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星云大师简介和语录好吗
释星云(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
江苏扬州(江都)人,十二岁于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出家。
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
1945年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
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
1967年创建佛光山,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
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顾问、中央常务委员。
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中文名释星云别 名星云大师,星云法师,俗名李国深,法号今觉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江苏扬州江都区出生日期1927年(丁卯年)8月19日。
职 业佛教大师毕业院校栖霞律学院信 仰佛教主要成就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 佛光山开山宗长 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年泰国佛教最佳贡献奖 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奖展开代表作品《释迦牟尼传》、《星云禅话》、《迷悟之间丛书》等宗 派禅宗临济宗师 承志开上人好 友杨钧淇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的释星云,常被信徒称为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是佛学界大师,影响力渗透到政治、学术甚至娱乐圈等各个方面,头条率比一般二三线明星还高,星云大师注重的是佛教本身的教义的现代化阐释和对人的身心、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化,因此他在公众心目中既是一个大宗师,又是一个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
若闻世上刀兵劫,且听半夜屠门声,这句话出自哪部佛教动画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明.愿云(以下为摘录星云法师语录)这一首偈语,是奉劝世间上的人,要有慈悲心,少杀生。
「千百年来碗里羹」,自古以来,我们饭桌上、碗盤里、菜汤中,都是屠杀一些动物的生命身躯煮成。
「怨声如海恨难平」,众多生命无缘无故被杀害,成为我们的口腹之需,那无声的怨恨不平浪涛,一如大海般深广。
为了贪一时口腹而杀生,必造另外一种因果,「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就是最好的写照。
放眼现代世界,真是一片暴戾凶残,人与人,国与国,彼此伤害械斗。
世间上的刀兵劫难是从哪里来的
只要听听屠门半夜霍霍磨刀声,便知贪欲炽盛。
有这样的因,自然遭致社会怨憎相报的果。
佛门劝人素食,不要太计较吃食,要计较培养一颗慈悲的心,也就是儒家常说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一念悲悯,就是人间净土。
据说在加拿大钓鱼时,如果钓到的鱼没有一尺长,就要把它放回去,不可带回家,这是生态保护的方法。
英国人为一只断腿的塘鹅装上义肢,令人动容。
美国洋基棒球队投手误掷,打死一只海鸥,引起群众公愤而解职。
现在的父母教育子女时,也应该要培养他们慈悲心,不要让儿童玩弄幼小的动物,如蟋蟀、小鱼、小虫,或用线困绑,或以铁丝刺穿小动物,应好好劝导他们从小体恤生命,珍惜生命。
有一首诗说:「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从小知道悲悯,幼儿将来长大了,对社会才能有正面的贡献,我们才有祥和安乐的国家。
释迦摩尼圆寂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圆寂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根据所著的第四十八章记载是:“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处
” 原文是:“诸弟子
你们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体的生命活上数千万年,和你们共同在一起,但是有会合就有别离,这是不变的道理
这个世间上现在已有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之法,大家都会明白的道理,佛法已具备,我进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顾你们,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地方呢
我所要度的众生皆已度尽,还未度的众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缘。
现在已没有让肉体继续存在的必要,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处
”说完上面这段话,就安静的进入了涅槃。
说明一:是佛所说的最后一部佛经,但是是佛的一次讲经法会,并不是说完遗教经就进入了涅槃。
所以,遗教经的最后一句话不是佛圆寂前的最后一句话。
说明二:是佛教界的著名高僧,是世界总会会长,名誉院长,用了一年六个月才完成了这部,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其传记内容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可以作为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重要参考。
参考资料:著。
佛学里都有哪些著名书籍
大量佛教书籍下载,在网上的,基本是比较全的 常见佛教书籍汉传佛教典籍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华藏上师讲授】 ◆ 金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著】 ◆ 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 ◆ 胜鬘经讲记【印顺法师讲】 ◆ 地藏本愿经讲记【圣一老法师述】 ◆ 维摩诘经别记【太虚大师著】 ◆ 心经讲演录【贡噶呼图克图】 ◆ 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 ◆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述】 ◆ 楞严悬镜【憨山大师著】 ◆ 楞严经注【王治平著】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吴立民居士著】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开示】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讲】 ◆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讲】 ◆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讲】 ◆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讲】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释】 ◆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法性空慧学【太虚大师】 ◆ 法相唯识学【太虚大师】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大师】 ◆ 我的宗教体验【太虚大师】 ◆ 欧阳竟无文集 ◆ 虚云老和尚文汇【印顺法师集】 ◆ 慧明法师开示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月溪禅师问答录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著】 ◆ 船子和尚拨棹歌 ◆ “乙亥讲演录”等两篇【王骧陆讲】 ◆ “略论明心见性”等五篇【元音老人著】 ◆ 维摩精舍丛书三篇【袁焕仙讲】 ◆ 论开悟(60K)【贾题韬讲述】 ◆ 禅学随笔(119K)【铃木大拙著】 ◆ 佛法要领(37K)【刘洙源著】 ◆ “略说修学菩提心”等三篇(26K)【越尘著】 ◆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30K)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 太虚大师年谱 ◆ 来果禅师开示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语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智者大师说】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校, 378K)【黄念祖著】 ◆ 心声录等四篇(297K)【黄念祖著】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讲】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李净通居士编】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居士著】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菩萨学处【太虚大师讲述】 ◆ 戒律学纲要(选录)【圣严法师著】 ◆ 菩萨道的修行【郑振煌居士讲】 ◆ 什么是佛法【张澄基教授讲】 ◆ 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 ◆ 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讲】 ◆ “正信的佛教”、“学佛入门”、“学佛群疑”三篇(373K)【圣严法师著】 ◆ 人有二十难(60K)【证严法师著】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等两篇(37K)【徐恒志著】 ◆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居士】 ◆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茗山法师】 ◆ 皈依的意义【圣严法师】 ◆ 受戒的好处【星云法师】 ◆ 了凡四训(18K)【袁了凡著】 ◆ 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巨赞法师】 ◆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述意【巨赞法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憨山大师】 ◆ 宗门武库【参学比丘道谦编】 ◆ 百法论议【憨山大师】 ◆ 永思集【印光大师】 ◆ 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 ◆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巨赞法师】 ◆ 地藏菩萨本迹录【李圆净编集】 ◆ 法苑谈丛【周叔迦】 ◆ 揣龠录【顾随】 ◆ 莲宗祖师传略【善慧莲 编】 ◆ 一梦漫言【明•见月老人】 ◆ TXT压缩 ◆ 佛教与山【集体编著】 ◆ 性缘问题之申论【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经义海百门述义【智谕老和尚著】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智谕老和尚著】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完整版)【静波法师 述】 ◆ 林间录【宋 慧洪 著】 ◆ 禅门锻炼说【晦山戒显著】 ◆ 古农佛学答问【范古农 著】 ◆ 白话百喻经故事 ◆ 《越尘集》chm版、 ◆ 《越尘集》txt版、 ◆ 《越尘集》35字\\\/行txt版 【越尘居士网文集】 ◆ 智谕老和尚著作集 (chm版,13M) ◆ 太平广记中的佛教记载 ◆ 《宗镜录》略讲【南怀谨 讲】 ◆ 《祖堂集》 ◆ 《般若花》【徐恒志 著】 ◆ 蕅益大师文集(chm版)(宝库根据现有电子文档编辑) ◆ 《印光法师嘉言录》◆ txt压缩 ◆ 《金刚经说什么》(E书形式)【南怀谨 著】 ◆ 灵峰宗论(chm版)【蕅益大师 著】◆ txt压缩 ◆ 楞严通议(chm版)【憨山大师 著】◆ txt压缩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 撰】 ◆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 ◆ 曰本佛教史【圣严法师 著】 ◆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明•元来 撰】 ◆ 《中国禅学》第一卷(chm版)【河北禅学研究所】 ◆ 谛闲大师遗集 ◆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电子书)【圆瑛大师讲】 ◆ 佛教入门(chm版)【圣严法师讲】 ◆ 智谕法师佛学著作全集(chm版) ◆ 佛陀的一生(chm版)【星云大师著】 ◆ 十大弟子传(chm版)【星云大师著】 ◆ 禅画禅话(chm版) ◆ 参学琐谈(电子书)【台湾 真华法师】 ◆ 济公全传(chm版) ◆ 济公活佛传奇录(电子书) ◆ 了凡四训(chm版) ◆ 龙舒增广净土文(chm版)【宋 王曰休撰】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chm版)【圆瑛大师】 ◆ 省庵法师语录(chm版)【[清]彭际清居士 编订 清凉书屋 点校】 ◆ 净土警语(chm版)【[清]行策大师 著 清凉书屋 点校】 ◆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chm版)【弘一法师编述,清凉书屋校订】 ◆ 《广弘明集•慈济篇》(chm版)【大唐西明寺释道宣撰,清凉书屋校注】 ◆ 《无上清凉——弘一大师墨宝舍利》(chm版, 7.3M)【上海龙华古寺编】 ◆ 《《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别录》》(chm版)【弘一大师编订,清凉书屋校注】 ◆ 《印光法师文钞集后编》(chm版)【弘一大师撰,清凉书屋点校】 ◆ 《西方发愿文》专集(chm版)【莲池大师等 著 清凉书屋校释】 ◆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著】 ◆ 寿康宝鉴【印光法师 编】 ◆ 慧律法师文集(电子书)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疏(电子书)【窥基、普光、德清、智旭四家解疏】 ◆ 念佛警策【〔清〕彭际清 纂,清凉书屋点校】 ◆ 拜佛与医学(电子书, 12M)【道证法师编述】 ◆ 念佛镜【〔唐〕道镜、善道共集,清凉书屋点校】 ◆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电子书)【陈英善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五】 ◆ 僧肇思想探究(电子书)【涂艳秋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六】 ◆ 摄与《瑜伽论.戒品》之关系(电子书)【释体韬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三】 ◆ 大乘止观导论—梵本《大乘庄严经论•教授教诫品》初探(电子书)【释惠敏•关则富合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四】 ◆ 《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电子书)【陈英善 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五】 ◆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著】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著】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 著】 ◆ 《瑜伽菩萨戒》要义【济群法师 著】 ◆ 《戒律与禅法》(电子书)【释惠敏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 ◆ 观世音菩萨灵应事迹实录【智成居士敬辑,清凉书屋制作】 ◆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煮云法师著,清凉书屋制作】 ◆ 佛教教理研究(电子书)【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三】 ◆ 天台忏法之研究(电子书)【释大睿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五】 ◆ 续比丘尼传【沙门震华编述,蔡曰新点校】 ◆ 印光法师文钞一、二、三编(chm版)【净土典籍小组录校,中华佛典宝库制作】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电子书)【憨山大师笔记】 ◆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电子书)【范佳玲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八】 ◆ 释迦如来教法灭尽记【清凉书屋辑校】 ◆ 坛经讲座(电子书) ◆ TXT文件压缩【贾题韬讲述】 ◆ 禅宗宗派源流(chm版) ◆ 弘一大师讲演录(电子书) ◆ 观音慈林集、观音持验纪(CHM版)【清 弘赞、周克复撰】 ◆ 成唯识论疏翼(FoRead版,解压后请先阅读FoRead.chm)【韩镜清 著】 ◆ 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电子书)【释见一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六】 ◆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电子书)【刘常净著】 ◆ 《昙鸾法师文集》(CHM版)【北魏•昙鸾法师著 清凉书屋点校】 ◆ 《法华特论》(CHM版)【冯达庵著,“唐密圆音”网站录入】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电子书)【谛闲大师遗著】 ◆ 常用佛经难字读音 ◆ 庐山净土集(CHM)【[东晋]慧远法师等著 清凉书屋敬辑】 ◆ 智者大师净土文集(CHM)【〔隋〕智者大师著 清凉书屋敬辑】 ◆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电子书)【净行法师 编著】 ◆ 净土深义(电子书)【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 佛教与山(电子书)【集体编著】 ◆ 《心密文集》V1.1 (chm版, 5.7M)【佛心中心法三代祖师文集,佛心中心法论坛编辑】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电子书)【妙华法师 著】 ◆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CHM)【〔民国〕印光法师说 清凉书屋点校】 ◆ 王维咏佛诗文集(CHM)【〔唐〕王维 著 清凉书屋辑】 ◆ 安乐集(CHM)【〔唐〕道绰法师著 清凉书屋点校】 ◆ 佛经民间故事 (CHM)【〔台湾〕陈鸿滢 编著】 ◆ 净土十要(CHM)【蕅益大师选定】 ◆ 净土五经一论(CHM) ◆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释圣闻 汇编 ◆ 心经广义(电子书)【冯达庵 述】 ◆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电子书)【冯学成 著】 ◆ 新编佛教念诵集(CHM,V2.2)【中华佛教在线、中华佛典宝库 敬编】(2004.05.04修订)RAR压缩文件 ◆ 菩萨戒本经讲记(CHM)妙境长老 藏传佛教典籍 ◆ 心经藏译【释迦牟尼佛 说】 ◆ 成就真实戒经【释迦牟尼佛 说】 ◆ 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 ◆ 辨法法性论【弥勒菩萨造】 ◆ 七十空性论【龙树菩萨造】 ◆ 百业经【晋美彭措法王传讲•堪布索达吉译导】 ◆ 缘起赞五十八颂【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释】 ◆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宗喀巴大师造】 ◆ 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造颂•帕绷喀大师讲授】 ◆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宗喀巴大师造•安钦上师说解】 ◆ 菩提道次第心论【宗喀巴大师造•能海上师集】 ◆ 三主要道颂简释【宗喀巴大师造颂•堪布索达吉讲述】 ◆ 中论略义【宗喀巴大师造疏•观空法师译汉】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月称论师造颂•宗喀巴大师造疏•法尊法师译汉】 ◆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莲花生大师著】 ◆ 菩提道灯论【阿底峡尊者造】 ◆ 入二谛【阿底峡尊者著】 ◆ 成就胜道宝蔓集【冈波巴大师著】 ◆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诺那呼图克图口授】 ◆ 实相宝藏论【龙钦巴尊者造】 ◆ 实相宝藏论释【龙钦巴尊者造】 ◆ 昂旺朗吉堪布文选 ◆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 密勒曰巴尊者传【张澄基著】 ◆ 密勒曰巴歌集【张澄基著】 ◆ 净土法门之钥【华藏祖师述】 ◆ 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堪布索达吉著】 ◆ 四加行和上师瑜伽【顶果钦哲仁波切讲】 ◆ 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讲解】 ◆ 修心八颂略释【朗曰塘巴尊者造颂•索达吉堪布传释】 ◆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冈波巴大师造】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著】 ◆ 净土教言【麦彭仁波切著】 ◆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54篇,电子书)【法尊法师著】 TXT压缩 ◆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开示】 ◆ 金刚乘密法概论【觉囊派法王多罗那他尊者著】 ◆ 密宗断惑论【堪布索达吉著】 ◆ 藏传佛教各宗教义及密宗漫谈【刘立千居士著】 ◆ 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 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大藏寺祈竹活佛讲】 ◆ 阿底峡尊者传 ◆ 能海上师永怀录 ◆ 能海上师传 ◆ TXT压缩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活佛著】 ◆ 末法时代的虹化大成就者 ◆ 根松成林嘉活佛开示 ◆ “要明确学法的目的和方式”等三篇【智敏上师著】 ◆ 二十世纪末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 大手印系列【沙门慧贤传】 ◆ 入菩萨行论广解【隆莲法师 译解】 ◆ 智者喜晏-灌顶宝蔓前行略论【蒋扬亲绕 著】 ◆ 八大手印【法尊法师译】 ◆ 剑轮修心法【印度•法护大师著】 ◆ 剑轮修心法注释【印度•法护大师著,嗄汪达耶格西注释】 ◆ 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 ◆ 中观四百论释【圣天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造释、法尊法师(从藏)译颂、任杰(从藏)译释】 ◆ 入中论曰光疏【月称论师 造颂、法尊法师译颂、益西彭措 著】 ◆ 修心八颂略释【朗曰塘巴 造颂、索达吉堪布 传释】 ◆ 《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土美仁波切 造颂,慈诚罗珠堪布 讲述】 ◆ 金刚功德经【堪布索达吉译】 ◆ 观音心咒转经轮功德【恰美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祈竹仁宝哲 述】 ◆ 心灵甘露--大藏寺祈竹仁宝哲嘉言 ◆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敦珠法王开示】 ◆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月称论师造,桂•廓巴拉则由梵译藏,桑周札喜活佛由藏译汉】 ◆ 证悟的女性【堪布卡塔仁波切 著】 ◆ 《圆觉心法指归》【智敏•慧华上师】 ◆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 诺那华藏经舍《学佛
学魔
》【智敏•慧华上师】 ◆ 《动静皆修一心三观》【智敏•慧华上师】 ◆ 普贤王如来大力愿颂【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传授】 ◆ 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 ◆ 另一译本【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译】 ◆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寂天菩萨造原颂,麦彭仁波切释,索达吉堪布译】 ◆ 君主法规——护地庄严论【麦彭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 麦彭仁波切教言【晋美彭措法王讲授,堪布索达吉口译】 ◆ 量理宝藏论【萨迦班智达著,堪布索达吉译】 ◆ 智慧决定本来清净解脱见【莲花生大师】 ◆ 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刘立千著】 ◆ 中论广释•因缘品【宗喀巴著,许得存译】 ◆ 修次中篇【莲花戒大师作,丹增嘉错仁波切讲授】 ◆ 中观正见【丹增嘉错仁波切】 ◆ 我与无我【丹增嘉错仁波切】 ◆ 利他与六度【丹增嘉错仁波切】 ◆ 禅观【丹增嘉错仁波切】 ◆ 修行之道【泰•锡度仁波切】 ◆ 随念三宝经浅说【法尊法师】 ◆ 九次第定释(节录)【达吉上师讲授】 ◆ 略说三主要道心要【昂旺敦振】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活佛】 ◆ 格鲁派公案系列【鸿泥整理】 ◆ 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 著】 ◆ 法王晋美彭措传【索达吉堪布 著】 ◆ 集量论略解【陈那菩萨造,沙门法尊译编】 ◆ 悲惨世界【索达吉堪布著】 ◆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僧海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益西彭措堪布 著】 ◆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 ◆ 格言宝藏论释【萨迦班智达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 ◆ 君主法规论释【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堪布索达吉译释】 ◆ 菩萨戒律仪论\\\/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大法王白玛旺甲造,堪布益西彭措译\\\/堪布益西彭措著】 ◆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优婆塞•绛巴妥默著】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能海上师集述】 ◆ 修定修观法要【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 ◆ 入中论讲记【法尊法师讲述,隆莲法师笔记】 ◆ 文殊赞并释【吉祥智慧功德贤 造】 ◆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雍增•赤江仁波切 贯注】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麦彭仁波切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颂,益西彭措讲授】 ◆ 教言汇集【索达吉堪布译讲】 ◆ 走向解脱•在家篇【堪布益西彭措著】 ◆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堪布益西彭措著】 ◆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注疏——虚空藏【麦彭仁波切造,堪布益西彭措注】 ◆ 智海浪花——一百二十五位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索达吉堪布撰写前言】 ◆ 生死之轮图【大藏寺祈竹活佛讲】 ◆ 金刚经释(chm版)【索达吉堪布著】 ◆ 生生世世摄受愿文【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洛著嘉措、俄东瓦拉 译】 ◆ TXT压缩版 ◆ 莲花生大师传略【尔金林巴 发掘】 ◆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麦彭仁波切造颂,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 注疏虚空藏【麦彭仁波切造颂,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地道建立【三宝无畏王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 阿秋喇嘛文集(chm版)【根据网上文章编辑】 ◆ 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敦珠宁波车开示】 ◆ 加行之大圆满见【敦珠宁波车开示】 ◆ 密勒曰巴尊者传【张澄基著】 ◆ 入中论自释【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 现观庄严论略解【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译释】 ◆ 释量论略解【法称论师著,法尊法师译】 ◆ 智慧的能量(chm版)【堪忍尊者 著】 ◆ 《宝鬘论》讲记【丹增嘉措喇嘛 讲授】 ◆ 格萨尔王传(chm版) ◆ txt压缩版 ◆ 格萨尔经典大战(chm版) ◆ txt压缩版 ◆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chm版)【麦彭仁波切 著】 ◆ 觉囊派教法史【觉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著 许得存译】 ◆ 西藏王统记(chm版)【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 ◆ 量理宝藏论(chm版) ◆ txt压缩版【萨班•庆喜幢 编著,明性法师 中译】 ◆ 宗喀巴大师传【法尊法师编译】 ◆ 菩萨戒品释【宗喀巴大师 著】 ◆ 福德与智慧【丹增嘉措喇嘛】 ◆ 精研论【龙树菩萨 造】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赛仓•洛桑华丹仁波且著】 ◆ 生死无惧(chm版)【索甲仁波且著】 ◆ 因果明镜论【益西彭措堪布著】 ◆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chm版) ◆ TXT压缩版【益西彭措堪布 著】 ◆ 唤醒沉睡的佛(chm版)【泰锡度仁波且 著】 ◆ 烟酒杀生过患【索达吉堪布 著】 ◆ 事师五十颂释【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又名《大通方广经》,《圣大解脱经》,chm版)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 ◆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 ◆ 了义炬(电子书)【姜贡康著仁波切著述 郑振煌译】 ◆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热 益西森格 著, 多识 洛桑图丹琼排 译】 ◆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电子书)【堪布卡塔仁波切讲,含“大手印无上心要”“死亡无惧”“转识成智”“谈发菩提心”等四篇】 ◆ TXT压缩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电子书)【措如•次朗 著】◆ TXT压缩版 ◆ 西藏古代佛教史(电子书, 5.28M)【敦珠金刚上师造】◆ TXT版 ◆ 道一至道十八【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开示】 ◆ 显密问答录(chm版)【索达吉堪布 著】 ◆ 红史(电子书)【蔡巴•贡噶多吉 著】 ◆ 七系付法传(电子书)【多罗那他著,郭元兴译】 ◆ 《圣八吉祥偈》讲解(电子书)【第三世巴都祖古仁波切著】 ◆ TXT压缩版 ◆ 前世今生论(DOC文件)【慈诚罗珠堪布著,索达吉堪布译】 ◆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电子书)【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讲述】 ◆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释】 ◆ 卡塔仁波切文集(二)(电子书)【含“冈波巴四法”、“入悲智之门”、“证悟的女性”】 ◆ 创古仁波切文集(电子书)【含“三乘佛法心要”“转心四思惟”“止观禅修”“月灯”“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 ◆ 入菩萨行论(电子书)【寂天菩萨 造,贡噶旺秋仁波切 讲述】 ◆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chm版)【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 《福德根源》--印度历代上师生平史传(电子书)【林凡音 译,大藏寺编辑】 ………… 南传佛教典籍 ◆ 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居士编著〗 ◆ 中阿含经十二选〖庄春江居士编著〗 ◆ 佛陀法语〖荷盟贺士 编〗 ◆ 静止的流水〖阿姜 查法师著〗 ◆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 查法师著〗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阿姜 查法师著〗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佛使比丘著〗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 ◆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chm版)〖杰克•康菲尔德 著〗 ◆ txt压缩版 ◆ 内观基础〖书,多人著译〗 ◆ 内观次第马哈希法师著 智如比丘译〗 ◆ 以法为赠礼〖阿姜 查法师著〗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著〗 ◆ 四念处选章〖马哈希大法师作〗 ◆ 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作〗 ◆ 解脱自在园十年〖佛使尊者作〗 ◆ 行禅〖一行禅师作〗 ◆ 证入“无我”的利益〖缅甸 雷迪大师 著〗 ◆ 尊者阿迦曼传〖阿迦摩诃布瓦 著〗 ◆ 史念原始佛法〖希尔伯列克 著〗 ◆ 四念处〖曾银湖 编译〗 ◆ 念住呼吸〖泰文原著: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英文翻译:谭尼沙罗比丘,中文翻译:曾银湖〗 ◆ 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著〗 ◆ 菩提资粮〖帕奥禅师讲〗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英编者:菩提比丘,中译者:寻法比丘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讲〗 ◆ 观察缘起〖帕奥禅师讲〗 ◆ 解脱心〖阿迦曼 讲〗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 讲〗 ◆ 菡萏逸香〖阿迦曼尊者讲 曾银湖译〗 ◆ 无上的布施〖缅甸毛淡棉帕〗 ◆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马哈希法师 著〗 ◆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显如法师译〗 ◆ 去尘除垢〖帕奥禅师 讲〗 ◆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讲〗 ◆ 泰国大藏经律藏•戒律纲要 ◆ 让火山止息〖舍弃我禅师著〗 …………
我想修心学禅可是不知道怎么开始
台湾的四大丛林 台湾的宗教信仰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多元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有广泛的信徒。
据说,信众最多的是道教,也就是信奉保佑出海平安的天后妈祖,这对于身居海岛、世代与海相接的台湾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理解的。
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的信徒,近年来似乎有增多的趋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金碧辉煌的佛寺和妈祖庙之间,不时也能看到高悬十字的尖顶教堂。
而台湾的佛教,不仅信众少于道教,历史也不及道教悠久。
当然,实际上很多人既信仰道教,同时也信仰佛教。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众多高僧的弘法,几十年来台湾的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大丛林”,即:证严上人的慈济功德会;星云大师的佛光山;圣严法师的法鼓山;惟觉老和尚的中台禅寺。
这四大丛林,几乎都有庞大的僧侣组织和百万信徒、广袤的庙宇和巨额的资产,还兴办了学校、医院,并拥有自己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在岛内和两岸三地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大丛林,就其在台湾的地域分布而言,恰好南、北、中、东各一。
法鼓山在台北县,位于台湾北部;中台禅寺在台中的南投县,即台湾中部;佛光山在高雄县,号称“台南佛都”;慈济在花莲县,居台湾东部。
当然,每大丛林在台湾各地乃至海外还有各自的分支机构。
就其承继祖庭与弘法方式而言,四大丛林既各有所宗、各具特色,又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弘扬“人间佛教”,也就是推动佛教面向人间,服务社会。
一 证严上人是一位瘦弱而坚强的女性,也是四大丛林中唯一一位比丘尼佛教领袖。
她出生于台中一个富裕家庭,因父母多病,自幼出入寺庙,为父母消灾祈福。
25岁自行剃度出家,后皈依印顺长老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于1966年在花莲县创办“慈济功德会”。
从最初竹筒里省下的五毛钱到今天募集的上百亿善款,从最初只有30多个信徒到现在的400万会员,从最初花莲起步到如今在全球6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证严上人和慈济人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
他们奉行“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的宗旨,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的身影。
慈济的慈善志业,涉及到赈灾、环保、骨髓捐赠、干细胞移植等多个方面,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如非洲、阿富汗、科索沃,当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特别是在2003年SARS(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
在台湾,我们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慈济义工在为各种善事忙碌,他们中有老板、富商、官员、明星、妇女、学生,不同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的人,纷纷投身于慈济事业中。
据说,台湾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或多或少参加过慈济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的事业和活动。
因此,慈济以其非凡的慈善业绩,于2003年以“台湾佛教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证严上人也被誉为“东方特蕾莎”,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有人则干脆称之为“人间观世音菩萨”。
二 法鼓山的圣严法师,已于2009年2月圆寂。
马英九等台湾政要亲往吊唁,马英九作为法师的弟子,还亲手安放了师父的舍利函下葬。
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均发去唁电,足见圣严法师在台湾佛教界的地位。
圣严法师是江苏南通人,14岁在家乡狼山广教寺出家,后从军到了台湾,曾任国民党军情人员。
1960年退役后再入佛门,并到日本求学获得博士学位。
圣严法师学成后,回到台湾师承农禅寺东初老人,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1989年在台北县金山乡购地创建法鼓山。
圣严法师是台湾少有的“博士”僧、学问僧,对佛学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一位大学者、作家、教育家。
他一生用中、日、英三种文字写下了百余种著作,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禅修指引》、《放下的幸福》、《智慧人生书》、《美好的晚年》等都是台湾长盛不衰的畅销书。
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主张以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推动全面教育,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又担任台湾多所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他发起“心灵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影响相当广泛。
因而,他被誉为“全体台湾人的精神支柱”。
三 以上两大丛林,可惜在台期间我无缘拜访其大本营,而佛光山与中台禅寺则有幸结缘,更有切身的感受。
先说说中台禅寺。
中台禅寺位于台中南投县埔里镇,与日月潭邻近,仅20分钟的车程。
也许因为这一关系,中台禅寺成了来台必去的旅游景点。
也许与日月潭没有多大关系,完全是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吸引了广大游客。
我们从台中市出发,大约一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中台禅寺。
远远地望去,禅寺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建筑极为雄伟壮丽,为台湾著名设计师李祖原居士,也就是台北101大厦的设计者设计。
他设计之前遍访世界各大寺庙和教堂,以吸取所长和激发灵感。
惟觉老和尚亲自主持,历时10年,耗资40亿台币,于2001年9月1日禅寺正式落成开光启用。
中台禅寺建成后却褒贬不一,赞扬者认为其突破了一般寺庙的格局,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反对者则以为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但不管怎样,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弘阔,用料之考究,设备之先进,都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人们要冠以“五星级”寺庙的雅号。
这里没有一般寺庙的山门,我们在寺前下车,顺一坡道拾级而上,颇似西藏布达拉宫。
进门后受到寺方接待,副住持见尊法师在会客室与我们交谈、品茗,安排一比丘尼陪同参观。
在一层大殿,我们看到高大无比的四大天王,感觉比古埃及神庙的神像还要壮观。
二层是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据说是由印度的红花岗岩雕琢而成。
从二层我们直接乘电梯到达16层,由上而下参观。
无论是佛殿还是禅堂,都清雅敞亮,美轮美奂,没有普通寺庙那种香烟缭绕、嘈杂拥塞的感觉。
整个寺庙不设香案,不点香火,佛像前敬献的是鲜花睡莲,完全符合当下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我以为这样的礼佛方式实在值得推广。
参观禅寺一个多小时,接着再去参观禅寺的博物馆。
当时正逢浙江省博物馆有关阿育王塔(即雷峰塔)的专题文物展在此借展,这是难得一见的。
我们先参观了这个专题展,再看禅寺常设展。
中台禅寺自身收藏的文物,大都与佛事相关,按照材质的不同(如铜、铁、木、石、纸、帛等)分类展示,颇多珍品。
博物馆的馆长是一位比丘尼,有博士学位,亲自为我们讲解。
就其设施和展示手段而言,即使与普通公共博物馆相比也毫不逊色,堪称一流。
参观结束后,回想见尊法师在接待我们时提到惟觉老和尚提出的佛教“五化”,即科学化、艺术化、生活化、教育化、学术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佛教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到了中台禅寺一定能得到某些真谛。
这的确是一座与时俱进的丛林(自注:“与时俱进”是陪同的比丘尼一路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佛教现代化在这里可以说达到了极致,留下了时代的印迹,即此一端其功亦伟矣。
惟觉老和尚是四川营山人,多年来一直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
早年提出“三通”论:“两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佛教未通,中台先通。
”前些年岛内“台独”分子搞所谓“公投”,惟觉老和尚坚决反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径,呼吁“绝对不领公投票”。
近年来,选送了多位中台禅寺的年轻法师到四川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今年他不顾80多岁的高龄,还专程来大陆参观了上海世博会。
四 最后说说佛光山。
佛光山位于高雄县与屏东县的界河高屏溪北岸,原本是一座荒山,星云大师于1967年购得此地,率领众徒披荆斩棘,苦心经营几十年,现已成为绿树成荫、殿宇相接、气象万千的佛教圣地。
星云大师是佛光山的开山宗主,在台湾宗教界享有崇高地位。
不仅如此,他把佛教事业发展到全世界,是一位极有国际声望的高僧大德。
但通过几次接触和交谈,感到大师其实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谈吐幽默的智者。
与星云大师结缘,要感谢我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先生。
他早年通过赵朴老拜会了星云大师,后来又在大师创办的佛光大学任教,因而与大师十分熟悉。
我们第一次与星云大师见面是在台中别院(佛光山在台湾各大城市都设有这样的分支机构),大师一连讲了几个机智幽默、寓意深刻的笑话,令人捧腹。
随后不久,我和田青应邀参加在台北别院举办的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开幕式,与大师交谈,得知大师与家父同年(1927年生人),更有了亲近之感。
大约半年后,我与田青竭力推动,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于今年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大师亲临现场讲话,并到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了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在京期间,我陪同大师,对大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星云大师是江苏江都人,12岁在南京栖霞山出家,后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
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早年主要在宜兰弘道,历尽艰辛。
创建佛光山后,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
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
创办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12所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暨智光、普门、均头等完全中、小学,美国西来、台湾佛光、南华及澳洲南天等大学,实现了自己“佛光普照五大洲”的宏愿,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佛教大业。
大师著作等身,著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据大师告诉我,他青年时代从事过文学创作,写过小说、剧本,主编过杂志,因此大师的著作,无论是宣扬佛法还是劝导善行的书籍,都明白晓畅,引人入胜。
这是我拜读了大师相赠的几部著作之后的一点感受。
星云大师早在58岁的时候,就极为明智地退出了佛光山住持事务。
但是,在大师制定的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下,佛光山的事业依然蓬勃发展。
在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长如常法师陪同我们参观了禅堂、寮房、书店、大佛城、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美术馆、宗史馆……无处不感受到大师的精神和魅力。
最后,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佛陀纪念馆,这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繁忙的建筑工地,预示着佛光山更加美好的前景。
(作者王能宪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佛教义工制度
佛教与义工 星云法师 现代社会上流行义工与志工,义工和志工是不同的,义工,是发心的,是有情有义的,是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志工虽有志于做,是我愿意,但好不好不一定,何况若是没有义,价值何在
一般的人都是要有请托才肯帮忙,其实真正有慈悲喜舍心的人,在他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不用请,都会主动帮助人,如《维摩诘经》所说,常做“不请之友”,无论对亲友或社会、国家,都是如此,这就是义工的最佳精神。
“义工”是有情有义的,完全出自欢喜的发心,用心甘情愿、满怀喜悦、无怨无尤的胸怀为人服务,并且是全力以赴从事义务性的工作,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为目的,因此虽然没有领薪,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喜悦却是无穷的。
义工无所为而为,让人升起无限的敬意
佛门的义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萨,都是在替佛菩萨做事,其行事感动很多人。
担任义工,是一种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佛教义工史迹 所有的宗教,伟大的圣贤,不为名利私有,都是为公众服务,是人类社会的义工。
如佛陀成道后,在印度做了五十年的义工,行脚度生,说法传教,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佛陀说:“我用慈悲智慧的犁,在福慧的田里播撒菩提的种子。
”佛陀让每一位众生都在福田里收成,做众生的义工。
例如:佛陀曾经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身、濯衣,整理病房,服侍起居,令他身心清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引线,令他无眼盲之苦。
佛陀的弟子驼标当知客师时,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都欢喜地上前招呼,提着灯笼为他们引导安单。
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发光的福报,这就是他当义工的成就。
从佛教经典中可以知道,佛陀色身虽已入灭,但法身常住灵山,以诸神通力化导众生,是娑婆世界里的义工;阿弥陀佛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七宝所成、八功德水、道路平坦、树木罗列,是净土世界的环保义工;药师如来,救济现世病苦灾厄,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是东方琉璃世界的义工;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给人无畏,是茫茫苦海中的义工;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热恼炼狱里的义工;还有文殊菩萨以智慧给众生心灵的启发、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给人实践法门、维摩居士在酒肆说法、胜鬘夫人致力于儿童教育,都是给众生带来光明,为世界去除黑暗的义工,值得我们效法
古德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历代以来,佛教僧侣普行善道,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举凡筑桥铺路、植树造林、开凿义井、施设茶亭、护生放生、医疗济贫、急难救助、立寺止宿、设孤儿院、建养老院、置养病坊、布施义田、兴办义学、教化人心的种种善行不计其数。
例如: 慧远大师 其所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实际上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有密切的关系。
在当时中国封建体制之下,此论说明出家功德等同帝王,虽不处王侯之位,然可助王者之化。
谈到教化,佛教的济度众生,是以全人类为对象,不分国境,不论种族,泽及天下。
实具有潜移默化社会结构、组织、制度,建设人间净土的功能。
昙延大师 隋文帝时,民众因亢旱,苦不堪言,大师设八关斋会,并为文帝及群臣授斋戒,使甘霖普降,旱象立除。
法进大师 逢灾荒即施物赈济,见饥馑袭境,饿殍遍野,状极凄惨,于是发心为赈灾东奔西走,并劝请散放国库储备的粮食,终因数量有限,难以普及,为救活更多的众生,于是割肉舍身施予饥饿的难民,示现彻底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
智者大师 在各地设放生池,对于救济贫民更是不遗余力,在传记中说:“所获之施物凡六十种,一时皆以悲敬两田而回施与他人,使其转增福德,而求愿国家与家族均得繁荣。
” 法纯大师 尝在饥荒时节,改换俗装,在市里中做佣工,以赚来的钱,转施给穷苦者;经常到各处清洗厕所,扫除粪便;遇道路坍崩,则担起筑路的工作,也常勉励居民互助,把险阻的道路铲平,以便利行人。
佛图澄大师 以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及种种神迹感化残暴的石勒、石虎,并劝谏当政者“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使众多无辜者免于死难。
佛图澄亦善医术,疗治病苦,拯救危急,当时病而复苏,起死回生者,难以计数。
那连耶舍大师 北齐文宣帝时,远至邺都从事译经工作,并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广收麻疯病患者,施以医护与疗养。
铁眼禅师 日本幕府时代,铁眼鉴于佛教大藏经的不足,佛法无法普及,于是发愿刻印藏经。
经过多年的化缘劝募,眼看就可以请人刻印了,岂料灾害濒临,人民无以为生,铁眼禅师立刻将募来印经的经费悉数捐出赈灾,数以万计的人从饿死的边缘被拯救回来。
尔后又步上化缘之路,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经费再度募齐,却又逢洪水泛滥,多少的居民无家可归,饱受疾病的侵袭,于是他又慨然捐出该款,济难解困。
坚定的信念,驱使他继续四处奔走,努力募集经费,第三次终于如愿将大藏经刻印完成。
日本人都这样认为:“铁眼其实刻了三部大藏经,前面两部虽然不见其形,却将慈悲刻入全国民众的内心。
” 太虚大师 中日抗战期间,大师为了疏通滇缅铁路,运送救助资源,无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团到缅甸、泰国等国家访问,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终于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援,解除困局。
乐观法师 抗战期间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为国尽忠。
在佛门里,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禅宗的祖师大德多发心服务人群,以扩大自我,提升生命的价值。
他们多以苦行出身,像沩山灵佑禅师愿为众生做马牛,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是最佳的义工写照。
佛教史上当政者为国家做义工的事迹也不少,如甘旱时祈雨、苦难时救济等。
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为使佛法广益世人,在四边城门设置药品仓库,免费给予僧众、百姓医药。
每日以一千钱供养塔像、一千钱供养上座比丘、一万钱供养僧众、一万钱添置药品等。
更于道路两旁遍植林荫树木,广凿水井,以便往来行人消暑休憩之用。
一国之主甘为全民义工,所以人民能够安乐,国威远扬。
日本佛教之父圣德太子,努力推行法王之治,教导人民信仰三宝,其建造的大阪四天王寺,设有悲田院、敬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给予贫困、孤独、病患施以免费诊察、收容、救助。
梁武帝,笃信佛教,常搜求佛典,整理经籍,热心于佛法的实践,受持菩萨戒,有“皇帝菩萨”的美誉。
在位四十八年,可谓以佛化治国,造金银铜等佛像,建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寺;广开无遮大会,供养四部僧信;数次舍身同泰寺,甘心以“佛奴”——佛教义工自居,奉侍三宝,并亲自担当洒扫、行堂等工作,为佛教奉献的热忱,传为历史佳话。
目前,佛教信徒在各寺院中当义工的情形非常踊跃,他们知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的重要性。
广结善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友好的不二法门。
洛杉矶有一个联合国组织的聚会,主办单位要求国际佛光会洛杉矶协会的会员能去担任交通指挥的义工。
透过法院、学校、警察局推荐到西来寺当义工的也为数不少,例如驾驶超速、没结帐就将商店的东西拿走等,服务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七十天、二十天,少则四十二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不等,大部分的义工在西来寺清扫环境、擦拭窗户、厨房捡菜、导览说明、行堂典座,他们每天到西来寺服务三至四小时,全部服务结束时,由西来寺出示证明,他们所犯的违规等不良记录会因从事有益大众的服务而注销。
大专院校入学的评分标准,不但参考课业成绩,也注重公共服务时数,公共服务就做为学校考核学生品行的成绩,这些曾经参加义工的青年朋友,有的因此信仰佛教,而且一直持续下去;有的连同父母、朋友一起来参与。
千百年来,无数的义工在道场里清洁、打扫、种花、施肥,以劳力默默地服务奉献。
有的协助建寺、开山,有的帮忙植树、募化。
到了现在,佛教的义工较过去团结合作,并且懂得组织规划,例如响应环保运动,参与爱心捐血、投入护法行列,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以一颗欢喜的心布施结缘,以一颗赤诚的心弘法护教,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
担任义工的好处 义工是重情义的,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是无价的,不为钱,纯粹是一份奉献。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加入义工的行列
义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质不一样,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钱,为代价而付出;义工的工作是念念在欢喜和结缘,发心是不同的。
我出家六十年,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没有星期日,没有过年,没有假日,做了六十年的的义工,在工作中得到的趣味和法喜,实非金钱能比。
一个人如果有一段时间,可以作一些心甘情愿的服务工作——义工,对于自我精神领域的提升,有莫大的助益。
义工是公民生活重要的一环,从事不以换取经济性报酬的义务性工作,是一项道德义务,不仅嘉惠世间大众,亦发扬同体共生的理念,经由个人的自动努力,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慈悲爱心,启发社会正义,推动良善风气,对政府的公益事业、福利计划、慈善救助、社会教化都有相当的贡献。
若是人人当义工,社会自然会祥和。
当义工不为出名,因为“佛祖会知道”,“因果不会辜负人”,除了为大众服务,也为自己培福,广植的福德因缘生生世世都用得到,留和平、慈悲、智慧、道德给后生晚辈,才是抢不去的宝贵财产。
做事若觉得不情愿,就会很苦,所以“心甘情愿”的服务,其价值是无形的。
做义工最主要是学习慈悲,学习笑容,常保和善,给人欢喜,让功德种子传播,将来必定会很有人缘。
因此,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
总结义工有八种利益: 增加自信 快速成长 结交朋友 广结善缘 发掘才能 勇于承担 解行并重 自利利他 现代义工何处去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那里呢
很多的人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但在心灵上却倍感空虚。
如果懂得善加利用时间、力量,贡献所能,不但心灵不寂寞,人生也快乐。
佛教的寺院提供了许多当义工的机会,有文教、社教、知客、法务、行政、公关、文书、典座、行堂、施茶、交通、水电修缮、各种活动、慈善救助、医疗义诊、排难解纷、弘法布教等等。
如果一星期中能布施几个钟点为人开车、发心讲说佛法或授课教人技艺、投身教育文化事业、热心社会慈善公益、关怀残障和孤老、送温暖给贫病苦难、做生态环境的维护等等善行,必定能处处逢缘。
我创立的国际佛光会,效法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精神,除了替三宝服务外,更深入社会为广大的有情服务。
在各个协、分会的会长、会员们齐心齐力携手合作之下,积极举办各项有益世道人心的活动,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
例如:在学校附近护送学童过马路的“爱心妈妈”,获得许多父母的感激;在医院里帮忙排队挂号的义工,已协助过许多老年病患;到偏远地区为人义诊的“友爱服务队”,也解决许多贫苦人家无钱就医的问题;在万丈红尘中设立的“读书会”,更带动许多家庭共创书香社会;其他诸如植树救水源活动、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特殊学生游艺会、废纸回收保护环境活动、到监狱戒毒村帮助受刑人、一九九六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办一百万人的佛学会考等,都是在各地会员义工的积极推动之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民风日益恶化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
国际佛光会会员向来以建立祥和社会为己任,一九九七年在台湾发起“慈悲爱心列车”、“慈悲爱心人”、“慈悲爱心”一系列的巡回宣导,提供大家修身语录,例如:遇人微笑并问好,人间处处有欢笑;隐恶扬善不妒贤,明因识果不欺心;孝顺奉养父与母,勤俭治家护众人;教育子女不为恶,指其善处使有德;与人为善说好话,从善如流做好人;心甘情愿行好事,皆大欢喜存好心;慈悲不暴戾,喜舍不贪取;人人有爱心,社会多温馨;邻里和睦,处处净土;将心比心,大家更亲;慈心愿力,走进社会;你说好,我说好,气氛就会好;你让步,我让步,条条是大路。
效法过去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运用适当的时间在街头巷尾、路边广场,散播慈悲、爱心的种子,使人人心灵净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会。
这种人人是义工的精神正是诸佛菩萨的精神。
可见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能得到欢喜自在;事务无分难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将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将程序复杂的活动办得轰轰烈烈。
如何推动义工工作 带人要带心 在佛教里,鬼子母因为佛陀令僧众为她施食供养,满足她的需要,所以后来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只。
军队中有一句话说:“带兵要带心。
”所谓带心就是从内心付出真诚的体贴、关怀,设身处地为对方的需要考虑周全,为他解决问题,给予种种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缘才能维持长久。
做义工的义工 义工菩萨并非理所当然要为我们做事,我们如何回报他们的发心
对待义工要惜缘、体贴、关心、鼓励、赞美,并且要会带动、辅导、协助,让他们能进入工作状况,对工作的推展自然有很大的助益。
不要轻易使唤义工,不要不顾念情义,你若无情,他那会有义
也不要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要请义工帮忙,则要先做“义工的义工”,才会有义工。
譬如说:要麻烦义工写标语、传单,事先将笔纸备妥,并且安置座位;如果请信徒来浇花植草,要把水桶、水管准备齐全,还要告诉来者水龙头、工具箱在那里。
到了用餐时间,热心招待他们吃饭,适时为他们准备茶水、点心;到了回家时,也应不忘慰问辛苦,赞美他们的成绩,甚至一路送到门口,目送他们身影远去。
唯有先为义工服务,自然会有广大的回馈;唯有在彼此尊重中共事,才能真正发挥服务的精神。
将义工组织化 随着佛法的流布,发心当义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宜将义工做有系统的规画,以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用。
建立义工组织:义工的特性、专长各有不同,必须适才适所,妥善规画,如本领高,就做文教的义工;文教能力不够,就做慈善的义工。
又如有的人能抄写、归档、打字、书法、烹饪、语文、开车、指挥交通等,亦应分别给予适当安排,发挥义工的作用。
编制义工手册:义工来发心的时间、专长,依各人情况而有不同,制作义工手册,可以方便服务时的连系,发挥人力资源的运用。
提升义工层次:举办活动时,在事前、事后召开讲习会议,让参与的人不仅能怀抱法喜在佛门服务,成就他们广泛学习的机会,进而提升义工的层次。
授予义工权利:对义工须授与权利,且给予尊重,准许利用客厅、斋堂等各种场地,使义工能自由自在的去执行工作,才不会自乱阵脚而无所适从。
近年来,常有各地来鸿感谢佛光会的善行义举,或者邀请佛光会共同协办公益活动。
对于真正有益于大众的事情,无论大小钜细,佛光会都认为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辞;至于一些赞美过誉,则愧不敢当,因为佛光会不过是在做“穿针引线”的“义工”,将各种好因好缘结合在一起,为开创人间净土而尽一份力量而已。
有人常发心待退休后,要从事这种以服务大众为主的义工工作,希望善加利用人生宝贵的经验,找到生命的第二个春天,获得一种鼓舞,产生一种力量。
其实做“义工”,无论任何年龄层次,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
真正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作个“不请之友”、“不退转菩萨”、“常精进菩萨”。
人生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世间上没有谁能干,谁不能干,而在于是否心甘情愿。
当义工能深刻体悟到发心工作不但获得许多珍贵的友谊,更学习了智慧与灵巧,懂得做事的程序,成就担当的能力。
《金刚经》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有功德不及受持四句偈功德之大。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财宝的布施,有用尽的一天,唯有知识、技术、真理、法宝、心力的布施无穷无尽。
佛教义工群所作所为的功德正是如此。
当义工除了依自己性向、专长、时间给予奉献外,要能够做到下列四点: 爱语:做义工除了是一种力量、时间的布施外,更是一种生命、信心、赞美的布施。
世间上最美又是最容易做到的布施是爱语,人大都吝于讲木好话,但是要做好义工的第一步,便是能讲爱语,多赞美佛教好、会员好、道场好、信徒发心,好话是不怕多的。
同事:同事者,就是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方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同事”可以上对下、有对无、富对穷的感同身受,就能激发帮助人、包容人的热心与胸怀。
利行:给人方便,随时随地协助对方、救助别人。
举手之劳的功德,随时帮人度过难关,给人希望,给人欢喜,更要给人信心。
舍得:舍是布施,“舍”即是“得”,没有佛法的布施,不能称为“舍”,有希望的回报是贫穷,故喜舍是布施欢喜给人。
义工是佛门的天龙八部,是来护持道场的各种善神。
服务是快乐之本,不但自己做义工,更要鼓励大家来做义工。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人家来做义工,必须先做义工的义工”。
上一篇:爱情自欺欺人语录
下一篇:莎士比亚伤感语录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