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爱情进化论告语录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影《爱情进化论》经典台词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的解释:爱是一中精神状态,让精神有所依附,必须有物质的存在,人活着就是让物质基础存在着,所以爱才有所依附。

(“附丽”,依附的“附”,美丽的“丽”)——人连生存都不具备,谈何“爱”

谈何其他追求与梦想

命都没有,谈何爱

大家看过电影《黄河绝恋》吧,主角是宁静和那个叫什么来着的美国佬——后来成为了她丈夫,是不是啊

女主角为了保护自己免于陷入日敌,不是随时别着一颗手雷嘛,作为中国女子,电影中宁静的意思是:正是为了爱,所以要准备随时死。

而那个美国人却说:“生命都没有,哪有爱

又去爱什么

”意思是他宁可选择投降保存自己也不轻易选择死(自杀)。

也许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价值立场不一样,比如中国人讲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类,但那个美国男主角的话,我认为也道出了一种真谛:正是为了爱,为了高尚的爱,所以要顽强活着,乃至要屈辱活着——活着,是为爱去开辟道路的前提;活着,是生命或生活或生存的第一要义。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指出“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是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鲁迅先生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他关注的是生存与爱情相冲突的更深层次的矛盾的问题。

关于《伤逝》: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

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

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女性。

作品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顾跟子君从恋爱到激情破灭一年间的经历,从而通过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伤逝》的文本内涵十分深邃,决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只是一个单纯的恋爱故事,或对《娜拉走后怎样》的形象化复写,而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命运和困境的隐喻。

正如新文化运动是从意义真空中创生意义的运动,涓生在这个文本中也是以“创世者”(主宰者)的身份存在的,他的命运和困境,连同他的意义匮乏,由他所投身的新文化运动所赋予,也是这个运动的写照。

作为《伤逝》的文本世界里的第一主体,涓生创造了子君这样的新生主体,使得他们的世界由于她的出现而生气勃勃,意义充盈,但最终,又是他自己以“不爱”的名义亲手剥夺了附丽于她的意义,导致了新生主体的隐匿(消失)。

从虚空中创生,复归于虚空,一个轮回下来,“创世者”涓生在堕入更深的虚空的同时,还负担了毁灭的罪孽,而到头来,这一整个的世界还是需要由他来承担。

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有赖于负荷着罪孽堕入虚空的主体去赋予意义,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对这份无奈的深切意识和体察,是涓生的焦虑和痛苦根源,也是鲁迅的焦虑和痛苦根源。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一种反对“瞒和骗”、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目的的反抗遗忘的文化努力,竟然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到了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的地步,这样的动机与后果之间的严重悖反,如果不是反讽,该是多么沉痛和辛酸。

而“遗忘和说谎”在这里所以必要,与其说是因为真实和耻辱的分量过于沉重,直面之殊属不可承担,所以涓生要从根本上自我否定,真心将子君彻底遗忘,并以“说谎”掩盖自己在这一遭遇上的巨大失败,以图“新的生路”,还不如说是一种知耻之勇——“将‘谎狗’的旗子……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 ,而这种自愿负着耻辱的旗帜前行的行为,正类似于在葬仪中高擎招魂幡,其巫祝仪式功能,是为了“起死”……总之,《伤逝》让涓生陷入的,是极其复杂难言的处境和“后果”,而这个处境和“后果”,却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而“涓生”(谐音“捐生”

),也正是鲁迅自己和整个新文化先驱阵营的镜像,涓生的努力、成就、罪孽、“悔恨和悲哀”,他的整个处境和“后果”,也正是他们的。

由此,这个作品所表达的鲁迅内心之苦,其苦何如,不问可知。

《伤逝》的艺术特色: 浓烈的抒情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和以叙事为主的如《阿Q正传》是迥然不同的。

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手法抒情。

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反复咏叹,层层递进。

③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

④细节描写。

(如阿随弃而复归,这一情节隽永感人。

)⑤语言。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

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

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

如: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 。

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饶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 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

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

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

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关于鲁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身高1.61米.“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

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

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关于变化的句子

1、一切都在流动着,一切都在变化着,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自己消灭的萌芽。

——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  2、科学愈不精密,它们就愈没有变动,而在精密科学中,变化是巨大无比的,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格拉宁  3、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

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亚里士多德  4、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则。

——富·罗斯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  5、变化就是在同一事物中存在的彼此相互对立的那些决定的连接关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6、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

——约·霍姆:《道格拉斯》  7、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平衡的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会发现,所谓的善和恶只不过是两种变化的律动。

——柴静  8、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

——吕公著  9、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  10、在衰亡这一漫长过程中,王位化为尘土,国家毁灭消亡。

——弗·霍华德:《在帕埃斯图姆市的废墟上》  11、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体是不变的。

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过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  12、存在物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马可·奥勒利乌斯:《沉思集》  13、人只有在变中求不变。

——霍·史密斯:《锡喇叭》  14、世上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变化是大自然永恒的真理。

——亚·考利:《变化莫测》  15、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雨果  16、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王通  17、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曲格平  18、变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

——乔·海瑞狄斯:《威斯特敏的树林》  19、始终不渝绝不是凡人的美德若要做到始终不渝,人就必须是神。

——〔科兰·达勒维耶  20、纵观自然界的一切领域,变化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

——罗·彭斯:《别让女人常抱怨》  21、没有什么东西比变化万千的情节,荣枯无常的命运更能取悦于读者了。

——西塞罗  2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  23、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

——休谟  24、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

——富兰克林  25、畅销的产品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发掘身旁的物品,加以改良而成;只要你比别人发现得早,变化得巧,便能成为巨富。

——藤田田  26、科学要求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变化。

——巴甫洛夫  27、概念的变化系伴随着人生的现实变化而生。

——奥铿  28、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柏拉图:《泰阿泰德》  29、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赞格威尔  30、自然界决不像圆和椭圆那样单纯的不断反复循环的东西。

自然在不断产生着新因素,完成着所谓创造,同时在流动着。

——池田大作:《展望世纪》  关于变化的经典句子  1、今日之我已非往昔之我。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2、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最轻微的运动可以影响整个自然,一块岩石可以使大海发生变化。

——帕斯卡尔:《思想录》  4、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

——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  5、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世界,就像不间断的时间总在更新无穷无尽的岁月的持续一样。

——马尔库·奥勒利乌斯:《沉思集》  6、所谓死,固然是灭亡、然而也诞生出新生代的萌芽。

不断地死,不断地生——这就是成长发展的原理。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人生观》  7、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

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列夫·托尔斯泰  8、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

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

——柏杨  9、时间是变化的财富。

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泰戈尔  10、变更乃时间之幼儿。

——弗·培根:《论变更》  11、人的观点哪怕发生最不起眼的变化,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春意。

——爱默生:《自然、演说与演讲集》  12、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

——卢梭  13、通过进步而完善的一切,也通过进步而消亡。

——帕斯卡尔:《思想录》  14、每一个人都受变化支配着,一旦要度过这变迁的岁月,他的生命便终止了。

——西塞罗:《底奥卢姆的诞生》  15、物质是不变的,而在变化的是我们。

——梭罗:《梭罗文集》  16、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

——莎士比亚  17、别妄想世界永恒不变。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宇宙就是变化。

——安东尼·马库斯:《沉思》  19、所谓成长发展,就是要有很多东西不断发生,然后变成繁荣的形态,也可用“日日新”这句话来代表。

意思是说,旧的东西逐渐灭亡,新的东西不断诞生。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人生观》  20、献身于正义是简单的,献身于邪恶则是复杂的,而且变化无穷。

——塞涅卡  21、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柏拉图:《泰阿泰德》  22、记住,只要你不断地说下去,事情也许就会有变化。

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听到并引发改变。

——毕淑敏  23、凡物有成必有毁。

——歌德:《浮士德》  24、只有一句绝对的格言:这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

——孔德:《实证论教理课》

电视剧《天道》里面的经典台词,急求

要全部哦

中国毕政治文化搭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得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

想成大事,不要把太自己当人,不要把别人不当人

  我孤独并不是我想孤独,而是我在周围找不到我的同类

  尽心尽力是标准,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

  小丹:你怎么看女人

说心底的那点东西。

  元英: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辨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小丹:女人就这么难养吗

  元英: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杯好酒

自古以来能有几个男人把自己能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元英:你不知道你是谁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你是谁了,你就不是你了。

  问:神是什么   回答: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

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即有错。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

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   拿得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

  拿什么呀,爱就是了。

  无所用 无所不用   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 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得人无能为力。

  他们所要的“主”归根结底,还是你为我做主的“主”   如果这个“民主”真的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潮流,我到真得不认为一个政党就可以阻碍得了。

  爱如果需要回报,也就成了交易。

  妈,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么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已,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

碰到我这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水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就是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他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恕你无罪   一个恕字 我就有罪了  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北京像个淘金场 ,个个觉得自己是龙胎凤种太闹了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 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 是真理真相得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得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得文化,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   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 ,咱们这些人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胡里胡涂闯入战场 ,得先活下来等定下神来 ,时代已经变了 ,真的是穷则思变 ,   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 ,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宗得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马克思主义得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得文化,他得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

  中国为什么穷 ,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 ,穷在期望救主, 期望救恩得文化上 ,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 ,太可怕了。

  你觉得这是一个成年人得成熟之举吗,我还没有装腔作势到可以无视可能发上得事情,但是你看到得东西不一定是个东西。

  天知 地知 不会有结果   我是人,而且还是没有进化到此时此刻可以无视本能。

  但是, 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领受上苍这样得恩赐,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 我不过事一个略懂投机之道得混子, 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得铜板。

  你要求得是一种雄性文化得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

  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

  我没有这个自信,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真想在这一刻,上帝把我们塑成一座雕像 。

  正法了一个罪犯包含打死了一个人 ,这就是法律得价值 。

法理 、道理、斗都在那儿搁着。

  如果女性心理不适合刑警工作,那是性别问题,给扔口馒头就行,着相了。

  佛教得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本质”。

  朋友打赌这种事,亦真亦不能真。

  上网,学习,什么都看看,谈不上研究、关注而已 ,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 ,制度, 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

  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得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德期望破格获取得文化,也是期望救主得文化强势文化。

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无所用无所不用。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得艺术。

如果文学影视得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得文化密码,那么他得功效就是启迪认得觉悟,震撼认得灵魂,这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得暴利与毒品麻醉完全等值。

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所谓真经, 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的究竟法门 , 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 ,在求, 悟为明性 ,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 悟道,以性施行, 觉着由心生律, 修者以律制心 , 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 住因住果, 住念住心 , 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 , 无欲,无不欲 ,无戒,无不戒 , 如是涅盘, 投石击水, 不起浪花, 也泛涟漪。

关于目标的名言有哪些

1、我们命定的目标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明天,都今天前进一步。

——朗费罗2、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Anonymous3、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4、世界会给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让路。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5、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再设立新的目标。

这就是成功最快速的方法。

——佚名6、如果你想要快乐,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

——安德鲁•卡耐基7、目标渺小则成就渺小;目标远大则成就伟大。

——大卫• J. 施瓦茨8、有了长远的目标,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沮丧。

——查尔斯•C.诺布尔9、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

——博恩•崔西10、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标。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

——诺曼•文森特•皮尔11、崇高的目标造就崇高的品格,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心灵。

——泰龙•爱德华兹12、目标要远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波•杰克逊13、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佚名14、确定目标,即意味着为了达到目标必然要把自己逼进艰难困苦的境地中去;不能确定目标,则意味着他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

——德田虎雄15、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斯大林

王尔德的资料

奥斯卡·德(Oscar Wilde,1854~1900),19世纪出生在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

)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人物生平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

他的父亲威廉姆·王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 1864年,王尔德就读位于恩尼斯其林的普托拉皇家学校,在男孩间并不特别受欢迎。

在校期间,他钟情于花朵,落日与希腊文学。

虽然经常被老师斥为怠惰,但他在此校最后一年仍获得代表古典文学成绩最佳荣誉的普托拉金质奖章。

1871年,以17岁之龄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奖学金。

他在这所学校遇见马哈菲教授,教授对王尔德一生有相当影响。

多年后,他还回忆说马哈菲“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是个善于运用辩才与生动字眼的艺术家。

”王尔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毕业后,获得全额文学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学习。

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

在出版首本后,他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并来到伦敦发展。

虽然年轻的王尔德还没有获得一个文学奖项,但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的他在伦敦社交界已经小有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

1875年,王尔德在暑假期间到意大利旅游,并仕写卜早期诗作之一),不过这首诗要到数年后才得以出版。

1877年,王尔德与另外两位年轻人陪马哈菲教授一同到希腊旅游,为希腊的自然景致和精美建筑倾倒,以致于流连忘返,延误了上课。

回到牛津后他被校方罚款45英镑,次年罚款因他学业的优异而返还。

1878年,王尔德在牛津就读的最后一年极为风光,不但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也以诗作赢得校内一项诗歌比赛。

得奖的诗作由学校出资付梓,成为王尔德第一本出版的作品。

王尔德从牛津搬到伦敦,自称为唯美主义的教授。

1880年,此时王尔德已经在伦敦社交圈崭露头角,杂志开始拿他的外表开玩笑。

他的第一出剧作于同年完成,但没有大的反响,最后也因政治原因并未在伦敦上演。

1881年,由吉尔伯特与沙利文所写的唯美主义幽默短剧无意之间为王尔德带来不好的名声。

王尔德诗集于同年出版,可能是诗人自费发行。

1882年,王尔德在美国作了一个精彩的巡回讲座,两年后他与康斯坦斯·劳埃德(Constance Lloyd)恋爱成婚,两个儿子西里尔(Cyril)与维维安(Vyvyan)亦分别在1885年与1886年出生。

1887年,王尔德成为一家名叫(原名叫,王尔德嫌其俗气而改名)的妇女杂志的执行总编辑,在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一些小说、评论和诗。

王尔德的作品以其词藻华美、立意新颖和观点鲜明闻名。

[2] 1888年5月,出版。

1890年6月20日,在报纸上连载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奠定颓废艺术家的地位。

他的第一本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发表于1891年,小说创作的契机缘于王尔德有天拜访了一位名老画家,画家的男模特长得很年轻漂亮,于是王尔德忍不住感叹:“可惜了,这样美丽的生物,还是有衰老的一天。

”画家答道:是啊,如果能让画中的他代替他老去就好了。

”后来王尔德便创作了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王尔德为了感谢这位画家,便将小说中的画家以他的名字命名。

之后他又发表了散文《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这两部作品都十分成功,但真正为王尔德赢得名誉的是他的戏剧作品。

可以说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受着热烈的欢迎,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

他的这些佳剧被称为自谢里丹的《造谣学校》以来最优秀的喜剧作品。

1895年,昆斯伯理侯爵(Marquess of Queensberry)发现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昵称“波西(Bosie)”)与王尔德交往长达四年而控告王尔德,并到王尔德常去的名人俱乐部贴上纸条:“致奥斯卡‧王尔德——装腔作势的鸡奸客。

”公然斥责王尔德是一个好男色的“鸡奸者”(当时尚未诞生“同性恋”这个名词)。

这项指控使王尔德立即写信给他的好友罗斯。

昆斯伯理侯爵是一个暴虐的父亲,与道格拉斯长期以来争执不断,对此,愤怒的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叫王尔德立刻上诉,告侯爵败坏他的名誉。

结果王尔德上诉失败,更被反告曾“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committing acts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other male persons)。

根据当时英国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尔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顿维尔监狱服了两年苦役。

这两年,王尔德停止了戏剧创作,在狱中写下了诗作《瑞丁监狱之歌》和书信集《深渊书简》。

在这两部作品中,他的风格发生了转变,已很难寻得唯美主义的影响。

在王尔德服刑期间,妻子康斯坦斯与两个孩子改姓为荷兰德(Holland),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只有寥寥数人如剧作家萧伯纳仍挺身维护他。

1895年5月1日,陪审团对王尔德的罪名不能达成一致,一位陪审员同意将王尔德保释。

5月7日,被保释出狱。

5月20日,此案第二次开庭。

5月25日,王尔德因“严重猥亵罪”,被判强迫劳役两年,先关押在伦敦本顿维尔监狱,7月4日转押伦敦旺兹沃思监狱,11月20日被转押距伦敦西部30英里的雷丁监狱。

该年9月24日和11月12日,法院对王尔德分别进行两次破产调查,然后宣告其破产。

1897年获释后,王尔德动身前往巴黎,对于英国他失望透顶,不再有丝毫留恋。

他为了两个孩子曾尝试与康斯坦斯复合,但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却主动来和他见面,表示想与王尔德重修旧好,王尔德选择了道格拉斯。

他化名居住法国期间完成并出版了《瑞丁监狱之歌》,[2] 1898年王尔德与道格拉斯同游意大利,但最后两人仍分手,重新在一起的两人已不如当初,出狱后的王尔德风光不再,道格拉斯也开始明白王尔德已不再是那个已婚且人人敬羡的成功人士。

仅管他们曾经相爱,腻在一起聊到天南地北,但是任性的道格拉斯早前就曾对王尔德说过:“如果你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尔德,那一切都不再有趣。

”1900年,王尔德终于在他的好友且曾是他的同性情人罗伯特·罗比·罗斯(Robert 'Robbie' Ross)的帮助下改信天主教(罗斯是王尔德第一个同性情人,王尔德曾称是因为罗斯的诱惑使他走上同性恋的道路,当时罗斯17岁,王尔德32岁。

尽管王尔德后来迷恋道格拉斯,但罗斯多年来爱慕王尔德,并给予他帮助,罗斯死后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和王尔德葬在了一起)。

于同年11月30日因脑膜炎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Alsace)去世,终年46岁,死时只有罗斯与另一朋友陪在他身边。

王尔德在巴黎的墓地,按照他在诗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雕刻成了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

20世纪末,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给了王尔德树立雕像的荣誉。

1998年11月30日,由麦姬·汉姆林雕塑的王尔德雕像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的阿德莱德街揭幕。

雕像标题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写作特点童话尽管王尔德的悲剧童话作品不论故事背后暗藏的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情愫,他所用的语言词藻对情爱的修饰近乎一种浮华的美,但这种美对于世俗之爱的爱情最终的幻灭与消逝无济于事,能够达成完满的唯有博爱的基督和至上的艺术。

正如王尔德自己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

”他以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唯美主义风格的悲剧故事,打造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比起希腊悲剧大气磅礴的因果宿命,莎士比亚戏剧人文主义者孤独的痛苦,海明威笔下永不言败的悲剧英雄精神,他记叙的是生命里的美丽与哀愁—平凡生活里的爱,精神世界中的美,以及这两者的毁灭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突出了基督神性的救赎与归宿。

王尔德不再重复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陈词滥调,也不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只用一种淡然超脱的口吻来讲述悲剧,借助人物交错的视角与眼光让读者听见打鱼人长长的叹息,夜莺最后命若游丝的歌声,小矮人哀哀的哭泣和他的心破裂的声音。

作为隐含作者的他始终对故事人物沉默不语,让基督感召中的死亡成为人物告别悲剧命运最好的完结仪式。

他以不完美的童话反复叩问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矛盾与悖论、影射现实社会的困顿与复杂,以曲折的方式展现他对艺术、爱情及人生完美而纯粹的追求,亦用自己的作品预言了他独特的人生路线:生前走在享乐主义与感官主义的边缘,摇摆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对爱情既渴望又绝望,临终前于孤寂中皈依了天主教,投入基督的怀抱,和他笔下的悲剧人物一般,得到他真正的心灵安宁。

诗歌唯美主义不仅仅是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它的革新。

唯美主义运动最著名的思想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也是此文学运动能够在封建的温文尔雅的英国维多利亚中晚期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原因之一。

1895年王尔德因为所谓的“有伤风化罪”锒铛入狱,即使在服刑期间他的创作灵感也丝毫未受影响。

在写给男友的一篇名为《自深深处》的经典作品中, 他不止一次说道“我是这个时代艺术与文化的象征”,甚至在他去世前嘴里还喃喃自语道“美,唯有美才是这样”。

王尔德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对传统诗歌思想实践的叛逆与革新,诗歌《里丁监狱歌谣》则是最好的体现。

《里丁监狱之歌》由王尔德1897年出狱后开始创作并于1898年完成,是他生前最后一篇诗歌巨著。

全诗共分六个部分,总共660行,六行一个诗节,其中他一改传统叙述诗行,表达了其他监狱者的情感,尤其描述了罪恶大学、道德沦丧以及监狱体制的非人虐待。

这首诗歌是为纪念一位皇家卫队士兵因谋杀妻子而将被绞死的情境而作。

在这首诗歌中,他尽量选用能够更好表达自己思想的词汇,看似有感而发、即兴而作,实则包含对整个社会的审视和评判,这与他两年的牢狱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整首诗歌中, 他恰当地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段、细微的音节变化。

在第443和444行,“忧惧大踏步走在我们前面; 恐怖蹑着脚跟在我们后边”,这愈发加重了恐怖的氛围,令人毛骨悚然。

这首诗歌逼真的情境描写使读者感同身受,真正达到了唯美的目的。

小说王尔德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他取材丰富、涉猎面广。

有评论,有童话,有戏剧。

但是他的长篇小说只有一部——《道林·格雷的画像》(1890)。

王尔德在这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优美的文笔,富于哲理的语言,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精神空虚与道德沉沦,交织着善与恶,美与丑,灵魂的堕落到肉体的毁灭的悲剧,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艺术观。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形象化地阐述了“艺术至上”的理论。

画家贝西尔不为名利而创作肖像,由于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在画像上注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才使画像具有异常的“美”和奇特的生命力。

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来说明:唯有贯彻“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才能算作永恒的崇高的至善至美的艺术品。

它所体现出来的“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等观点,用马列主义文艺观来衡量当然是不无偏颇之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试图逃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罪恶而产生的一种天真的想法,可以认为这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消极的反动。

戏剧王尔德在戏剧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于戏剧对话中的语言,每个词汇都值得推敲。

王尔德是个勇敢的剧作家,他诙谐的语言揭示了上层社会的腐朽与混乱。

很多名言警句甚至来自于一些负面角色,这使得对话显得更加有趣,也使得人物塑造更加丰满而真实。

正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王尔德的戏剧意味深长,流芳百世。

对王尔德来说, 矛盾修辞充分体现了他诙谐的语言风格。

他把一对语意相反、相对立的词巧妙地放在一起使用,借以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说明某种意味深长的哲理。

矛盾修辞手法的妙用在于揭示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心理矛盾和人生哲理。

”在《理想的丈夫》中,梅布尔·奇尔顿说道:“我真的很喜欢伦敦

这一点己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整个城市都是漂亮的傻瓜和杰出的疯子。

”梅布尔说她爱伦敦而且这也得到了充分证明,但是她的论据竟是伦敦满是漂亮的傻瓜和杰出的疯子。

“漂亮”、“傻瓜”, “杰出”、“疯子”,这种表述相互矛盾,揭示了王尔德对上层社会的讽刺。

王尔德的戏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在《温德米尔太太的扇子》第四幕中,当温德米尔误会了欧琳太太而对其讽刺的时候,欧琳太太说:“我亲爱的温德米尔,先讲礼貌,后讲德操

”(My Dear Wintermiere. manner berore moarls!)头韵的运用使欧琳太太的回答显得得体而幽默,显示出她的大家风范。

对照也是王尔德常用的一种技巧。

通过使用对照,王尔德的语言更加流利,角色更加鲜明,本质更加突出。

在《温德米尔太太的扇子》最后一幕中,当温德米尔公爵评价欧琳太太时对妻子说道:“亲爱的,你和她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你的世界里没有邪恶。

”妻子回答道:“阿瑟,不要这么说。

这是我们共同的世界,善与恶,罪恶与清白,都是共同存在的。

”通过对照,深刻地反映了温德米尔太太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她思想的成熟,她眼里曾经邪恶的欧琳夫人帮助了她,阻止她与情人私奔而维护她原本完美的婚姻,经过这一切,她不再以简单的善恶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自己与他人。

人物评价王尔德富有过人的自信和天赋,虽然他的晚年极为潦倒,但他的艺术成就仍使他成为世界经典的艺术家。

他的童话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王尔德也因此被誉为“童话王子”。

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他一生中就写过九篇童话,但每一篇都是精华,他的童话作品可以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媲美。

人物影响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

最体现王尔德才华的,不是童话,也不是短篇小说,而是《道连·格雷的画像》等长篇小说,以及《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等戏剧作品,其戏剧作品堪称一时之绝唱。

建立起以享乐主义为基础的唯美主义思想,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序言和论文集《意图》中系统阐述“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而与社会伦理道德无关。

后接连发表风俗喜剧《理想的丈夫》(1898)等,演出后颇受欢迎。

1895年《认真的重要》被认为是他的代表剧作。

唯美主义哲学尖锐批判了当时的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

倡导人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享受美,充分地展现个性。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是他的主张还是他的个性或者作品都是充满魅力的。

王尔德醉心于艺术形式美的追寻,其断言只有风格才能使艺术不朽。

王尔德不仅在服饰、装饰、语言的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人生的各方面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审美形式,并成功折射到他的作品中去。

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提高了艺术表现的能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若干可资后人借鉴和研究的新经验,新因素,这也未尝不是艺术上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进步。

人物思想王尔德对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深恶痛绝,他要用艺术的“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对抗。

他认为美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生活,艺术的美与价值不存在于生活与自然之中,艺术应该超脱人生。

他说:“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理想的结果。

”又说:“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艺术越抽象、超理想化,就越向我们揭示出时代的特征。

”他反对唯物论,也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他不无偏激地说:“19世纪对现实主义的憎恶,犹如从镜子里照见自己面孔的凯列班的狂怒。

”又说:“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失败。

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

”因而他提倡写“美而不真实的故事”即所谓“撒谎的”的作品,他的唯美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道林·格雷、莎乐美,还是快乐王子,都是非现实的、虚构的、珍奇的;这些人物活动的背景,也都是超现实的,人为想象的,远离人生的。

王尔德坚信艺术的独立生命和自身价值,追随颓废派之后,反对艺术的功利性,主张艺术不受道德约束,艺术家应是绝对自由和傲世独立的。

他说:“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艺术家是美的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书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艺术除了表现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

因而他醉心于艺术形式美的追寻,并断言只有风格才能使艺术不朽。

既然艺术的目的只是创造美,而美的目的只是自身,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这种“纯艺术”、“纯美”来呢

他在《社会主义下的人的灵魂》中回答说,艺术的美是具有独特气质而又不受任何约束的艺术家只是为了享受创作快乐的单纯目的,凭想象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了美的超功利性、主观性和享乐性。

这种美是超越的美、升华的美、空灵的美、神秘的美,也是康德美学中的与“附庸美”相对立的“自由美”。

这种美所产生的快乐,也不单纯是官能上、感觉上的快乐,而是游离人生的快乐,对于美的乐园的神往与沉浸其中的快乐。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和《莎乐美》所揭示的灵与肉尖锐冲突的主题中,我们所看到的正是王尔德要灵化肉感的主张。

在莎乐美执着追求美与爱而拥抱死亡的沉溺中,都有一种唯美主义的哲学。

这种哲学乃是对当时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的一种尖锐批判。

可见王尔德的美学主张,实际上也不完全是超功利的和艺术自足性的。

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的。

”这就是说,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自然也只有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才能存在,所以自然也是艺术的模仿。

在他看来,有了哈姆雷特的“悲观主义”,现代才有悲观思想,有了诗人、画家笔下伦敦的雾,人们才意识到伦敦有“美”的雾。

因而他主张人生要艺术化,而不是艺术要人生化。

这样他就巅倒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从表面价值看,这种观点提高了艺术的地位,可是从深层分析,它否定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因而也就否定了艺术本身存在的意义。

但是王尔德的观点是不彻底的,他在另外的地方又承认了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联和“艺术对于生活的摹仿”的存在。

王尔德的悲剧在于他的一系列美学主张缺乏唯物辩证的内在统一性,终于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错误和自相矛盾现象。

但是,这并不是说王尔德的美学主张、理论、实践以及他的美学探索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研究的。

相反,拒斥艺术的堕落,捍卫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