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自我不盲目跟从的名人名言
关于“坚持名言警句1.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2.骐骥一跃,不能;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国谚语4.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5.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6.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8.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9.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贝利10.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1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左拉12.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13.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14.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赫尔岑15.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萨迪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佚名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 11.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佚名 1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15.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武者小路实笃 16.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 17.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佚名 19.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王守仁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米南德 2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23.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梭罗 24.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乔•贝利 2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罗洛•梅 27.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武者小路实笃 28.有志者事竟成。
——佚名 29.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30.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
——果戈理 3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华兹华斯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33.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贝弗里奇 34.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左拉 35.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
——佚名 36.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佚名 37.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
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奥斯特洛夫斯基 38.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萨迪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天祥 40.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歌德 41.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
——雨果 4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43.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逊 44.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45.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
——佚名 46.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费尔巴哈 47.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高尔基 48.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
——奥斯特洛夫斯基 49.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莫洛亚 50.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歌德 51.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自己是认为办得好的,就坚定地去办,这就是性格。
——歌德 52.事情是很简单的人,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以底。
——陀思妥耶夫斯基 53.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
——陀思妥耶夫斯基 54.生活里没有做不到的事,但需要有强烈的愿望,必要时应该不惜生命。
——列•列昂诺夫 55.……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
——戴尔•卡内基 56.在重大事件中不丧失勇气的人不得不算是一个好战士。
即使没有事干也不感到烦闷,遇到随便什么事情都能够忍受,不管你要他怎么样,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好战士呢。
——果戈理 57.万事皆由人的意志创造。
——普拉图斯 58.从不为艰难岁月哀叹,从不为自己命运悲伤的人,的确是伟人。
——塞内加 59.人在意志力和斗争性方面的长处或短处,往往是导致他们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代 60.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是欲望和制止,欲望和放弃。
假如你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最大的意志的。
——马卡连柯 61.在人类行为中表现的意志,如同所有其他外界事情一样,受普遍的自然法则所决定。
——黑格尔 62.如果意志要想具有法的权能,它就必须在理性发号施令时受理性的节制。
——阿奎那 63.一个人要开化一个最闭塞的地方,有了钱还不行,他还得有知识;而且知识,正直,爱国心,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把个人的利益丢掉,献身于一种社会的理想,那也是白费。
——巴尔扎克 64.只要有一种无穷的自信充满了心灵,再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莫泊桑 65.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西塞罗 66.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
——马克•吐温 经验和毅力,是成功的双足。
——佚名 67.意志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拥有的、以纠正自己的自动性的力量。
——劳伦斯 68.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对一切都要乐观……需要有决心——这是最要紧的,有了决心一切困难的事都会变得容易。
——果戈理 69.能赢得普遍尊敬的人,并不是由于他显赫的地位,而是由于始终如一的言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 70.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
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
——歌德 71.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决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地去学习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吴玉章 72.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赫尔岑 73.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 74.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
——海伍德 75.上帝的恩惠像一支蜡烛,人的意志像制蜡烛的蜡,人要登上炼狱山顶的上地上乐园,也缺少不得自己的意志。
——但丁 76.人的意志并不总是万能的,因为笑声和泪水会随着那产生这些东西的激情接踵而来,最真诚的人最不能控制它们。
——但丁 77.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实现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实现了他自己,而这种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弗洛姆 78.物理学教给了我们严峻的一课:人的意志是受到某些决定性的限制。
——艾尔•巴比 79.在没有开始履行自己的使命以前,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耐心,不要害怕险峻、漫长的几乎没有尽头的阶梯…… ——果戈理 80.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神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歌德 81.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萨迪 82.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
——约翰逊 83.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84.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
——拉罗什富科 85.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
——苏轼 86.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拉蒂默 87.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完成的任务,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要完成。
社会之河的圣水就是因为被一股永不停滞的激流推动向前才得以保持洁净。
这意味着河岸偶尔也会被冲垮,短时间造成损失,可是如果怕河堤溃决,便设法永远堵死这股激流,那只会招致停滞和死亡。
——泰戈尔 88.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
——纳斯雷丹•霍查 89.要记住
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
——列夫•托尔斯泰 90.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
——法布尔 91.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
——罗曼•罗兰 92.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叔本华 93.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
——列夫•托尔斯泰 94.人类的心理统统就是这样,而且,似乎永远是这样;愈是得不到手的东西,就愈是想得到它,而且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愈大,奋斗的意志就愈是坚强。
——乔万尼奥里 95.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奥斯卡•王尔德 96.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爱因斯坦
不顾闲言碎语仍然坚持己见的名人事例
安徒生很小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就过世留下他和母亲二人过着贫困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
他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
等到表演完后,王子和蔼地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安徒生自信地说:“我想写剧本,并在皇家剧院演出。
”王子把眼前这个有着小丑般大鼻子,和一双忧郁眼神的笨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对他说:“背诵剧本是一回事,写剧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项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怀抱梦想的安徒生回家后不但没有去学糊口的手艺,却打破了他的存钱罐,向妈妈道别,到哥本哈根去追寻他的梦想。
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过所有哥本哈根贵族家的门,没有人理会他,他从未想到退却。
他一直写作史诗、爱情小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俏虽然伤心,仍然坚持写了下去。
1825年,安徒生随意写的几篇童话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儿童的争相阅读,许多读者渴望他的新作品发表,这一年,他30岁。
直至冷日,《国王的新衣》、《丑小鸭》等许多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许多儿童健康地成长。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光绪的师傅
龢 清道光(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于北京城驸马街罗圈胡同。
世居苏州府常熟县(今属江苏).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字二铭,号邃重,道光进士。
曾任礼部、户部、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充任上书房总师傅,授读恭亲王、谆郡王、惠郡王、锺郡王。
晚年曾任同治皇帝师傅,是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
翁同龢的母亲许氏,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通《诗》、《易》,晓五经,尤好读史书。
许氏婚后,由于翁心存长期在京为官,不常回家,全部家务就由她一人操办。
翁同龢有兄姊四人。
长兄同书,字祖庚,号药房,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
次兄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
两位兄长学问上都有一定功底,翁同龢深受影响。
两位姐姐也都聪明过人,大姊寿珠尤其聪明,诗书过目成诵不忘。
翁同龢是兄姊中最小的一个,备受兄妹疼爱。
翁同龢四岁以前,父亲曾先后出任四川、江西等省学政,全家跟随,生活不太安定。
其间,母亲和大姊教他阅读了《三字经》、《千家诗》,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及近人吴梅村的诗,开始了启蒙教育。
六岁那年,父亲回京任职,翁同龢遂入私塾就读。
在私塾的前两年,他的功课早晚由大姊辅导,他的《四书》、《五经》和《毛诗》都是大姊亲自教授的。
翁同龢八岁时,父亲辞官回乡,供养老母,他也随之回到了家乡。
在故乡,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乡居10多年,翁同龢利用其家有大量藏书的优越条件,牢记魏人董遇的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名言,终日埋头读书。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不少人家子弟披红戴绿、踏青外游,可他除随父兄扫墓外,曾不出书房一步。
夏日,气温上升,挥汗如雨,他仍手不释卷;蚊虫四集,他便在案下置一空瓮,将两脚放进去,读书不止。
严冬,则手持铜炉,吟诵不辍。
他先后阅读和浏览了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人的著作不下百余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翁同龢九岁那年,参加童子试,一举考进了由其父担任主讲的县游文书院。
在这里,他常与同学聚集在一起切磋学问。
翁同龢好谈历代典章制度,尤好谈《周礼》,认为周公、孔子所讲的道理在当今也可以行得通,士大夫立志当以周公、孔子为榜样。
他的议论,常常遭到同学的非议,翁同龢坚持己见,常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
在游文书院读书期间,翁同龢还同常熟、昭文(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分常熟县置,1912年并入常熟)两地的书法家交往,与他们结交为友。
研摩碑帖,从而为他后来书法自成一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上家庭的影响,翁同龢在乡里渐渐有了名气,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壮才名第一流。
乡居期间,在父兄指导下,翁同龢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走读书做官的道路。
正当他在仕途的道路上举步之时,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国侵略军从广东沿海北上,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口要塞,江南震惊,百姓纷纷举家迁避。
翁同龢一家避居苏州(今属江苏)。
在苏州,翁同龢游览了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的旧居端园和祠庙白云寺,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铭刻在心。
三个月后,全家回到常熟,过了不到一年的平静生活。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侵略军侵入长江,沿江守军溃散,百姓四散逃命。
翁同龢全家再次逃难,避居常熟南乡钓渚渡卫家滨。
钓渚渡离明末抗清英雄瞿式相故居不远,距顾炎武当年隐居的唐市语廉泾也只有数里之遥。
在钓渚渡,父亲又一次给他讲述了瞿式相和顾炎武英勇抗清的故事,使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萌发。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八月,英军退出长江,翁同龢全家回到常熟城里。
日子刚刚安定,不幸之事又接踵而至。
一年之内,合家三丧,先是大姊因难产而亡,接着是二嫂杨氏病卒,不久则是年老的祖母病故。
大姊去世时,翁同龢正在苏州府参加府试,恶耗传来,遂弃笔离开考场,回家治丧。
大姊的去世,给翁同青以沉重打击,曾一度卧床多日,性格从此变得抑郁寡言,但在学业上仍不懈怠。
道光二十五年(1845),翁同龢考中博士弟子生。
次年,翁同龢又参加府试,补上了诸生。
道光三十年(1850)春,翁心龢奉召回京任职,翁同龢陪同双亲一同进京。
是年,正赶上礼部举行贡试和拨贡试,翁同龢遂参加了这两次考试,均考取第一名,被封为七品京官,在刑部供事。
对此,翁同龢并不满足,而是继续努力,供职之余,他把精力全部用于研读经史、练习楷书和作八股文上。
咸丰二年(1852),他22岁那年考中举人。
咸丰六年(1856),即他26岁那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参加廷试,一举考中一甲一名。
二、屡次充任考官为国选拔人才 翁同龢中状元后,被授为修撰,在翰林院供职,参加庶吉士学习。
咸丰八年(1858)六月,正在参加庶吉士学习的翁同街被咸丰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奉命典试陕西,正考官则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荫。
这对翁同龢来说,是一种殊荣。
可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热情,因不久前他的爱妻汤孟淑不幸病逝,此时的翁同龢仍沉浸在悲痛之中。
但圣命不可违,且按规定考官必须准时到达考点,容不得半点推延。
七月底,翁同龢极力克制自己,打点行装,辞别亲友,同潘祖荫一同踏上了西去陕西的旅途。
翁、潘二人由直隶出发,取道山西,经近一个月的车马劳顿,到达陕西省城西安。
八月中旬考试开始,翁、潘二人坐堂主考,巡察整个考场,要求极为严格。
由于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翁同龢主考的当天就病倒了,寒热发作,彻夜难眠。
但他为报皇恩,强忍病痛,坚持支撑着批阅荐卷,直到三场试作阅毕。
发榜时有人告发,获第三名的考生张批绩所答试卷为抄袭他人之文。
翁、潘二人同监临核准后奏请,将张除名。
对张之所为,翁同龢极为愤慨,本想严加训斥,后得知张已60有余,大自己两旬还多,只好作罢。
事后,翁同龢曾大发感慨,认为八股取士有其不足之处,同时对名落孙山者寄予一定的同情。
八月底,陕西典试结束,即将回任的考官们欣赏翁同龢的书法,纷纷请他题字留念。
此时虽翁同龢病体尚未痊愈,但他不负众望,挥毫泼墨,来者不拒,一写就是几日,致使病情加重,经多方调养,直到九月底方能下床走步。
正值此时,一道圣旨飞传西安,翁同龢被任命为陕西学政,视察陕西全省各府、县考试童生及生员事宜。
十月初,翁同龢带病上任,足迹遍布800里川,经过两个多月的劳累,至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视学完毕。
鉴于病魔缠身,他便上书奏请开缺。
咸丰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准翁同龢开缺,返京调养。
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
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回京后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
这以后,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屡次充任考官,所以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为清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
三、入值弘德殿行走备受帝后信赖 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四日,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太后谕令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实录馆协修徐桐负责教育年仅10岁的同治皇帝。
充任帝师,这是朝廷对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赖,翁同龢非常高兴,向两太后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辅导皇上,报答皇恩。
十月十七日,翁同龢、倭仁和徐桐第一次进宫授读。
天刚刚廉亮,翁同龢就来到弘德殿候驾,倭仁、徐桐也随后来到。
待同治帝驾到,翁同龢等立即向前行君臣大礼,同治帝喊了一声师傅,随后君臣趋步进入书房。
同治帝坐两面东,师傅们坐东面西,一天的授读正式开始。
这一天首先授读的是倭仁和徐桐,讲授的是《尚书》和《孟子》的有关章节。
膳后,翁同龢接着讲授,他讲的是《帝鉴图说》。
此书内容更深,但图文并茂。
翁同龢针对同治帝年幼的特点,深入浅出,使同治帝听得津津有味,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学问,翁同龢第一次授读成功。
翁同龢讲完《帝鉴图说》后,又给同治帝讲授了《圣祖廷训格言》、《清朝开国方》、《经史语录》、《毛诗》、《孝经》等课程,并指导同治帝学诗作论。
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的学生并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典学成否,直接关系到清朝的兴亡,非同小可,因此他授读格外认真。
每天寅时(早晨四点左右)入值,申时(下午五点左右)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几乎日日如此,有时甚至带病进讲。
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查找一本书,跑遍北京大小书铺。
为使皇帝能学会作诗,他专门编辑了《唐诗选读》,亲自抄呈,交同治帝带回宫中阅读。
同治帝阅读古文有困难,他便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供同治帝阅读。
因笔不合手同治帝书法不佳,翁同龢亲自到笔店买了两支上等笔送给同治帝。
在教育方法上,他也极为讲究。
当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时,就停止授课,让皇帝到庭中散步,借以解除疲劳;当同治帝表示作论太难、提议不妨先由师傅作几段时,翁同龢便如此照办。
翁同龢不但在授读上下功夫,而且对妨碍同治帝学习的一切作法,那怕是太后所为,他也敢直言劝阻。
所以,翁同龢的讲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后的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的有关章节。
对翁同龢来讲,给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两官皇太后进讲比给年幼无知的同治帝进讲更为荣耀,但一旦出错,不但贻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职为民,身败名裂。
因此,在第一次给两宫皇太后进讲的前夜,他将要进讲的内容温习再三,几乎一夜没睡。
他第一次进讲的题目是《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
在进讲中,翁同龢反复阐述了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讲得不仅仪节规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剖析精当,两宫皇太后及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到满意。
此后,他还给两宫皇太后进讲了关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15个专题。
在进讲这些专题时,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借两太后的提问,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如实陈述,大胆批评当朝弊政,并相应提出改正意见,其中许多意见后来被采纳。
他如此敢于直言进谏,这在当朝上大夫中是极少见的。
同治十年(1871),正当翁同龢为进讲再作努力之时,其母许氏病逝,翁同龢上奏获准回籍治丧,离开弘德殿上书房,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治丧期满才回京复职,再次入值弘德殿,担任同治帝师傅,直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逝。
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间,由于他聪明能干、备受皇帝和太后信赖,所以屡受殊荣。
同治四年(1865),他奉旨阅看文宗实录,按例只有亲王、大学士才有资格阅看前朝皇帝实录。
在仕途上,由誉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讲,再擢为国子监祭酒,进而提为太仆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亲政后,推恩赏给他一品顶戴,真可谓一帆风顺,步步登高。
四、两度出任刑曹按律理狱办案 光绪元年(1875)八月,翁同龢奉旨暂行代理刑部右侍郎,直到光绪二年(1876)初始任毓庆宫行走,担任光绪帝师傅,任职仅有四个月。
时间虽短,但翁同龢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力主按律办案,作了大量工作。
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平了反。
这一奇案是这样的:杭州府余杭县(今属浙江)城厢镇一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同治十二年(1873)春娶毕秀英为妻。
毕氏天生貌美,又喜穿绿色衣服,系白色围裙,人送绰号小白菜。
葛、毕婚后,租借了新科举人杨乃武的一间房子,毗邻而居。
时杨乃武丧妻不久,两家来往频繁,杨乃武与小白菜也曾单独来往过,但并无伤风败俗之事。
葛品连突然于同治十三年(1874)初冬暴病而亡,葛母怀疑可能是儿媳小白菜与杨乃武串通谋杀亲夫,送上告余杭知县,鸣冤请验。
余杭知县刘锡彤接状后,送带领三班衙役开棺验尸,判定葛品连是中毒而亡。
于是,刘锡彤下令拘捕严审小白菜,小白菜供认实不知情,刘锡彤便下令施用酷刑,小白菜仍供实不知情。
刘锡彤之子刘海升,游手好闲,曾诱奸过小白菜;县衙役何春芳也曾企图强奸葛毕氏,未遂。
刘海升和何春芳二人恐小白菜口供将二人牵连进去,遂恐吓小白菜:只要她供认是与杨乃武通谋杀丈夫,可免除死罪,否则罪加一等。
小白菜受刑不过,只好按刘海升和何春芳二人指定的去说,承认葛品连是自己与杨乃武合谋毒死的。
刘锡彤下令拘捕杨乃武到堂,杨乃武则坚不承认。
刘锡彤为包庇其子,便将不实之验尸记录及审讯记录上报杭州府,请求二审。
杭州知府陈鲁不去核实,据刘锡彤提供的材料,对杨乃武严刑拷打,杨乃武不堪受皮肉之苦,只好含屈成招。
府又报省,并拟定处死小白菜、杨乃武。
浙江巡抚杨昌睿曾亲自审讯,小白菜、杨乃武料难翻案,屈供如前。
杨昌睿曾派衙役去余杭县调查,但由于所派衙役受刘锡彤重贿没有深究,杨昌睿听信虚言,仍照杭州府所拟罪名上报刑部。
在此时,杨乃武在狱中写了一篇亲笔辩供,揭发余杭知县刘锡彤之子刘海升和县衙役何春芳对小白菜所行不轨之事,并设法将亲笔辩供送给他的姐姐叶杨氏。
叶杨氏遂同杨乃武之后妻杨詹氏身背黄榜(冤单)进京呈控。
叶杨氏、杨詹氏二人进京后受尽艰难,刑部受理,认为此案有疑,廷旨交浙江巡抚亲自复查。
复查中,杨乃武、小白菜双双翻供,浙江巡抚感到此案棘手,此案于是被搁置下来。
直到光绪元年(1875),由于杨詹氏、叶杨氏几度进京四处鸣冤,吏科给事中王书瑞上书提出异议,浙江籍京官联名上奏请再行审问,西太后慈禧才下令刑部尽速复审。
此时,刑部六堂官中,由于种种原因,主事的只有翁同龢一人。
翁同龢接旨后,详细阅读了有关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有关材料,发现了许多疑点,遂奏准暂不入奏。
为彻底查清案子的来龙去脉,翁同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他先后走访了熟于案律的同行同僚、在京的浙江籍官员许多人,与他们共同探讨此案,征询他们对此案的意见。
经过调查,翁同龢越发坚定了自己对此案有疑的看法,表示案情一日不明,决不草率定案。
后唯恐自己判断有误,又进一步调查核实,并上奏西太后。
西太后采纳了翁同龢的意见,下令将所有人犯、证人押解刑部审讯,对葛品连再次开棺验尸。
结果,人证、物证证明葛品连并非中毒而亡,而是暴病而死,小白菜、杨乃武并无串通害人之举,二人无罪获释,案情大白于天下。
案情既然大白于天下,翁同龢便同其同僚数人陈奏西太后慈禧应按律惩治此案中行为越律者。
为收买人心,以示清明,西太后慈禧采纳了翁同龢等人的意见,将浙江巡抚杨昌睿以下100多名官吏革职、充军。
至此长达三年之久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得以了解。
光绪五年(1879)一月,翁同龢被任命为刑部尚书,直至此年五月。
此次在刑部任上,翁同龢对刑部进行了整顿,撤换了部分不称职的官吏;对含糊不明易被偷梁换柱的律例规定,作了明确的界定;亲自查看大案、疑案的案情材料,坚持依法办案,按律治罪。
翁同龢两度出任刑曹,前后在任时间相加不过10个月,时间虽短,但由于他能按律理狱办案,所以在任期间备受西太后慈禧和王公大臣们的赞赏。
五、担任毓庆宫行走循循善诱光绪帝 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一日,两宫皇太后降旨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担任毓庆宫行走,充任刚刚即位、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的师傅。
翁同龢接旨后,喜忧并举。
喜的是两宫皇太后一再重用自己,再为帝师。
忧的是要将一个年仅仅四岁的孩童塑造成一代圣主,责任重大。
他考虑再三,一再推辞,但终未获准,且西太后慈禧温谕再三,要他尽心竭力,济此艰难,翁同龢只好勉力从之。
光绪二年(1876)三月二十一日,是翁同龢向光绪帝进讲的第一天。
翁同龢首先教光绪帝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个字。
接着,又教光绪帝朗诵了帝、德二字。
最后,进讲了《帝鉴图说》的首篇《三皇五帝》。
从这一天起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月毓庆宫书房被撤,翁同龢担任光绪帝师傅达20多年之久。
20多年中,翁同龢尽心尽力,循循善诱光绪帝,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翁同龢授读的前两年,主要是教光绪帝认字、读生书、背熟书。
翁同龢规定生书每天读20遍,熟书每天读50遍。
当时课文虽短,但由于光绪帝年幼不谙世事,且体弱多病,常常读到一半就不再读了。
师傅催促,权作耳旁之风。
每每见此情景,翁同龢便心急如焚,有时不免和风细雨申斥几句,光绪帝则嚎陶大哭,索性多日不开口读书。
翁同龢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慢慢左劝右劝,但光绪帝软硬不吃,翁同龢只好面奏两宫皇太后,西太后听后极为不满,决定用不准多吃食物来严加惩罚。
翁同龢则于心不忍,又生一计,何不去求助于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环。
奕环来到书房,先是厉声训斥,接着良言相劝。
对父亲的一威一震,光绪帝多少有所顾忌,但久而久之此法也失去了效力。
翁同龢认为长此以往总不是个办法,遂与其他师傅商定,相对减少读书遍数,每读完一遍由师傅当着光绪帝的面记下,读完为止。
采用此法后光绪帝好了一阵,但时间一长,旧病复发,且与师傅们辩论,认为读书不在遍数多少,应以是否熟练为标准。
但对于熟练的标准,师生认识不一,彼此争论不休。
师傅们一计不成又使一计,规定:如光绪帝不读完规定的遍数,便请他在位子上久坐不准动。
可一个四、五岁的孩童哪能坐得住,为此光绪帝常常大哭不休。
翁同龢本不同意此计,见光绪如此闹腾,便宣布取消,事情才归平息。
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四年(1878)毓庆宫书房是半天上课,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自光绪四年(1878)改为全天上课,要读的书越来越多,本来畏惧的光绪帝越来越畏难。
翁同龢见光绪帝年已渐大,不督促他读好书会贻误光绪帝终生,祸及整个大清王朝,便与其他师傅商定采用罚读法,少读一遍罚加两遍。
此法采用之初,光绪帝以闭口不读相对抗,接着便大声哭叫,对此翁同龢和其他师傅们全然不顾,并将光绪帝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上奏西太后。
有一次,光绪帝一怒之下离开书房,罢学回宫而去。
翁同龢和其他师傅们不得不上奏,求助于西太后慈禧。
后经西太后慈禧良言相劝,再加上师傅们承认自己的行为偏激,光绪帝才答应回书房。
这样,一场轰动皇宫的里学风波才归平息。
经过光绪帝罢学这场风波,翁同龢和师傅们得出教训,认为罚读法也并非一个劝学的好办法。
于是,经翁同龢提议,师傅们决定改用表扬法,每读完一遍表扬一番,从正面进行教育。
表扬法采用后,光绪帝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学习的积极性大增,一改往日不良学风,学业不断长进。
翁同龢不但在学业上是光绪帝的良师,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光绪帝的益友。
光绪帝从小体弱多病,胆子小,每逢雨天电闪雷鸣之时特别害怕。
每当此时,翁同龢总是将光绪帝抱在怀中,安慰他不必惧怕;光绪帝从小离开父母进宫,由太监服侍,太监们知道皇帝乃一孩童,常常敲诈,当得不到满足时,便怠慢光绪帝。
翁同龢得知后,有时当面训斥不规太监,有时上奏两太后责罚。
为此,光绪帝视翁同龢为知己,有什么喜悦都愿意与翁同龢述谈。
年复一年,至光绪七年(1881)光绪帝已是11岁的英俊少年,开始明事知礼。
此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已开始从沿海地区向中国内地深入,中国面临着危机。
因此,翁同龢决定加强对光绪帝的教育,在保留《四书》、《五经》等20多门有关封建伦理道德课程的同时,又增设了有关中外史地、洋务运动和早期改良主义者著作方面的课程。
翁同龢在给光绪帝讲授新增设的课程时,结合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事件,积极引导光绪帝思考现实问题,从而将毓庆宫书房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光绪帝听了这些新增设的课程后,感到受益非浅。
这对他在政治上成熟较早,特别是后来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翁同龢除在学业上教授光绪帝外,还注意对光绪帝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翁同龢第一次给光绪帝进讲时,就给光绪帝讲授了帝德如天的道理。
在以后长达22年之久的授读过程中,翁同龢时常规劝光绪帝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应庄重大方,不要迂腐。
经翁同龢等人精心教诲,光绪帝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懂事,立志要作一位象康熙那样的一代圣主,因此读书非常勤奋,每天黎明前就进书房读书,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
每到春节放假时,他仍坚持到书房读书。
为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他常常向师傅们索取新书,所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大,在光绪十五年(1889)亲政前总共读了八、九十种书。
这些知识为他亲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帝亲政后,翁同龢同往常一样仍到毓庆宫书房给光绪帝授课。
为满足光绪帝对西学的探求,他还继续不断向光绪帝呈送有关西学的著作,并且常在书房同光绪帝讨论时政。
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帝党官僚的疑忌。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绪帝的毓庆宫书房。
至此,翁同龢结束了长达22年之久的毓庆宫教授生涯。
六、首次出任军机大臣遭受革职留任处分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
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
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
光绪五年(1879),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
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
光绪七年(1881)六月,此案被告发,西太后命刑部审理。
刑部最后查明5万两银子的用处,另外3万两贿赂了王景二人。
不久,江西道监察御史洪良品上奏弹劾王、景二人贪赃枉法。
西太后命停亲王和翁同龢传问洪良品。
结果查明洪良品所言只是捕风捉影,无证人证据。
西太后遂命谆亲王、翁同龢传讯崔、潘到案,与周瑞清、户部承办司员、书吏等当面对质。
王、景二人见劣迹败露,遂上奏获准辞职。
但此案还未最后判决,西太后令彻底查清。
翁同龢等在进一步清查中,发现所谓王、景二人受贿的3万两白银没动仍存在钱庄,另外5万两大多列为别敬、赠敬、节礼等项,涉及到许多官员。
谆亲王力主严追,翁同龢则认为,穷追不舍,涉及官员之多,恐难结案;京官俸银微薄,下官赠与,向有此例,不能视为受贿。
为此翁同龢和谆亲王产生分歧,案子一搁就是三个月。
三个月过去,西太后令翁同龢迅速结案,翁同龢遂作了进一步调查;认为王、景二人虽有受贿之意,但无受贿之举,按律应从轻处罚;其余5万两,大多属馈赠,不便查出。
对此,谆亲王仍持反对态度。
翁同龢便心平气和地向谆亲王反复陈述法不阿贵,贵为同法的道理,表明断案应按律从事。
后谆亲王表示同意按翁同龢之意上奏,西太后则于光绪九年(1883)八月,分别处分了案中人犯。
至此,长达三年之久的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结束。
翁同龢首任军机大臣参与的第二件事就是直接参与决策中法越南问题交涉事宜。
19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基本控制越南后,开始向中国侵略。
翁同龢力主抗法,反对李鸿章妥协退让的政策,支持入越作战的刘永福的黑旗军。
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法国侵略者于光绪十年(1884)二月将战火燃到镇南关一带,中越边境危机,西太后为此于四月撤换了军机处的全套班子,翁同龢也没有幸免,遭革职留任处分,退出军机处。
七、勉强出任户部尚书帝后二党逐渐形成 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二十九日,廷命翁同龢出任户部尚书。
翁同龢接旨后极为恐慌,因翁同龢深知此时清朝危机四伏,财政拮据,出任户部尚书,负责一切大小开支,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差使,而自己又是外行,轻则为人指责,重则革职丢官。
但又一想自己在中法战争中的革职留任处分刚刚撤消,不便推就,只好强硬着头皮勉强走马上任。
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二十三日,黄河决口,西太后令户部拨款200万两赈济。
翁同龢受命后为之一惊,此时国库空虚,哪来200万两白银赈灾修河
遂召户部诸官连日商讨筹款事宜,最后大多赞同广开捐例筹款。
所谓广开捐例,就是大肆卖官鬻爵。
翁同龢认为广开捐例,会造就一大批贪官污吏,害国害民,所以极力反对广开捐例筹款。
后因西太后同意此法,翁同龢只好遵命领旨,尽心办理,但至光绪十四年(1888)底才收到捐银80万两,远远不足以用来修河赈济。
不久,内务府光绪帝大婚典礼筹备处又要求户部再投100万两。
翁同龢穷于应付,不得不举借外债,从此清政府开始靠借债苟延残喘。
同年,发生了李鸿章私自与美商合伙筹开华美银行的事件。
李鸿章为筹措巨款,举办海军,修筑铁路,建造颐和园,取悦于西太后,派人频繁与美商联络开办了此银行,其中美商出资居多,实为美商节制。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翁同龢得知后,极为震惊,认为银行乃国家的大政,银行被洋人节制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主权。
遂力陈西太后万不能批准。
九月,翁同龢又策动80多名御史上奏,弹劾李鸿章开办华美银行是欺君卖国。
此外,翁同龢利用醇亲王奕环与李鸿章争权夺利的矛盾,多次游说醇亲王,要奕环出面向西太后陈奏,阻止李鸿章的行动。
李鸿章开办华美银行的计划公开后,引起英、美等国的反对,因为华美银行一旦开业,则会影响他们在华
有没有坚持己见和不能坚持己见的例子
不能坚持己见的例子: 马谡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失了街亭
安全员要具备哪些素质
员应具备的能力(1)观察能力 任何事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班组安全员在安全工作面前必有较高的观察能力,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寻找安全工作的规律。
(2)分析能力 安全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班组安全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拿出解决的办法。
切不可人云亦云,草率行事,轻易下结论。
(3)表达能力 班组安全员随时都要解答职工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来回答职工提出的问题,通过表述自己的观点,达到安全宣传、安全教育的目的。
(4)写作能力 职工中创造的安全工作经验,需要总结和推广,班组中涌现出的安全先进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需要讴歌和传播,这就要求班组安全员要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总结安全经验,宣传安全典型,使之在班组乃至在企业中尽快得到推广和学习。
(5)感召能力 安全生产方针政策需要贯彻执行,职工的安全愿望和呼声需要得到表达,这就要求班组安全员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使你所讲的和所千的让职工爱听、爱学并自觉接受,积极参与。
(6)协调能力 在班组的安全工作过程中,有些事情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这就要求班组安全员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在安全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组骨干的作用,调动
光绪皇帝的老师是谁
翁同龢 翁同龢(一八三○——一九○四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
大学士翁心存之子。
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翁同龢极力主战。
七月十四日李鸿章电请从朝鲜撤兵,清廷不准。
翁同龢力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
” 八月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
十七日,翁同龢在军机处阅李鸿章“电谓俄人有兴兵逐倭之意”后,“力言俄不能拒,亦不可联,总以我兵能胜倭为主,勿盼外援而疏本务。
”九月十六日,平壤失守。
次日翁同龢抨击:“合肥(李鸿章)事事落后,不得谓非贻误”,促使光绪帝颁谕“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
十七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翁同龢感到“鸭绿江一线可危,即渤海亦可危。
”二十一日,建议“宜调东三省兵,而急设大粮台,派大员经理,又于鸭绿江岸筑土炮台等数事。
”十月十四日,翁同龢得知英使欧格讷提出由列强联合行动促成中日和议,但日本须索兵费的主张后,极为愤慨,当着慈禧太后的面“指陈欧使可恶”,力主继续战斗。
二十四日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次日第一军强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凤凰城等地。
三十一日,翁同龢拜见光绪帝时即“力陈京师阽危情形,请勿再迟一刻。
”十一月三日,翁同龢被补授军机大臣。
八日,翁同龢知金州已失,旅顺告急,即请派唐仁廉赴旅顺增援,允之。
二十二日旅顺失陷,翁同龢“愤虑填膺”。
当清廷派使赴日议和时,翁同龢等仍主张征集湘军,用刘坤一为统帅,以挽危局。
清廷采其议,命刘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各军。
光绪二十一年初,日军加紧进犯,一月十日盖平失陷。
十四日,翁同龢对议和发表意见:“臣于和议向不敢阿附,惟兹事亦不可中止,使臣已遣而逗留,恐彼得藉口,且我之议和,正欲得其贪吻之所出,先作准备耳。
幸少留意。
”为鼓励官兵奋勇作战,翁同龢提出“悬破格之赏,不次之迁,以作将士之气”的建议。
荣成与威海南帮炮台失陷后,翁同龢和感到“大局糜烂矣,焦灼愤懑,如入汤火。
”二月二日威海卫城与北帮炮台尽失,翁同龢发出“愤极愧极
寇深矣,若之何”的叹息。
此时,他又得知清政府派赴日本谈判代表,竟被日本政府无理驱往长崎的消息,又发出“近于辱矣”的慨叹。
十三日,清廷改派李鸿章为赴日议和全权大臣。
二十二日,光绪接见李鸿章时,军机大臣中,孙毓汶认为“必欲以割地为了局”,翁同龢则力“持不可”。
三月二日,李鸿章又谈及割地事,翁同龢坚决反对,申明“台湾万无议及之理”。
四月三日,翁同龢悉李鸿章来电中的和约十条,愈感“胸中磊块,未易平矣”。
次日,翁得知光绪帝希望议和速成,再“力陈台不可失”,指出,如割台“恐从此失天下人心”。
签订后,翁同龢又“极言批准之不可速”。
十九日,翁同龢收到丘逢甲等自台湾来电,“字字血泪”,翁痛感内疚,发出有“无面目立于人世”之感。
再次“力陈批准宜缓”,以求救急之法。
此时上奏者甚多,其中“大率谓和约当毁”,翁同龢虽不赞成,仍认为“公论不可诬,人心不可失”。
五月二日光绪帝批准。
八日,中日代表在烟台换约。
清廷决定限期割台。
十七日,翁同龢“见台民公电,为之流涕”。
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翁同龢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力主变法图存。
六月十六日慈禧令光绪下谕将翁开缺回籍。
戊戌政变后,十二月四日,又奉朱谕,将翁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三十年(一九○四年)卒于家。
宣统元年诏复原官,追谥“文恭”。
清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于北京城内石驸马街罗圈胡同。
翁家世居苏州府常熟县(今属江苏).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字二铭,号邃重,道光进士。
曾任礼部、户部、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充任上书房总师傅,授读恭亲王、谆郡王、惠郡王、锺郡王。
晚年曾任同治皇帝师傅,是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
翁同龢的母亲许氏,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通、,晓五经,尤好读史书。
许氏婚后,由于翁心存长期在京为官,不常回家,全部家务就由她一人操办。
翁同龢有兄姊四人。
长兄同书,字祖庚,号药房,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
次兄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
两位兄长学问上都有一定功底,翁同龢深受影响。
两位姐姐也都聪明过人,大姊寿珠尤其聪明,诗书过目成诵不忘。
翁同龢是兄姊中最小的一个,备受兄妹疼爱。
翁同龢四岁以前,父亲曾先后出任四川、江西等省学政,全家跟随,生活不太安定。
其间,母亲和大姊教他阅读了、,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及近人吴梅村的诗,开始了启蒙教育。
六岁那年,父亲回京任职,翁同龢遂入私塾就读。
在私塾的前两年,他的功课早晚由大姊辅导,他的、和都是大姊亲自教授的。
翁同龢八岁时,父亲辞官回乡,供养老母,他也随之回到了家乡。
在故乡,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乡居10多年,翁同龢利用其家有大量藏书的优越条件,牢记魏人董遇的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名言,终日埋头读书。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不少人家子弟披红戴绿、踏青外游,可他除随父兄扫墓外,曾不出书房一步。
夏日,气温上升,挥汗如雨,他仍手不释卷;蚊虫四集,他便在案下置一空瓮,将两脚放进去,读书不止。
严冬,则手持铜炉,吟诵不辍。
他先后阅读和浏览了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人的著作不下百余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翁同龢九岁那年,参加童子试,一举考进了由其父担任主讲的县游文书院。
在这里,他常与同学聚集在一起切磋学问。
翁同龢好谈历代典章制度,尤好谈,认为周公、孔子所讲的道理在当今也可以行得通,士大夫立志当以周公、孔子为榜样。
他的议论,常常遭到同学的非议,翁同龢坚持己见,常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
在游文书院读书期间,翁同龢还同常熟、昭文(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分常熟县置,1912年并入常熟)两地的书法家交往,与他们结交为友。
研摩碑帖,从而为他后来书法自成一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上家庭的影响,翁同龢在乡里渐渐有了名气,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壮才名第一流。
乡居期间,在父兄指导下,翁同龢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走读书做官的道路。
正当他在仕途的道路上举步之时,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国侵略军从广东沿海北上,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口要塞,江南震惊,百姓纷纷举家迁避。
翁同龢一家避居苏州(今属江苏)。
在苏州,翁同龢游览了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的旧居端园和祠庙白云寺,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铭刻在心。
三个月后,全家回到常熟,过了不到一年的平静生活。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侵略军侵入长江,沿江守军溃散,百姓四散逃命。
翁同龢全家再次逃难,避居常熟南乡钓渚渡卫家滨。
钓渚渡离明末抗清英雄瞿式相故居不远,距顾炎武当年隐居的唐市语廉泾也只有数里之遥。
在钓渚渡,父亲又一次给他讲述了瞿式相和顾炎武英勇抗清的故事,使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萌发。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八月,英军退出长江,翁同龢全家回到常熟城里。
日子刚刚安定,不幸之事又接踵而至。
一年之内,合家三丧,先是大姊因难产而亡,接着是二嫂杨氏病卒,不久则是年老的祖母病故。
大姊去世时,翁同龢正在苏州府参加府试,恶耗传来,遂弃笔离开考场,回家治丧。
大姊的去世,给翁同青以沉重打击,曾一度卧床多日,性格从此变得抑郁寡言,但在学业上仍不懈怠。
道光二十五年(1845),翁同龢考中博士弟子生。
次年,翁同龢又参加府试,补上了诸生。
道光三十年(1850)春,翁心龢奉召回京任职,翁同龢陪同双亲一同进京。
是年,正赶上礼部举行贡试和拨贡试,翁同龢遂参加了这两次考试,均考取第一名,被封为七品京官,在刑部供事。
对此,翁同龢并不满足,而是继续努力,供职之余,他把精力全部用于研读经史、练习楷书和作八股文上。
咸丰二年(1852),他22岁那年考中举人。
咸丰六年(1856),即他26岁那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参加廷试,一举考中一甲一名。
二、屡次充任考官为国选拔人才 翁同龢中状元后,被授为修撰,在翰林院供职,参加庶吉士学习。
咸丰八年(1858)六月,正在参加庶吉士学习的翁同街被咸丰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奉命典试陕西,正考官则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荫。
这对翁同龢来说,是一种殊荣。
可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热情,因不久前他的爱妻汤孟淑不幸病逝,此时的翁同龢仍沉浸在悲痛之中。
但圣命不可违,且按规定考官必须准时到达考点,容不得半点推延。
七月底,翁同龢极力克制自己,打点行装,辞别亲友,同潘祖荫一同踏上了西去陕西的旅途。
翁、潘二人由直隶出发,取道山西,经近一个月的车马劳顿,到达陕西省城西安。
八月中旬考试开始,翁、潘二人坐堂主考,巡察整个考场,要求极为严格。
由于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翁同龢主考的当天就病倒了,寒热发作,彻夜难眠。
但他为报皇恩,强忍病痛,坚持支撑着批阅荐卷,直到三场试作阅毕。
发榜时有人告发,获第三名的考生张批绩所答试卷为抄袭他人之文。
翁、潘二人同监临核准后奏请,将张除名。
对张之所为,翁同龢极为愤慨,本想严加训斥,后得知张已60有余,大自己两旬还多,只好作罢。
事后,翁同龢曾大发感慨,认为八股取士有其不足之处,同时对名落孙山者寄予一定的同情。
八月底,陕西典试结束,即将回任的考官们欣赏翁同龢的书法,纷纷请他题字留念。
此时虽翁同龢病体尚未痊愈,但他不负众望,挥毫泼墨,来者不拒,一写就是几日,致使病情加重,经多方调养,直到九月底方能下床走步。
正值此时,一道圣旨飞传西安,翁同龢被任命为陕西学政,视察陕西全省各府、县考试童生及生员事宜。
十月初,翁同龢带病上任,足迹遍布800里川,经过两个多月的劳累,至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视学完毕。
鉴于病魔缠身,他便上书奏请开缺。
咸丰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准翁同龢开缺,返京调养。
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
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回京后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
这以后,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屡次充任考官,所以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为清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
三、入值弘德殿行走备受帝后信赖 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四日,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太后谕令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实录馆协修徐桐负责教育年仅10岁的同治皇帝。
充任帝师,这是朝廷对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赖,翁同龢非常高兴,向两太后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辅导皇上,报答皇恩。
十月十七日,翁同龢、倭仁和徐桐第一次进宫授读。
天刚刚廉亮,翁同龢就来到弘德殿候驾,倭仁、徐桐也随后来到。
待同治帝驾到,翁同龢等立即向前行君臣大礼,同治帝喊了一声师傅,随后君臣趋步进入书房。
同治帝坐两面东,师傅们坐东面西,一天的授读正式开始。
这一天首先授读的是倭仁和徐桐,讲授的是《尚书》和《孟子》的有关章节。
膳后,翁同龢接着讲授,他讲的是《帝鉴图说》。
此书内容更深,但图文并茂。
翁同龢针对同治帝年幼的特点,深入浅出,使同治帝听得津津有味,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学问,翁同龢第一次授读成功。
翁同龢讲完《帝鉴图说》后,又给同治帝讲授了《圣祖廷训格言》、《清朝开国方》、《经史语录》、《毛诗》、《孝经》等课程,并指导同治帝学诗作论。
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的学生并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典学成否,直接关系到清朝的兴亡,非同小可,因此他授读格外认真。
每天寅时(早晨四点左右)入值,申时(下午五点左右)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几乎日日如此,有时甚至带病进讲。
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查找一本书,跑遍北京大小书铺。
为使皇帝能学会作诗,他专门编辑了《唐诗选读》,亲自抄呈,交同治帝带回宫中阅读。
同治帝阅读古文有困难,他便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供同治帝阅读。
因笔不合手同治帝书法不佳,翁同龢亲自到笔店买了两支上等笔送给同治帝。
在教育方法上,他也极为讲究。
当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时,就停止授课,让皇帝到庭中散步,借以解除疲劳;当同治帝表示作论太难、提议不妨先由师傅作几段时,翁同龢便如此照办。
翁同龢不但在授读上下功夫,而且对妨碍同治帝学习的一切作法,那怕是太后所为,他也敢直言劝阻。
所以,翁同龢的讲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后的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的有关章节。
对翁同龢来讲,给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两官皇太后进讲比给年幼无知的同治帝进讲更为荣耀,但一旦出错,不但贻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职为民,身败名裂。
因此,在第一次给两宫皇太后进讲的前夜,他将要进讲的内容温习再三,几乎一夜没睡。
他第一次进讲的题目是《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
在进讲中,翁同龢反复阐述了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讲得不仅仪节规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剖析精当,两宫皇太后及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到满意。
此后,他还给两宫皇太后进讲了关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15个专题。
在进讲这些专题时,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借两太后的提问,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如实陈述,大胆批评当朝弊政,并相应提出改正意见,其中许多意见后来被采纳。
他如此敢于直言进谏,这在当朝上大夫中是极少见的。
同治十年(1871),正当翁同龢为进讲再作努力之时,其母许氏病逝,翁同龢上奏获准回籍治丧,离开弘德殿上书房,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治丧期满才回京复职,再次入值弘德殿,担任同治帝师傅,直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逝。
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间,由于他聪明能干、备受皇帝和太后信赖,所以屡受殊荣。
同治四年(1865),他奉旨阅看文宗实录,按例只有亲王、大学士才有资格阅看前朝皇帝实录。
在仕途上,由誉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讲,再擢为国子监祭酒,进而提为太仆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亲政后,推恩赏给他一品顶戴,真可谓一帆风顺,步步登高。
四、两度出任刑曹按律理狱办案 光绪元年(1875)八月,翁同龢奉旨暂行代理刑部右侍郎,直到光绪二年(1876)初始任毓庆宫行走,担任光绪帝师傅,任职仅有四个月。
时间虽短,但翁同龢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力主按律办案,作了大量工作。
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平了反。
这一奇案是这样的:杭州府余杭县(今属浙江)城厢镇一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同治十二年(1873)春娶毕秀英为妻。
毕氏天生貌美,又喜穿绿色衣服,系白色围裙,人送绰号小白菜。
葛、毕婚后,租借了新科举人杨乃武的一间房子,毗邻而居。
时杨乃武丧妻不久,两家来往频繁,杨乃武与小白菜也曾单独来往过,但并无伤风败俗之事。
葛品连突然于同治十三年(1874)初冬暴病而亡,葛母怀疑可能是儿媳小白菜与杨乃武串通谋杀亲夫,送上告余杭知县,鸣冤请验。
余杭知县刘锡彤接状后,送带领三班衙役开棺验尸,判定葛品连是中毒而亡。
于是,刘锡彤下令拘捕严审小白菜,小白菜供认实不知情,刘锡彤便下令施用酷刑,小白菜仍供实不知情。
刘锡彤之子刘海升,游手好闲,曾诱奸过小白菜;县衙役何春芳也曾企图强奸葛毕氏,未遂。
刘海升和何春芳二人恐小白菜口供将二人牵连进去,遂恐吓小白菜:只要她供认是与杨乃武通谋杀丈夫,可免除死罪,否则罪加一等。
小白菜受刑不过,只好按刘海升和何春芳二人指定的去说,承认葛品连是自己与杨乃武合谋毒死的。
刘锡彤下令拘捕杨乃武到堂,杨乃武则坚不承认。
刘锡彤为包庇其子,便将不实之验尸记录及审讯记录上报杭州府,请求二审。
杭州知府陈鲁不去核实,据刘锡彤提供的材料,对杨乃武严刑拷打,杨乃武不堪受皮肉之苦,只好含屈成招。
府又报省,并拟定处死小白菜、杨乃武。
浙江巡抚杨昌睿曾亲自审讯,小白菜、杨乃武料难翻案,屈供如前。
杨昌睿曾派衙役去余杭县调查,但由于所派衙役受刘锡彤重贿没有深究,杨昌睿听信虚言,仍照杭州府所拟罪名上报刑部。
在此时,杨乃武在狱中写了一篇亲笔辩供,揭发余杭知县刘锡彤之子刘海升和县衙役何春芳对小白菜所行不轨之事,并设法将亲笔辩供送给他的姐姐叶杨氏。
叶杨氏遂同杨乃武之后妻杨詹氏身背黄榜(冤单)进京呈控。
叶杨氏、杨詹氏二人进京后受尽艰难,刑部受理,认为此案有疑,廷旨交浙江巡抚亲自复查。
复查中,杨乃武、小白菜双双翻供,浙江巡抚感到此案棘手,此案于是被搁置下来。
直到光绪元年(1875),由于杨詹氏、叶杨氏几度进京四处鸣冤,吏科给事中王书瑞上书提出异议,浙江籍京官联名上奏请再行审问,西太后慈禧才下令刑部尽速复审。
此时,刑部六堂官中,由于种种原因,主事的只有翁同龢一人。
翁同龢接旨后,详细阅读了有关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有关材料,发现了许多疑点,遂奏准暂不入奏。
为彻底查清案子的来龙去脉,翁同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他先后走访了熟于案律的同行同僚、在京的浙江籍官员许多人,与他们共同探讨此案,征询他们对此案的意见。
经过调查,翁同龢越发坚定了自己对此案有疑的看法,表示案情一日不明,决不草率定案。
后唯恐自己判断有误,又进一步调查核实,并上奏西太后。
西太后采纳了翁同龢的意见,下令将所有人犯、证人押解刑部审讯,对葛品连再次开棺验尸。
结果,人证、物证证明葛品连并非中毒而亡,而是暴病而死,小白菜、杨乃武并无串通害人之举,二人无罪获释,案情大白于天下。
案情既然大白于天下,翁同龢便同其同僚数人陈奏西太后慈禧应按律惩治此案中行为越律者。
为收买人心,以示清明,西太后慈禧采纳了翁同龢等人的意见,将浙江巡抚杨昌睿以下100多名官吏革职、充军。
至此长达三年之久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得以了解。
光绪五年(1879)一月,翁同龢被任命为刑部尚书,直至此年五月。
此次在刑部任上,翁同龢对刑部进行了整顿,撤换了部分不称职的官吏;对含糊不明易被偷梁换柱的律例规定,作了明确的界定;亲自查看大案、疑案的案情材料,坚持依法办案,按律治罪。
翁同龢两度出任刑曹,前后在任时间相加不过10个月,时间虽短,但由于他能按律理狱办案,所以在任期间备受西太后慈禧和王公大臣们的赞赏。
五、担任毓庆宫行走循循善诱光绪帝 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一日,两宫皇太后降旨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担任毓庆宫行走,充任刚刚即位、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的师傅。
翁同龢接旨后,喜忧并举。
喜的是两宫皇太后一再重用自己,再为帝师。
忧的是要将一个年仅仅四岁的孩童塑造成一代圣主,责任重大。
他考虑再三,一再推辞,但终未获准,且西太后慈禧温谕再三,要他尽心竭力,济此艰难,翁同龢只好勉力从之。
光绪二年(1876)三月二十一日,是翁同龢向光绪帝进讲的第一天。
翁同龢首先教光绪帝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个字。
接着,又教光绪帝朗诵了帝、德二字。
最后,进讲了《帝鉴图说》的首篇《三皇五帝》。
从这一天起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月毓庆宫书房被撤,翁同龢担任光绪帝师傅达20多年之久。
20多年中,翁同龢尽心尽力,循循善诱光绪帝,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翁同龢授读的前两年,主要是教光绪帝认字、读生书、背熟书。
翁同龢规定生书每天读20遍,熟书每天读50遍。
当时课文虽短,但由于光绪帝年幼不谙世事,且体弱多病,常常读到一半就不再读了。
师傅催促,权作耳旁之风。
每每见此情景,翁同龢便心急如焚,有时不免和风细雨申斥几句,光绪帝则嚎陶大哭,索性多日不开口读书。
翁同龢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慢慢左劝右劝,但光绪帝软硬不吃,翁同龢只好面奏两宫皇太后,西太后听后极为不满,决定用不准多吃食物来严加惩罚。
翁同龢则于心不忍,又生一计,何不去求助于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环。
奕环来到书房,先是厉声训斥,接着良言相劝。
对父亲的一威一震,光绪帝多少有所顾忌,但久而久之此法也失去了效力。
翁同龢认为长此以往总不是个办法,遂与其他师傅商定,相对减少读书遍数,每读完一遍由师傅当着光绪帝的面记下,读完为止。
采用此法后光绪帝好了一阵,但时间一长,旧病复发,且与师傅们辩论,认为读书不在遍数多少,应以是否熟练为标准。
但对于熟练的标准,师生认识不一,彼此争论不休。
师傅们一计不成又使一计,规定:如光绪帝不读完规定的遍数,便请他在位子上久坐不准动。
可一个四、五岁的孩童哪能坐得住,为此光绪帝常常大哭不休。
翁同龢本不同意此计,见光绪如此闹腾,便宣布取消,事情才归平息。
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四年(1878)毓庆宫书房是半天上课,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自光绪四年(1878)改为全天上课,要读的书越来越多,本来畏惧的光绪帝越来越畏难。
翁同龢见光绪帝年已渐大,不督促他读好书会贻误光绪帝终生,祸及整个大清王朝,便与其他师傅商定采用罚读法,少读一遍罚加两遍。
此法采用之初,光绪帝以闭口不读相对抗,接着便大声哭叫,对此翁同龢和其他师傅们全然不顾,并将光绪帝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上奏西太后。
有一次,光绪帝一怒之下离开书房,罢学回宫而去。
翁同龢和其他师傅们不得不上奏,求助于西太后慈禧。
后经西太后慈禧良言相劝,再加上师傅们承认自己的行为偏激,光绪帝才答应回书房。
这样,一场轰动皇宫的里学风波才归平息。
经过光绪帝罢学这场风波,翁同龢和师傅们得出教训,认为罚读法也并非一个劝学的好办法。
于是,经翁同龢提议,师傅们决定改用表扬法,每读完一遍表扬一番,从正面进行教育。
表扬法采用后,光绪帝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学习的积极性大增,一改往日不良学风,学业不断长进。
翁同龢不但在学业上是光绪帝的良师,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光绪帝的益友。
光绪帝从小体弱多病,胆子小,每逢雨天电闪雷鸣之时特别害怕。
每当此时,翁同龢总是将光绪帝抱在怀中,安慰他不必惧怕;光绪帝从小离开父母进宫,由太监服侍,太监们知道皇帝乃一孩童,常常敲诈,当得不到满足时,便怠慢光绪帝。
翁同龢得知后,有时当面训斥不规太监,有时上奏两太后责罚。
为此,光绪帝视翁同龢为知己,有什么喜悦都愿意与翁同龢述谈。
年复一年,至光绪七年(1881)光绪帝已是11岁的英俊少年,开始明事知礼。
此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已开始从沿海地区向中国内地深入,中国面临着危机。
因此,翁同龢决定加强对光绪帝的教育,在保留《四书》、《五经》等20多门有关封建伦理道德课程的同时,又增设了有关中外史地、洋务运动和早期改良主义者著作方面的课程。
翁同龢在给光绪帝讲授新增设的课程时,结合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事件,积极引导光绪帝思考现实问题,从而将毓庆宫书房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光绪帝听了这些新增设的课程后,感到受益非浅。
这对他在政治上成熟较早,特别是后来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翁同龢除在学业上教授光绪帝外,还注意对光绪帝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翁同龢第一次给光绪帝进讲时,就给光绪帝讲授了帝德如天的道理。
在以后长达22年之久的授读过程中,翁同龢时常规劝光绪帝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应庄重大方,不要迂腐。
经翁同龢等人精心教诲,光绪帝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懂事,立志要作一位象康熙那样的一代圣主,因此读书非常勤奋,每天黎明前就进书房读书,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
每到春节放假时,他仍坚持到书房读书。
为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他常常向师傅们索取新书,所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大,在光绪十五年(1889)亲政前总共读了八、九十种书。
这些知识为他亲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帝亲政后,翁同龢同往常一样仍到毓庆宫书房给光绪帝授课。
为满足光绪帝对西学的探求,他还继续不断向光绪帝呈送有关西学的著作,并且常在书房同光绪帝讨论时政。
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帝党官僚的疑忌。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绪帝的毓庆宫书房。
至此,翁同龢结束了长达22年之久的毓庆宫教授生涯。
六、首次出任军机大臣遭受革职留任处分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
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
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
光绪五年(1879),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
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