抵赖而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险的。
但张三和李四都理性选择的结果,两人都被判了5年,最优的被判1年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也就是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选择,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却是不理性的。
这与传统经济学所言的结论相悖。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的结果是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最终会造成对整个集体的最大利益。
实际上,就像囚徒困境一样,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参与选择的人数只有少数几个的时候会失去作用,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决策的过程会考虑其他参与者的想法,就像赌博和下棋的时候一样,这就和买家和卖家数量都巨大时的完全竞争不完全一样,需要新的一套思路进行研究。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并非最优的结果,就是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果,这个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博奕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纳什均衡”,一谈到博奕论,人们说的最多的最著名的也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战略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当然,“纳什均衡”虽然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
如上述,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的情况下,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实际上,如果上述两个囚徒能够串供进行合作,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都抵赖从而只因偷盗罪被判1年,当然,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警察才对他们隔离审查从而获知了事实真相,对囚徒而言最有利的合作结果才没有出现。
“纳什均衡”描述的就是一种非合作博奕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
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奕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今天,纳什均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尤其在进行制度分析寸,我们可应用它得出一个很重要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
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理论》一书)采纳哦
上一篇:拒放烟花爆竹名言
下一篇:外国人的名言名句英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